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济南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指出下面句子中引号的用法。

    (1)他们高声喊着:“快来看!找到他俩了!”________

    (2)还得知那个“衣衫褴褛的人”的尸体最后在渡船码头附近被发现了。________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______》中写了作者和方老师______,方老师教作者________,方老师________等几件事。

    (2)《______》的作者是______。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_____”的深刻认识,抒发了诗人热爱_______、歌颂_______的深厚感情。

  • 3、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来迟

    ______)(______欲试   (______)(______动听

    ______)(______有名   文质______)(______

  • 4、看拼音写词语。

    kū wěi(______   fěi cuì(______  

    fā fèn tú qiáng(______   chù lèi páng tōng(______

  • 5、朗读古诗《春夜喜雨》,完成习题。

    1.解释下列词语:

    乃:______ 发生:________

    潜:______ 野径:________

    红湿处: ______   花重:________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 。这首诗诗中没有一个“喜”字,却体现出诗人的______之情。

    3.这首诗以“好雨”开头,作者称赞春雨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的第二联、第三联分别从_______________感觉)来写春雨。

    5.这首诗中,写春雨滋润万物,悄然无声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 ,常被后人用来比喻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教育人的一句是 _____。此句中你认为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______

    6.这首诗赋予了春雨___________的品格,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解释重点字词。

    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坚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    

    A.竹林里 B.深山里 C.破岩中

    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品读诗句,完成后面的练习。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何当”的意思是(   )。

    A.何时将要 B.什么时候 C.当时

    2这两句诗中的“______”表达了作者无限的企盼之情。“______”象征受到了重用,“_______”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 8、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雪山:指祁连山。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方盘城。楼兰:汉时西域诸国之一,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附近。

    1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与理解

    《桃花心木》片段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种树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A.枯萎:__________

    B.语重心长:__________

    2第①自然段中画线的不确定是指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里的不确定是指什么意思?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你知道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吗?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课外阅读。

    我的小学(节选)

    在这个祠堂内,我们坐了两年,老师一直是一个女的。她长得很白,讲课的声音十分好听,每每念着课文,就像唱歌儿。我从来没有听到过她这么好听的声音。

    开头的半年时间里,几乎没有听懂她讲的什么,每一堂却被她的声音陶醉着。所以,每当她让我站起来回答问题时,我一句话也答不出,她就说:“你真是个见习生!”见习生的事原先同学们都不知道,她一说,大家都小瞧起我了,以后干什么事,他们就朝我伸小拇指头,还要在上边呸呸几口,再说一句:“哼,你能干什么,你真是个见习生!”我们就打过几次架。娘后来狠狠揍了我一次,罚我一顿不准吃饭。老师知道了,寻到我家,向我和娘作了检讨,说是她的不对,问我是不是听不懂课。我说:“我光听了你的声,你的声好听!”她脸红红的,就笑了。从此,我就下了决心,一定不落人后,老师对我格外好起来,她的声音还是那么好听,但一下课,就来辅导我,惹得同学们都眼红起来。

    一年级学完后,老师对我说:“你年纪小,不让你升级。”我当下就吓哭了。老师却将我抱起来,说她是哄我,宣布我再也不是见习生了。我一高兴,就叫她“姨姨”,叫完就后悔了。她却并没有恼我,还拧了我一下嘴。她笑了,我也笑了。下午,她拿着成绩单到我家,向娘夸说我乖,学习进步快,娘给她打荷包鸡蛋吃。我便大胆起来,说:“老师,你的声音好听,你能给我唱个歌吗?”她就唱起来,腮帮上深深显出两个酒窝,唱完就咯咯地笑。

    1读选文的第1自然段,说说老师有哪些特点让“我”印象深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先后3次写到了女老师的“笑”,分别是: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这些“笑”让我们看到了一位____________的老师。

    3老师为什么寻到“我”家向“我”和娘检讨?你从中体会到了老师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完成阅读训练

    永定土楼

    近几年来,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往闽西永定县,参观考察被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的闽西土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赞美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精美  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扬名于世。优美而壮观的永定圆楼,(掩藏  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有如从地下冒出来的自然生长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环形的屋顶飘浮在烟雾中。 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米。外圈四层,房子260间;中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层,房子8间。共有房子328间,里头住80户500人。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包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堆积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终完好如新。

    永定圆楼由于土墙环拱,既能防潮,又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易于防卫,便于管理。

    闽西土楼为什么能历久不毁 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个奇葩呢   究其奥秘  原来它以黄土为主要原料  佐以沙 石灰 拌掺少量红糖  糯米和木屑  竹条等 经过反复揉打 研舂 碾压 然后夯打土墙  并以木料为梁 瓦片为顶盖 因而异常坚实牢固

    1给最后一自然段加上标点。

    2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词语。

    3用横线标出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

    4根据意思在短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______

    (2)不可想象,不能理解。______

    (3)形容数量非常多。______

    (4)没有损坏,没有残缺 ,好像是新的一样。______

    5文章第二自然段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有“√”选出来。

    A.举例子( )   B.打比方( ) C.列数字( ) D.作比较( )

    6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为什么说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下面的故事,体会字里行间独到的深意。

    从背后照来的灯光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灯光,在我心里也有一道永不熄灭的灯光。

    一个寒风料峭的冬夜,万籁俱寂,我急匆匆地向数学老师家走去——一道题难住了我。

    我忐忑不安地走到老师家,轻轻一叩,门开了,老师出现在眼前。我惭愧地提出了问题,老师慈母般的脸上浮现出一层淡淡的笑意:“坐,坐下。”她虽然和蔼地笑着,可我却觉得老师在责备我,不由地低下了头。老师移开身旁一摞作业本取出纸,认认真真地给我讲解。这时候,在明亮的灯光下,我忽然发现,粉笔灰已染白了老师的头发,老师那装满智慧的额上,也被岁月碾出了条条深沟……

    老师讲完了题,夜色更浓了,我想赶快离开,她却一点也不放松:“自己再做一遍!”我吃惊地接过一张雪白的纸做起来。不一会儿,顺利地做完了,我抬起头来,望着老师批改作业的侧影,不禁想起那堂不平常的课。

    那是新年后的第一堂课,铃声响了,老师走上讲台,刚说了半句话突然哽住了。大家这才发现她脸上还流着泪痕,教室里顿时安静了。她似乎发现了什么, 立即恢复常态,认真地上起课来。但我们总觉得她在抑制自己,她借着在黑板上写字的机会,擦起泪水,用书本挡住同学们询问的目光。下课了,我们才明白,老师的父亲在元旦之夜突然病倒,经抢救才略有好转,第二天她就从医院准时赶到课堂。老师就这样用全部心血浇灌着我们……

    “做完了?”“唔!”老师脸上浮现出赞许的笑容。我向老师告别,思绪万千地走出老师的家。

    前面一片黑暗。忽然,背后有一道光照来。我回头一看——是老师!她擎着台灯,倚在门口。灯光照亮了我面前的道路。我觉得好像有一股暖流通过全身,我激动不已。这不是普通的光,这是老师生命的光。

    从此,这道从背后照来的光,始终亮在我心中,时刻照耀着我前进!

    【1】“这不是普通的光,这是老师生命的光。”“第一个光”指的是______________;“第二个光”指的是_______________。你觉得文中的老师是一个_________(用四字词语概括)的人。

    【2】短文写了老师哪两件事?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第一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句子,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再填空。

    忐忑不安地走到老师家,轻轻一叩,门开了,老师出现在眼前。

    “忐忑不安”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我”忐忑不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

    (1)我急匆匆地向数学老师家走去——一道题难住了我。( )

    (2)我回头一看——是老师!( )

    【5】“老师是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路”,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一定有你最敬佩的老师,读了此文,写几句你最想对他(她)说的话作为临别赠言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

    玉兰花的记忆

    卢玮

    ①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每当我家院子里的玉兰花散发出清远的香味时,总有认识或不认识的邻人,专程前来要花。

    ②玉兰花树约有两层半的楼房高。自我有记忆起,便有花香。父亲总是起个大早,趁花含苞时便给摘下。他把较细的竹竿末端削成剪刀口状,以辅助摘花。有时他亲自爬上树去摘,身手矫健。然后再把摘下的花,分别装在小袋子里,置于冰箱保鲜,一有邻人闻香驻足,便可以方便相赠。

    ③当然,父亲一定会留下枝头上那些用手可以够得到的花,让前来感染香气的邻居,也可以得到在绿荫中寻一抹清幽的乐趣。

    ④念小学时,家人总要在我的书包里放些玉兰花,用手帕包好,以免损坏象牙白的花瓣。然后再三叮咛,送给老师和同学。有时自己懒惰贪玩,便忘了。经常是老师提醒:“我又闻到花香哦。”我才猛然记起。

    ⑤常常在送给老师后,玉兰花就所剩无几了,所以当同学向我要时,就显窘促,只好从亲近的同学开始送,一些偶有口角的,就给省下来了。这时想来真觉小家子气。

    ⑥那时一直不明白,何以小小的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因为我总是喜欢花的姿态,远远胜过它的香气。直到渐渐长大,才稍稍明了这是一种喜悦的心情。二十几年前,物资并不丰富,用香水的人当然不多。能在夏日清早感染一身香气,并持续整天,的确令人喜悦。在要花的过程中,即使不认识的人也能透过花说家常,增进友谊,真是趣味无限!

    ⑦而父亲赶早摘花,想到会有许多人喜欢他种的花,并盘算着不知今天的花够不够时,这份可以与人分享的心情,更是令人欣慰啊。尤其某个有晨曦的清早,当我看见父亲摘下一朵沾露的玉兰花,小心翼翼地插在母亲的耳际,顺手理理母亲的头发时,我被这般美丽的父母深深感动。

    ⑧我恍然大悟,原来母亲身上的花影飘香,皆是父亲每天亲手插上去的。对父亲而言,这也许是极自然不过的一个举止,但跃入我眼里,却是温柔万分。我很难明确地描述出这分感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⑨对玉兰花我有很特别的记忆。我曾在它的枝干上每年刻画一痕,以志成长;也曾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但都只不过是父亲无形中带给我的一些生活上的启示。

    1第②③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父亲摘花的过程,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自然段中的“再三叮咛”除了表现家人怕“我”忘记外,还表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自然段说小小的玉兰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请结合这段文字说说“魅力”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第⑦自然段中父亲给母亲插花这一细节,分析“我”为什么而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最后一自然段中加点的“这”指代什么?请结合这段文字概括说说父亲带给“我”的“启示”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阅读《为人民服务》片段,回答问题。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的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回兴旺起来的。

    1查字典,填空。“鸿”用音序查字法先查_____,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精”应查_____部,再查_____画。“精”在字典里的解释有: A.经提炼或挑选的;B.精通;C.细。“精兵简政”应选以上______解释。

    2请用“   ”划出第二段的中心句。

    3读句子,先理解加点的词,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1)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完全:___________。 彻底:________。 我们队伍的宗旨就是_____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 重(轻)于:__________

    句子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死得“比泰山还重”是因为______;死得“比鸿毛还轻”是因为_________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重是因为_________;联系实际,你还知道有那些人物的死比泰山还重的?

    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根据要求填空并仿写。

    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1)“这”指的是__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

    (2)仿照“不是……而是……”的句式写一个描写春天景物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句子练习

    1.疲劳和干渴把他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改成“被”字句

    2.我们遇到困难,怎么能退缩呢?(改成陈述句)

    3.一大滴松滴下来,正好包住了一个苍蝇和一个蜘蛛

    改成

    4.每一个访问埃及的外国人,怎么会不去看一看金字塔呢?

    改成肯定句

    5.同学们选举他。当选少先队员。(把两个句子合并成一个句子)

     

  • 17、按要求写句子。

    1 我们是不能忘记这十多年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的。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养花很有意思。

    改成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戴着红领巾的小姑娘一片一片地捡起地上的碎纸。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用适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诺贝尔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   诺贝尔是一位举世闻名的企业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爸爸说:看到这壮观的场面,我不禁想起了'惊涛拍岸'这个词。

    改成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照样子,把句子换个说法,句子意思不能变。

    例: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不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

    (1)这么大的风浪,那个渔民怎么能驾着小船出海去呢?

    (2)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3)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 19、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改为第三人称叙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照样子改写句子,不要改变句子的意思。

    例:我们怎么能忘记妈妈的爱呢?

       我们不能忘记妈妈的爱。

    我们怎么能向困难低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习作。(任选一题)

    1.读一读下面的名言,你一定会想到与这些有关的人或事,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句,把你想到的写成一篇作文。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

    遵守诺言就像保卫你的荣誉一样。——巴尔扎克

    2.认真观察下图,根据图意展开想象,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写记叙文,也可以写童话,还可以写寓言等。

    要求:

    ①题目自拟;

    ②字数不少于4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学校和姓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