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代学者毛宗岗认为《三国演义》在刻画人物上有三奇,亦称三绝,即曹操奸绝、关羽义绝、孔明智绝。前人用来形容这部小说的语言特点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B.《水浒传》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独立创作的。在结构上,以人物为中心,以事件为线索,展开全书的发展脉络。在语言上,以当时的口语为基础,简洁明快,准确生动,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C.《西游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浪漫主义的长篇神魔小说。通过唐僧取经的故事,刻画了孙悟空的形象,表现了他蔑视权贵、不畏强暴、除恶务尽的战斗精神。
D.《聊斋志异》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没有统一的故事情节,但书中的优秀作品反映了广阔的现实生活,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表明了鲜明的态度。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学生小明因在外地出差,不能参加恩师七十大寿的庆祝会,发短信祝福语给老师:迟暮之年,年华已逝,祝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B.张先生获得了年度“最受读者欢迎”作家称号,报社总编辑特意致祝贺信:“张先生台鉴。值此先生荣获殊荣之际,谨致此函,以示诚挚祝贺。”
C.钟医生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为患者解除病痛。患者们十分感激他,特地赠送一面锦旗表示感谢:“杏坛高手,医者仁心。妙手回春,再世华佗。”
D.在得知自己被应聘公司录取的消息后,小王激动地说:“很感谢敝公司给我这个一枝之栖的机会,我一定会努力工作,多积累经验,争取上进的。”
3、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和无寡,安无倾(倾覆) 无因喜以谬赏(不恰当的奖赏) 揾英雄泪(擦拭)
B.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路人) 垂拱而治(治理的好) 回首向来萧瑟处(风吹雨落的声音)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用兵) 倩何人唤取(请求,请托) 必浚其泉源(疏通)
D.不能者止(不能够) 人君当神器之重(掌管) 故垒西边(古时军队营垒的遗迹)
4、(殆)下列各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B.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危险)
C.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表推测,大概)
D.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能,会)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相比于一味求稳定、求清闲、求高薪,青年把自己干事创业的理想与祖国的发展进步联系在一起,更能彰显青春的意义和生命的厚度。
B.长期以来,相对弱势的文化面对强势的文化时,总会有一种矛盾的心态:既希望借由后者的力量推广自己,又担心自身特色扭曲变样,最终沦为肤浅的商业产品包装。
C.数九寒天,一张“冰花男孩”的照片让人揪心。只要提前考虑,把关爱工作更多做在风雨来临前,就能让他们少一些头顶“冰花”的寒冷与无助。
D.针对近日新闻媒体报道的“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国家网信办网络安全协调局日前约谈了支付宝网络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要求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不再次发生。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道法自然的智慧
赵建永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哲学追求的理想境界。汤一介指出,道家以自然主义为价值取向,在“自然的和谐”基础上,推展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有“人与人的和谐”,以达成“自我身心的和谐”。道家的价值取向与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文化演进顺序相似,即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解决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进而使人的心灵需求得以妥善解决。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则从“自我身心的和谐”出发,依次推导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的和谐”。如此,儒道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相反相成,互补互促,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架构。
“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说,人的活动效法地,地的运动效法天,天的运转效法“道”,“道”的运行效法自身。它揭示了人之所以应该效法“道”,是因为“道”具有“自然无为”的特性,体现着宇宙秩序的和谐。“道”本指道路,引申为本源、道理、法则诸义。总体来说,“道”就是万事万物生长发展的原动力和规律,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道家以“自然为宗”,崇尚“自然”是其根本特点。冯友兰指出,道家学说可用“复归自然”一言以蔽之。据汤用彤考察,“自然”一词本为形容词,“自”指本身,“然”指如此。“自然”就是相对于人为而言的一种自发的、天生而然的状态。“自然”后来才用作名词,具有了自然界、物理定律和本心自性等多层含义。“自然”的今义,从形而上角度看,是指客观规律; 从形而下角度看,则包括原生态的自然界、由人类与自然相互影响而生成的人化自然。
“道法自然”引发的环境伦理,旨在倡导一种善待自然、师法自然、遵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要求从自然界学习人类生存发展之道,自觉维护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最基本的层面是人与物的和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必须首先解决人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因为人类对自然界的正确认识是处理天人关系的基础,若不及时发展科技提高生产力,就连常见自然灾害也无法抵御,生存条件没保障就谈不上天人和谐,所以人与物的关系是“道法自然” 的基本问题。对于儒道两家在此问题上的差异,陈寅恪指出:“中国儒家虽称格物致知,然其所殚精致意者,实仅人与人之关系。而道家则研究人与物之关系。故吾国之医药学术之发达出于道教之贡献为多。”道教继承发展了道家“天道自然”“万物一体”等观念,并付诸实践。冯友兰对道教对待自然的科学精神有充分肯定,誉之为世界上唯一不反科学的神秘主义的体系。
“道法自然”意味着人类要懂得敬畏自然,并向大自然学习,使人道合于天道。现代仿生学的发展,便是“道法自然”的一种实际应用。但从本质上说,“道法自然”即“法自然之道”,亦即要符合各种事物的“本然”之理并顺应之。如能把握规律,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自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走上科学发展的大道。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道法自然”的意思是“道”的运行效法自身,“道”具有“自然无为”的特性,是道家的核心理念。
B.道教用实践阐释了道家的观念,是世界上唯一不反科学的神秘主义的体系,得到了冯友兰的充分肯定。
C.儒家和道家的价值取向不同,但它们对人类文化演进顺序的认识是一致的,二者相反相成,互补互促。
D.道家崇尚“自然”,“自然”最初是与人为相对的,后经变化发展,其含义更为丰富,可多角度解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通过对儒道两家价值取向的分析比较,突出了“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及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B.文章引用《老子》原文和专家解读,详细地阐述了“道法自然”的具体含义,为下文提出“环境伦理”的观点张本。
C.文章紧紧围绕标题“道法自然的智慧”展开论述,主要采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证方法。
D.文章阐释了“道法自然”的概念,分析了“道法自然”对人们思想认识的影响,最后对人类提出要求和希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与物的和谐,所以人类必须首先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解决生存的物质问题。
B.道教对自然的认识富有科学性,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认为它对我国医药学术的发达贡献较多即是明证。
C.现代仿生学就是基于“道法自然”而进行的实践,这样顺势而为就会把握规律、事半功倍,现代仿生学的发展一定会更快更高。
D.“道法自然”实际上就是提倡人类的活动要符合各种事物的“本然”之理并顺应之,《庖丁解牛》就体现了这一观点。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 。
(3)《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李凭箜篌引》中描写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
(5)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这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苏幕遮》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把小鸟清脆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表现的活灵活现。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一诗以琵琶女的遭遇身世为明线,诗人的感受为暗线,两线交织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岑参《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手法,意境和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相似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阐释“学习”与“思考”之间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在富贵、财利面前执着于道义是孔子宣扬的一个主要观念。《论语》中这样说:“______,______。”
(3)酒是水质的诗,诗是心酿的酒。古代文人与酒有不解之缘。如《拟行路难》中鲍照借酒来宽慰自己的句子是“______ ”;《将进酒》中李白叫仆人把五花马,千金裘都拿去换美酒,是为了“_______ ”。
10、(1)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静心思考宾客们违心地赞美自己貌美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诗句“__________, _________”。
(4)李白《行路难(其一)》作者用夸张的语句写宴席之奢侈的诗句是“____,___”
(5)杜甫在《望岳》中,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__,__”。
11、按要求填空。
(1)是处红衰翠减,___________。(柳永《八声甘州》)
(2)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3)《踏莎行·郴州旅舍》中借用典故来表示收到来自远方问候的是______,_________。
(4)《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运用比喻手法描写山形的句子是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道难》中,表明蜀道历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寒硖①
杜甫
行迈日悄悄,山谷势多端。
云门转绝岸,积阻霾天寒。
寒硖不可度,我实衣裳单。
况当仲冬交,溯沿增波澜。
野人寻烟语,行子傍水餐。
此生免荷殳②,未敢辞路难。
(注)①寒硖:地名,在今甘肃省境内。②殳(shū):古代兵器,多用竹或木制成,有棱无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悄悄”描写长时间跋涉,“势多端”描写谷壑幽深,重峦叠嶂,山路险峻。首联以险恶的环境,烘托日高人困之情态。
B.第二联承首联继续描写环境的恶劣:阴云密布,峡谷幽深,寒意逼人,光线昏暗,似乎无路可寻。诗句中透露着严峻紧张的气氛。
C.三、四两联采用比喻的手法,着重描写诗人途中饥寒交迫的感受,表明其饱受饥寒艰辛之苦,抒发了凄凉沉郁、悲壮感伤之情。
D.第五联描写诗人走出寒硖后,沿途所见景象:时局动荡,百姓流离失所,找不到生火做饭的地方,只能在河边随意充饥。
【2】有诗评家说这首诗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
B.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
C.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
D.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2)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15、“未来,我凭什么立身于社会?” 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后,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