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管是白发苍苍的沉稳老者,还是黄发垂髫的活泼孩童,顿时都被这盛大场面吸引了。
B. 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里,陈列着各种罕见的奇珍异宝、难得的古玩文物,真是沁人心脾。
C. 小刚放弃了他深爱的围棋,尽量多花时间在学习上,最终拿到了一个差强人意的分数。
D. 提起如宾利等英国汽车品牌,大家如数家珍,但一些如雷贯耳的汽车品牌已不属于英国。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作为“天眼之父”,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南仁东教授被追授“时代楷模”的称号实至名归。
②两个人由陌生到熟悉,从相处到相知,最终成为朋友,其过程有如沙里淘金,而朋友相处的最高境界是白头偕老。
③这首诗的主人公是一名戍守边疆的战士,他内心充满着无限的忧伤,无时无刻在盼望着自己能尽快回到家乡。
④《氓》通过描写弃妇不幸的家庭生活与婚姻悲剧,揭露了二三其德的男子的冷酷自私和其任意欺凌妇女的丑陋行径,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妇女造成的巨大伤害。
⑤为了早日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他带着自己的技术团队,早起晚睡,夙兴夜寐地钻研,克服了一道道技术难关。
⑥战国晚期,六国联合抗秦,但六国由于彼此之间存在利害冲突,表面上信誓旦旦,实际上各有打算,因此最终被秦国逐个击破。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④⑤⑥
3、找出加点词的含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①例句: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
A.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B.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C.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D.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对企业平台来说,不能只投车不管理,把积累的风险和问题转嫁给社会。
②如何呵护共享单车,考验着骑车人的素质,更考验着企业和主管部门的智慧。
③对骑车人来说,不能只图方便,也要树立起规则意识,珍惜共享成果。
④共享单车在给人们出行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⑤对管理部门来说,不能让企业单打独斗,也要加强对共享平台的管理,引导市民文明用车。
⑥唯有如此,共享单车行业才能发展得更好。
A.②④①③⑤⑥ B.②④③①⑤⑥
C.④②③①⑤⑥ D.④②⑤⑥③①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人,著名文学家。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韩柳”二人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并称为“唐宋八大家”。柳宗元和韩愈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B. 我国文学史上向来“风骚”并称,“风”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骚”指《楚辞》,它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C. 秦汉设立乐府,它的职责是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后来人们便把乐府所采集和演唱的民歌叫做“乐府诗”或“乐府歌辞”。汉乐府多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反映的社会生活相当广阔,有很多抒写下层劳动人民生活和情绪的作品。
D.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山水和田园诗派,诗歌出语平淡,不事雕琢,风格清新,意境醇美,是情、景、理的统一。后代诗人像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柳宗元、韦应物、苏轼、陆游等人,都受到他精神品格的影响,从他的诗中得到了艺术的养料。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喷发英武正气
很小的时候,宗璞就开始背诵诗词。父亲冯友兰会给她选一些诗,每天早晨背上书包在母亲床前背了再去上学。宗璞还读了很多儿童读物,她读过《格林童话》《爱丽斯漫游仙境》,而在小孩子中流行的《七侠五义》、《隋唐》、《小五义》、《水浒》、《荡寇志》,她也都读了。宗璞甚至还看了不少成人读物,八九岁时就读了《红楼梦》,看到林黛玉死,哭得泣不成声。
童年的阅读,尤其是诗词对宗璞的影响是巨大的。1944年,15岁的宗璞就写了一篇关于滇池月光的散文并在刊物上发表。此后,她开始尝试创作小说。1948年,宗璞的短篇小说《A.K.C.》发表在《大公报》上,她从此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1957年,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红豆》。小说描写女大学生江玫和银行家少爷齐虹之间的爱情悲剧,突现出宗璞在特殊年代对青年爱情观的人文关怀。这为宗璞赢得了声誉,也带来了麻烦。《红豆》被打上“毒草”的标签,她无奈搁笔,直到“文革”结束后,才陆续写了《弦上的梦》、《三生石》、《我是谁?》等作品。
宗璞的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散文都写到了“文革”。在《1966年春夏之交的某一天》中写到很多知识分子被批斗、被迫自杀,对这些人的遭遇,宗璞无疑是同情的,但她自己是坚强的,——她不仅在被批斗和羞辱的巨大痛苦里,选择了坚强地“活下去”,而且还对那个时代发出了尖锐的质疑:“而这一切,是在革命的口号下进行的。这世界,以后还不知怎样地荒谬,怎样地灭绝人性!”这就启发和促使我们要在更深的层面去反思那一段历史。
有一部作品,对于宗璞来说是不得不写的,这就是她的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七七事变”后,一大批教授、学者在战火硝烟中跋山涉水,把西南边陲造就成为保存中华民族文化命脉的“圣地”。宗璞随父亲冯友兰南迁,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当时西南联大毕业学生从军者有800余人,宗璞目睹了青年学生的爱国行动,认为“如果不写上这一笔,就是不完整的”。滇西战役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一次重要战役,十分辉煌,长时间被埋没,被歪曲。抗日老兵被审查,流离失所,翻译官被怀疑是特务,他们徽章上的号码被说成是特务编号。“把这段历史从尘封中磨洗出来”被宗璞视作自己的责任。小说包括《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四卷。从20世纪50年代起,宗璞开始动笔,如今60多年过去,前三卷已陆续出版。其中,《东藏记》获得了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一方面,宗璞通过规模恢宏的小说叙事来写抗日战争,写我们民族的深哀巨痛;一方面宗璞热情讴歌中国知识分子毁家纾难,先公后私的爱国情怀。这样一部作品,没有出现在充满豪情的男儿笔下,倒是宗璞写出来了,令人惊叹。作家王蒙曾评价《野葫芦引》:“喷发着一种英武,一种凛然正气,一种与病弱之躯成为对比的强大与开阔。”
在文坛上,宗璞是一面以自我生命守护中国文学真火的旗帜。近30年,她在病中笔耕不辍,以至真至纯的文学结晶为时代立言。从写《东藏记》开始,宗璞的视网膜脱落,头晕频频发作,半边身子麻痹,只能在助手的帮助下口述成文,7年才写完。《南渡记》写完,父亲去世了;《东藏记》写完,先生去世了。经历了更多死别,又经历了一些大事件,对人生的看法更沉重了一些,对小说结局的设计也更现实,更富于悲剧色彩。宗璞写得很苦,实在很不潇洒。但她“即使写得泪流满面,内心总有一种创造的快乐。
宗璞最大的困难是写战争。她经历过战争的灾难,却没有亲身打过仗。她害怕凭借材料只会写成一般的报道。困惑之余,书中澹台玮、孟灵己年轻的身影给予宗璞极大的启发。用人物统领材料,将材料化解,再抟、再炼、再调和,就会产生新东西。宗璞诚心诚意地烘托书中人物,用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烛照全书,一切就会活起来了。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6年4月28日)
相关链接
①宗璞十岁时,随父亲冯友兰与清华大学一起南迁到昆明,在西南联大度过了8年时光。宗璞的哥哥冯钟辽于1943年志愿参加中国远征军,任翻译官,那年他19岁。随着战事的推移,他用双脚从宝山走到畹町。宗璞对这段历史有一种亲切感。(肖鹰《宗璞与长篇小说<野葫芦引>》)
②在宗璞的作品里,体现出冯友兰先生屡屡讲到的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替往圣继绝学,替万世开太平”的担当精神,还表现出对大地、对自然、对人、对物甚至一只鸟、一只猫的那种大爱。(李建军《一位尽力发光的作家》)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父亲的影响下,宗璞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书,不仅涉猎范围广泛,而且感情非常投入,童年的阅读为她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B.她亲身经历“文化大革命”,看到很多知识分子被迫自杀,自己也被批斗,所以才会对那个时代发出尖锐的质疑。
C.抗战的特殊经历使她认识到作家的责任,关于抗战的小说包括《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四卷,影响深远。
D.近三十年的笔耕不辍,使宗璞的视网膜脱落,头晕频频发作,半边身子麻痹,只能在助手的帮助下口述成文。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红豆》为宗璞赢得了声誉,让她从此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但也被打上“毒草”的标签,使她一度被迫搁笔。
B.抗日战争爆发后,知识分子南迁的历史、西南联大的故事,没有出现在充满豪情的男儿笔下,却被宗璞写出来了,令人惊叹。
C.面对把战争写成一般报道的忧虑,宗璞采用人物统领材料的方法,展示在战争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使写作活跃而有新意。
D.宗璞在创作《野葫芦引》时遭遇到病痛的折磨、经历了亲人的离世,由此可见,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宗璞的内心一直是沉痛的。
E.宗璞在病痛中坚持写作,以至真至纯的文学结晶为时代立言,用自我生命守护着中国文学真火的旗帜,令人钦佩、赞美。
【3】宗璞的特殊人生经历,对她的创作有着重要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的故事警戒后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小船在浩瀚的江面上任意飘荡,自由自在。
(3)姜夔《扬州慢》中,“________”一句虚写扬州过去十里长街繁华景况,“________”一句则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将进酒》中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3)花径不曾缘客扫,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客至》)
(4)名岂文章著,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旅夜书怀》)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姜夔《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希望当权者任人唯贤,与龚自珍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温庭筠《菩萨蛮》中化用唐代诗人崔护的诗句“人面桃花相映红”来写女子容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王实甫《长亭送别》中运用拟人、设问手法,渲染离别伤感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0、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___]《师说》)
(3)《过秦论》中作者在最后指出秦的过失是“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夕阳与水鸟相映,碧水与青天相接,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
(2)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引用南朝刘义隆急于建立 “_____________” 的功业,便轻率北伐,最终“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典故,告诫当政者吸取教训,不要鲁莽从事。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 ,_______ ?”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奢侈靡费而不知怜惜的人发出的愤激的质问。
(2)李煜在《虞美人》中以物是人非来抒发亡国之痛的名句是_____ ,_____。
(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________ ,_______。
(4)《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采薇
《诗经·小雅》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狁①之故。不遑启居,
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②维何?维常③之华。彼路④斯何?君子⑤之车。戎车既驾,四牡⑥业业⑦。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⑧。君子所依,小人⑨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狁孔棘⑩。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①狁(xiǎn yǔn):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到春秋时代称为狄,战国、秦、汉称匈奴。②尔:花盛开貌。③常:棠棣。④路:高大的战车,将帅作战时用的车。⑤君子:将帅。⑥四牡:驾兵车的四匹雄马。⑦业业:马高大雄壮的样子。⑧骙骙:马强壮貌。⑨小人:士卒。⑩棘:同“急”。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主人公是一名士卒,他强烈地思念家乡,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回家,内心充满忧伤。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表明出征时是春天,以随风飘扬的柳丝来渲染离家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C.“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表明归来时是冬天,用雪花纷飞的情景来表现主人公返家路途的艰难。
D.后三章运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使情感在回旋中递进加强,使主题更突出,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
【2】概括第四、五章的内容及所蕴含的情感。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海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3)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B.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南的地方。
C.孟子:名轲,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D.庠序: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3】在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见到孟子就谈起人口增多的话题,目的是想通过人口的增多,增强国家的实力,可见其有问鼎天下的雄心。
B.面对梁惠王的疑问,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委婉指出他与邻国诸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不能使人口增多。
C.针对梁惠王的心理,经过一番谦恭礼让的蓄势以后,孟子趁势提出了“王道”主张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D.在孟子看来,人口增多的根本措施是施仁政,也就是让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5、人与人之间会有多方面的差异;事物与事物即使是同类事物之间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需要我们客观审视,也需要我们理智对待。实际上,“差异”的存在,反映了生命、生活形态的丰富多样,也带给了人们更多深入认识社会、认识人自身的机会。
既然如此,“差异”又会引发你怎样的联想或思考呢?请以“差异”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