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新疆和田地区2025届高二历史下册一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过上农耕生活的原始居民已经会建造房屋。如下图所示,居住在该样式房屋中的原始居民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 2、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主张

    A.“道法自然” B.“仁者爱人” C.“以法治国” D.“无为而治”

  • 3、“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映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

    A. 巩固周王的统治

    B. 分割诸侯的兵力

    C. 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D. 保证国家的兵源

  • 4、下列现象与唐朝人民生活实际相符合的是

    ①使用如冰如玉的青瓷②陈设造型精美的唐三彩③游览国际大都市长安   ④参加骑马、打球、拔河、射箭等活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 5、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中国诗词大会,小明也自拟了一道题目:“南宋;豪放词风;报国情怀;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符合上述条件的词人是(     

    A.辛弃疾

    B.李清照

    C.岳飞

    D.苏轼

  • 6、十四世达赖喇嘛在接受采访时提到通过转世确定继承人,但“达赖喇这个封号是中国中央政府册封的,不是任何个人随意说了算的。赐予“达赖喇嘛”封号的皇帝是

    A. 顺治

    B. 康熙

    C. 雍正

    D. 乾隆

  • 7、春秋战国时期,神州大地除了华夏民族之外,四方还有狄、戎、夷等彪悍的少数民族政权。有道是不打不相识,打也算是一种主动的交流方式。材料主要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存在民族交融

    B.争霸战争频繁

    C.唯有华夏民族

    D.少数民族彪悍

  • 8、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创作的史书被认为是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他就是

    A.孔子

    B.张角

    C.司马迁

    D.张仲景

  • 9、大约一千年前,中国是最早发明并使用纸币的国家。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广州、深圳两个试点城市的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进一步丰富,中国再次成为推动货币改革的重要力量。数字货币的全球化应用,就是一场类似于贵金属货币取代实物货币、纸币取代贵金属货币的重大变革。材料中的“纸币”最早出现在(       

    A.河北地区

    B.四川地区

    C.云南地区

    D.江苏地区

  • 10、历史学家翦伯赞在评价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王朝时说:“它以恢弘的气度、尚法的精神,统一六国,首次开创了中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这个王朝是(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 11、嬴政决策方式具有一定的政治特色,如行间计、统一战争……郡县制和焚书等重大决策要令……均通过智囊团来决定。下列人物中谁会是他智囊团里的成员

    A.商鞅

    B.李斯

    C.老子

    D.墨子

  • 12、东汉时期,我国涌现出众多优秀的科学家,他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科学成就,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关联错误的一项是(  )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扁鹊——创造医疗体操“五禽戏”

    C.华佗——制成“麻沸散” D.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

  • 13、在一部反映499年北魏社会生活的历史剧中,不符合史实的现象是(       

    A.洛阳街头到处都是穿着汉服的人

    B.婚礼上的新郎是鲜卑人而新娘是汉人

    C.朝廷上一大臣用汉语向皇帝汇报

    D.老师正在对一个姓拓跋皇族提问

  • 14、学习宋元历史后,某班四位同学作了如下主题的演讲,你认为能准确概括这段历史基本特征的是(  )

    A. 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B. 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 15、成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指首创农民起义,反抗秦的暴政。这次农民起义的运动领袖是( )

    A.陈胜和吴广 B.项羽和刘邦 C.韩信和张良 D.刘备和陈权

  • 16、下图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东方之冠”,据说它的创意来源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皿文化。请问,出土于我国河南,代表了商朝青铜器典型风格的是(  )

    A.司母戊鼎 B.青铜立人 C.青铜神树 D.四羊方尊

  • 17、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忧”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A.社会动荡不安 B.江南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三国鼎立局面出现

  • 18、下列各项,与西晋无关的是

    A. 八王之乱 B. 中原人口南迁 C. 少数民族内迁 D. 与十六国并立

  • 19、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编排有关成吉思汗的课本剧,设置了以下场景。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案上摆着《资治通鉴》

    B.蒙古军队进攻西夏时使用突火枪

    C.成吉思汗登长城察看军情

    D.营帐内挂着一幅元代疆域图

  • 20、从夏、商、西周三代的覆亡中,我们可以得出的历史教训是:统治者应该(     

    A.重视教育

    B.勤政爱民

    C.发展经济

    D.修筑长城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唐朝在农业生产技术上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__________

    __________

  • 22、填空题

    (1)半坡遗址是在今________的半坡村发现的。河姆渡遗址,因最早发现于今浙江余姚河姆渡而得名,是我国远古时代________流域氏族村落的代表。

    (2)约________年,大禹建立起夏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众多诸侯,在________打败商纣王

    (3)李冰父子在岷江上游修筑了闻名世界的水利工程——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的出现,促进了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5)项羽通过________(战争)歼灭秦军主力。刘邦首先攻破________(地名)占领秦朝的都城,子婴出城投降。

  • 23、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________

     

  • 24、元朝设置___等机关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___的管辖。

  • 25、   年,   称帝代魏,建立晋朝。

  • 26、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____。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恢复____的名誉。

  • 27、书法

    (1)条件:______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了。

    (2)代表:①_____独创楷书书法,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②东晋的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是“天下第一行书”的《____________》,被后人誉为“______”。③北魏______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

  • 28、秦朝修筑的长城西起临洮,东到______,蜿蜒万余里,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

  • 29、唐朝的商业繁荣,都城________________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唐朝的陶器________________闻名中外,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 30、东汉张仲景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_______

三、连线题 (共1题,共 5分)
  • 31、将作品的代号填入相应作者后的括号内。

    A《农书》     王祯(     

    B《窦娥冤》     司马光(     

    C《资治通鉴》     关汉卿(     

四、列举题 (共1题,共 5分)
  • 32、“诗词大会”显示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1)杜甫的诗忧国忧民,反映现实生活,后人称他的诗为________________

    (2)生活于两宋之交的女词人____________词风委婉含蓄,清新淡雅。

    (3)元杂剧作家关汉卿代表作是悲剧《_________》。

    (4)《___________》是古典小说的巅峰。

五、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3、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中华民族自古就重视农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如图

    材料2:戮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3:如图

    材料4:……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商路上运输最多的商品,而石榴、葡萄、胡麻、胡桃、胡豆、胡萝卜等西域物产,也是在汉朝时通过这条商路传到内地的,在中原很多地区得到推广种植。这些作物的引进,不仅增加了我国农作物的种类,更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及饮食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历史上的外来作物引进》

    材料5: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6: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成熟),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初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材料1反映的是春秋后期生产工具的革新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它们分别具体指什么?

    (2)材料2反映了哪一次变法的内容?这项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是什么?这次变法有什么影响?

    (3)材料3图示是什么水利工程?是哪个人主持修建的?

    (4)材料4描述的“这条商路”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这条商路的起点在哪?最远可到达哪里?

    (5)对比材料5、6,江南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6)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古代农业发展原因的认识。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65
题数 33

类型 月考试卷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连线题
四、列举题
五、综合题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