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C.孔子修订的《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D.《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计策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课堂教学对话是平等的对话,是打破了时空________的对话,是心灵的交流与撞击。
②去年,41家大型企业派人专程到西安翻译学院表达了对210名在校大三学生的预聘________。
③_______职业教育能将科学技术与现实生产力结合,使科技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_______备受重视。
A.界限 意向 由于/因而 B.界限 意见 因为/从而
C.界线 意见 由于/因而 D.界线 意向 因为/从而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膺品 裁员 滞纳金 死皮赖脸
B.重叠 扫描 大杂脍 戴罪立功
C.针灸 陷阱 原生态 鼎力相助
D.作崇 编纂 候车室 出其不意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窗》一文,“开窗”就是把阳光、空气和窗外的景致吸纳进来,使人得到精神的享受;而“关窗”却意味着一个结束,重新再来。
B.《门》一文,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写的是具体的“门”,表达的却是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终极思考和感悟,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C.《渐》一文,作者通过对人的生命历程中渐变规律的描述,唤醒人们的时间意识,提醒人们要把握有限的生命,做有“大人格”的人。
D.《菱角的喜剧》一文,作者通过自己对菱角的认识过程,阐明正确认识事物,既要掌握它的一般性,又要掌握它的特殊性的道理。
5、在横线上依次填写的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 并得出如下结论 富于创造力的人 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缺乏创造力的人 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A., : “ , ; , 。 ”
B., : “ , 。 , 。 ”
C., 。 “ , ; , 。 ”
D.。 。 “, 。 , 。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尘封的时光
李培俊
姥爷死于1948年10月18日,这个日子准确无误,不容置疑,因为,姥爷死后第三天,人民解放军大举攻城,没怎么费劲便解放了郑城。解放郑城,姥爷和姥姥功不可没,他们事先绘制了敌32师的布防图,秘密送至攻城部队,战役才如此顺利。
但是,姥爷却死于郑城解放前夕,没有看到郑城解放。对于姥爷的死,大致有这么两种说法:一说,在敌32师任作战参谋的姥爷绘好郑城布防图后,借夜色掩护出城,前往解放军驻地。出城不久,即与情报处长花雨楼相遇,被严刑拷打致死。一说,是在传送情报途中,与我军侦察员发生误会,误认为是32师的特务,被乱枪打死。
不管哪个版本,姥爷都算得上解放郑城的英雄,是革命的有功之臣。可在郑城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却没有姥爷的名字,好像把他给忘了。这让郑城人十分不平。人们对姥姥说,民政局的人是吃干饭的?姥爷是为咱郑城牺牲的,纪念碑上为什么不刻姥爷的名字?姥姥面无表情,木然看着别处,轻描淡写地说,算了算了,陈谷子烂芝麻了,还提这一嘴干啥。
郑城解放时,姥姥回到姥爷的老家湖桥镇,在镇东半山腰一孔窑洞里安顿下来。几十年来姥姥的日子过得平静安闲,很少与外人打交道。姥姥闲下来的时候爱在门前红石上坐着,望着西边的山冈上姥爷的坟茔发呆。
1956年,郑城民政局组织专人搜集整理姥爷事迹,征集遗物,要把姥爷迁入烈士陵园重新安葬。姥姥说,让他在这儿躺着吧,没事了我们也好说说话,他不孤单,我也不孤单了。民政局的小伙子对姥姥力阻迁坟十分不解,想说服姥姥。
姥姥说,我说过了,不行!姥姥手一挥,决绝,干脆,丝毫没有商量余地。
小伙子无奈,拿出一个信封,递给姥姥,说,这是王治国同志的抚恤金,请你收下。姥姥被火烫了似的躲开去,舞扎着双手,高声喊道:拿走拿走!我不要!
转眼间姥爷死去62年了,姥姥也是88岁的老人了。姥爷到底怎么死的,在郑城一直是个谜,我死乞白赖求过姥姥,姥姥长叹一声,说,算了吧,算了吧,过去了,就让它过去吧,翻开这一页,我和你姥爷都要不安宁了。
在这里,还有一个人必须提及,就是情报处长花雨楼的勤务兵于天喜。于天喜和姥姥都是花雨楼的手下,姥爷是姥姥在党内的直接领导。姥爷和姥姥,先后送出近百个情报,都具有相当价值。
2010年,于天喜和花雨楼回到郑城。
国民党全面溃败后,他们到了台湾。
他们在郑城时去见了姥姥,花雨楼对姥姥一躬到地,讪讪说,对不起了,对不起了。姥姥说,你还记得王治国吗?他就在那边山上埋着,是你害死了他,找他赎罪去吧!
花雨楼果然去了姥爷的墓地,颤巍巍跪下,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
于天喜把话扯到姥爷身上。他问姥姥,仪姐,至今我也不明白,你平时心地善良,咋就硬得起心肠,打死了王参谋呢?
姥姥之后的回忆,从姥爷死前那个下午开始。
姥爷接到上级指示,敌人新的部署调整情报,必须马上送达地下党。姥爷很快绘制出郑城新的布防图,为保险起见,姥爷同时制作两份,一份由姥爷亲自送出;另一份交由姥姥保管,万一他发生了意外,由姥姥设法送出去。
天黑以后,姥爷告别姥姥,直奔地下党情报联络点。在城外关帝庙附近,花雨楼亲手逮捕了姥爷。花雨楼连夜突审,姥爷始终只字未吐。
早上六点,姥姥见到姥爷。花雨楼考验姥姥,把勃朗宁手枪递给姥姥。
姥爷死了,死在姥姥枪口下。当天下午,姥姥启用备用交通站,把情报送了出去,交给了郑城地下党负责人。姥姥木然说,王治国死了。姥姥没说姥爷怎么死的,她隐瞒了姥爷的所有临终细节。姥姥留在湖桥镇那座小山上,守着荒草萋萋中的姥爷……
那天下午,送走于天喜一行,我留下来陪姥姥。还是在窑洞前,还是坐在红石上。姥姥抚着我的头发,说,妞,其实,你姥爷该死,你知道吗?我用枪指着你姥爷的时候,从他眼神里看到了软弱,看到了绝望,他不想离开这个世界了。因为这个世界上有我,有他爱着的人。失去了这个世界就失去了我,他不想失去我啊……可我不想让你姥爷当叛徒,当罪人,在他即将下跪的那一刻,我射出了那颗子弹,保住了他的名节……姥姥还说,妞,答应姥姥,替姥爷守住这个秘密,行吗?啥时都不要说出去……
当天晚上,姥姥走了。像放下千斤重负似的,姥姥走得了无牵挂,走得安详坦荡。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第一句把姥爷死的日子写得准确具体,一是为了缅怀姥爷;二是为了与解放郑城的时间联系起来,引出姥爷为顺利解放郑城所做的巨大贡献。
B. 曾经是姥姥上司的花雨楼回到郑城,去见姥姥,并到姥爷的墓地下跪磕头,说明花雨楼对姥爷的敬佩,姥爷的精神感动了对手。
C. 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这样写的好处是使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能缩小与读者的距离,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
D. 对于姥爷的死,人们大致有两种说法,如果第二种说法是真的,那么姥爷就不是郑城的英雄,所以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没有姥爷的名字。
【2】小说突出了姥姥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姥爷临终的秘密出人意料,但前文有多处铺垫或暗示,请找出来,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于心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屈原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于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提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可贵品质,孔子认为这种不强人所难的品质是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践行的。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渺小。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蜀道开辟之前极长时间里交通隔绝的景况。
(3)《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光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美玉。
9、补充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
(3)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满载一船星辉, 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宴会上除了陈列美酒、甘泉与肥鱼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宴会之乐事,除了杯筹交错、投壶已中、宾客喧哗外,还有“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举古人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观点。
(3)李白在《蜀道难》中用两个古国来写蜀地历史久远,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成分。
(1)《逍遥游》中真正的无所待即无所凭借应该达到时空无际的境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设问句式和借景抒情手法,自叙谪居卧病的境况,流露出迁谪之意。
(3)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的“______________”借用典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报国情怀,“__________”则又直接抒发了作者和戍边士兵们想家却又难回的矛盾心理。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鹅湖寺和陆子寿①
朱熹
德义风流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
偶扶藜杖出寒谷,又枉篮舆度远岑。
旧学商量②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
【注】①淳熙二年,朱熹曾与陆子寿兄弟在鹅湖寺讨论哲学问题,因意见不同不欢而散,当时陆子寿曾作诗表明自己的观点。三年后,朱熹路过鹅湖寺,陆子寿专程从抚州赶来会晤,所以朱熹写下本诗追和陆的前诗。②商量:斟酌,思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朱熹对陆子寿道德与义理的称赞,言彼“德义”可见谦逊,“关心”二字更见彼此情谊,出语质朴,言浅意长。
B.陆子寿自抚州远道而来,一路奔波辛苦。前言自己出“寒谷”,后述子寿度“远岑”,以实情实境,补足“关心”之意。
C.“却愁”写出了作者对与友人辩难无果的担忧,但他始终坚信,古今学者精神内涵是相通的,治学精神是没有区别的。
D.这首论学律诗,虽然也有争辩情绪,但气态仪度均较和缓,有君子朋而不党、周而不比之致,颇得理学家诗歌的三味。
【2】朱熹主张“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简要)”;陆氏兄弟则认为应“先发明人之本心”,无需在读书穷理方面枉费功夫。颈联中既有对陆子寿其人的称颂,亦隐含了作者对自己主张的坚持和对陆氏理论的非议,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诸葛恪字元逊,瑾长子也。少知名。弱冠拜骑都尉,从中庶子转为左辅都尉。
他日见权,权问恪曰:”卿父与叔父孰贤?“对曰:”臣父为优。“权问其故。对曰:“臣父知所事,叔父不知,以是为优。”权大噱。
后蜀好,群臣并会,权谓使曰:“此诸葛恪雅使至骑乘,还告丞相,为致好马。”恪因下谢,权曰:“马未至面谢何也?”恪对曰:“夫蜀者陛下之外厩,今有恩诏,马必至也,安敢不谢?”恪之才捷,皆此类也。权甚异之,欲试以事,令守节度。节度掌军粮谷,文书繁猥,非其好也。
恪以丹杨山险,民多果劲,屡自求乞为官出之。众皆以为难。恪父瑾闻之,亦以事终不逮。恪盛陈其必捷。权拜恪抚越将军,领丹杨太守。恪到府,明立部伍,其从化平民,悉令屯居。岁期,人数皆如本规。权嘉其功,遣尚书仆射薛综劳军。
久之,权不豫,而太子少,乃征恪以大将军领太子太傅,中书令孙弘领少傅。权疾困,召恪、弘及侍中孙峻,属以后事。翌日,权薨。弘素与恪不平,惧为恪所治,秘权死闻,欲矫诏除恪。峻以告恪,恪请弘咨事,于坐中诛之,乃发丧制服。
恪更拜太傅。于是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事崇恩泽,众莫不悦。恪每出入,百姓延颈思见其状。
初,恪以建兴元年十月会众于东兴,筑堤。魏以吴军入其疆土,命大将胡遵、诸葛诞等率众七万,欲攻围东兴。遵等敕其诸军作浮桥度陈于堤上分兵攻两城城在高峻不可卒拔。恪遣将军留赞、吕据为前部。时天寒雪,魏诸将会饮,见赞等兵少,而解置铠甲,不持矛戟,大笑之,不即严兵。兵得上,便鼓噪乱斫。魏军惊扰散走,争渡浮桥,桥坏绝,自投于水,更相蹈藉,死者数万。恪遂有轻敌之心,明年春,复欲出军。诸大臣以为数出罢劳,同辞谏恪,恪不听。于是违众出军,大发州郡二十万众,百姓骚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遵等敕其诸军/作浮桥度陈/于堤上分兵攻两城/城在高峻/不可卒拔
B. 遵等敕其诸军作浮桥度/陈于堤上/分兵攻两城/城在高峻/不可卒拔
C. 遵等敕其诸军作浮桥度陈/于堤上分兵攻两城/城在高峻/不可卒拔
D. 遵等敕其诸军/作浮桥度/陈于堤上/分兵攻两城/城在高峻/不可卒拔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源于周朝的“冠礼”,是中国古代的成年礼。中国古代社会,汉族男子20岁行加冠礼,女子15岁行加笄礼。
B. 部伍,既可指军队的编制单位,泛指军队;也可指军队中的基层长官,一伍之伯也。此处文中指的是后者之意。
C. 中书令,帮助皇帝在宫廷处理政务的官员,司马迁曾以“太史公”身份任此职,是历史上第一位中书令,朝位在丞相之上。
D. “建兴”是年号。年号最基本的作用是纪年,后来还可表示祈福、歌颂或改朝换代,一般新君即位都要启用新的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葛恪才思敏锐,善于体察人心。孙权赐马,虽未见到马,但他立刻以“蜀国是孙权国外的马厩”提前感谢赐马,深得孙权欢心。
B. 诸葛恪自信坚定,为政才能很突出。他多次力请任职丹杨,到任后,整顿军队,安抚顺服平民,仅一年,就降服了和预期人数相符的民众。
C. 诸葛恪执政为民,得到百姓拥护。任太傅时他办理各项政事都顾及到百姓,诸葛恪每次外出,百姓都引颈相望,想看看他的形象。
D. 诸葛恪有军事才能,但轻敌冒进。建兴元年大破魏军后,他想再次出兵,众大臣集体辞职来劝说诸葛恪,诸葛恪不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蜀者陛下之外厩,今有恩诏,马必至也,安敢不谢?
(2)弘素与恪不平,惧为恪所治,秘权死闻,欲矫诏除恪。
14、请以“回家”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