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铭,古人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B.《海燕》是高尔基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海燕之歌”。
C.《河中石兽》选自清代文学家纪昀所著的文言长篇志怪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这则故事说明天下事既有一般规律,也有特殊规律,切不可按照常理主观臆断。
D.《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一篇科学小品,描述了沙漠千百年以来被视为魔鬼作怪的可怕现象,从科学的角度作出了正确的解释,表明一切怪异的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真理。
2、下列关于本文内容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写父子相爱相怜的感情,真挚动人。但这种感情中渗透着淡淡的哀愁。
B. 本文共有四次写“背影”,首尾两次详写,中间略写。
C. 作者以“背影”为题的原因在于将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都浓缩在“背影”这一特殊的外貌上,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天地。
D. 本文表面上是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实则是以“背影”为主线贯穿全文。
3、选出对《春望》理解有误的一项( )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 诗篇开头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论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B.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可以这样理解:面对战乱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C.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战火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家人的书信和万两黄金一起抵达。
D. “白头播更短,浑欲不胜”通过写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
4、下列加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安求其能千里也 选贤与能
B. 不独子其子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C. 故曰:教学相长也 幼有所长
D. 安求其能千里也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淇上①送赵仙舟
[唐]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②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注释】①淇上:淇水,水名,在河南北部。②祖帐:即饯别。
对下面这两首诗理解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中一个“望”字,将相隔万里的长安与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颈联用夸张、对偶的修辞,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写得昂扬乐观,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成为千古名句。
C.《淇上送赵仙舟》作者借凄清之景,通过“哭泣”“伫立”等细节,表现作者的伤感、不舍之情。
D.两首诗同为送别诗,表达的感情非常相似。友人离去造成自己的空虚、落寞,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的伤感和不舍之意。
6、古诗文默写。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君子好逑。
(2) ,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3)杜甫《登楼》中通过咏怀古迹,讽刺当朝昏庸,寄托个人抱负的诗句是 “ , ”
(4)仁人志士往往心怀天下。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抱负,陆游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杜甫有“ , ”的愿望。(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回答)
(5)古代有很多抒发愁情的名句,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赋予“愁”以长度;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赋予“愁”以形态;李清照却在《武陵春》中赋予“愁”以重量:“ , 。”
7、学校开展《傅雷家书》名著阅读活动,请你按照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请将恰当的选项填写在下面句子的横线处
傅雷教育儿子的信条是:先为________________,次为________________,再为________________,终为________________。
A.音乐家 B.人 C.钢琴家 D.艺术家
(2)下面有关《傅雷家书》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作为父母,傅雷夫妇重视对子女的思想、道德情操和传统文化修养方面的教育,不太关注他们的起居、饮食、冷暖、开支等日常生活以及婚姻家庭。
B.在1955年12月的家信中,傅雷说“毛选”中的《矛盾论》及《实践论》可多看看,因为这两篇文章可以帮助傅聪深切了解马列主义及辩证法,加强理智和分析能力。
C.傅雷告诫儿子,过多的音乐能麻痹人的感觉,使表演缺少生气与新鲜感,从而损害自己的艺术,长此以往,大有成为钢琴匠,甚至奏琴的机器的危险。
D.傅雷告诉儿子,想着过去的艰难,让你以后遇到困难时更有勇气去克服,不至于失掉信心。人生本是没穷尽、没终点的马拉松赛跑。
(3)“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傅雷家书》体现了这一主题,请结合作品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体现家国情怀的。
8、阅读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胡同文化
汪曾祺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的方位走向大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是外地少有的。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胡同文化是一种 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杀”一盘;有的是酒友,不时喝两“个”(大酒缸二两一杯,叫做“一个”);或是鸟友,不约而同,各晃着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此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北京人只要有窝头,就够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招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认识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伺候过陆润庠、王垿等祭酒的老人,他说:“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查不出来。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民国”以来,常有学生运动。北京人管学生运动叫做“闹学生”。学生示威游行,叫做“过学生”。与他们无关。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就是个“忍”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柱础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每每看到那些消逝的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这是无可奈何的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选自《人间有味》有删改,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7年版)
【1】根据文章内容,第2段可以填入最恰当的词是________。
【2】胡同中的北京人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3】赏析下列语句。
(1)“这话实在太精彩了!”加点的词应当如何理解?
(2)请从语言修辞的角度对“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加以赏析。
【4】请结合课文《昆明的雨》,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相似之处?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提示与要求作文。
歌曲《遇见》中说:“我遇见你是最美丽的意外。”郦道元遇见了三峡的美丽,吴均遇到了富春江的清幽,而鲁迅遇见了藤野先生,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爱国情怀与人间温暖。
请以“遇见 的美好”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补充完整题目,横线上可填“老师”“同学”“书籍”等词语,并以二三事完成你的叙述。
(2)请用学过的写人记事描物的方法,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作(诗歌除外)。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
(4)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