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87年,上海市对国有企业进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的同时,引进竞争机制,公开招标择优选聘经营者,实行职工竞聘上岗,内部也实行经济责任制,将经济指标分解,层层落实。这些措施( )
A.引领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潮流
B.解决了政企职责不分的弊端
C.理顺了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
D.推动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2、1956年起,中国派出代表团出访英、法、苏联等,学习先进电影产业管理经验,并在国内开展各国电影展映,同时选送国内优秀电影作品参加国际性电影节展。这些现象说明,中国( )
A.电影创作融入西方文化要素
B.电影成为文化外宣主要渠道
C.人民文化素养得到整体提升
D.政策方针推动对外文化交流
3、清代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后,可以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康熙时只有百余名官员有密折权,雍正帝时扩展到1200余人。雍正帝要求在京大臣,各督抚总兵都要密奏,还特许一些低微官吏的密奏权。这一变化
A.利于皇帝有效地控制官僚队伍
B.扩大了官员的行政权力
C.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数量增加
D.保证了清朝统治的清明
4、“圣人意味着什么?人如何顺应自然规律?”对此问题某派思想家认为:“复归于无极”“复归于婴儿”“复归于璞玉”;人要想达到这种状态,必须“学不学”。下列诸子思想中,与材料一致的是( )
A.克己复礼
B.清净、无为
C.民贵君轻
D.兼爱、非攻
5、1928年12月,湘赣边区政府总结土地斗争经验,制定《井冈山土地法》。1929年4月,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作了重要更正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湘赣边区土地法的调整( )
A.出于粉碎国民党围剿红军的需要
B.开启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序幕
C.凸显了红色政权灵活的革命政策
D.意在扩大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基础
6、苏格拉底在为八位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功勋卓著的将军辩护时说,真相应该是专业人员通过调查证据和知识还原当时的场景,再根据法律做出论断,而不是由多数人凭借其感性认识做出的选择。最终雅典还是通过投票将这八位将军处死。这说明雅典的民主制度( )
A.缺乏对群体决策的约束
B.忽视公民素养的提高
C.有悖于民主法治的原则
D.奉行公民至上的理念
7、1829年,美国总统安德鲁奉行“战利品属于胜利者”的原则,上任后仅三个月,就免去近千名官员,选拔了一批忠于自己的亲信担任政府要职。在他任职的8年内,先后撤换约1/5的联邦政府官员。这反映了美国
A.政府的工作效率低下
B.选官制度亟需变革
C.分权制衡原则被打破
D.总统破坏民主政治
8、1500年,亚欧大陆人口约为4.25亿。到1600年,达到5.45亿。从1700年开始,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对此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
A.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B.全球范围的物种交流
C.外来移民的大量涌人
D.生育观念的空前解放
9、地理大发现后,罗马教廷不断发布诏令,授予西班牙等国对已发现的、不属于任何基督教国家的土地享有占职权。欧洲国际法学家基于自然资源的丰俭不定和土著缺乏开发能力的双重推断,认定殖民者“发现”后即有权索取、开发。对这些史实认识全面的是( )
A.罗马教廷的权威受到世俗力量挑战
B.二者都为西欧的殖民扩张提供依据
C.国际法学家肯定殖民扩张的合理性
D.国际治理体系受到多方力量的影响
10、据《后汉书》记载,公元166年,两个彼此称呼对方为“大秦”但并未自称“大秦”的国家有了第一次外交接触。这两个国家处于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一条蜿蜒在它们之间的、横跨数个文明带和气候带的“道路”将它们间接连接起来,这条“道路”是( )
A.罗马大道
B.丝绸之路
C.波斯御道
D.中国驰道
11、16、17世纪西欧各“民族国家”因为商业革命获得了巨大资源,如西班牙、尼德兰、英国等,为了保持和获得更多的资源,他们将更多的资源用来建设国家军队。长时期、大规模的战争促使西欧各国“政府机构的扩张和直接统治成为国家榨取军事资源的两大途径”“准备战争则在国家内部创造出国家的内部结构”。这表明商业革命( )
A.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B.导致了国际局势趋于紧张
C.提升了国家的动员能力
D.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形成
12、图为中世纪西欧大学的兴起分布示意图。大学的兴起( )
A.旨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
B.推动了学术研究和教育世俗化
C.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开始动摇基督教神学统治地位
13、元朝在行省的内部实行“群官圆署和种族交参制”,从而起到相互牵制、分权制衡的态势。行省辖区内的宣慰司、路、府、州、县和汉军万户府等职位,全都受朝廷的任用、调遣和考核的管理。元朝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D.削弱行省内部权力的集中
14、厘金是一种临时应急的商业税。咸丰年间,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迫于财政压力,清廷首次允许地方自行筹款助饷以供军需,但规定所有税收皆须经朝廷审核即奏销。如表所示厘金奏销比例的变化表明( )
时间 | 光绪十一年 | 光绪十二年 | 光绪十三年 | 光绪十四年 | 光绪十五年 |
奏销收入 | 14249947两 | 13693385两 | 16747201两 | 15564778两 | 14930465两 |
实际收入 | 19041831两 | 19291765两 | 25226900两 | 25919175两 | 25136004两 |
奏销收入占实际收入比值 | 74.8% | 71.0% | 66.4% | 60.1% | 59.4% |
A.地方贪腐问题严重
B.中央控制地方能力减弱
C.晚清军费开支膨胀
D.清廷内忧外患程度加深
15、农业和畜牧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区是小麦和水稻的原产地
B.②地区最早驯化了骆马和山羊
C.③地区最早栽培了辣椒和大麦
D.④地区是玉米和番茄的原产地
16、据《贞观政要》记载: “尚书右仆射封德彝等,并欲中男十八已上,简点入军。敕三四出,魏徵(时任门下省侍中) 执奏以为不可。德彝重奏,……太宗怒,乃出敕:‘中男已上,虽未十八,亦取。’ 徵又不从,不肯署敕。……乃停中男。”材料最能说明当时( )
A.相权分散皇权加强
B.宰相参政职能强化
C.决策过程的理性化
D.行政效率较大提高
17、据官方统计,上海的人口从1853年的54.4万人,猛增至1865年初的69万人,新增人口主要分布于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分别增长8.2万和5.5万。导致这一时期上海人口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B.民族工业的兴起
C.闭关锁国政策的结束
D.外国资本的涌入
18、下图为《劳动音》创刊号的封面《革命火种》。该刊物封面上是一个火炬照耀下的锤子,铁镐、齿轮、禾苗、稻穗所组成的图案,天空中的朵朵白云,如同紧握的拳头。该封面内容( )
A.表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B.寓意着工农大众团结起来
C.明确反映出党的中心任务
D.为国共合作营造舆论氛围
19、16世纪以后,威尼斯的玻璃制作工艺流传到欧洲的其它国家,这些国家的玻璃工业在仿制的同时融入了各国地方特色,以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对威尼斯玻璃工业冲击极大。这反映出( )
A.欧洲商路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B.交流与互动推动了经济发展
C.世界市场造成社会贫富分化
D.传统技术逐渐失去原有价值
20、从14世纪开始,西欧各国出现了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浪潮,如用英语翻译的《圣经》奠定了英国民族语言的基础。这一历史现象( )
A.促进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B.摧毁罗马教皇政治权威
C.体现理性主义广泛传播
D.体现当时欧洲信仰自由
21、某外国学者在“新全球史”著作中,把晚清历史放在第六部分(如图所示)“革命、工业和帝国的时代”这个全球大背景下,标以“处在十字路口的社会”历史节点,以“被围攻下的中华帝国”审视晚清社会,这种叙述方式有利于理解( )
A.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
B.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源
C.晚清改革失败的原因
D.晚清政府衰败的表现
22、太平天国运动为上海土地市场提供了发展契机,土地交易额创历史新高,英法租界实现了土地全部永租,美租界一跃成为面积最大的租界。以洋行、洋商为主体的土地交易者赚取暴利,塑造了上海高密度土地利用的城市形态,对上海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材料体现了
A.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上海社会近代化
B.上海崛起与土地市场的繁荣密不可分
C.租界发展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主要表现
D.洋行、洋商成为上海发展的主体力量
23、考古发现,5000多年前,在太湖流域形成了以良渚为中心,多个次中心、中型聚落和小型聚落构成的四级金字塔式层级社会结构,出现了掌握军事指挥权和宗教祭祀权力的王,及其统治下较为稳定的行政控制区域。这表明,良渚文化( )
A.具有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
B.已经具备了国家初始形态
C.拥有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
D.建立了政教合一国家政权
24、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11世纪的欧洲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多方面获得进步……正如布罗代尔说的“11一12世纪的西欧已经进入它的青春期”。材料中的“进步”表现为( )
A.教权削弱和王权开始加强
B.市民崛起和城市自治运动
C.民族国家和民主理性思想
D.经济发展和工厂制度出现
25、独立后的民族民主革命
(1)原因
①各国大多政局动荡,普遍实行_________独裁统治。
②政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③英美等国在“援助”的幌子下,加紧了对拉丁美洲的_________和政治渗透。
④1823年,美国总统发表门罗宣言,实行“_________”和“大棒政策”。
(2)历程
①1889年,巴西废除_________,建立共和国。
②1910年,墨西哥爆发_________革命。1917年,墨西哥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
26、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1)按照“________”方针,先后与苏联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2)中国按照“________”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尼、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同时,取消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27、阿拉伯文化:产生
(1)7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到8世纪已征服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
(2)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了上述地区的文化遗产,把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____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
28、元明清时期:选官制度(八股取士):元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有何发展变化?
(1)元朝的官员选拔,部分保留了________传统方式。元朝在________年颁科举诏,宣布次年开考,恢复了科举制,但仍然时断时续。元朝科举录取人数不多,科举出身者在官员队伍中的人数比例也不高。
(2)明清科举考试分为________试、________试与________试三级,参加考试的主要是国子监、府、州、县学的学生等。考试从________中命题。明朝实行________卷制度。________试由各省主持,每三年举行一次,考中者称________;会试由________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考中者称________;殿试由________主持,在会试后举行,通过者称________。进士分________:一甲三名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赐进士及第;二甲、三甲均取若干名,分别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
29、古印度文化的特点:
①深受____制度的影响;
②以____为中心;
③以诗代史;
④具有多样性、包容性、辐射性。
30、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古代丝绸之路
(1)发展演变: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连接南洋、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____掌管对外贸易。____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清政府在____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1757年指定“____”行商代理对外贸易。
(2)历史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____的重要贸易通道。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31、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汉朝对外交往:简述汉代对外交往的概况
(1)陆上:97年,班超派________出使大秦,到达________一带;166年,大秦王________派使者到达洛阳,标志着中西方文化交往的开始。
(2)海上:从________郡________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________南部。________国使臣到达东汉,________帝赐金印一枚。
32、古代西亚有辉煌的文化成就,__________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____________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33、意义
(1)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_____ 了方向。
(2)中国革命面貌_____ ,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和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34、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________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________任临时大总统,随后一步步展开了独揽大权的活动
(1)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________。
(2)1914年5月公布的《________》,改责任内阁制为________。
(3)同年底发布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又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________。
(4)________看到袁世凯大权在握,1914年8月,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无力东顾的时机,向袁世凯提出把中国的部分领土以及政治、军事、财政等置于日本控制之下的“________”要求。经过谈判,袁世凯最终于1915年5月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
35、请说说“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原则的思想来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体现这一原则的?
36、网络媒介与于其他大众传媒媒介相比,有哪些优势?
3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6年2月,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认为,苏联的国内制度、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决定了它必然要谋求无限制的向外扩张,美国必须也能依靠实力来抵制苏联的扩张。9月,苏联驻美国大使维诺科夫给苏联代表团的秘密报告,断定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并将“苏联视为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主要障碍”。伴随各自大战略,两国对外政策都发生了转向。1949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出台第68号文件,认为苏联奉行全球侵略与扩张政策,决定与之进行全球对抗。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认为国安会第68号文件对苏联意图的判断得到证实,于是全面卷入朝鲜战争。
——摘编自徐蓝《国家大战略与对外政策调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乔治·凯南与维诺科夫所做的相同判断,并说明这一判断的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朝鲜战争对当时世界局势的影响。
38、这段评价有道理吗?谈谈你的理由。
39、亚洲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