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备选的三个句子分别填在下面语段中的括号里,使表达连贯完整。( )
历览古今英雄事,长向先烈借火薪。习近平同志指出:“崇尚英雄才会( ),( )才能( )。”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越是在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越要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干出自己的成绩。
①争做英雄 ②英雄辈出 ③产生英雄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③②①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撰写的一部散文集。
B.通过这次社区的“我爱我家”公益劳动,使她更加喜欢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
C.自6月1日起,我国将降低部分服装、护肤品和日用消费品的进口关税税率。
D.在这场抗击新冠病毒的战役中,涌现出一批感人至深、令人敬仰的平民英雄。
3、为了庆祝“三月三”,同学们要创作一副对联,但有的字词怎么想也对不上,请你运用所学的对联知识,帮助同学们补全所缺字词,其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壮乡__________入君梦
下联:广西美景迎客__________
A.铜鼓 到
B.风情 来
C.风景 来
D.织锦 到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百岁老人吴叔纯每天仍坚持读书看报,即便如陶渊明所说的读书不求甚解 ,他的精神也值得我们敬佩。
B.德国最伟大的画家门采儿仅用黑色签字笔和他的绘画才能,就能创作出一幅花团锦簇的作品。
C.部分媒体为了提高点击率,报道“医患关系”时喜欢断章取义,这样的行为很容易引发公众的恐慌。
D.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84 岁的钟南山院士前往防疫最前线,为人民的健康事业鞠躬尽瘁,贡献良多。
5、【文化长廊】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陋室铭》则是通过对“陋室不陋”的描述,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B.普希金,俄国诗人。代表诗作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等。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
C.老师告诉同学们:“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小明马上举例:“如立夏表示夏天开始;处暑表示开始炎热。”
D.艺术节上,王晓捧着一幅字画凑到李乐跟前:“区区草字,不成敬意,请笑纳。”“如此盛情,却之不恭,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李乐笑容满面。
6、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不逊(sùn) 洨河(xiáo) 喧嚣(xiāo) 叱咤风云(zhà)
B. 羞怯(què) 悄然(qiǎo) 镌刻(juān) 查无消息(yǎo)
C. 飞漱(shù) 锃亮(zènɡ) 轩榭(xiè) 惟妙惟肖(xiào)
D. 滞留(zhì) 佃农(diàn) 禁锢(jìn) 眼花缭乱(liáo)
7、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小学”,非常简陋,除了两排瓦房教室,便再无其他。
B.那惊天动地的鼓声直入心魄,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它十分陌生了。
C.豪宅税取消后,深圳房价又开始飙升,真令人叹为观止啊。
D.一个人如果目空一切,一意孤行,就很容易停滞不前,甚至迷失方向。
8、【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出师表》)
【乙】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①,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②。”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③,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登车揽辔:指为官上任。②廨(xiè论):官署。③武王式商容之间:式,同“轼”,车前作扶手的横木,此为动词,意思是乘车时双手扶轼,以示敬意。商容:殷商时期的贤哲,老子的老师。闾:里巷的门。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______
(2)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______
(3)席不暇暖 暇:______
(4)吾之礼贤 礼: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3】用“/”划出下句的节奏。(每句划一处)
(1)苟 全 性 命 于 乱 世
(2)有 澄 清 天 下 之 志
【4】【甲】文中的先帝和【乙】文中的陈仲举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选文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9、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折柳”二字在诗中即指________________,又含____________之事,代表了古代的一种文化习俗,一种美好的伤感情绪。
【2】第二句中的“散”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10、你所在的班级开展“走进成语世界”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1)第一小组展示了成语的几种来源,请根据图中的相关内容,结合你对成语的积累,分别概括图中①、②处成语的来源类型。
(2)第二小组进行成语典故文化调查,下图展示了中学生了解成语典故的几种途径。请你观察下图将语段中的空格处补充完整。
认真观察上图可知,中学生了解典故的最主要的途径是①_____________。除此之外,课堂之外的学习及日常交流也是了解成语典故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课堂之外的学习可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线上主要是依托电视、广播等媒介以及相关网站、短视频等,②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小组举行成语茶话会,请结合你对成语的理解,参考示例,从备选成语中任选一个,根据成语意思,写一段描述学习场景的话。
备选成语: 心不在焉 温故知新 心无旁骛
【示例】
不耻下问:小语同学用最简捷的方法解出了一道超级难的数学证明题,数学老师听闻后赶
紧去向小语同学“请教”方法。
11、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花鸟草木,寄托古人情思。白居易春行西湖,“__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赏心悦目;李清照驾舟郊游,“兴尽晚回舟,____________”,醉意朦胧;陶渊明闲居人境,“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闲适淡泊。
家国情怀,彰显男儿本色。朱敦儒登上金陵城,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到战争前线,“_________________”;李贺笔下的古战场,战士们誓死报国,“报君黄金台上意,__________________”;孟子眼中的大丈夫,“____________,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2、阅读名著《朝花夕拾》,完成小题。
《范爱农》是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十篇文章中的一篇,文中记叙的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1)范爱农与鲁迅初次相识在哪儿(地点)?
(2)初识范爱农,鲁迅有两次摇头,请说出鲁迅为了什么事情先后两次摇头?
(3)范爱农是一个怎样的人?
【2】《二十四孝图》是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另一篇文章,文中最让鲁迅反感的孝老敬亲的故事有__________ 、______,其次“____________”的故事,也让作者感到会有性命之虞的。
13、阅读《济南的冬天》选段,完成各题。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1】第②段描写的主要对象是什么?具体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的?
【2】“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济南小雪后的山景主要“妙”在哪四个方面?(可从文中摘取相关语句。)
【3】把“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中的“顶”换成“覆盖”好不好?为什么?
【4】“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请简要分析两个“卧”字的表达效果。
1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暗记
聂鑫森
①宽敞的画室里,静悄悄的。
②初夏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洒满了摆在窗前的一张宽大的画案。画案上,平展着一幅装裱好并上了轴的山水中堂。右上角上,写着五个篆字作画题:南岳风雨图。
③年届六十的知名画家石丁,手持一柄放大镜,极为细致地检查着画的每个细部。他不能不认真,这幅得意之作是要寄往北京去参展的。何况装裱这幅画的胡笛,是经友人介绍,第一次和他发生业务上的联系。
④画是几天前交给胡笛的。胡笛今年四十出头,是美院毕业的,原在一家幻灯厂当美术师,能画能写。后来下海了,在湘潭城开了一家小小的裱画店,既是老板又是装裱工。朋友都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不少老一辈强,且人品不错,何必舍近求远,送到省城的老店去装裱呢?
⑤画是胡笛刚才亲自送来的,石丁热情地把他让进画室,并沏上了一杯好茶。石丁是素来不让人进画室的,之所以破例,是要当面检查这幅画的装裱质量,如有不妥的地方,他好向胡笛提出来,甚至要求返工重裱。
⑥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
⑦石丁对于衬绫的色调、画心的托裱、木轴的装置,平心而论,极为满意。更重要的是这幅画没被人仿造——有的装裱师可以对原作重新临摹一幅,笔墨技法几可乱真,然后把假的装裱出来,留下真的转手出卖。石丁的画已卖到每平方尺一万元,眼红的人多着哩。眼下,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他轻舒了一口气。且慢!因为他是第一次和胡笛打交道,对其人了解甚少,不得不防患于未然,故在交画之前,特地在右下角一大丛杂树交错的根下做了暗记,用篆体写了“石丁”两个字,极小,不经意是看不出来的。石丁把放大镜移到了这一块地方,在杂树根部处细细寻找,“石丁”两个字不翼而飞。又来来回回瞄了好几遍,依旧没有!
⑧石丁的脖子上,暴起一根一根的青筋,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居然不是他的原作,而是胡笛的仿作。这样说来,胡笛的笔墨功夫就太好了!他从十几岁就下气力学石涛,尔后走山访水,参悟出自家的一番面目,自谓入乎石涛又能出乎石涛①,却能轻易被人仿造,那么,真该焚笔毁砚、金盆洗手了。
⑨就在这时,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石先生,可在寻那暗记?”
⑩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说:“是!这世间小人太多,不能不防!”
(11)胡笛端起茶杯,细细啜了一口茶,平和地说:“您设在杂树根部处的暗记,实为暗伤,是有意设上去的。北京城高手如林,若有细心人看出,则有污这一幅扛鼎之作。您说呢?”
(12)石丁惊愕地跌坐在椅子上,问:“那……那暗记呢?”
(13) 胡笛说:“在右下部第五重石壁的皴纹里!‘石丁’两个字很有骷髅皴的味道,我把它挖补在那里,居然浑然一体。树根部处空了一块,我补接了相同的宣纸,再冒昧地涂成几团苔点。宣纸的接缝应无痕迹,补上的几笔也应不会丢先生的脸。”
(14)石丁又一次站起来,拿起放大镜认真地审看这两个地方。接缝处平整如原纸,这需要理出边沿上的纤维,彼此交错而“织”,既费时费力,又需要有精到的技艺。而补画的苔点,鲜活有灵气,更是与他的笔墨如出一辙。他不能不佩服胡笛的好手段!
(15)石丁颓然地搁下了放大镜。
(16)胡笛站起来,说:“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谢谢。我走了。”
(17)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
(18) 石丁发了好一阵呆,才记起还没有付装裱费给胡笛。正要追出去,又停住了脚步,家里还有好些画需要装裱,明日一起送到胡笛的店里去吧!
(19)石丁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永远铭记那个让他羞愧万分的暗记……
注:①石涛,明清时期杰出的画家。
【1】说说题目“暗记”的含义及其作用?
【2】品析下面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石丁颓然地搁下了放大镜。
【3】石丁为什么要在自己作品上做暗记?为什么最终决定不把作品寄到北京参展?
【4】请仿照示例说说胡迪是一个怎样的人。(至少两点)
示例:胡迪是一个自信的人,你看他认真作画的补笔,应没有给石丁丢脸。
【5】文章第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5、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材料作文
我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回忆研制核潜艇经历时说:潜艇的重心和重量直接关系它的不沉性,所以要求特别苛刻,当时我们没有高科技手段控制,就想了个“土办法”――在船台入口处摆了磅秤,只要拿进船台的不管是什么都要过秤并记录在案;同样的,施工过程中拿出船台的任何东西也要称一一称……几年来天天如此。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题二:半命题作文“ 一直都在”
请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3)不得抄袭、套作。(4)文中不得出现你所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