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悦亲戚之情话 B.将有事于西畴
C.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D.善万物之得时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九州 沙洲 食野之苹 萍水相逢
B. 风姿 丰采 歌声缈茫 渺小低微
C. 凑和 合奏 树色阴阴 荫庇子孙
D. 约略 邀请 不加藻饰 心浮气燥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平时学习不端正态度,不认真勤奋,考试时,面对试卷他只能望洋兴叹,无计可施。
②搭载了HUD技术的波音737-800型飞机在目不见睫的浓雾中创造了安全起飞的奇迹。
③他跟随师父勤学苦练,历经十打磨,终于成功创作了第一件惊世骇俗的雕塑作品。
④做学问,就得亦步亦趋,要刻苦钻研,更要不断创新,才有可能登堂入室,炉火纯青。
⑤新一轮的战斗就要打响,连长见危授命,把最艰难的任务交给了人数最多的三连二排。
⑥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条理清晰,不能遇到问题就眉毛胡子一把抓,否则只能一败涂地。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①④⑥ D. ②③⑥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成长的终身老师。如何维持老师身份的新鲜感,大家________,互不相让,这使得年轻的父母们无所适从。
(2)对于什么是企业人才,与会者________,但有一点得到公认:引领未来企业发展的人才必须具备领导才能、谈判能力和全球思维三大条件。
(3)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为什么是最美的?500多年来,人们一直对此________。即使是同一个观者,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A. 莫衷一是 各抒己见 各执一词
B. 各执一词 各抒己见 莫衷一是
C. 莫衷一是 各执一词 各抒己见
D. 各抒己见 莫衷一是 各执一词
5、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借着辜鸿铭对中国文化和民族性的 ,我们可以从中国古典的园林、建筑和各种视觉艺术中体会到“纤致性”这一特点。
(2)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里,笔墨成为文人 精神生活重要的手段之一。
(3)孔子是一个火炬手, 有他点燃火种,领跑,薪火相传, 才有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 。
(4)于是,小河的这一片便呈现出 、令人陶醉的风景,清澈透碧的河水哗哗吟唱着,在河滩里蜿蜒流淌。
A. 洞察力 表现 周而复始 别出心裁
B. 观察力 呈现 周而复始 别开生面
C. 观察力 表现 生生不息 别出心裁
D. 洞察力 呈现 生生不息 别开生面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头像
林斤澜
①画家老麦气色红润,为人圆通,又走好运,同行拿“脉通”来开玩笑,老麦索性拿“麦通”当了笔名。
②这天他从人民礼堂出来,手提包里装着刚得的奖品。他骑上车,美滋滋地回味着……
③老麦的确好运道,十年浩劫没有伤着元气,眼下又青云直上。前年画了张武斗场面,闯了“禁区”,热辣辣得了奖。去年评奖说要点叫人愉快的,他就画了张五只小猫,像小孩子那样互相抓挠着,鲜活极了。今年得奖的是“夜行军”:一个十几岁的女兵,军帽下边戳着两根辫橛子,背一把二胡。革命传统教育、军事题材,一下子名列前茅……
④怎么拐到胡同里了?呀,梅大厦!十分熟悉又经常想不到的名字跳了出来。再拐两个弯不就到梅大厦家了吗?这位姓梅的跟老麦是老同学,学的是雕塑。三年了,老麦忙于来信,来访,来约稿;梅大厦却连逢年过节都没露过面。他在干什么?美术界不大听说他的名字了。老麦把车推进一个没有门扇的门洞,叫道:“梅大厦!”就听见屋里叫:“吃饭没有?正好,给你下挂面。”三年不见,劈头还是三十年前穷学生的口吻。
⑤老麦进里屋坐下——只有里屋才有凳子。除了角落的单人床,屋里全是架子,架子上全是雕塑。梅大厦头发花白、乱蓬蓬的,细眼睛挂红丝,小个子还驼点儿腰。只有两只手肌肉鼓胀,是灵活的年轻的手。
⑥趁这年轻的手专心地下挂面,老麦把架子浏览一番。书架上是陶瓷,有的古色古香,有的土里土气,造型、使釉、神态,都着力继承民族传统。货架上是石雕,显然追求现代派的表现方法。临时随手钉起来的架子上,全是木雕,有的还是半成品,看来都是近作了……老麦通那只只有行家才有的,安安闲闲坐在那里挑剔的眼光,渐渐地不安起来了。这些木雕不是从庙堂、寺院、坟墓的雕塑里来的吗?不是从民间的泥娃娃、面人儿脱胎的吗?可是又吸收了外国现代方法呀!这么个杂院的破屋,这么个泥瓦匠般的老同学,有探索,有创造……
⑦老麦看见书架顶板上撂着一个女兵,辫橛子,身背二胡,军帽上肩膀上落了不薄的尘土……这个烧瓷女兵是三年前见过的,和自己的画稿有没有关系呢?倒也难说。不过,平心而论,这个女兵是一般化的,自己画的那个有个性,有人物的心灵……老麦吃着面,斟酌着说:“得有个人照顾了!”“我没有时间。要命的是,我那几年只做了几件,你看——”梅大厦指一下那个一身尘土、背着二胡的女兵,“现在看都懒得看一眼,这么不经看。”老麦心里一沉,但又平和地说:“你这个女兵是一般化了些。”
⑧梅大厦走到货架前,年轻的手倏地转到一块淡绿的玉石上。“漂亮吧?从人家废料堆里捡的,我小心极了,耐心极了,慢慢磨出来的。你看,春天了,叫太阳晒化了,摊在淡绿的水面上,身底下的颜色,是水……”老麦这才领悟,这是一只白天鹅。长长的脖子弯弯地贴在背上,是刷洗羽毛?是刚从梦中苏醒?是尽情享受大地春回?……不觉叹道:“可惜,这些东西眼前是无名无利。”“管那个做什么。”梅大厦两手一拍,劳动布的工作服飞起粉尘。“现在是我一生工作最好的时候。思想上自由,生活上自由,艺术上我觉着看得见自由王国了。”梅大厦细小挂红丝的眼睛,闪着一种不那么正常的光芒。老麦暗想:这样的光芒自己是没有的,不,是自己欠缺的。
⑨梅大厦的手往钉起来的架子上一排排黄杨木人物那里扫过去,好像将军指点他的士兵。老麦的眼睛顺着他的手,停在了一个不大的头像上。
⑩这是一块黄杨树顶,留着原树皮,只上尖下圆地开出一张脸来。原树皮就像头发,脸是少妇型长脸。老麦立刻看出来,那比例是不写实的。头发下边露出的尖尖脑门,占全脸的三分之一。弯弯的眉毛,半闭的眼睛,从眉毛到眼睛,竟有一个鼻子的长度。我的天,这么长这么长的眼皮呀。眼睛是半闭的。这以下是写实的端正的鼻子,写实的紧闭的嘴唇。这是一个沉思的面容。没有这样的脑门和这样长长的眼皮,仿佛思索盘旋不开。森林里常有苍老的大树,重重叠叠的枝叶挂下来,伞盖一般笼罩下来,老树笼罩在沉思之中。这个少妇头像,是沉思的老树的精灵。
老麦再看看那些陶瓷,那些玉石,更加明白老同学在着力民族传统之后,追求现代表现之后,探索着一个新的境界。他感叹:“三年不见,你的进展很快呀!”梅大厦细小挂红丝的眼睛里,射出了光亮。“就是要做,赶紧做,现在是我一生最好的时候。”梅大厦年轻的手,抓着花白衰老的头发,扯了两扯。
老麦坐不住了,心思活跃,想为梅大厦另找一处房子,想请一些专家来,想组织一个像样的展览会……
老麦骑上车,为自己的发现和将要实现的计划兴奋起来,胡同里,他把铃铛打得山响。
(选自《北京文学》1981年第7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也还有少数真正的艺术家,飞翔在高天之下,波涛之上,只守着真情实感,只用自己的嗓音歌唱。波涛狂暴时,那样的声音当然淹没了。间隙时,随波逆流的去远了,那声音却老是清亮,叫人暗暗警觉出来,欢腾的欢腾的生命力。
——《林斤澜小说选·前记》
【1】下列对小说节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行拿“脉通”开老麦的玩笑,老麦索性拿“麦通”作笔名,旨在表现出老麦不拘小节、圆通随和的性格。
B.小说着意描写了梅大厦的架子上陈列的各种风格的雕塑作品,反映出梅大厦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创作理念。
C.同题材的女兵作品,老兵借此获得大奖,梅大厦却“懒得看一眼”,这让老麦内心有所波动,亦有所反思。
D.作者借梅大厦之口两次感叹“现在是一生最好的时候”,以点带面,道出了改革开放初期艺术创作者们的心声。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从老麦的视角来叙述,通过老麦言行和心理活动,刻画了一个经历十年浩劫仍然热爱艺术事业的艺术家形象。
B.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梅大厦的面貌与双手的对比、老麦与梅大厦人生境遇的对比等等,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C.小说善于以简驭繁,比如多次写到“年轻的事”,以凸显梅大厦蓬勃的艺术创造力,颇具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D.小说结尾呼应开头,意味深长,老友的托付、自身的责任、时代的催促都回响在老麦“打得山响”的车铃声中。
【3】小说中的梅大厦是作者刻画的“真正的艺术家”形象。请扼要概括这个人物的主要特点。
【4】有人评论文中画线句是“小说的点睛之笔”,请结合文本分析画线句的作用。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
(2)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陈情表》
(3)落霞与孤鹜齐飞 ,___________________。 《滕王阁序》
(4)________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 《蜀道难》
(5)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 《赤壁赋》
(6) __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_____。 《琵琶行》
(8)_________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 《锦瑟》
(9)征蓬出汉塞,______________。 《使至塞上》
(10)_____________,一时多少豪杰。 《念奴娇·赤壁怀古》
(11)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 《钱塘湖春行》
(12)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归园田居》
8、按课文原句填空。(只选三句)
(1)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
(2)郡县逼迫,催臣上道,_________,急于星火。
(3)指点江山,______,粪土当年万户侯。
(4)夏虫也为我沉默,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比兴是诗歌的常用手法,《氓》中“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通过植物枝叶茂盛与枝叶衰落的情形喑示女子的年轻貌美与年长色衰,生动形象,对比鲜明。
(2)陶渊明《饮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蕴含着只要有高尚的精神世界,即使身居喧嚣之境亦无喧器之感的哲理。
(3)《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两句写蜩与学鸠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在林中飞行和停下来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叙述自己的选择时说,他之所以委屈心志、抑制感情,并且“_______”,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_________”才是为古圣先贤所称道的做法。
(2)庄子《逍遥游》第一段中“__________”一句,写了鹏背之广;“_________”一句,写了鹏翼之大。
(3)我国古典诗词中常用“落日”来表达情意,如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中“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凤兮,凤兮,何德之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但以刘日薄西山,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命危浅,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4)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5)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书愤》)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崔主簿赴沧州
李峤
紫陌①追随日,青门②相见时。
宦游从此去,离别几年期。
芳桂尊中酒,幽兰③下调词。
他乡有明月,千里照相思。
[注]①紫陌:帝都郊野的道路。②青门:长安城东南门。因门色青,俗称青门。③幽兰:据传是梁代琴家丘明所传的一首古琴曲,通过描写空谷幽兰素雅静谧的意境以表达抑郁伤感的情绪。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的“送”交代了主要事件,“崔主簿”是送的对象,“沧州”则为友人上任之地。
B.首联写两人经常相随相伴,一起会面,暗示朋友之间的关系密切,为后面写思念张本。
C.颔联交代友人离去的原因,点明离别的时间只有几年,意在表明自己与友人不会伤感。
D.颈联从离别时的氛围切入,用“尊中酒”和“幽兰曲”表达自己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愁。
【2】本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未见其明也 明:明智 B.彼与彼年相若也 相若:相似
C.官盛则近谀 近:套近乎 D.余嘉其能行古道 嘉:赞许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
B.“巫医”,在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C.“学者”在古代指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学识水平、创造能力,能在相关领域引领社会文化潮流的人。
D.“六艺”在本文中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3】下列有关原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文章第二段,作者运用三个事实进行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作者对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而他们却比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一事,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D.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的老师,只属于“小学”这一水平。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雷锋精神永流传,“我要将有限的生命,奉献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句耳熟能详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需要新时代青年和广大群众付诸行动,建设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900字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