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年海南白沙县高考三模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六集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全面放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国外媒体无不侧目而视,赞叹中国人的创新能力。

    ②西方国家曾经用一种温和、习焉不察的方式侵蚀我们的文化,我们也应该用同样的方式在当年世界树立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

    ③2017年9月,第十七届北京国际航空展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众多国家展商的航天产品亮相北京,济济一堂

    ④我国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这才让今人仍有机会领略千百年前的文化魅力,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

    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是一代代家族传人的惨淡经营,同仁堂才从最初的同仁堂药室、同仁堂药铺发展成现在的北京同仁堂集团。

    ⑥京剧《大宅门》在表演上继承传统,陈陈相因,在创作模式上开创了新编京剧剧目的全新合作模式。

    A. ②③⑤

    B. ①④⑤

    C. ①③⑥

    D. ②④⑥

  • 2、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立春、惊蛰、雨水、春分

    B.清明、小满、谷雨、立夏

    C.处暑、立秋、白露、秋分

    D.寒露、霜降、立冬、小雪

  • 3、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中的“俗”指社会风尚,就读书人来说,也就是读书做官的那一套。“丘山”代表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山林。

    B.本诗描绘了诗人由官场回归农村之后的田园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置身于大自然怀抱之中的欢快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C.诗人在诗中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对尘世的生活有清醒的认识,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D.“久在樊笼里”一句中的“樊笼”就是“误落尘网中”一句中所说的“尘网”,既指当时复杂的社会关系,也指当时复杂的人际关系。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实施精准扶贫并非只是扶贫方式或手段的简单变换,而是针对贫困人口需求更加多元化,结合不同帮扶对象的具体特点和现实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B. 杰出的流行音乐创作者努力将严肃音乐的表现力与通俗音乐的积极因素相互交融,巧妙嫁接多种艺术元素,拓宽流行音乐的表现内涵和审美空间。

    C. 加快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是推动落实“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和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举措。

    D. 我们见证着中国互联网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无到有的发展历史,也身处中国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不断迈进的进程中。

     

  • 5、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短语,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________,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________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________。

    ①地下阴影斑斓        ②微闻犬吠        ③助我凄凉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①②③

    D.②①③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不如归去”谈

    卞之琳

    槐花满地,时节又近初夏了。刚才读芦焚先生的《里门拾记》,见有一条注,解释文中的“光棍抗锄”:文人们叫做“不如归去”的那种鸟。虽只是鸟的叫声,一种人听了奋起耕作,一种人听了伤春思乡,连耳朵也竟有这样大的差异。

    我觉得很有意思。“光棍抗锄”当然就是“割麦插禾”。书本里说布谷与杜鹃有别,不过也说很相似,《辞源》里或者早已把“割麦插禾”“不如归去”两种鸟相混了,即使有考据癖的文人骤然间也不会分得清楚吧。记得我曾经想写一篇历史小说,其中的核心,一个场面,是如此:

    头上一阵鸟声,如人言。

    “割麦插禾”,农人想。

    “不如归去”,旅人想。

    我想写这篇小说是在去年此时,读了李广田先生的《桃园杂记》以后。他在文中提起布谷,说在他的家乡以为是叫的“光光多锄”,令我想起了我的家乡人仿佛说是“花好稻好”。花,读ho,大约不是指普通的花,而是指棉花。稻无问题,即水稻,江乡自然有水田。这两种说法,与芦焚先生的“光棍抗锄”俱未见于典籍。典籍中有的,除“布谷”“割麦插禾”以外,还有“麦饭熟”“脱却布裤”“郭公”等。而在我们的活书本里更不知有多少花样了。哪一天把各地的花样搜集起来该有如何一个大观!不过千差万别,都由于耳朵不同吗?其实,芦焚先生之意,在于环境,在于生活环境的差别吧。

    农人在田间,旅人在道旁。

    头上一阵鸟声,如人言。

    “割麦插禾”,农人想。

    “不如归去”,旅人想。

    这里有两个人,虽然在一处,毕竟环境不同。但在我看来,即便“割麦插禾”与“不如归去”是两种观念,也未尝不可以联在一起:春去也。见麦浪滚滚,旅人想起了多风波的江湖。你看,那边一个农人在檐前看镰刀哪。数千里外自家屋后的蓬蒿有多高了?家乡收麦早,或许庄稼人已经赤脚下水田了。唉唉,天南地北,干什么来着?叶落归根,不如归去吧。“不如归去”一语,不见得太“文”,尤其在古代,更不见得不是俗子的口头语。即使是雅士说的我也有话可说:

    当此时也,道上的过客或许是一个坐在轿子里的官老爷,不禁想,人生一梦耳,四处奔波,所为何来?为五斗米折腰实在犯不着,即使位居一品,在京华尘土里五更待漏,亦何苦也!君不见那个庄稼汉倒快乐自在,坐在茅屋的门槛上,捧一碗黄梁。你闻闻看,多香!真不如回去种田好,“守拙归园田”。

    然而,“割麦插禾”多少带点振作的情调,而“不如归去”却不免消极呢。不错,这还是环境差异,不过哀乐是相依为命的。我曾经说过,这可以作为补充,而“杜宇”只合永远啼血,要知道:

    谁说杜宇归去乐,

    归来处处无城廓。

    更不要说这个,就连你“郭公”,哪怕你“郭公”:

    郭公,郭公!

    天雨蒙蒙,

    促农耕陇。

    城南战骨多,

    野田变作丘与垄。

    郭公,郭公!

    何地播种?

    弄到这个地步,哪怕你“郭公”,就连你“郭公”也无可奈何吧?“感时花溅泪”,即使不“恨别”,鸟亦“惊心”。这又归于一,同归于悲了。

    不过,时至今日,啼血的子规到底是绝种了也说不定,因为“不如归去”现在仿佛只活在书本里,而“割麦插禾”的子孙戚族还活在各地农人的口头。各地农人的口头开出了一朵朵各式各样的小花。哪一天把它们搜集起来当标本,作一个系统的研究那才有意思呵。这一朵朵单纯的小花将是一个个小窗子开向各种境地:水田,桃园——我想从你的里门望望看,芦焚先生,你的门外是什么呢?我心中曾经拟过一篇社会论文的题目:布谷声里听出的各地社会背景。

    可是为什么不能从旁的鸟声里听出来呢?为什么从旁的鸟声我们听不出这许多花样?这种鸟声本身到底自有其特殊性,引起人心上的反应乃小异大同了。人总是人。想起人,我真想起个别的人来了。芦焚先生与我有过好几面之缘,此刻想必在河南乡下吧?李广田先生,齐人也,是我的熟人,现在正陪我在此地吃他的家乡饭,住在东邻,和我天天见面。过几天可以听到布谷声了,我想,那多妙,如果芦焚先生在这里,我们三人同行,忽听得一声“布谷”:

    “光棍抗锄”,芦焚先生想。

    “光光多锄”,李广田先生想。

    “花好稻好”,我想。

    唉,江里的鱼汛该过了好几种了;竹笋该已经老了,高过人头了;青蚕豆该已经上市了吧?这里倒已经上市了。我不喜欢北方这种讲究办法,把青蚕豆去皮,疏疏几瓣的炒肉片,就不能不去皮而稍加些腌菜,细葱花,素炒一下,青青紫紫的来一碗吗?也许毕竟是文人吧,我又想起了“不如归去”。

    (有删改)

    文本二:

    “真”是散文的灵魂,没有“真”的文字,文章毫无生机,是呆滞的。那么怎样到达散文的“真”呢?回到事物本身,回到人本身,回到语言本身,这就是我们说的“在场”。“在场”既指身体在场,也指心灵敞开,与现实同在。

    (节选自耿立的《散文的在场与见证》)

    【注】①作者1936年写于济南。②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春夏季节,日夜鸣啼。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善于体察生活,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情景“杜鹃鸣啼”进行创作,其作品体现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

    B.作者认为“割麦插禾”与“不如归去”两种观念可以联在一起,但毕竟雅士、俗子有别,在古代“不如归去”属雅士之言。

    C.作者认为,“杜宇”只合永远啼血,这与唐代诗人李商隐“望帝春心托杜鹃”中“杜鹃”的意象内涵一致。

    D.“天雨蒙蒙,促农耕陇”原有振奋之意,但战乱频仍,“何地播种?”又令人悲伤无奈,暗合作者身处动荡时代的感受。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初夏时节、槐花满地开篇,营造氛围,以芦焚先生的注解,巧妙点出“杜鹃鸣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

    B.作者在文中多次写故乡的杜鹃鸣啼之音,结尾提及家乡的事与物,以小见大,字字关情,体现出浓浓的乡土情结。

    C.文中加点词“活书本”,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现实生活里有丰富鲜活的内容,意在批评文人们对生活缺少观察。

    D.文章想象丰富,画面感强;语言特色鲜明,既有口语化的表达,也有生动形象的描述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3】文本一《“不如归去”谈》一线成文,层层深入,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4】文本二主张散文创作要“在场”,请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一主张的。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与妻书》中,林觉民回忆初婚三四个月的时候,冬之望日前后,夜里的景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花月掩映,两情依依,良辰美景人同在,诗情画意,温馨甜蜜。

    (2)林觉民从日本归来,身负革命重任,本拟将实情告诉妻子,又考虑到妻子有孕在身,恐不胜其悲,“_______________”,试图减轻压抑心底的难言之苦,永诀之痛。

    (3)在《与妻书》中,林觉民用白居易同情琵琶女遭遇的典故表达自己对妻子一往情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与妻书》中,林觉民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也就把自己对妻子的小爱放大为对世人得偿所愿的大爱。

    (5)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古训将一己之爱扩展到普天下人之爱,这也是林觉民别离爱妻,慷慨赴死的动力之一。

  • 8、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师者,________。(韩愈《师说》)

    3)宁溘死以流亡兮,_________。(屈原《离骚》)

    4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5________,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6)夕阳西下,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为鼓励同学们做事要善始善终,学校向师生征集标语,《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__”的非常合适。

    (2)《离骚》中的“________”用白芷这种香草来比喻诗人美好的品质,而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的“________”揭示了这样比喻的原因。

    (3)杜鹃又称子规,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种常见的意象。古人常用它表达哀怨凄凉之情,如“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

    (2)杜牧的《阿房宫赋》最后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文章的创作目的,即警示后人:不仅要哀悼秦国的灭亡,而且要能够吸取秦亡的教训。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前辈的声威气势,再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述后辈的狼狈之相,前后可谓对照鲜明。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2)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__________”,而其自身“__________”。

    (3)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題。

    诉衷情•之四

    王安石

    营巢燕子逞翱翔,微志在雕梁。碧云举翮千里,其奈有鸾皇。

    临济处,德山行,果承当。自时降住,一切天魔,扫地焚香。

    注:①临济义玄和德山宣鉴是同一时代的两个禅宗大师,皆以门风峻烈著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阙写燕子千里翱翔,志向是成为国家的栋梁,表达了对燕子的赞赏。

    B.燕子和凤凰,作者都有所指,有所托,这是诗歌中常用的托物言志。

    C.作者与临济和德山两大禅宗都有交往,作者借此表达了继承两家的意愿。

    D.作者说要以降服天魔为己任,也暗示了作者要扫除改革路上的障碍。

    【2】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称呼王安石为“拗相公”,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执拗”在何处。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空图,字表圣,本临淮人。图咸通十年登进士第,主司王凝于进士中尤奇之。凝左授商州刺史,图请从之,凝加器重。洎凝问宣歙,辟为上客。召拜殿中侍御史,以赴阙迟留,责授光禄寺主簿,分司东都。

    乾符六年,宰相卢携罢免,以宾客分司,图与之游,携嘉其高节,厚礼之。尝过图舍,手题于壁曰:“姓氏司空贵,官班御史卑。老夫如且在,不用念屯奇。”明年,携复入朝,路由陕虢,谓陕帅卢渥曰:“司空御史,高士也,公其厚之。”渥即日奏为宾佐。其年,携复知政事,召图为礼部员外郎,赐绯鱼袋,迁本司郎中。

    其年冬,巢贼犯京师,天子出幸,图从之不及,乃退还河中。时故相王徽亦在蒲待图颇厚数年徽受诏镇潞乃表图为副使徽不赴镇而止僖宗自蜀还次凤翔召图知制诰寻正拜中书舍人。其年僖宗出幸宝鸡,复从之不及,退还河中。

    龙纪初,复召拜舍人,未几又以疾辞。河北乱,乃寓居华阴。景福中,又以谏议大夫征。时朝廷微弱,纪纲大坏,图自深惟出不如处,移疾不起。乾宁中,又以户部侍郎征,一至阙廷致谢,数日乞还山,许之。

    昭宗迁洛,欲归梁,柳璨希贼旨,陷害旧族,诏图入朝。图惧见诛,力疾至洛阳,谒见之日,堕笏失仪,旨趣极野。璨知不可屈,诏放还山。

    图有先人别墅在中条山之王官谷,泉石林亭,颇称幽栖之趣。自考槃高卧,日与名僧高士游咏其中。晚年为文,尤事放达,尝拟白居易《醉吟传》为《休休亭记》。图既脱柳璨之祸还山,乃预为寿藏终制。故人来者,引之圹中,赋诗对酌,人或难色,图规之曰:“达人大观,幽显一致,非止暂游此中。公何不广哉!”图布衣鸠杖,出则以女家人鸾台自随。岁时村社雩祭祠祷,鼓舞会集,图必造之,与野老同席,曾无傲色。王重荣父子兄弟尤重之,伏腊馈遗,不绝于途。唐祚亡之明年,闻辉王遇弑于济阴,不怿而疾,数日卒,时年七十二。

    (节选自《旧唐书》)

    (注)①屯奇:艰难,不顺利。②考槃:避世隐居。③寿藏:生时所建的墓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故相王徽亦在/蒲待图颇厚/数年/徽受诏镇潞/乃表图为副使/徽不赴镇而止/僖宗自蜀还/次凤翔/召图知制诰/寻正拜中书舍人

    B.时故相王徽亦在蒲/待图颇厚/数年/徽受诏镇潞/乃表图为副使/徽不赴镇而止/僖宗自蜀还/次凤翔/召图知制诰/寻正拜中书舍人

    C.时故相王徽亦在蒲/待图颇厚数年/徽受诏镇潞/表图为副使/徽不赴镇/而止僖宗/自蜀还次风翔/召图知制诰/寻正拜中书舍人

    D.时故相王徽亦在/蒲待图颇厚/数年/徽受诏镇潞/乃表图为副使/徽不赴镇/而止僖宗/自蜀还次凤翔/召图知制诰/寻正拜中书舍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绯鱼袋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五品以上佩鱼符袋。

    B.出幸原指皇帝出外所至,后也讳指帝王外逃避难。

    C.相传夏禹铸九鼎,历商至周,为传国的重器。后以鼎代指国家政权和帝位。

    D.伏腊指伏祭和腊祭之日,“伏”在夏季伏日.“腊”在十二月,也称冬月,泛指节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空图品行高洁,懂得知恩图报。他受王凝赏识,在王凝贬官任商州刺史时,请求跟从,因此更受器重;等到王凝任宣歙观察使时,他又被征召为上等门客。

    B.司空图明晢保身,政治敏锐力强。他看到朝廷微弱,纪纲大坏,便“移疾不起”;柳璨陷害旧族,司空图惧怕被诛杀,故意失礼将手中笏板掉落在地,柳璨只好放他还山。

    C.司空图性情放达,醉心山水文章。他归隐中条山别墅后,每天和名僧高士游赏赋诗还带朋友到他为自己营造的墓圹中赋诗对饮,

    D.司空图平易近人,不居功自傲。退隐之后,司空图并未因为自己曾在朝中任职为官而自傲,他乐于参加民间活动,和村野老人同席而坐,从来没有表现出骄傲的神色。

    4把下列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召拜殿中侍御史,以赴阙迟留,责授光禄寺主簿,分司东都。

    (2)明年,携复入朝,路由陕虢,谓陕帅卢渥曰:“司空御史,高士也,公其厚之。”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根据以下材料,自取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法国童话《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仪式感无处不在,形式多样。有人为仪式感而疯狂,也有人认为平平淡淡才是真。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