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被誉为“铁人”的石油工人王进喜等模范人物。他们的先进事迹突出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B.和平民主,反对独裁
C.改革开放,与时俱进
D.坚持科学,崇尚民主
2、下表为隋唐、两宋节妇烈女(单位:人)的对照表。对表中数据变化解读合理的是
朝代 | 统治年限 | 节妇数 | 烈女数 | 节烈合计 |
隋唐 | 326年 | 32 | 29 | 61 |
两宋 | 319年 | 152 | 122 | 274 |
A.门第观念深入人心
B.政府政策影响婚姻观念
C.理学强化伦理关系
D.儒学对民间的影响有限
3、1929年秋,日本统治集团为缓和国内矛盾,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急于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下列哪一事件的出现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正式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
A.西安事变
B.华北事变
C.七七事变
D.一·二八事变
4、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便在东南近海地带修建诸如营堡、墩台等各种军事设施,从北至南,绵延分布。嘉靖时期,戚继光率领军民“沿海筑墙,间设烟台,自淮东至于广西,无不如是”。这反映出明朝(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以邻为壑的心态
C.长城体系的延伸
D.海防意识的增强
5、2023年9月26日,香港故宫博物馆“凝视三星堆——考古新发现”的特别展览,齐聚出土自成都平原三星堆、金沙和宝敦等遗址的120件珍贵文物,包括距今2600至4500年的青铜器、金器、陶器等。该类器物在当时主要用于( )
A.艺术欣赏
B.生产生活
C.商品销售
D.人牲殉葬
6、秦统一全国后,确立了“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政治制度。该政治制度在地方上的表现是实行(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
7、下表为战国时期六国人才流动情况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人才流动( )
战国时期六国 | 齐国 | 韩国 | 魏国 | 楚国 | 赵国 | 秦国 |
人才总数 | 62 | 36 | 59 | 52 | 66 | 39 |
流动人才数 | 24 | 13 | 19 | 16 | 14 | 1 |
人才流动率 | 约 38.7% | 约 36.1% | 约 32.2% | 约 30.8% | 约 21.2% | 约 2.6% |
A.根源于频繁的兼并战争
B.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D.适应了社会转型的时代需求
8、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致知在格物”。对朱熹的“理”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根本原则
B.在社会中体现为儒家的伦理纲常
C.通过内心的体验而被发现和践行
D.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
9、假设在如图所示中央机构所在的朝代,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
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户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刑部
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10、以下属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 )
①自然环境优越 ②劳动力和技术因素 ③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④高产作物的大量引进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1、如图是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额中各经济成份所占比重图。引起图中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八字方针”的提出
C.改革开放的推进
D.“一国两制”的实践
12、如表为20世纪50—70年代新增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统计表,据如表可知,我国( )
年代 | 亚洲 | 非洲 | 欧洲 | 美洲 | 总计 |
50年代 | 12 | 5 | 7 | 0 | 24 |
60年代 | 1 | 14 | 1 | 1 | 17 |
70年代 | 12 | 25 | 15. | 13 | 65 |
A.继续坚持“一边倒”方针
B.外交活动的舞台得到拓展
C.构建稳定均衡的大国关系
D.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13、辛亥革命以前,中国近代产业工人不超过60万人,到五四运动前,中国近代产业工人已有200万人左右。这说明辛亥革命( )
A.促进了工人阶级的觉醒
B.有利于近代工业合理布局的形成
C.使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一定程度上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4、1914—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推动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 )
①民国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②西方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③官僚资本凭借权力聚敛财富 ④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吕思勉这样评价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先秦时代的学术,是注重于矫正社会的病态的,所谓‘拨乱世,反之正’,实不仅儒家,而为各家通有的思想。”据此可知,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
A.个人身心健康
B.人与自然和谐
C.社会秩序重建
D.人生价值实现
16、《中国经济史纲要》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列属于第二次商业革命的是( )
A.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B.长途大额贸易和海外贸易频繁
C.逐渐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专业性市镇发展为新兴的城市
17、明后期思想家李贽在批判和否定程朱理学“天理之公”与“圣人无我”的禁欲思想的同时,还重构了一套理欲观。他不仅强调穿衣吃饭这种人们的物质欲望就是“人伦物理”之“天理”,还提出“私欲即为公利”“正义即是谋利”的观点。李贽的这些思想( )
A.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治学特点
B.是对传统儒学的丰富和发展
C.导致了社会风气的逐渐堕落
D.深受“西学东渐”风气的影响
18、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下表中的史料可共同用于佐证唐朝( )
文献史料 | 少年儿女重秋千,盘巾结带分两边。 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 ——(唐)王建《秋千词》 | ||
实物史料 | 彩绘打马球女俑 | 彩绘狞猎骑马俑 | 《弈棋仕女图》(局部) |
A.文学艺术灿烂,科学技术发达
B.体育活动丰富,社会开放进取
C.制瓷技术高超,生活水平提升
D.商品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
19、据《潘秀才日记》记载,道光廿九年(1849年)二月十七日,两广总督徐广缙“在虎门江面的英舰上与夷人会谈。夷人又提入城一事,实乃可恶!广州城乃吾民居住之地,怎可让外夷居住。况夷人面日怪异,实乃妖类”。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 )
A.鸦片战争期间的反侵略
B.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
C.东南沿海陷入边疆危机
D.近代外交理念的萌发
20、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国11次,朝晋国20次。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周王室地位衰微
C.周天子依附听命于诸侯
D.鲁国与齐晋结好
21、下表是1978—1982年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 1978年 | 1980年 | 1982年 |
年人均纯收入(元) | 133.6 | 191.3 | 270.1 |
A.经济特区广泛建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沿海港口城市开放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22、南北朝时,出生江左的陈庆之目睹洛阳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后,回到梁朝对人说:“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英阜,目不能识,口不能传”。该评价可以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 )
A.促进了北魏政权统一黄河流域
B.推动了洛阳城由衰败走向复兴
C.导致了门阀士族制度逐渐消亡
D.缓解了南北朝意识形态的对峙
23、习近平主席在《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前后,我国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在追求真理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勇于打破封建思想的桎梏,猛烈冲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这表明,五四运动( )
A.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C.直接引发了国民大革命运动
D.是一场广泛的爱国主义运动
24、在航天技术领域,我国开创了“三步棋”的方法,即在同一时期内安排好三个层次的工作一是正在探索研究的二是正在设计的三是正在试制试验的。实践证明,这一模式一步一步地夯实了我国航天工程研制的技术基础。由此可见,科技发展需要( )
A.自力更生的精神
B.坚持管理创新
C.雄厚的物质基础
D.不断技术创新
25、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_______的重要性。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决定用_______来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26、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________的步伐。刘少奇冤案的平反,推动了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进程。
“文化大革命”中 刘少奇遭到迫害 | 刘少奇的火葬单上写着化名 “刘卫黄”,职业为“无业” | 1980年5月17日,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在 人民大会堂举行,邓小平致悼词 |
27、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积极投身________,推动了一系列罢工运动的展开
28、中国坚持________道路,推动构建________,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________
29、 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30、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_____________》,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1901年,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丧权辱国的《_____________ 》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31、巩固统一的措施
(1)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________,设立________。
(2)在地方管理上
①元朝实行________制度——当时中央的宰相机构是________,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固定常设,称为________,简称________。除今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________个行省。行省辖区广阔,权力集中,统治效率较高。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________制度的重大变革
②对于吐蕃地区,则由全国最高佛教机构________进行政教合一的管理
③元朝设________、________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________的管辖
④元朝还在________设置巡检司,以经略台湾
32、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
(1)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_______,学习国外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_______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_______个沿海港口城市。
33、影响:沉重打击了________的统治,引起政治和________结构的变化,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二、________
34、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修筑驿道: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________,设立驿站
(2)行省制度
①内容:当时中央的宰相机构是________,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称为________
②特点及意义: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行政效率较高;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3)宣政院:直属中央政府,管理________地区。
(4)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________的管辖。
(5)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晋江,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________。
35、思考点
怎样理解新型国际关系?
36、为什么说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37、什么叫“康乾盛世”?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8、试从时间、动力、生产组织形式、科技含量、交通工具等方面对比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不同及它们的影响。
| 第一次工业革命 | 第二次工业革命 |
时间 |
|
|
动力 |
|
|
生产组织形式 |
|
|
科技含量 |
|
|
交通工具 |
|
|
社会时期 |
|
|
影响 |
|
39、欧洲历史变迁
在世界历史上,5—14世纪被称为“中古时期”。在希腊城邦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它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奴隶制度。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产生,推动了教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在反抗奥斯曼土耳其的斗争中逐渐崛起。
——《中外历史纲要(下)》
请指出文中的4处错误,并改正
(1)错误 改正
(2)错误 改正
(3)错误 改正
(4)错误 改正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