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中的晋侯、秦伯,“侯”“伯”是战国时期晋文公和秦穆公的爵位特有称呼。
B.鸿门宴上,座次有讲究。刘邦、张良、项羽、范增的座次依次为北面、西面、东面、南面。
C.“陛”最初的意思是宫殿下的高高台阶,古代臣子在面对帝王时,为了表示尊重,不能看帝王的脸,要看到宫殿台阶的下面,所以称皇帝为“陛下”。同理,殿下、阁下、足下等都是对不同身份的人的尊称。
D.“西取由余于戎”中的“戎”是古代对南部各少数民族的称呼。
2、下列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环滁皆山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②始速祸焉
B.①然后得一夕安寝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①六王毕,四海一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D.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4、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数罟不入洿池(数:细密)
B.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夺:耽误)
C. 后五年,吾妻来归(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D.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旌:表彰)
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自以为得其实 B.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C.以其无礼于晋 D.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嫁妆
李永生
九姑娘嫁到申家的时候,那丰厚的嫁妆,令人咂舌。
九姑娘的娘家门第显赫,祖辈出过文秀才,出过武举人,到九姑娘这辈,她的两个哥哥现在就在张大帅跟前效力,一个当旅长,一个做团长。
先前,申家托媒说亲的时候,九姑娘的爹娘犹豫过。申家是涞阳大户,中公子当时18岁,风流俊雅,又念过洋学堂,九姑娘全家都满意。尤其是九姑娘,也是念过洋学堂的,就想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如意郎君,自打见过公子,心里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但爹娘有些怵申家老太太,少爷的父亲死得早,现在是老太太当家。申老太太也是名门闺秀,她爹是武将,当过北伐军的团长。申老太太脾气大,打小喜欢舞枪弄棒,会打盒子炮,功夫得家父真传,即便到现在50岁的人了,吼一嗓子仍能镇住一片。九姑娘的爹娘就怕女儿嫁过去受婆婆的气,挨欺负。不过,既然女儿一百个愿意,最终还是答应了这门亲事。
全家在一起合计,九儿的陪嫁一定要丰厚。姑娘出嫁,嫁妆好赖那可关系到门面,况且九儿要嫁的是申家,而申家又有那么个强悍的老太太,一定要在气势上先压住申家。只要是能想到的,都置办了,美人榻、罗汉床、杭州真丝面双铺双盖被褥、西洋穿衣镜、镀金小座钟、珊瑚玛瑙摆件、铜蜡扦、白瓷茶具、挂镜挂瓶、金银首饰、珊瑚朝珠,连刚时兴的留声机也备了一台,足足装了十辆马车。其实,九姑娘对这些并不是多么看中,倒是那几百本她平常读的书一本也不舍得丢在娘家,她把书装进两只大木箱,也当成了嫁妆。两个在军队里当官的哥哥觉得还不够牢靠,便以“保境安民”为借口陪送了妹妹一挺机关枪,并派一个班的士兵全副武装骑着高头大马送亲。
结婚那天,送亲的队伍和迎亲的队伍吹吹打打朝新郎家浩浩荡荡进发。围观的乡邻很多,人们看新郎,也交头接耳议论轿子里的新娘子是怎样的妩媚动人,但更多的还是把目光投向那挺披红戴花的机关枪。
队伍拐进申家大院,高高胖胖的申老太太以及所有的宾客都在兴高采烈地等待。新娘的嫁妆一件件被行云流水般搬入洞房,最后,只剩下那挺机关枪留在车上,大家觉得把这个凶巴巴的东西放在温馨四溢的洞房里终究有些不妥,但又不知道应该摆放在哪里才好。
开始拜堂了,申老太太端坐在太师椅上,接受了儿子媳妇的叩拜。司仪“送入洞房”的声音一落,早已按捺不住的申老太太便踮着双小脚快步走向那挺机关枪,一下子抄起,把枪口对准了天空。
院子里的人一见这阵势,吓得纷纷退后,大家以为老太太要“哒哒哒”打上一梭子,只有九姑娘的两个哥哥和几个大兵不以为意,只是笑眯眯地看着。为了安全起见,机枪弹夹里压根没上子弹。老太太比画了一下子就把机枪又放下了,呵呵笑着说:“这大喜之日,哪能动枪弄炮!”老太太拍了一下枪把,赞叹道:“这玩意儿好,带劲儿。”
送亲的九姑娘家人这时开始琢磨,光知道机关枪厉害,想镇住点儿什么,可是,这是不是反而让老太太多了个趁手的家伙呢?
人嫁过去了,但九姑娘家里人心里总是七上八下,时不时派人打探消息,传回来的话都是“婆媳和睦,姑娘好着呢!”大家的心才踏实下来。
其实,申老太太也的确想给儿媳妇一个下马威的,只是她不管怎样刁难,知书达理的九姑娘都能够应对自如,把话说得丁是丁卯是卯,把事做得方是方圆是圆。申老太太觉得,儿媳妇手里就像捏了根绣花针,时不时在她的肚囊上轻轻点一下,那股火气竟慢慢泄了。
阳光好的时候,九姑娘把从娘家带来的两大箱书拿出来晾晒,以防虫蛀或是受潮发霉,然后分类整理。这时候,老太太往往也正坐在院中的太师椅上打着盹晒太阳。她眯缝着眼望着儿媳妇蹲在那里把那些宽宽窄窄的书摆来摆去,想:机关枪和书,两样嫁妆,哪样更厉害呢?
街坊四邻们和申老太太一样也在琢磨,起初,人们议论最多的还是那挺机关枪,后来大家又说起申家儿媳妇那铺了一院子的书。
人们说这话的时候,刚刚过完蜜月,本就不想憋在大宅门里浪费青春的九姑娘和夫君双双到阳小学教书去了。
(摘自《小小说月刊》)
【1】下列对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对九姑娘以及申老太太家世门第的叙述,写出了两家家世同中有异,这就为后文九姑娘家人准备丰厚的嫁妆交代了原因。
B.围观的乡邻更多的“还是把目光投向那挺披红戴花的机关枪”,从侧面表现了机关枪的威力,机关枪可能使九姑娘在婆家不受气。
C.小说善于动作描写反映心情,如“踮着双小脚快步走向”“比画了一下子”等一系列动作细节展示了申老太太见到机关枪时的心情。
D.小说语言极具古朴典雅之美,如对十辆马车嫁妆的具体描述,但又不失清新质朴,如“他爹”“玩意儿”“带劲儿”“丁是丁卯是卯”等。
【2】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那丰厚的嫁妆,令人咂舌”的原因。
【3】试探究小说中的“书”有哪些象征意义。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听众在演奏结束后的反应和江边自然景色来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
(3)《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句阐述学与思的关系,《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两句也阐述了学与思的关系。
(4)韩愈在《师说》中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挑战后,以“_____,____”来说明得知道理有早有迟,学问和技艺各有所长的师生观。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画 菊①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
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②秋生腕底香。
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③聊以慰重阳。
注释:①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是小说人物薛宝钗创作的一首菊花诗。②跳脱:本是手镯的一种,用珍物连缀而成。又作“挑脱”、“条脱”。③粘屏:把画贴在屏风上。
【1】下面选项中,对本诗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生动地写了如何画菊及菊画的神韵。全诗对仗工整,聚叶与攒花、泼成与染出、千点墨与几痕霜,都对得十分工整。
B.首联点题,写了画兴大发的原因是写诗之后乘兴而作。颔联写作画过程,把菊叶画得茂密,故说“聚叶”用“千点墨”。花由好多花瓣集合构成,故说“攒花”。突显了宝钗对中国画技艺的谙熟。
C.颈联写“画”的效果,把实物实景与自己的所画之作融合在一起。尾联则点出了“画”的意义和作用。
D.“莫认”句:不要错认是真的菊花而随手就去采摘,是说画得神态逼真。“东篱闲采掇”,语用陶潜诗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请结合全诗,对最后一联进行赏析。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秦二世三年,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B.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C.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D.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又称表字,旧时男子18岁时行冠礼,表明男子成年了,在本名以外另起表德行或与本名意义有关的字,而古代女子无需取字,旧时女子也是18岁成年。
B. 季父:最小的叔叔。古代兄弟排行称谓。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
C. 《史记》全书分为五部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项羽本纪》属于“本纪”的内容,“本纪”是以王朝的更替为据,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D. 司马:古代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军政和军赋的长官。汉大将军、将军、校尉之属官都有司马,专掌兵事。“左司马曹无伤”中“左司马”就是掌管军事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项羽英勇无畏。在钜鹿之战中,他焚舟破釜、自绝退路以激励将士,最终成功扭转战局。
B. 项羽虚荣残暴。他执意衣锦还乡,有人因所提定都关中之说拂逆其意而惨遭烹煮之大祸。
C. 项羽自尊仁爱。他自觉无颜还乡而拒绝船夫以图再起的建议,不忍杀其爱驹而赐予他人。
D. 项羽执迷不悟。面对惨败,他至死不愿省察自我过错,而将一切归咎为上天的刻意安排。
【4】把第二题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2)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屈原、文天祥、老王、格斯拉……在动荡变幻的时代大潮中,他们的精神如同日月星辰,在历史的苍穹中永远发光。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拟标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不得套作。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