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会面 ( )的窗户
( )的塑像 ( )的日子
( )的雕塑 ( )的神情
( )的启示 ( )的老人
( )的境界 ( )的手法
2、补全词语,再完成练习。
A. 一________漏 B. 摇____晃____ C. 糊____糊____
1. 选词填空。(填字母)
你这样______读书的样子真像一个老学究。
2. 画横线的词语的反义词是_________________。
3、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背一背,填一填。
(1)夏季里,______,采桑养蚕又插秧。早起勤耕作,归来______。
(2)中午,太阳______,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______在眼前。
(3)唐代诗人______登上鹳雀楼,看见“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风景,悟出了“欲穷______,更上______”的道理。
(4)做人要讲信用,正如《论语》所说:“与朋友交,______。”
(5)爸爸妈妈希望我从小立下远大的志向,常常告诉我:“树无根______,______无志不______。”
5、根据理解填空。
(1)《宿建德江》中运用对偶的手法铺写景物,亦是诗人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内心写照的句子是“___,_____。”
(2)刘禹锡在《浪淘沙(其一)》中形象地写出黄河曲折蜿蜒、气势磅礴、浩瀚绵长的诗句是_____,_____。
6、读古诗,完成练习。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新年都未有芳华”一句中“_____”字透露出人们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焦急心情。
【2】这首诗描写了春色如画的美景,表现作者对早春到来的惊喜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3】“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这两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白雪比人更等不及,穿树“飞花”作春色。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7、阅读理解。
静夜思(节选)
床前明_______,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_____,低头思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床前明_______,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_______,低头思_______。
【2】诗中加点的字“疑”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__的思念之情。
8、读古诗《浪淘沙》,完成要求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诗中“九曲”的意思是___________“自天涯”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诗的前两行大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直上”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牵牛织女”的神话故事是这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直接描写景物的是第_____、_____句,展开奇丽想象的是第________、_________句。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_______式生活的________________之情。
9、比较下面的句子按要求完成练习。
①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②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1】第一句话运用三个“……真×啊,×得……”的句式写出了漓江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第二句运用三个“……像……”的句式写出了野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像上述三个或以上结构________、意思________、语气________的句子成串排列的方法叫排比。这样写景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梜”,战国晚期至汉代开始称为“箸”,到了明代才逐渐称“箸”为筷子。明陆容在《椒园杂记》中写道:“如舟行‘住’、讳‘翻’,以‘箸’为‘快儿’。”意思是说,船家期盼快而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因而忌讳说“住(停止)”“翻”等,把“箸”称为“快”。“箸”便叫成“筷子”,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行船畅快无阻”的美好愿望。以后,一些读书人也渐称“箸”为“筷”了。
【材料二】
筷子的形状,最初是两头同样粗细。先秦时期乃至汉初的“箸”,都是上下一般粗细,分不出手握的筷头和夹食的筷足。已知最早的铜筷出自云南一墓中,整体圆柱形,长约20多厘米,属春秋晚期。安徽出土的一批东周青铜器中也有铜筷一双,残长20.3厘米,宽0.4厘米。及至宋代,筷子的粗细又有了变化。四川发现的一座宋代窖藏出土的一双铜筷,长24厘米,两头粗细已很容易分清了。
【1】结合材料一判断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梜”到“箸”再到“筷子”经过了漫长的岁月。
B.箸的称呼变成筷子是因为读书人称箸为筷。
C.箸的称呼变成筷子是因为船家忌讳。
D.筷子这个名字蕴含了美好的期盼。
【2】下面对材料二的内容概括最恰当的是( )
A.筷子被发现的过程
B.筷子的历史悠久
C.筷子的形状及变化
D.制作筷子的材料
【3】材料二中的画线语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
A.打比方
B.列数字
C.作比较
D.举例子
11、《黄果树瀑布》(片段)
黄果树瀑(pù pò)布虽然不如庐山瀑布那样长,但远比它宽,所以显得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瀑布从岩壁上直泻而下,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坐在下面,仿佛置身在一个圆形的乐池里。四周乐声齐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中,每个细胞(bāo pāo)都灌满了活力。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这一小节从___________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个方面描绘黄果树瀑布,表现了黄果树瀑布的_______ 和_____ 的特点
【3】李白曾用“ , 。”来赞美庐山瀑布,你想用什么来赞美黄果树瀑布?(可以用诗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
12、 我长大了
①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②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我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③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④当脸上长出第一颗青春痘时,我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⑤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⑥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 )什么天气,邻家的孩子( )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⑦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经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了。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惊慌之余,觉得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
⑧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我在人群中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⑨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⑩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⑪我忐忑不安地回到家。晚饭桌上,( )气氛没有想象的恶劣,桌上( )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⑫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⑬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1】文章围绕_________这个中心意思,写了“我”本以为_________、__________就算长大,直到经历了______________一事后,终于明白__________才是真正长大。
【2】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1)责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敷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入文中括号内。
不管……都…… 如果……就……
因为……所以…… 不仅……还……
【4】仔细阅读⑦-⑪ 自然段,找出描写“我”心理变化的词,并写下来。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5】“突然,我在人群中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父亲那深邃的目光”仿佛在告诉“我”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长大,就意味着承担责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课内片段,回答问题。
你不知道 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 笑着说 我小的时候 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 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你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喝?”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1】将文中画线句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第1自然段加标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实际上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四周黑洞洞的”怎么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想一想,“在座的人”为什么“都哈哈大笑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有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昙花的花瓣又大又娇嫩,白天阳光强,气温高,空气干燥,要是在白天开花,就有被灼伤的危险。深夜气温过低,开花也不适宜。长期以来,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到了那时,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
【1】写出这段话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用“______”在文中画出来。
【3】因为_______________,所以昙花不适宜在白天开花;因为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昙花也不适宜在深夜开花。
15、按要求写句子。
(1)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仿写句子)
________,那是春天的______吧?
(2)小柳树在微风里得意地跳起舞来。(把事物当作人来写)
__________________
(3)我看见喜鹊弟弟在练习飞行,喜鹊阿姨站在窝边叫起来:“鹊,鹊,鹊……”我知道,她是在说:“________。”(写出自己的理解)
(4)可爱 葱葱绿绿 田野 多么 的 啊(连词成句,并加上标点符号)
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树叶飞向我们,像 。(补充比喻句)
2.小鸟在鸣叫。(改为拟人句)
。
3.我把钢笔借给了小刚。(改为“被”字句)
。
17、照样子 扩句。
例:一位母亲抱着一个小孩。
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一个出生不久的小孩。
(1)树上有小鸟。
(2)我们去爬山。
18、改变词序,改变句意
这几道题你全没有做对。
19、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改变句子的说法,意思不变。
(1)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巡警不惩处肇事的洋人。 中国巡警训斥这个中国女人。(用恰当的关联词把这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变换句式。
(1)王二小识破了敌人的诡计。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告诉妈妈:“我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
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乐园。
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如今我们都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家的温馨、班级的温暖……让我们如沐春风。请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写出真情实感。题目自拟。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