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云南昭通高二(下)期末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新guān)肺炎”疫情导致多地口罩脱消,一边是医疗物资匮乏而频频告急,一边是商家为牟利tún)积居奇,疫情照妖镜下的发国难财的行为令人不齿。

    B.祖逖认为戴渊虽有才望,但无远见卓识,再加以河南失地乃自己披jīng)斩棘收复而得,却被戴渊坐享其成,心中自是怏yāng)不乐。

    C.斐声中外的瓷器发rèn)于郑州,被誉为“一双巧手乾坤,一支触笔映九州”的制瓷人,大多不善言辞,有时甚至显得近乎木)。

    D.孔子教育学生时常用因循诱导、跟人商què)的口气,这很好地体现了儒家崇尚庄严、理性和温柔dūn)厚的审美理想。

  •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韦晤谢曰:“贱无以拒也。”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②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B.①士之处此世,而名誉之光 (韩愈《原毁》)

    ②穷居而野处,升高而远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C.①材不为世用,不行于时也   (柳宗元《柳子厚墓志铭》)

    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D.①今不为之,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苏轼《教战守策》)

    ②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者,则有间矣 (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达尔文花费20年心血写成巨著《物种起源》,创立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界三大发现之一。

    B.他们渊博的学识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将成为让我受用终生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鞭策我,激励我。

    C.针对网友对甘肃双色球大奖是否作弊的怀疑,甘肃省福彩中心宣传部长李部长表示,质疑是没有根据的,不可能出现作弊的情况。

    D.今日中国人,不再视竞争如敌对,视落后如失败,视空手而归如羞辱,因为他们相信,一个强大国家的内涵无需用金牌奠基,一个洋溢人性光辉的民族更具魅力。

  • 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祥林嫂是一个很顽强不容易被摧垮的人,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双重打击和人们的风刀霜剑中,她连起码的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争到,被吞噬被毁灭了。祥林嫂的挣扎与抗争,完全是自发的,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

     

    A

    /

    不但

    而且

    出自

    从而

    B

    但是

    不但

    反而

    /

    而且

    C

    /

    于是

    出于

    从而

    D

    以至于

    /

    而且

    A.A

    B.B

    C.C

    D.D

  •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积德义   勇者竭

    B.而天下理得矣   以授于有司

    C.骊山北构西折   谁得族灭也

    D.攻取之外   举予人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谈中国道路,离不开中国历史。中国历史的滚滚长河,在武王克商之后就出现了巨大转折,以周公、召公为代表的政府精英,及时总结历史教训,提出了德治的为政理念,拨正了政体前进的船头,奠定了中华文明走和平发展之路的基调,影响深远。

    一个偏处西方的“小邦周”能战胜“大邦殷”,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文王之德,二是民心向背。正是文王集中体现了周人的道德传统,伯夷、叔齐、太颠等名贤高士皆往归之,深厚的民意基础业已形成。武王克商,虽有自身的道德感召,亦离不开万民的支持,武王东观兵,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牧野之战,庸、蜀、羌、琴、微、卢、彭、濮之人皆踊跃追随。殷周革命,使周人深刻意识到国运系于民心、民心不可违的道理,从而将民意与天意等同,不仅确立了“民惟邦本”与“德治”的理念,而且希冀将其作为精神资源永远流传。

    在《尚书》中的《洛诰》篇中,召公认为夏、殷两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对道德没有敬意,昏庸腐败,暴虐无道。周人要想避免重蹈殷人的覆辙,“受天永命”,永远享有天命,就必须“疾敬德”,迅速地树立起敬德之心。《诗·大雅·文王》中的“自求多福”一语,反映了周人已有将命运握在自己手中的人文觉醒。周公把道德看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压舱石”,“至治馨香,感于神明。泰稷非馨,明德惟馨”,由此提出“德治”的理念,这是思想领域里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

    德是抽象的概念,不具备操作性,故除了标明政府执政理想之外,很难在社会中贯彻。周公制礼作乐,是将道德理性转换成可以操作的行为典章制度、行为规范的体系,人人可以学习、操作、检查,使道德能真正贯彻到社会的所有层面。其终极目标是,“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国体”,达到天下大治。

    儒家光大了周公礼乐教化的理念,将精神追求引进人生与社会之中,“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文化认同。儒家提出的礼乐修身之道,以“仁”为核心,以孝亲为起点,树立起爱心,然后推己及人,推广到天下人。礼乐双修,旨在涵养德性,变化气质,具体而言,包括身与心两大方面:礼以修身,使自己的言谈举止都合于道德理性的要求;乐以化心,使自己的心性和谐中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通过教育,树立人的文化自尊,文化自觉,文化自律,内外兼修、彬彬然有君子之风。儒家教育是教人反求诸己的内敛的道路。这种君子教育,是维持国家可长治久安的“软实力”,是走和平发展之路的社会基础。可以说,由于儒家思想的浸润,中国没有挑起侵略扩张的文化土壤。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尽管历经艰难险阻,但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并且越来越强大,引人自豪,发人深思。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与远见卓识。

    (摘编自2019年3月23日《光明日报》彭林《纳上下于道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克商后,武王拨正了中国历史政体前进的方向,提出了中华文明德治的为政理念。

    B. 殷周革命使周人深刻意识到民心的重要性,从而将民意抬高到与天意等同的高度。

    C. 《洛诰》篇中,召公认为要想避免重蹈殷人覆辙,永享天命,就必须树立敬德之心。

    D. 儒家所提出的礼乐双修之道就是内外兼修、礼乐皆得,培育君子之风的德育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在结构上层层递进,最终证明了德治是走和平发展之路的社会基础的观点。

    B. 文中列举伯夷、叔齐、太颠等人归顺周的事例旨在证明文王之德的巨大感召力。

    C. “自求多福”一语,采用引用论证,反映了周人已有自主把握命运的人文觉醒。

    D. 周公制礼作乐完成德治从道德理性到制度规范的转变,这是全文论证的一次深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德治”理念的提出,反面印证了《诗经》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观点。

    B. 周公礼乐教化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纳上下以成一道德之国体,进而达到天下大同。

    C. 儒家提出的礼乐兼修的君子教育成为维持国家长治久安和世界和平的天然保障。

    D. 不管未来的岁月里环境多险恶,中华民族将继续练好内功,坚持和平发展之路。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极其渺小。

    (2)《阿房宫赋》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形容阿房宫建筑群钉子比细小的粮食还多。

    (3)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孟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2)《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为赤壁怀古诗词,杜牧在《赤壁》中说周瑜侥幸取得赤壁大战的成功,苏轼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赞赏其战场上的指挥若定。

  • 9、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细致的描摹写飞雪入幕之后,用反衬手法写天气寒冷的句子是“__________”,用夸张手法描写出大漠奇寒的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

    (3)白居易的《观刈麦》中,描写妇女儿童支援农忙场景,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以仓中粮食作比较,表现阿房宫极尽奢华、耗费巨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在欢乐之余,往往会有人生短暂之叹。苏轼曾在《赤壁赋》中借飞虫米粒慨叹人生如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曹操也曾在《短歌行》中感慨人生“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在《逍遥游》中认为宋荣子面对世上所有的人的称赞和诽谤,都没有刻意改变自身的行为和心理,这是因为他能够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2)《短歌行》中运用借代手法写解除忧愁的唯有美酒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其一)》中写诗人摆脱官场,最终回归由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兰亭集序》中谈及的“人之相与”的两种形式:“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6)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 12、名篇名句默写。

    (1)陆游在《游山西村》中表现村中热闹景象和淳朴民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巧妙设喻类比来说明君子实现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的方法。

    (3)苏轼在《赤壁赋》中,客人先为生命个体感到渺小而感伤,接着又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注]①问遗(wèi):馈赠。②绍缭:缠绕。③拉杂:折断,打碎。④妃呼豨(xī):叹息声,或以为表声文字。⑤晨风飔(sī):晨风,鸟名,或以为雉;飔,急风。⑥高(hào):同“皓”,白。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女子与所思之人天各一方,“乃”字透露出她内心的无奈与失落。

    B.“用玉绍缭之”写女子精心装饰信物,反映了她对爱情既渴慕又犹豫的矛盾心理。

    C.“拉杂”“摧烧”“扬”等一系列动词,形象地表现了女子在遭遇男子变心后的情感态度。

    D.第三部分写女子回想起当初与情人幽会的情景,痴情难断,辗转思虑,彻夜不寐。

    【2】本诗中的女主人公与《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在遭遇男子变心之后有着不同的情感态度,请结合两首诗歌简要概括。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小题。

    王勃,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時,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址令。勃往省,度海溺水,痵①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

    勃兄剧,弟助,皆第进士

    剧,长寿中为凤阁舍人,寿春等五王出阁,有司具仪,忘载册文,群臣已在,乃寤其阙,宰相失色。剧召五吏执笔,分占其辞,粲然皆毕,人人嗟服。寻加弘文馆学士,兼知天官侍郎。始,裴行俭典选,见剧与苏味道,曰:“二子者,皆铨衡才。”至是语验。剧素善刘思礼,用为箕州刺史,与綦连耀谋反,剧与兄泾州刺史动及助皆坐诛。神龙初,诏复官。

    助字子功,七岁丧母哀号,邻里为泣。居父忧,毁骨立。服除,为监察御史里行。

    (选自中华书局《新唐书·列传·文艺上》,有删节)

    [注]①痵:同“悸”,因受惊吓而心跳加速。②泛然:漫不经心,随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B.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C.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D.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在取名之后随即取字,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因此又叫“表字”。

    B.“左迁”即贬官、降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之。唐宋明清尊左。此题中“左迁”指贬谪,乃用汉代习惯语。

    C.“第进士”是古代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进士”是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D.“服除” 即除去丧礼之服。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确定丧服的规格,故亲族中各人所服及服期不同,除服时间亦先后不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勃才华早露,少年得志。麟德初年,他向巡行关内的刘祥道献上文章表露才华,参加朝廷策试被定为优等。

    B.王勃被罢官之后,客居剑南。他曾登上葛愦山远眺,满怀感慨地想到诸葛亮的功业,赋诗抒发自己的情怀。

    C.王勃才能出众,招人嫉妒。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虢州参军任上,王勃因才华太突出而被同僚属官嫉妒。

    D.王勃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王勃先是被高宗怒逐出府,之后又因杀死官奴差点被处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

    ②寻加弘文馆学士,兼知天官侍郎。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许多人所谓的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

    ——周国平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罗曼罗兰

    这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北斗导航系统的核心技术攻关团队,平均年龄33岁;首艘国产航母的研发设计团队,平均年龄36岁;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装团队近七成是“90”后,平均年龄还不到28岁……

    要求:综合三则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