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偏旁成字组词
黑 ________ ________ 垂 ________ ________ 见 ________ ________
申 ________ ________ 林 ________ ________ 帛 ________ ________
2、读文段,看拼音,写词语。
敬爱的老师,当我们即将挥手告别母校的时候,不禁想起了您的教导:您告诉我们,学海无涯,学习要①zhuān xīn zhì zhì________,主动探究,不能②pái huái bù qián_______;您鼓励我们,理智面对困境,不要让③kǒnɡ jù______占据内心,要学会④kuān wèi_______自己;您告诫我们,要自觉⑤dǐ yù______不良思想的⑥qīn xí_______,要⑦jiàn wēi zhī zhù________,善于发现问题并不断探索,发扬⑧qiè ér bù shě_______的精神,勇攀知识的高峰!
3、按拼音写词语。
pī lì yùn nù shàn cháng shōu liǎn zhǔ zǎi
( ) ( ) ( ) ( ) ( )
yìng chóu xié zhì wēi yí zhào huàn kuáng yǔ
( ) ( ) ( ) ( ) ( )
chān fú zǔ zhòu láng háo fēn xī zhǎng bèi
( ) ( ) ( ) ( ) ( )
4、根据课文内容《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填空,再选择正确的答案。
(1)《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文是按 _____的顺序来写的。先写解放军战士在攻打敌军司令部时被敌人暗堡的火力阻挡住了。再写董存瑞主动要求炸掉暗堡。在郅顺义的掩护下,董存瑞来到暗堡下面的桥下。接着写由于找不到放炸药包的地方,董存瑞手托炸药包炸掉了敌人的暗堡。最后写战士们消灭了全部敌人,取得了胜利。歌颂了董存瑞 _____的精神。
(2)“嗒嗒嗒……从一座桥上,突然喷出几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句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_____
A.表示引文的省略
B.表示语意未尽
C.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
5、按要求写词语。
(1)皱皱巴巴(AABB式)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2)一字一顿(ABAC式)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3)调整调整(ABAB式)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6、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朗读下列诗句,选择正确读音。
白头搔(sāo shāo)更短,浑(hūn hún)欲不胜簪。
【2】(1)诗中表现作者触景生情、对国家无限忧虑的句子是:_________。
(2)诗中表现作者对亲人深切怀念的句子是:______。
【3】诗中“国破”与哪一历史事实有关?诗人望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用原诗句回答)
___________
【4】填一填,记一记。
“诗仙”是指 朝诗人 ,写过《 》;“诗圣”是指 朝诗人 ,他写过《 》; “诗鬼”是指 朝诗人 ,他写过《 》。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花溅泪”、“鸟惊心”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
【6】作者借这首诗要表达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
7、朗读古诗《游园不值》,完成练习。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
,一枝红杏出墙来。
【1】补充古诗。
【2】看拼音,写词语。
cāng tái(______)lián xī(______) chái fēi(_______)
【3】解释词语。
(1)应怜:____________________
(2)屐齿: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扣:____________________
(4)柴扉: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诗赏析。
(1)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_____________,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
(2)诗歌题目中的“值”是______的意思,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3)《游园不值》是_____ (朝代)诗人_____ 所写,诗人以探出墙外的红杏来渲染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诗中写得非常形象又充满哲理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是:___________
(4)与《游园不值》中的蕴含哲理的诗句一样,还有苏轼《题西林壁》中的__________,______ 。和杨万里《小池》中的 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题目中的“十五夜”指的是农历____(日期)_____节的夜晚。
【2】“地白”与后面诗句的“____”一词相照应。“秋思”点出了诗人_____的情感。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两人先比刻碑洗字。这活儿张石匠整整干了30年,手艺精,根底硬。张石匠艺高气粗地对众人说:“今天我俩见个高低,输了我拜他为师。”
张石匠先干。他把一纸楷书碑文贴在石碑上,叮叮当当,一会儿就洗好了。活干得干净漂亮,那些字的点、钩、挑、捺(nà),笔笔匀称,秀丽端正,丝毫不走样。众人齐声叫好。
该小伙子了。他请人当场写了一纸草书碑文,写好后他从头到尾细细看了几遍,再把碑文交给别人收好,掂起錾(zàn)子,抡起锤就干开了。没用多大会儿,石碑就洗好了。只见那字个个如龙飞凤舞,似有惊涛骇浪之势。就是那“飞白”“转笔”的地方,也洗得干净利落。更使人惊奇的是,和纸上的字对比,大小、章法、布局分毫不差。
张石匠看了,心里嘀咕:刻碑洗字怕是他的绝招,不行,再比一次才能见高低。张石匠搬来两块七棱八不齐的石头对小伙子说:“就这料,咱俩一人刻样东西,3天后分上下。”小伙子微微一笑,点头答应了。
3天后,按规定的时间,张石匠和小伙子来到十字路口,满村的人都赶来看热闹。张石匠不慌不忙地从怀里掏出一团东西,放在路边的一块石板上。抖开一看,原来是一条石链。这条石链环环相扣,活动自如,团起来有一捧,拉开八尺有余。再细看那只只链扣,没有一个接口,显然是用一块石料刻成的。哎哟!人们连声叫绝。刻这石链可真是功夫呀。立时,众人都转过头来瞧那小伙子。只见小伙子不慌不忙地把一个小红布包放在张石匠手上。张石匠嘴角露出一丝冷笑,慢慢把红布包打开。他一下子惊呆了。原来小伙子刻的是个石算盘。粒粒石珠有手指肚大小,拨动起来灵活轻便,乒乓作响。众人啧(zé)啧称赞,互相传着细看,见那算盘的边框上还雕有四季花草,13位档(dàng)柱上下没有一点儿缝隙,也是用一块石料刻成的。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张石匠自愧不如,跪下就要磕头拜师。小伙子急忙上前一把拦住说:“张师傅,我不是要在你面前露一手,我只想说明,艺无止境呀!”
【1】张石匠和小伙子都做了哪些比试?结果怎么样?
。
【2】张石匠看了,心里嘀咕:刻碑洗字怕是他的绝招,不行,再比一次才能见高低。从这句话中能看出张石匠怎样的心里?
。
【3】“张石匠自愧不如,跪下就要磕头拜师。”从中可以看出张石匠是怎样的一个人?
。
10、 我家的猫和老鼠
毕飞宇
①我有两个姐姐,大姐长我6岁,二姐只比我大一岁半。我们是在无休无止的吵闹和绵延不断的争斗中长大成人的。我们姐弟三个就像鼎立的三国,在交战的同时不停地结盟、宣战,宣战、结盟。真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当然了,我们的“分合”都是以小时作为时间单位的。上午我刚刚和我的二姐同仇敌忾,一起讨伐我的大姐,而午饭过后,一切都好好的,我的二姐却突然和大姐结成了统一战线,一起向她们的弟弟宣战了。
②总体说来,她们联合起来对付我的时候要多一些,因为父母多少有些偏心,对我格外好一些。这个我是知道的,在事态扩大、弄到父母那里“评理”的时候,父母虽说各打五十大板,但板子里头就有了轻与重的分别。比方说,在严厉地批评了我们之后,我的母亲总要教导我的两个姐姐:“他比你们小哎,让着一点哎。”对我就不一样了,母亲说:“下次不许这样了。”口气虽然凶,但说的是“下次”,“这一次”呢,当然就算了,事情到此结束。这在我是非常合算的买卖,因为“下次”是无穷无尽的。假如我的两个姐姐联起手来和我作对,在多数情况下,她们差不多就是那个叫“汤姆”的猫,而我则是老鼠“杰瑞”。我们家几乎每天都有美国卡通《猫和老鼠》式的故事,小姐俩气势凶凶的,占尽了优势,恨不得一脚就把她们的弟弟踢到太平洋里去,然而,到后来吃尽苦头的始终是她们。
③我们为什么吵呢?为什么斗呢?不为什么。倘若一定要找一个符合逻辑的理由,那只能是为吵而吵、为斗而斗。举一个例子吧,比方说,现在正在吃饭,我和我的二姐坐在一条凳子上,不声不响地扒饭,这样的饭吃起来就有点无趣,为了打破这种沉闷的局面,在二姐伸筷子去夹咸菜的时候,我会用我的筷子把她的筷子夹住,二姐不动生色,突然抽出筷子又夹我的。噼噼啪啪的战争就这样开始了。母亲突然干咳一声,一切又安静了。所争夺的咸菜到底被谁夹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母亲的那一声干咳究竟落在哪一个节拍上,这全靠你的运气,有点像击鼓传花。如果咸菜归我,即使我并不想吃,我也会像叼着了天鹅肉,嚼得吧唧吧唧的,二姐的脸上就会有一脸的失败。反过来,二姐要是赢了,她会把咸菜含在嘴里,悄无声息地望着屋梁,那是胜利的眼神,赢了的眼神,内中的自明得意是不必说的。
④我们姐弟三个现在都已人到中年。我长年在外,节日里偶尔团聚,我们谈得最多的恰恰是少年时期的“战争往事”,谈起来就笑声不断。这一点是我们始料不及的。有一次我把话题转了,说起了姐姐们对我的好处来:我6岁的那一年得了肾炎,不能走动,每天都由我的父亲背到五六里外的彭家庄去,注射青霉素和庆大霉素。有一次是我的大姐背我去的,那时候她其实也只是一个12岁的孩子,又瘦又小。她在那个晴朗的冬日背着我,步行了10多里地。快到家的时候大姐终于支持不住了,腿一软,姐弟两个顺着大堤的陡坡一直滚到了河边。我并没有摔着,反而开心极了,大姐满头满脸都是汗,她惊慌地拉起我,第一句话就是:“不能告诉爸妈。”这件事都过去30年了,可它时不时会窜到我的脑子里来。出乎我意料的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我回忆起来一次就感动一次。12岁的大姐,冬天里一头的汗,惊恐的眼神——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在人到中年之后反而为这件事伤恸不已。那一回过年我说起了这件事,我并没有说完,大姐的眼眶突然红了,说:“多少年了,怎么说起这个,你怎么还记得这个呢。”大姐显然也记得的,不然她不会那样。她把话题重又拉回到吵闹的事情上去了。
⑤这样的吵闹本身就设置了一个温暖的前提:我们能够,我们可以。我们幼小的内心世界也许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打斗”中拓宽开来、丰富起来的。时过境迁之后,我们意外地发现,兄弟姐妹之间的许多东西也许并不能构成我们的日常生活,它反而是隐匿的,疏于表达的。然而,它却格外地切肤,有一种打断骨头连着筋的牵扯。美国人通过《猫和老鼠》的卡通形象向全世界的少儿表达了这样一种典范人生:打吧,吵吧,闹吧,可你们永远是兄弟,永远是姐妹——你们永远不能生活在一起,但你们谁也不能离开谁。
⑥我的儿子最喜欢我的侄女,他们在一起玩的时候几乎就是猫和老鼠,不是追逐,就是打闹。可是,他们毕竟天各一方。在他的姐姐和他说再见的时候,他漆黑的瞳孔是多么孤独,多么忧伤。我多么希望能做我儿子的好兄弟,和他争抢一块饼干、一个角落或一支蜡笔。但我的儿子显得相当勉强,因为他的爸爸后背上都起鸡皮疙瘩了,就是学不像一个孩子。
【1】下列没有错别字的是()
A. 同仇敌忾
B. 气势凶凶
C. 不动生色
D. 自明得意
【2】对第2、3段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交代“我家的猫和老鼠”具体所指的对象。
B. 解释“我家的猫和老鼠”吵闹争斗的理由。
C. 表明父母的“教导”和“裁判”无法解决我们姐弟间的吵闹争斗。
D. 表达“我”和姐姐们吵闹争斗获胜后无法掩饰的内心的喜悦之情。
【3】第4段中具体事件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的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
发生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
最终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本文题目的妙处是__________________
【5】第6段内容已经与“我的姐姐们”无关,作者写本段的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丰碑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依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1】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词语。
恶劣的___ 严峻的___ 晶莹的___ 破旧的___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艰苦——___ 好像——___ 带领——___ 严格——___
【3】“丰碑”原指什么?文中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将军后来眼睛湿润了,并向那位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农家过年
未央
①中国人过年,农村和城市大有不同,尤其是从前的农村,过年別有一番韵味。
②每年一进腊月,准备过年的事情就开始了。腊月初八,要吃腊八粥。腊月二十三,要吃祭灶饼,用麻糖粘住灶王爷的嘴,送灶王爷上天,“上天言吉事,回宮降吉祥”。接下来就是杀牛宰羊,置办年货。买新衣,购新帽,“葱、蒜、姜、箔、表、香”。全家人屋里屋外大担除,扫掉一年的晦气。剔头要赶在二十七“二十七,剃精细:二十八,剃傻瓜”。贴对联是很讲究的,“二十八,贴年画”,大门、二门、屋门贴什么,墙上、树上贴什么,是按规矩进行的。年前几天,人们忙着各种各样的食品,先是蒸,蒸糖包、豆包、菜包、枣花馍,蒸出龙、凤、谷仓、麦等花样;次是炸,炸油条、炸丸子、炸“假玉”,有红薯做的,有小米饭做的,有粉条做的,有豆子做的;后是包,主要是包饺子,饺子的花样很多,有素的,有肉的,有包硬币的,还有包糖的,吃到的人是最有福气的。
③经过这一番忙碌,终于到了除夕之夜。一家人围着火盆坐在一起,开始熬年夜。从家事年景到天下大事,拉家常,话人生,直熬到小孩子犯困打盹。第二天鸡叫头遍响起了鞭炮声。大人们早早打开大门,叫作“开门进宝”。各家父母再三嘱咐小孩子不能乱问、不能多说话,免得说出不吉利的话,这给节日增添了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早晨要先做好供品,端到列祖列宗面前,小孩跟着大人一起跪下磕头。还要供奉天地众神,祈求一年到头全家平安。
④大年初一,主要是向长辈拜年,除了自己的父母、祖父母之外,依次有家族的近支远门,三爷家、四奶家、五叔家等,小孩子们高兴的是可以得到压岁钱。刚过门的新媳妇要按照亲疏远近去认门,当然也免不了户户请吃,直吃得新娘子笑口难合。
⑤初二到初四,是走亲戚的时间,闺女回娘家,外甥看舅舅,三乡五里,路上行人如织,穿梭往来。春节的身影还没走远,元宵节又飘着雪花赶到了。漫天飞舞的洁白雪花,伴着红艳的灯笼、红艳的对联,再加上孩子们花花绿绿的衣服,融合成一幅“农家喜庆图”乡民们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跑旱船,游村串乡的小货郎卖着“吹糖人”“琉璃响”“猴上树”等。新年过后的一个大正月就这样踏着欢乐匆忙的脚步走去了,人们祈盼来年会更好。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晦气(huì huī) 庄重(chóng zhòng) 供品(gōng gòng)
【2】这篇短文写农家过年的习俗所按照的顺序是( )
A.时间顺序 B.逻辑顺序 C.空间顺序 D.事情的发展顺序
【3】和北京的春节相比,农家过年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内容说一说。
____________
【4】短文第③-⑤自然段中,作者详写了_____、_____这些天农家过年的情形,略写了_____、____这些天的情形。这样安排详略的好处是_____。
【5】阅读短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马格丽特·桑斯特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十几年前,她遇到一位一条腿严重扭曲的男孩。极富同情心的马格丽特立即将这个男孩带到医院做了外科检查,检查后发现,如果经过一系列的手术,小男孩的腿是完全有可能康复的。经过多方奔走和说服,医院同意减免一部分医疗费用,一位银行家开出了一张限额支票,小男孩的家人以及马格丽特本人也筹集了一部分资金。
一切进展得非常顺利。“当有一天,我看到小男孩居然跑了起来,”马格丽特在一次演讲中回忆道:“我的泪水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现在,小男孩已经变成了一位健壮的小伙子。”马格丽特向她的听众问道:“你们知道他今天是做什么的吗?”马格丽特停顿了一下说:“他因为抢劫正在监狱里服着他的三年刑期。”
说到这里,台下一片寂然,马格丽特已是泪流满面。她硬咽着继续讲述道:“这是我一生中最愧疚的一件事情,我只顾忙于教他如何走路,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教他应该往哪里走!”
【1】给这篇短文拟一个题目:《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上下面的词语写一句话。
(1)情不自禁:_________________
(2)愧疚:_________________
【3】“说到这里,台下一片寂然”为什么“台下一片寂然”人们在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怎样理解“那就是教他应该往哪里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笑
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人。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sì shì],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地想。
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sì shì]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的想。
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zhuǎn zhuàn]。门前的麦垅和葡萄架子,都濯①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②在一起。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tìáo dìào]里看不分明了。
注释:①濯(zhuó):洗。 ②绾(wǎn):把长条形的东西盘绕起来打成结。
1.给文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下面打“√”
2.文中写了3个笑容,分别是何时、何地、何人的?
3.“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4.第4和6两段是作者回忆了过去的两件事,能不能颠倒它们?为什么?
5.你认为文章中哪个句子写得好?用“ ”画出来,并说说好在了哪里
6.这篇散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5、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缩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把下列陈述句改写成反问句。
1.公园对外开放,谁都可以进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违法乱纪的现象我们一定要严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个故事,我被深深地打动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
(2)老班长对我们说:“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毕业联欢会上,同学们唱起了动听的歌和欢乐的舞蹈。(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
18、句子练习。
①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新疆小伙子在跳舞。(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我估计他一定知道这件事。(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维吾尔姑娘漂亮。(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完成练习。
院子里各个角落和暗洞你不是都很熟悉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她紧紧地握住了老人的手。(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袁隆平说:“我是一个不怕失败的人,有时候,我的灵感还是从失败中获得的。”(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美,仿佛是蓝天上的一朵白云,是沙漠中的一点绿洲。(仿写句子)
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文。
小学六年的学习与生活,喜忧相伴——或快乐让我们永记,或悲伤令我们难忘,这些都是我们成长的经历,都值得我们去感激。我们要感谢父母,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家:感谢老师,给了我们的关爱和启迪;感谢朋友,伴我们健康成长;感谢对手,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
请你以“谢谢你, ”为题,写一篇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不少于4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