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 匍匐(púfú) 意旨(zhǐ) 暴虐(nuè) 纶巾(guān)
B. 祈祷(dǎo) 轻蔑(miè) 难堪(kān) 酹酒(lèi)
C. 怪诞(dàn) 罪愆(yǎn) 踌躇(chóuchú) 憔悴(qiáo)
D. 迷惘(wǎng) 延宕(dāng) 虔敬(qián) 崩摧(cuī)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本届校园心理节围绕“我爱我,放飞自我”为主题,就怎样有效缓解考前压力和增强学习专注度等问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
B.统计数据显示,乡村文化消费人均值增长水平高于城镇,城乡比(城镇与乡村人均值的倍数差)较上年缩小将近一倍。
C.我国首座自主建造、设计、开发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我国南海海域正式开钻,标志着海洋石油工业深水战略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D.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具有高知识、高融合性、高带动性等优势,是创建宜居“智慧新城”的有力推手。
3、对《寡人之于国也》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B.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D.师不必贤于弟子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跽”:两膝据地,挺直腰股,表示庄敬。由于上身显长,所以叫长跪。
B. “黄昏”:指晚饭后的一段时间,相当于19至21时。
C. “科”:元杂剧术语。指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的舞台指示。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期称为《诗》,因其共收录了300篇,故而又称为《诗三百》。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哪里有华裔,哪里就有金庸小说”,这话并非夸张。一个好的小说家不难赢得一大批读者,但是,能够迷住一大批具有不同背景、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社会阶层及性别年龄的读者,相当令人惊奇。那么,到底是什么使得金庸小说如此受到具有多元背景的华裔读者的一致欢迎?
从特殊的文化现象角度对“金庸热”进行探讨,可能会得到内涵更丰富的结果。传统的小说形式总是寻求创造一个自足的世界,这个自足的世界是对现实的摹仿。中国武侠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构造出一个离现实人生十分遥远的充满幻想的时空框架。被称为“江湖”的武侠小说世界几乎完全由武林高手组成,他们不以法律为意,全凭武功高下解决争端。这个世界有它自己的等级、门派和行为准则,俨然是一个自成格局的亚社会,它对于“正常的也是日常的世界”是封闭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亚社会好像西方一种特别的手工艺品——密封在玻璃瓶中的、制作精巧的帆船模型。没有武功的常人,就和读者一样,永远无法穿透那层透明的玻璃,进入那个奇幻的瓶中世界。对于读者也即“瓶中之舟”的观众来说,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观看,于是瓶中的天地,在感情强度的目光下,构成了一个被高度浪漫化的凝视对象。
这个封闭的瓶中世界,总是被安排在从地理位置上来说远离日常生活的场景:或名山巨壑、大漠深谷,或海外孤岛、秘道幽窟。“江湖”,不仅指示地理,还代表了心理,指向人物活动的空间,它渗透了社会各个阶层:上自高官和富商,下至乞儿。在金庸《鹿鼎记》里,就连伪太后都是秘密团体的一员。“江湖”多半设在荒野之地,与平凡的日常世界之间存在着清楚的分界线,就此形成了武侠小说的空间框架。
从时间结构上讲,武侠小说也同样远离现实。金庸小说的时代背景上起宋元,下限于清,几乎没有安排在现代的。这种手法客观上进一步拉开读者与小说的心理距离,使读者对武侠小说的世界产生更强的疏离感。打开金庸小说,立刻就进入一个奇幻的世界,在这里,一切都发生在“遥远和久远”的地点与时间。很多“金迷”在阅读金庸小说时都有一个相似的体验,那就是一旦开头,很难放下,连续数天,或经历几个不眠之夜,读完才肯罢休,仿佛“过山车”游戏——它带给游客惊险刺激,帮助人们暂时忘记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
虽然一切小说从本质上讲都是“幻设”,但是金庸小说加倍如此,因为它成功地构造了一个想象的世界——远离现实人生,非常浪漫化,而且最重要的,是极为“中国”。这个“中国”并不存在于任何“真实的”层次上,乃是融和了中国文化和文学传统中不同因素而塑造出来的文化中国,如果小说本身就是“虚幻”的,那么这个“中国”的虚幻性比起它的构筑材料来并不逊色。金庸精心构建的这个“想象的共同体”是一个既不存在于现代社会、也从未真正存在过、但是却完美地符合了大众想象的“中国”。我相信,这种“中国性”更加促成了金庸小说时空框架之奇幻性,是金腐小说对各种身份的华裔读者都具有吸引力的根本原因。
(摘编自田晓菲《瓶中之舟:金庸笔下的想象中国》)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庸小说的读者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其群体背景的构成具有相当的广泛性及复杂性。
B.传统小说摹仿现实,中国武侠小说则不同于这一原则,构建的世界与现实距离遥远。
C.“江湖”的地理位置与日常世界分界清楚,常人少有涉足,形成武侠人物的封闭空间。
D.金庸以完美符合大众想象的文化中国完成“幻设”,增加了小说对华裔读者的吸引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文化现象的角度探讨“金庸热”,分析了金庸小说深受华裔读者欢迎的原因。
B.文章将中国武侠小说与传统小说作对比,强调中国武侠小说世界与日常世界有分界线。
C.文章用喻证法,以“瓶中之舟”喻武侠小说世界的密闭性,以坐“过山车”喻阅读体验。
D.文章从武侠小说的空间思路和时间框架两个方面,深入论证了金庸小说的成就及贡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武侠小说世界自成格局,只能作为凝视对象,这个“亚社会”的规则不能用于现实社会。
B.金庸小说时代背景不安排在现代并非缺陷,而是有意制造疏离感,好让读者保持理性。
C.“金迷”们通宵达旦、欲罢不能的阅读体验,证明金庸小说具有极高的文学水平和境界。
D.金庸笔下的“中国”不过是想象构造出来的虚假世界,故而不存在于任何真实的层次上。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诗经·氓》中,以桑叶润泽有光,比喻女子容颜亮丽;也有人说,是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丰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虞美人》“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包含了宫殿依旧、宫女衰容之叹。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霁夜①
孔平仲②
寂历③帘栊④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注】①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②孔平仲:宋代诗人,诗歌以“流丽清整,通畅明快”见长。③寂历:寂静冷清。④帘栊:窗帘和窗牖。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是一项
A.古人有悲秋之传统,但也有反其意而用之的,李白之称“秋兴逸”,这首诗在意境塑造和情感传达上也有“秋兴逸”的意味。
B.诗篇以"秋兴"为主题,但不作空泛议论,诗人匠心独运,将过去现在,室内室外的诸种景物融为一体。尤其注意捕捉具体景物,以表现诗人的感受。
C.最先触发作者诗情的,是闯入梦境的墙上响铃。然而诗人先写从帘栊透入室内的月色。即先写醒后所见,次句再写梦醒,这是一种倒叙。
D.作者描写选取了秋月、秋声、秋叶和秋萤等典型意象表现“秋兴”。整首诗景物安排由明朗转向幽暗,明暗的起伏变化成为本诗的诗脉。
【2】有学者认为这首诗的核心在于一个“清”字,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清”的?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後负,念莫可使用於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原?”张仪於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秦惠王十年,使公子华与张仪围蒲阳,降之。仪因言秦复与魏,而使公子繇质於魏。仪因说魏王曰:“秦王之遇魏甚厚,魏不可以无礼。”魏因入上郡、少梁,谢秦惠王。惠王乃以张仪为相,更名少梁曰夏阳。
仪相秦四岁,立惠王为王。居一岁,为秦将,取陕。筑上郡塞。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
B.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
C.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
D.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仪曾去游说诸侯,陪着楚相喝酒,席间,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门客们怀疑张仪偷去了宰相的玉璧,于是,大家一起把张仪拘捕起来,拷打了几百下。
B.苏秦已经说服了赵王而得以去各国结缔合纵相亲的联盟,可是他害怕秦国趁机攻打各诸侯国,盟约还没结缔之前就遭到破坏。于是派人暗中引导张仪来到赵国。
C.张仪前往秦国时,苏秦暗中跟随张仪,和他投宿同一客栈,逐渐地接近他,还以车马金钱奉送他,凡是他需要的,都供给他,却不说明谁给的。
D.张仪显贵时,得知了苏秦帮助自己的真相,感慨自己没有苏先生高明!在苏先生当权的时代,他不会图谋攻打赵国。
【3】下列文言句式与“求益,反见辱”相同的一项是( )
A.振之以威怒 B.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大王来何操 D.以其无礼于晋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原?
(2)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
(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10、请在下列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将作文题目补充完整,然后自选文体,写一篇作文。
我(们)更需要___________
要求:将补充完整的题目抄写到答题纸上,不少于7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