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年贵州黔东南州 中考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秦朝时,蜀郡(现今四川地区一带)郡守产生的方式是( )

    A.世袭继承

    B.地方推荐

    C.朝廷任免

    D.考试选拔

  • 2、如图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当时(  )

    A.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B.郡县制必然取代分封制

    C.战争不断,统一趋势加强

    D.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崛起

  • 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史前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下列不属于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的是(     

    A.农作物的种植

    B.家畜饲养的出现

    C.磨制石器的发展

    D.雕刻技术的产生

  • 4、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小说是(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 5、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A吕后

    B慈禧

    C武则天

    D王昭君

     

  • 6、考古工作者在山顶洞人居住过的洞穴里发现了鱼骨和海蚶壳,这说明(  )

    A山顶洞人生活在海边

    B.山顶洞人与海边渔民交换

    C.山顶洞人居住的地方以前是海洋

    D.山顶洞人不仅采集、狩猎,还掌握了捕捉水生动物的本领

     

  • 7、李时珍是明朝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的主要成就是

    A.发明麻醉药剂“麻沸散”

    B.撰写《天工开物》

    C.著有《千金方》

    D.编撰《本草纲目》

  • 8、后人基本上对武则天的统治给予肯定,主要是因为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与唐高宗共掌朝政

    C.她善于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D.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 9、在“三国历史故事会”活动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历史故事。下列哪个故事所反映的史实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

    A. 单刀赴会

    B. 七擒孟获

    C. 赤壁之战

    D. 空城计

  • 10、运用历史地图感知历史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图反映了

    A. 国家统一和巩固

    B. 民族政权的并列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 11、“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无为而治”是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A. 墨家

    B. 道家

    C. 儒家

    D. 法家

  • 12、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       

    A.宋辽之间维持了较长的和平局面

    B.宋金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C.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D.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地打击

  • 13、古代中国,朝代更替,江山改名换姓,是常有的事。下列历史事件中,导致朝代更替的是(   )

    A. 启继禹位   B. 盘庚迁殷   C. 武王伐纣   D. 国人暴动

     

  • 14、在学完“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一课后,同学们开展了模仿“北京人生活的一天”的体验活动。在活动的场景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A.烧烤食物 B.捕猎动物 C.群居生活 D.种植水稻

  • 15、对中国人而言,19世纪是一个危机的世纪,一个艰难的世纪,一个抗争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转折事件是

    A.虎门销烟

    B.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五四运动

  • 16、为了彻底摧毁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地主阶级,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     

    A.《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 17、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 焚书坑儒   B. 实行“八股取士”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大兴文字狱

     

  • 18、揭示历史的内在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历史事件或现象之间搭配不正确的是(       

    A.陈胜吴广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B.《史记》——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东汉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D.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各个领域带来深远影响。

  • 19、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寇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反映宋朝实行

    A.重农抑商政策

    B.重文轻武政策

    C.重武轻文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

  • 20、据《全唐诗》记载,日本长屋亲王在赠送唐朝的千件袈裟上绣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四句话。……这四句话令我国的一位高僧非常感动,后来这位高僧应邀前往该国。下列选项正确反映这位高僧事迹的是(     

    A.不畏艰险,前往天竺取回大量佛经

    B.跟随使节来华,学习唐朝先进制度

    C.把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等传播到日本

    D.为中国和新罗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_______龙骨山上。

  • 22、___________继位后,在贤相___________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 23、根据提示写出对应的历史人物

    (1)洒脱浪漫,“诗仙”美誉——

    (2)悲愤凄婉,“诗圣”美称——

    (3)诗作直白如话,通俗易懂——

    (4)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唯一女皇帝——

    (5)唐玄宗时的贤相(一位即可)——

    (6)灭亡唐朝的节度使——

  • 24、唐朝后期,中央权力衰微,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___________的局面: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___________”。

  • 25、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__________式建筑,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__________式圆形房屋,多用木头作柱子,屋内有灶坑。

  • 26、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______第二次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 27、贾思勰撰写的《______》,突显了中国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 ______运用“极限”思维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 28、唐朝都城   (填古地名)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南宋都城   (填古地名)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

     

  • 29、北朝______撰写的《齐民要术》,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南北朝的杰出科学家______创制了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后来由朝廷正式颁布。

  • 30、我国远古居民建造的房屋样式之所以不同,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

三、连线题 (共1题,共 5分)
  • 31、连线题。请将下面与之相关的连起来。

    西夏           蒙古族           赵匡胤 

                 党项族           耶律阿保机

                 契丹族           元昊

                 女真族           阿骨打

    北宋           汉 族            忽必烈

四、列举题 (共1题,共 5分)
  • 32、列举夏、商、西周三朝建立的起止时间、三位建立者和三个暴君。

五、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3、改革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1)材料中“秦孝公用商君”指的是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材料二  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

    ——《简明中国史读本》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北魏是汉化的先行者”与历史上的哪次改革有关?写出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至少三点)和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次改革的相同作用。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65
题数 33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连线题
四、列举题
五、综合题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