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表为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出身背景统计情况,据此可知( )
类别 | 项目 | ||||||||||
进士 | 举人 | 贡生 | 荫生 | 监生 | 生员 | 文童 | 行伍 | 新式学生 | 不明 | 合计 | |
人数(人) | 54 | 16 | 12 | 7 | 10 | 7 | 3 | 3 | 6 | 1 | 119 |
比例(%) | 45.4 | 13.4 | 10.1 | 5.9 | 8.4 | 5.9 | 2.5 | 2.5 | 5.0 | 0.8 |
|
A.中央集权体制遭到了破坏
B.新政教育改革成效不够显著
C.清廷的权力结构受到冲击
D.科举选官制度处于主导地位
2、新航路开辟后,阿姆斯特丹等大西洋沿岸城市逐渐崛起,来自更多其它不同地区的商人使用不同的货币进行大量商品交易,极为不便。于是,阿姆斯特丹出现了银行并发明了银行票据和支票账务系统。这说明( )
A.商业经营方式变化
B.资本输出助推扩张
C.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顺应价格革命趋势
3、大兴纱厂是近代石家庄第一家大型民族纺织企业。1947年11月,石家庄战役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接管该厂,建立起新型公营工厂管理制度。1948年5月,又计划将大兴纱厂发还资方,实行公私合营。1950年1月大兴纱厂正式发还资方时,转为私营。这反映了( )
A.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B.新民主主义路线得到贯彻
C.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D.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4、民国北洋政府前后16年间虽然举办两届四次文官考试,总计录取1479人,但这一人数与当时充斥官场的大量旧式官吏相比,完全微不足道。据此推断,文官考试( )
A.旨在维护政府的专制统治
B.利于保持政策的连续稳定
C.体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D.完全违背时代发展的潮流
5、11世纪时,英国1/5的耕地属于国王,1/4属于教会。威廉一世将全国1/2的耕地给予大贵族,这些贵族的领地往往分散于各地,如彻斯特伯爵休的封地,除其伯爵领以外,被分置于19个郡中,此外约有20个贵族的领地分散在10个以上的郡里。该举措意在( )
A.对抗教会的权威
B.瓦解封君封臣制度
C.分散地方贵族权力
D.保持国王的优势
6、1790年初的巴黎街头,很多时髦女性用红蓝白三色作为衣饰的主色调。如图为大革命时期的女性俱乐部成员共读《导报》,画中人物的服饰上有红蓝白的元素。据此可知法国大革命时期( )
A.服饰变化引领政治革命的潮流
B.妇女摆脱传统社会的精神束缚
C.社会变革提升女性的政治地位
D.服饰成为妇女社会角色的载体
7、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派怀疑古书对夏商周三代记载的真实性。随着甲骨文的发现及释读,不仅有力地回应了疑古学者,还再一次印证了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对商代记载的准确性。这反映了( )
A.实物、文字史料相互印证具有说服力
B.甲骨文是中国较成熟的文字
C.历史研究必须依赖考古发掘
D.没有实物印证的历史都有极大争议性
8、汉宣帝时期,中央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负责管理西域的一切事务,包括屯田、西域诸国国内的事务。西域都护府权力很大,可以行使中央对西域诸国的任命、册封与奖惩等权力,并掌握着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由此可知,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
A.解除了北方地区的边患危机
B.造成了西域地方势力坐大
C.直接导致了北匈奴西迁远方
D.有利于维护西域地区稳定
9、如图为唐代岭南道怀集县百姓在缴纳庸调时,由地方官府折纳上缴给朝廷的银饼。由此推知,当时( )
A.货币地租推行范围扩大
B.百姓赋役负担十分沉重
C.农民生产时间有所保证
D.地方官员赋税征收规范
10、1928年6月至7月,中共六大指出,在民权革命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力争建立工农兵苏维埃代表会议(苏维埃)的政权,这是引进广大的劳动群众参加管理国事的最好的方式,也实行工农权独裁制的最好方式。”据此可知,中共六大的主张( )
A.奠定了以俄为师道路的基础
B.促使土地革命模式发生调整
C.利于打开民主革命的新局面
D.引发了国共对峙局面的形成
11、古希腊城邦不断对外殖民活动,希腊移民与他们居住在希腊半岛上的同胞信仰同样的神。他们也讲希腊方言,同母邦之间保持着商业联系。古希腊人的上述行为
A.有助于希腊城邦共同体的建立
B.促进了希腊统一国家的建立
C.推动希腊城邦思想文化的发展
D.突显希腊城邦的集体责任感
12、下表是1957—1965年部分大城市划定市区(含城区与郊区)面积变化,据表可知,该时期( )
年份 | 北京 | 杭州 | 哈尔滨 | 备注(单位:平方公里) |
1957年 | 4820 | 253 | 1247 | 划出部分原为供应城市蔬菜等副食品的郊区,转变为以生产粮食为主的农村。 |
1958年 | 8860 | 1157 | 1247 | |
1962年 | 27012 | 397 | 2450 | |
1965年 | 27012 | 397 | 1334 |
A.国家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
B.大城市的经济职能受到削弱
C.国民经济建设曲折与调适
D.经济规划受到国际局势影响
13、元朝时期,有郭守敬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王祯编撰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等成就。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 )
A.程朱理学的发展
B.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江南经济的繁盛
D.元朝推行行省制度
14、孙中山曾指出:“《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主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由此可知,《民报》的主要功能是( )
A.动员工农群众
B.宣传三民主义
C.消除党派之争
D.批判君主专制
15、汉武帝巡视地方,发现地方吏治腐败严重,但是丞相史和监御史都没有向皇帝报告,这促使汉武帝寻求建立一种更完备的制度来加强对地方郡国的控制。这一“更完备的制度”是( )
A.察举制
B.设立刺史
C.推恩令
D.设立中朝
16、下图所示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的两大阵营组成。据图可知( )
A.宗教冲突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动因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极强的妥协性
C.贵族主导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全部进程
D.两大阵营的政治主张并没有任何区别
17、骑士精神和宫廷爱情是中世纪欧洲突出的文化现象,它们一起构成了世俗叙事诗的主要体裁——浪漫传奇。传奇中的英雄区别于传统史诗英雄,即使为主人或情人而战,他都带有直接或间接的个人利益,而这种特点也传承到后世的文学中。这主要反映了( )
A.文艺复兴始于中世纪的浪漫传奇
B.中世纪文学凸显早期人文价值观
C.浪漫传奇推动欧洲民族国家形成
D.浪漫传奇摧毁了天主教精神枷锁
18、据1903年时人对江南地区的调查,当地各界人士都竞言开学堂,却“不知学堂为何事”;南京、苏州、上海等地“最著名大学堂”还出现了由武备学堂毕业生、八股专家充任教师,将理学章句作为教材的情况。这说明清末( )
A.戊戌变法缺乏人才支持
B.教育新政转型艰难
C.新式学堂遭遇社会抵制
D.军人地位显著提高
19、西周时举凡事关国之安危、迁都改邑、推选冢宰重臣等重大决策,均须由小司寇征询国人意见。西周的基层官吏乡大夫亦掌有“大询于众庶,则各帅其乡之众寡,而致于朝”之职责。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基层政权实行自治
B.儒家德治理念盛行
C.保留原始民主传统
D.监督机制较为健全
20、1943年,中共中央指出,“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达到解放的道路,亦须从经济丰裕与经济独立入手”。这一决定的实施( )
A.促进妇女彻底摆脱封建束缚
B.有利于抗日根据地政权巩固
C.扩大了陕甘宁边区阶级基础
D.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需要
21、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发表,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护。同时,也有不少人质疑、犹豫、反对、抵制,认为文章是“砍旗”、“丢刀子”,是“方向性错误”。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毛泽东思想影响深远
B.封建观念根深蒂固
C.党中央思想尚未统一
D.思想解放阻力重重
22、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C.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
D.经济的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23、下表为中国近代部分铁路修筑信息一览表,表中轨距的差异体现出( )
名称 | 修筑时间(年) | 路段 | 全长(公里) | 轨距(毫米) |
中东铁路 | 1897—1903 | 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南至大连 | 2 400 | 1 524 |
胶济铁路 | 1899—1904 | 青岛—济南 | 395 | 1 435 |
道清铁路 | 1902—1907 | 道口—焦作 | 154 | 1 435 |
滇越铁路 | 1903—1910 | 昆明—河口 | 468 | 1 000 |
安奉铁路 | 1904—1905 | 丹东—沈阳 | 302 | 762 |
津浦铁路 | 1908—1912 | 天津—南京 | 1 013 | 1 485 |
A.近代中国铁路技术的落后
B.不同地区地质条件的特点
C.列强在华争夺铁路修筑权
D.列强工业革命进程的差异
24、1948年11月,毛泽东致电东北解放军主要负责人:“我们曾考虑过你们主力早日入关,在包围态势下进行修整,则敌无从从海上逃跑。请你们考虑,你们究以早日入关为好,还是在东北完成修整计划然后入关为好。”这反映当时党中央正积极谋划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5、农业出现的意义
(1)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________,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________。人类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________的增长。
(2)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逐渐形成聚落。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原始音乐、文学和________也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
(3)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和________等相关学科得到发展。
26、内容
(1)根据宗教权力至上的基督教理论,宣扬___________。
(2)国家观:___________高于王权;君主的权力是上帝通过教皇授予的,所以君权也是神圣的。
(3)政体观:中央集权的政府或___________是最好的政府形式。
27、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古代的水路交通
(1)中国古代的运河
春秋时期 | 已有运河 |
秦朝 | 秦始皇开凿连接湘水和漓水的____,从而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
隋朝 | 大运河以____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 |
元朝 | ____全长近1800千米,为世界之最 |
(2)法国:17世纪开通的米迪运河(旧称“朗格多克运河”)开辟了避开直布罗陀海峡,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欧洲历史____且目前仍在通航的运河之一。
(3)荷兰:17世纪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河系统,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
28、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教会法:中古时期,教会根据________学,制定和颁布了________法,建立宗教法庭或宗教裁判所。
29、价值
(1)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_____和精神动力。
(2)影响着中国人的________和行为方式。
(3)维护着中国______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4)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5)为______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30、表现
(1)经济上
①农业:铁农具和_____________________出现并逐步推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
②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各行业都有新的成就。
③商业:日趋活跃,邯郸、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2)阶级关系上: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确立,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出现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等新的阶层。
(3)政治上: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_____________________统治;世卿世禄制,封邑制,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的局面被选贤任能、奖励军功,俸禄制,中央集权制代替。
(4)军事上:战争更加频繁,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
(5)文化上: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局面,而主张以法治国
的____________________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31、时间:甲午战争后到20世纪初(____—____年)
32、其中的“华北自治运动”激起北平学生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大规模游行示威,即一二·九运动。这一运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________,________”的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________
33、原则
(1)限制王权:通过___________分权的办法来分割和架空君主的权力,使国王受到___________和议会的限制。
(2)议会至上:议会成为一个常设性___________机构,由它掌握立法、财政、司法、军事等最重要的国家权力。
34、商
①约1600年黄河下游的________部落首领________推翻了夏朝,建立________又称________
②商朝使用的文字被称为________,是一种成熟的文字。出土于河南安阳
③商朝的国家管理机构是________。商朝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35、思考题
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36、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是什么?《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37、1912至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进一步发展。例举两个代表人物?
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74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观测台,19世纪80年代这一观测台利用上海租界内的信号塔开始报告正午时刻,为外国船只服务。这一时间标准被称为“海岸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使用的是东经120º的时刻。此后“海岸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流域。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年将北京时定为标准时。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上海、天津、南京、北平等地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标准钟。与此同时,汽笛、午炮或寺庙的钟声等报时方式仍在使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从“海岸时”到北京时间在近代中国的变化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9、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20世纪50年代)法治的性质、表现和意义是什么?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