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主革命的深入和民族抗战的勃起,促进了中国话剧运动的迅速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他们的一些优秀作品的产生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的日臻成熟
②剧坛上除田汉、洪深、欧阳予倩、丁西林等,又涌现出曹禺、夏衍、于伶等著名剧作家
③曹禺1934年发表了震动剧坛的《雷雨》,翌年又创作了《日出》
④这个阶段戏剧创作队伍更加壮大,作品质量普遍,提高
⑤曹禺这两个剧本和不久后完成的《原野》,不仅显示了剧作家向更深的社会题材开掘的努力,也标志着中国话剧创作新阶段的到来
⑥通过家庭的悲剧或社会的悲剧,在更加宏观的角度上透视了旧中国上层社会的腐朽与罪恶,下层人民的痛苦与悲惨
A.③⑤⑥④②① B.④②①③⑥⑤ C.⑤②①④③⑥ D.④②③①⑤⑥
2、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B.《拿来主义》运用大量的比喻论证,先破后立,指出“拿来主义”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中的重要性。
C.《品质》以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景,客观地描写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既赞扬了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的品质,同时也批判了格斯拉的不知变通,正是格斯拉的墨守成规导致其最终被时代淘汰。
D.《左传》是记录春秋历史的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的。“左传”的“传”是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
3、下列各组用横线连接的词语,不全是反义词的一项是( )
A.合并——划分 镇静——慌乱
B.惆怅——欣慰 鸟瞰——仰望
C.开化——愚昧 畅达——晦涩
D.虚伪——真实 高雅——通俗
4、下列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为仲卿母所遣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而今安在哉 ④客有吹洞箫者 ⑤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⑦月出于东山之上 ⑧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⑨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A. ①②⑦/③⑤/④⑥⑨/⑧ B. ①②⑤/③/④⑥/⑦⑧/⑨
C. ②⑦⑧/③/④⑥/①⑤/⑨ D. ①②⑤/③/④⑨/⑥/⑦⑧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吮吸(shǔn)脊梁(jí)悚然(sǒng)负疚(jiù)
B.朱拓(tà)埋怨(mái)炮烙(luò)蹒跚(pán)
C.草窠(kē)歆享(xīn)间或(jiàn)谬种(miù)
D.踝骨(luǒ)门槛(kǎn)驯熟(xùn)踌躇(chóu)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②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之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礼却不需要这种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用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③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获取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④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的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的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的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个前提。
⑤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尽管从某种角度说它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
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酷的,野蛮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
C.礼和法律、道德不同,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
D.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从“人治”“法治”的普通性认知出发,引出文章的观点,指向“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的议论。
B.第②段在阐释礼的基础上,比较“礼”“法”的异同,并说明了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
性。
C.第③段论述人们为何保守于传统,这和乡土社会的安土重迁密切关联,并引用孔子的话强化这一观点。
D.文章还通过对比分析法律、道德、礼之间的不同,进而推论礼治不是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礼和法律从内涵上来说,确有相同之处,都是规范行为的,不同之处在于维持规范的力量。
B.乡土社会中,礼的运行并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它依靠的是长期沿袭下来的传统。
C.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有按照传统去做,很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反之就可能受挫。
D.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传统的效力无从发挥,礼在乡土社会中能够发挥作用是因为乡土社会缺乏变化。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一诗中,白居易在听完琵琶女倾诉身世后,由琵琶女的身世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不禁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李白在《蜀道难》中,用飞鸟猿猱来做陪衬,写它们的无计可施,来反衬人行的艰难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西晋时的古诗,完成各题。
咏史
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②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①金张:指汉代的金日磾和张安世两家,从汉武帝时起,到王莽篡汉止,七个朝代,世代是宫中宠臣。②冯公:指冯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两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贵族子弟。
B. 三四句中,“彼”指山上的小树,当它长大变成和松树一样高时,就拥有阔大的树荫和百尺长的枝条。
C. 第五句中,“胄”指的是贵族后裔,“蹑”,意为“登”。这句的意思是贵族世家的子弟能轻易登上高位。
D. 这首古体诗气势雄健,笔调挺拔,形象鲜明,情感浓烈,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作者独树一帜的风格。
【2】这首诗通篇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注] ①葛:古诸侯国名。②旄倪:老人和幼儿。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放桀,武王伐纣 放:释放
B.贼仁者谓之贼 贼:伤害、毁弃
C.五旬而举之 举:攻取
D.诛其君而吊其民 吊:慰问
【2】下列有关孟子的知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B.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
C.《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政治观点等。
D.孟子的主张有“性本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省刑罚,薄税敛”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一国之君要辨识没有才干的臣子并罢免他们,不能仅听身边之人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倾听百姓的声音。
B.孟子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表明孟子主张施行仁政,以民为本,国君如果倒行逆施,就是百姓的敌人。
C.战胜燕国后,齐宣王想吞并燕国的土地,孟子认为需要看燕国的百姓是否愿意,如果燕国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
D.《书》中记载,商汤最先征伐葛国的时候,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但后来却因不公平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2)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3)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10、阅读下面这幅漫画,根据要求作文。
看了这幅漫画,你有什么感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来表达你的感想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