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文段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李白的生活充满了大起大落的变化,②他的感情也波澜起伏,千变万化。③他到宫廷受过玄宗的礼遇,可是后来又被当作了罪犯流放夜郎。④他时而纵论王霸大略,时而又混迹于渔商。⑤前不久还挥金如土,转眼间却又囊空如洗。⑥这些戏剧性的变化和不同寻常的生活,造就了李白的性格,也构成了李白诗歌波澜起伏的感情基调。
A.第①句,句子的主语是“生活”
B.第②句中“他”是代词,“也”是连词
C.第③句是转折复句,第④句是选择复句
D.文段中画横线的三个短语结构一致
2、下列各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解(xiè)数##dot## 抟(tuán)土##dot## 气概 随声附和
B.缥缈(miǒo)##dot## 蹒跚(shān)##dot## 圈定 神通光大
C.嗔(cēn)怪 小凫(fù) 蜷伏 畏罪潜逃
D.怂恿(yǒng)##dot## 恍(huàng)惚 灼人 人声鼎沸
3、下面对《湘行散记》《城南旧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湘行散记》这部散文集创作于1934年初,是沈从文构建“文学湘西”世界的一块重要拼图。湘西的现实与历史,作者的见闻与回忆,美丽纯净的牧歌情感,深切忧患的思索融合在一起。
B.《湘行散记》文笔自然淳朴,语言清丽,风格隽永,有如行云流水,迷人的“湘西世界”,质朴的风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C.宋妈是英子的奶妈,是个朴实的乡下人。宋妈几年前撇下孩子来到英子家中伺候,却收到女儿溺水身亡,儿子被卖给别人的噩耗,宋妈含泪离开了人世。
D.《城南旧事》是林海音以其7岁到13岁的生活为背景创作的。在台湾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期间,林海音一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作者心头。
4、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殷(yīn)红 尴尬(gà) 烦燥(zào) 大 庭广众(zòng)
B. 倔(jùe)强 愧怍(zùo) 粗拙(zhuō) 锋芒必露(lù)
C. 震悚(sǒng) 琢(zuó)磨 累赘(zhuì) 聚(jù)族而居
D. 荒僻(bì) 譬(pì)如 晶莹(yīng) 鞠躬尽瘁(chuì)
5、情感是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主要区别,你该用怎样的情感诵读所节选的诗歌呢?请你选出判断有误的一项( )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古老的国土
——这国土
养育了为我所爱的
世界上最艰苦
与最古老的种族
(艾青《北方》)
A.诗歌抒写了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所以“悲哀”“最艰苦”要重读。
B.诗歌传达出极为深厚的爱国之情,所以“爱”要重读,读得真挚而深情。
C.诗歌具有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所以要读得深沉凝重,语速要缓。
D.诗歌形式自由,不注重韵脚和字数、行数的整齐划一,所以不需要读出节奏感。
6、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王维,字摩诘,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王维擅书画,亦通音律,多才多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B.导语是用简要的文字,集中呈现最重要、最新鲜或最有特点的新闻事实,提示消息的要旨,吸引读者进一步阅读文章。
C.通讯是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D.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极为常见,运用广泛。消息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
7、下面对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古语常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之间的排行,伯表示老大,仲表示老二,叔表示老三,季表示老四;体育比赛中的季军是指第二名。
B.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节都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C.古时有雅称谦称: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帝王谦称寡人。老人谦称老朽。
D.“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苏洵、苏轼、苏辙。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六里,渡一溪,颇大。又南,有峰东环而下。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①,独高垂如匹练界②青山,有溪从峡中东注,即清碧③之下流④也。……从其后西二里,蹑⑤峻凌崖。其崖高穹⑥溪上,与对崖骈⑦突如门,上耸下削,溪破其中出。
【注释】①派:量词。②界:隔断。③清碧:溪水名。④下流:河流的下游。⑤蹑:踩、踏。⑥穹:隆起。⑦骈:并列。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隐天蔽日_________
(2)或王命急宣__________
(3)有峰东环而下__________
(4)又南,有峰东环而下___________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乃西向觅小径入峡。
【4】请分别摘抄甲、乙两文中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用原文语句回答)
【5】甲、乙两文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都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运用新颖奇特的比喻,以梨花喻冬雪,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的风光,也写出了诗人的欣喜之情。
B.诗中用“狐裘”“ 锦衾”“角弓”“ 铁衣”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用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同时也写出了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
C.“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中“愁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通过写天空中布满惨淡的阴云,引出诗人为友人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由此自然转入下文的送别。
D.诗的最后两句写诗人伫立远望的情景,运用直接抒情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之情。
【2】赏析“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中“掣”字的表达效果。
10、为了让同学们要好地了解现代诗歌,九年级将举办“轻即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一起参加。
(1)为了开展好这次活动,请你帮班委会拟定两个活动项目。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一位同学设计的“我喜爱的诗歌”推荐表,请将表格填写完整。
诗歌 | 推荐理由 |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
(3)班长高远同学向大家介绍艾青的生平,并选用多首艾青的著名诗句穿插其中,主题及内容如下:
……“向太阳”介绍诗人1935年至1949年的生活,是他对中国人为民族解放献出了无数鲜血和生命而抒发的永恒挽歌;“启明星”介绍诗人1949年至1958年的生活,寄托了艾青厌恶黑暗、向往光明的愿景;“礁石”介绍诗人1958年至1978年的生活,是意志坚定的人儿不屈的精神参照;“光的赞歌”介绍诗人1978年至1996年的生活,表现了艾青歌唱光明、追求光明的一生。
高远同学摘抄了部分诗句,制作了如下表格,请将下面①②诗句的序号恰当地填入A、B处。
①每个人的一生/不论聪明还是愚蠢/不论幸福还是不幸/只要他一离开母体/就睁着眼睛追求光明。
②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主题 | 诗句 |
向太阳 | 于是我的心胸/被火焰之手撕开/陈腐的灵魂/搁弃在河畔/我乃有对于人类再之确信 |
启明星 | 属于你的是/光明与黑暗交替/黑夜逃遁/白日追踪而至的时刻 |
礁石 | A |
光的赞歌 | B |
11、根据课文默写。
①晓战随金鼓, 。李白《塞下曲》
②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③ ,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④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
⑤ ,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
⑥《曹刿论战》曹刿对"三鼓"作了精辟的分析,其原句是: , , 。
⑦古诗文中有许多描写落花的句子。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 , ”造词工丽,随手拈来;晏殊《浣溪沙》中的“ , ”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
12、名著阅读
作品 | 作者 | 名著片段 |
《艾青诗选》 | 艾青 | 仅只是一个平面 却又是深不可测 它最爱真实 决不隐瞒缺点 它忠于寻找它的人 谁都能从它发现自己 或是醉后酡颜 或是鬓如霜雪 有人喜欢它 因为自己美 有人躲避它 因为它直率 甚至有的人 恨不得把它打碎 |
《水浒传》 | 施耐庵 | A慌忙放起妇人来,便问:“我看你夫妻两个也不是等闲的人,愿求姓名。”那人便叫妇人穿了衣裳,快近前拜了都头。A道:“却才冲撞了阿嫂,休怪。”那妇人便道:“有眼不识好人,一时不是,望伯伯恕罪。且请去里面坐地。”A又问道:“你夫妻二位高姓大名?如何知我姓名?”那人道:“小人姓张名青,原是此间光明寺种菜园子。” |
(1)艾青被称为“ ”的歌手。
(2)《水浒传》节选中的“A”是________(姓名),写出两个与之有关的故事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束光
李朝德
①我坐火车去一个叫宣威的小城参加会议,这趟火车要穿过家乡的村庄。我家离铁路并不远,一上车我就打电话告诉母亲。母亲很高兴:“大概几点钟到?”我不免遗憾:“可惜村里没有站,不然可以回家看看。”母亲说:“你忙你的,我身体好好的,不用管。”说完,电话里一阵沉默。
②我理解这时的沉默。我与母亲都不太善于表达感情,诸如爱与想念这类的话语,我们一句也说不出来。
③父亲在世时,我们都习惯这种沉默,此时却让我内心紧缩。近些年,我隔三岔五总要打个电话问问,就为听听母亲的声音。如果不是假期或者有特殊事情,我一般很少回家。因为每次母亲都会责怪我:“我身体好好的不用挂念,打个电话就行了,那么远,跑来跑去浪费车费!”我理解母亲的本意,儿子好不容易在城里立足,她不愿意耽搁儿子的时间。在母亲眼里,总是把孩子看得重于泰山,却把自己看得轻于鸿毛。
④但是,车过村庄,母子相距几百米却不能相见,对我来说终究是一个大大的遗憾。于是,我打破沉默,脱口而出:“妈,要不火车快到的时候,我打电话给你,你去村里的铁路口等我,我在7号车厢的门口,会向你招手,你就可以看见我,我也可以看见你了。”母亲很高兴,竟一口答应下来。
⑤想想这个提议,我自己也觉得有点意外和为难。
⑥我们都知道,那个叫小米田的路口是连接村庄与田地的一个主要路口。近些年火车多次提速,铁路沿线早在十多年前就全线封闭了。火车通过那个道口估计就是一闪而过吧,我与母亲相互能看见吗?夜色中让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这算是怎么回事?
⑦火车一过沾益县城,我就给母亲打电话,沾益县城离老家松林村估计不到二十公里,估计不到十分钟我就可以看见母亲。此时一阴一暗,车里车外仿佛两个世界。窗外模糊一片,夜色包裹着车厢,我计算着时间与路程,却总不能看见熟悉的村庄,焦躁中,却看见远远的路上放着光芒的“施家屯收费站”白色大字突然出现了。“施家屯”已是隔壁村庄,火车刚在1分钟前驶过松林村。
⑧我颓然地打电话告诉母亲:“妈,天太黑了,我还没等看见你,火车就已经到了施家屯。”母亲也说:“刚才有趟火车经过,太快了,没有看见你。我想应该就是这趟火车,知道你坐在上面,就行了。”
⑨年迈的母亲在黑夜的冷风中站着,我在明亮、温暖的车厢里坐着,本想让她看见我,我也看见她,却害得她在路边白白等待和空欢喜一场。
⑩我不甘心,对母亲说:“妈,要不明晚我返回时,在最近的曲靖站下?站上有到村里的汽车,半个小时就到家了,住一晚再回昆明,方便得很。”电话里,母亲慌忙阻止,仿佛我如果这样做,都是因为她引起的。我只好告诉母亲,那明晚还是在这个路口。到时候我会站在最后一个车厢的车门旁招手,我们一定可以看见对方。
⑪翌日返程,我早早地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黑夜的火车如一条光带在铁轨上漂移,伏在玻璃上,我把眼睛使劲睁大,可还是很难看清车窗外的任何景物。
⑫这时候,我又看见了“施家屯”这几个字。
⑬车内外温差大,窗户上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我慌忙用手掌擦拭玻璃,用双手罩住眼眶,以遮挡车内的亮光,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寻外面的一景一物。我终于能看见车灯照出几米远模糊的路面轮廓,还看见了如萤火样的村庄里的昏黄灯光。
⑭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手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我刚要摇手呼喊,火车又过去了!
⑮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妈,我看见你在路口了。”
⑯母亲在电话里说:“我也看见你了。”
⑰两句话说完,车外再没有了村庄,母亲越来越远了。
⑱我在夜色的火车中,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那个叫作小米田的道口,不过只有三四米宽,而站在道口等我的母亲,她还没有一米六高啊……
(摘自《人民日报》2019年11月18日,有删改)
【1】梳理选文情节,依据示例,完成“我”的心理历程。
【2】结合语境,请简要赏析文中划横线句子。
(1)年迈的母亲在黑夜的冷风中站着,我在明亮、温暖的车厢里坐着。
(2)我慌忙用手掌擦拭玻璃,用双手罩住眼眶,以遮挡车内的亮光,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寻外面的一景一物。
【3】此文发表前文题为《黑夜的火车》,后改为《那一束光》,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4】作者的情感在文尾蓄积到顶峰,但结尾却用省略号含蓄终止,请续写省略号包含的内容,要求与上文连贯、合理,50字左右。
1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玉雕替我“说”爱你
禹艳
①他4岁了还不会说话,喊他也不搭理。父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带他去医院,他被确诊为先天性聋哑。本就不宽裕的家庭,又遭此打击。去特殊学校训练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年轻的妈妈最终不堪重负,在他8岁的时候,离家出走了。
②8岁是该上小学的年龄了,父亲却只给他报了语言课,并且辞去了玉器厂的工作。因为有点儿雕刻的技艺,父亲在朋友开的玉器店里帮忙。此后,他和父亲形影不离,工作、吃饭、睡觉,父亲既当爹又当妈,还当起了师父。他站在一旁“听”父亲向顾客介绍各种玉石,坐在旁边看父亲雕琢,和父亲一起淘采玉料……看得多了,见得广了,渐渐地他真的对那个硬邦邦的石头产生了兴趣,渐渐地还能分辨出优劣美丑来。
③突然有一天,父亲发现了他的反常。有顾客上门时,他总是躲在里屋或是门后,探出个头,怯怯的样子。父亲喊他出来,他十分惊恐,连连摇头。再去医院检查,因为聋哑,他患上了社交恐惧症。于是,每当有顾客来,父亲要求他必须在场,还强迫他帮着接待……父亲变得很严厉,总是逼迫他做事情,那阵子他委屈极了,觉得父亲不再爱他了。
④在愁闷情绪之下,他拿起了父亲的雕刻刀。因为只有这时,父亲不仅不会打扰他,逼迫他去招待顾客,还会手把手耐心地教他如何雕刻,怎样雕起来省力,怎样辨别纹理……就这样,他爱上了雕刻,疯狂地练了8年。8年里,他依然很少“说话”,每天练习的时间超过10小时,每一个小时,父亲都陪伴在侧,悉心教导。
⑤16岁那年,他雕出的第一个成品是父亲的模样……他将其作为生日礼物送给父亲。年近五旬的父亲接过时,热泪盈眶。父亲将这座玉雕放在了店里最醒目的位置,取名《父亲》。顾客前来,一眼便认出了雕刻的是谁,问及出自谁手,得知是又聋又哑的儿子所雕时,无不惊讶,而后啧啧称赞。这家店因为这个励志的少年声名大噪,生意红火了起来。
⑥几年后,他的刀法更娴熟了,前来找他定制玉雕的人越来越多,雕刻的图案也越来越丰富,除了人物,还有风景、属相、吉祥物等,工艺绝对上乘。但人们注意到,再没有一座玉雕超过那座《父亲》。
⑦他依然不喜欢与人交流,当地媒体想采访他,他拒绝了。执着的记者等在一旁,问他:“大家都说,你在16岁出的那座玉雕作品,后来很少有超越的,这是为什么呢?”他的心陡然收紧了一下,放下了手中的雕刻刀,指了指发不出声的哑嗓子,又指了指父亲,把手放在胸前打了个手势,“说”:“因为爱。”
⑧是啊,任何作品融入至深的爱,都是无法超越的。16岁那年,当他终于如父亲所愿,能够拿稳雕刻刀时,他依然说不出一句感激的话。于是,他把对父亲的爱融于雕刻之中。那精雕细琢的不是玉石,分明是想要对父亲说的一字一句啊。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6年第5期)
【1】仔细阅读选文,以时间为序从“他”的角度梳理情节。
时间 | 4岁时 | 8岁后 | 16岁时 | 几年后 |
情节 | 被确诊为先天性聋哑 | ________ | ________ | “说”出无法超越《父亲》玉雕的原因 |
【2】文中的父亲对他疼爱有加,体现在哪些方面?
【3】他雕出的父亲的模样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请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将第⑤段中省略号处的内容补写出来。
【4】本文用第三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
【5】请说说本文标题的含义。
【6】第⑧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回答。
15、请以“这个春天 ”为题,写一篇富有创意的文章,不少于600字。
写作提示:①把标题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③写楷体字,书写认真;结构匀称,卷面整洁。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