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年青海海东高考二模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白描技法是哪位画家最先使用的:(   

    A.阎立本

    B.吴道子

    C.周昉

  •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人生难道不是一场对弈吗?_____________那些善于发现自己不足的人,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人,才能够获得最后的成功。

    ②看看驮着雪的墨绿勃发的常青树,看看杨柳_____________而不干枯的枝条,你一定不会否认冬天绝不是一片死寂。

    ③工业废气、汽车尾气以及生活中的废气_____________在一起,进而发生反应,生成了多环芳烃,而这正是雾霾致癌的元凶。

    A.唯其      柔顺      交汇

    B.唯其      柔韧      交会

    C.唯有      柔韧      交汇

    D.唯有      柔顺      交会

  • 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古时男子成年后取的表字,自称用字表示谦虚,称人用名表示尊敬。

    B.”指官职提升,表示官职任免的词还有“封”“迁”“改”“拜”“夺”等。

    C.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节,故称。

    D.斥候,也称“斥堠”,侦察,候望,据传起源于汉代,一般由行动敏捷的军士担任。

  • 4、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月光如澄澈而淡泊的液体,山川景物浸在月色里,天国般的宁和。独处月下,平和而安宁的心灵,在同意月光睿智的审查

    B.弥散的花香热烈持久,延己且及人。它是从施爱者灵魂深处飘散出来的温暖,苏醒精神世界中疲惫的足迹、冷漠的心灵。

    C.舒展的彩云,灵动的天鹅,形成影影绰绰的倒影,使高山圣湖更显清寂寥阔,如诗如画,似梦如幻,如处子明眸般楚楚动人

    D.人人心中都有一汪清泉,洗濯灵魂,滋润生命。只因日常琐碎生活的纷杂,才掩蔽了她的环佩妙音,朦胧了她的清碧透明。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蒲伟带着8岁的儿子,背着沉沉的行囊徒步旅行,他希望此行在磨炼孩子意志力的同时,能让孩子走进真实的世界及人世间的冷暖。

    B. 早醒的人有着灵敏的听觉、嗅觉和触觉,他们往往与大自然保持着某种神秘的联系,能够感知到新的一天里最新鲜的气息。

    C. 科学家破解了雾霾中硫酸盐的形成之谜,发现在大气细颗粒物吸附的水分中的二氧化氮与二氧化硫,是硫酸盐的主要生成路径。

    D. 一位家长发文称,孩子遭到同班同学的欺凌,被同学用垃圾筐扣头,之后出现了失眠、易怒、恐惧上学。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85年,比尔德韦尔和乔治·塞欣斯总结了深层生态学的八大基本原则,第一条就是“地球上的人类和非人类生物的福祉和繁荣有其自身价值,这些价值独立于非人类世界对于人类目的性的功用”,这就是深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内在价值”。而在深层生态学和相关的动物保护主义运动兴起之前,西方社会长期奉行的是“工具价值论”,认为动物只因其农业、渔业、娱乐业等对人类有用的工具性而有价值,常见的论据包括:唯有人类拥有灵魂,动物不具备灵魂;唯有人类拥有理性,动物不具备理性;唯有人类拥有高级意识,动物不具备高级意识;等等。

    深层生态学提倡的“内在价值”与道家思想中的“天之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庄子·马蹄》用生动的笔触对比了“天之道”与“人之道”;《庄子·秋水》提供了一个更简短的版本:“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庄子认为,“天之道”就是顺应自然,顺应万物的本性,以自然无为的态度对待万物,庄子用来举例的马的“真性”就是自然地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而非为人所束缚和利用。与之相反,“人之道”就是违背自然,违背万物的本性,用人类的“机心”发明各种技术,剥削利用动物,最终必然导致“死者过半”的动物生存状况。“落马首,穿牛鼻”的“人之道”正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动物“工具价值论”,而顺应动物“真性”的“天之道”则认识到了动物自身不依赖于人类而独立存在的“内在价值”。这两种价值论造成的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在庄子的眼中,伯乐代表人类的智能,也是动物和自然的灾星。包括深层生态主义者在内的现代环保主义者有着类似的观点,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人口暴涨,消费欲也暴涨,随之便是人类占领的土地逐渐侵占动物的栖息地,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和对技术的滥用造成了各种生态灾难和无数物种灭绝。时至今日,地球上已经找不到一片未被人类影响的土地,已经找不到一个不被人类威胁的物种,甚至人类这个物种自身都受到了“人之道”的威胁,许多生态灾难正在反噬人类,威胁人类的生存。

    由上文的对比可知,道家思想和深层生态学都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工具价值论”,主张非人类生物甚至是非生物的自然界都具有“内在价值”,但是如果细论这种“内在价值”的成因,深层生态学却有明显的不足,在这一议题上,道家思想可以为深层生态学提供哲学依据。在德韦尔和塞欣斯总结并得到奈斯认可的深层生态学八大基本原则中,“内在价值”是作为立论基础存在的,并没有更进一步说明“内在价值”本身来自何处。但是道家思想从本体论上解决了这一理论问题,道家的“天之道”版的“内在价值论”是建立在“道”这一道家核心概念上的。“道”既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实体,在此意义上,道与万物是有所区分的,又是事物的根本属性,融汇在万物之中。

    (摘编自华媛媛、李家銮《契合与差异:道家思想与深层生态学比较研究》)

    材料二:

    西方哲学重逻辑,东方哲学重直觉与体验。西方哲学的最高目标在于建立一种既普遍又必然的纯粹原理,是在概念的逻辑推论中构造起来的体系。中国哲学则强调在“道”的旗帜下追求至上的人生境界。这种追求不可能是纯粹的逻辑构造,而是需要一种审美的情趣。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是如此,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亦是如此。

    道家对自然的理解既非西方思维方式中严格的推理,亦非来自功利主义的现实诉求,相反,它以一种超功利的审美体验方式来认识和把握自然万物,将自然界看作是审美愉悦的最终来源,通过“道法自然”的审美观照来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至上的精神境界。道家的思想家们常常用诗化语言和浪漫主义手法来表达他们的人生态度和独特思想。道家经典《老子》被人们看成是最早的哲理诗,庄子也被视为“最真实的诗人”。道家以“道”为本体,坚持以审美的方式来理解“道”。在道家看来,由于道的本性就是自然,自然之道便是自然无为的本性,因此,“自然”与“天”、“无为”、“道”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系统,构成了道家思想体系的基础。

    在道家眼中,天地万物不仅是一个开放的生命系统,同时也是一个相互联系与作用的有机系统。这样一种系统可以用“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进行高度概括。这暗示着人类同其他万物一样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人类不是世界的中心,也无权利凌驾于万物之上。相反,人类应该尊天道,以促进自然万物的生命潜能,使自然万物的价值、平等与和谐能够充分展现。

    (摘编自雷毅《整合与超越:道家深层生态学的现代解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深层生态学是比尔德韦尔和乔治·塞欣斯在1985年总结八大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创立的。

    B.深层生态学与道家思想在对待动物的思想理念相互吻合,它们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C.东方哲学认为把握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至上的人生境界的核心是审美体验。

    D.道家的思想家们始终用审美的方式来理解和诠释自然界,并创作了许多优秀诗歌作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工具价值论”的人士虽然承认动物对人类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但他们以动物没有灵魂、理性的理由否定动物有独立的自身价值。

    B.在道家看来,人类应当顺应自然界万物的本性,以自然无为的态度对待万物,所以人类做出的行为都将导致动物和自然的灾难。

    C.道家思想从本体论上解决了“‘内在价值’本身来自何处”这一理论问题,所以道家思想在“内在价值”的研究诠释上比深层生态学成熟。

    D.人类只有否定自己处于自然中心,承认自己在自然中不具有特殊地位,才能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至上的精神境界。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深层生态学“内在价值”观点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B.明镜便于照形,其于以函食,不如箪。(《淮南子》)

    C.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D.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临江仙·柳絮》)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2021年4月22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一论题的理解。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在介绍蚯蚓的身体特点之后,紧接着说到蚯蚓的表现及原因的三句是“___________。”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___________”两句,既点明送别之地,又指出杜少府宦游之地。

  • 8、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三小题)。

    (1)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王勃《滕王阁序》)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  (庄子《逍遥游》)

    (3)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司马迁《报任安书》)

    (4)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  (李煜《虞美人》)

    (5)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历史影射现实,表达国家耻辱随着时光流逝渐渐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写后人不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重蹈覆辙,让人痛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根据情景写出恰当的句子。

    (1)中华文化的含蓄内敛往往体现在古诗文的留白之中,琴曲结束之后的静谧却令人久久回味,《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正是以这样的方式体现琵琶曲打动人心。

    (2)学校组织学生春日赴西湖研学。特意安排了夜游西湖的活动。坐于画舫之中,看着月色倒映湖中,水面波光粼粼,小华不禁吟咏出了《岳阳楼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遣兴怀。

    (3)歌曲《敖包相会》中唱到“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哟,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哟,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这类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手法在古诗中广泛使用,请列举其中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老师有两种:一般意义上的老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韩愈所定义的老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太宗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窗”是中国古代诗歌当中较为常见的意象,经常用来表达诗人丰富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庙

    [唐]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记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③茂陵:汉武帝陵。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诗人想象苏武初见汉使时悲喜交加而情难自禁,下句由人到景,描写“古祠高树”渲染一种肃穆苍凉的氛围。

    B.颔联上句诗人想象苏武在寂静的夜晚,望着大雁的身影消失天边,写出了苏武被流放北海时与故国音讯断绝的史实。

    C.颈联“回日楼台非甲帐”中“回日”形容楼台极高,日神都为之掉头。该句写苏武归汉时,楼台依旧,武帝已逝,物是人非。

    D.尾联写苏武归汉后封侯受爵,但长眠茂陵的汉武帝却再也无法见到这一幕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先皇。

    【2】本诗历来被认为是刻画苏武白发丹心汉臣形象的佳作,请结合诗歌内容从艺术手法角度赏析本诗。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苏秦以连横说秦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之裘敝   敝:破旧

    B. 乃夜发书,篋数十   陈:摆开

    C. 练以为揣摩   简:选择

    D. 当秦之 隆:隆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父母不言   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

    B. 黄金万镒用   当横行天下,汉家除残去秽

    C. 转毂连骑,炫煌道   会会稽山阴之兰亭

    D. 以季子位尊而多金   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属于苏秦“合纵”之策产生的政治影响的一组是

    ①革车百乘,锦绣千纯   ②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③皆欲决于苏秦之策  ④诸侯相亲,贤于兄弟  ⑤山东之国,从风而服   ⑥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A. ①②④   B. ②③⑥   C. ③④⑤   D. ①⑤⑥

    4翻译下列句子:

    (1)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2)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文。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完上面的诗歌,你有何思考与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字迹清晰,不得少于700字,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