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的表达,没有歧义的一项是( )
A.我们力求刊发好同志的作品。
B.老张同意儿子和小明去爬山。
C.几个高校的学生参观娄山关。
D.民法典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其翼若垂天之云
A. 之二虫又何知 B.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 楚之南有冥灵者 D. 鹏之徙于南冥也
3、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以史为鉴,①____包括汲取世界上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历史营养,②_____,更直接、有效的是从中国自己的历史中汲取营养。这是③_____中华传统文化有些元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体现于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之中。有些文化传统看似中断,④_____并未消亡,⑤_____激活,仍能发挥重要作用。任何历史研究都不是纯粹的,发思古之幽情,其立足点是现在,研究对象是过去,⑥_____面向的是未来。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自然 | 但是 | 由于 | / | 虽然 | 而 |
B | / | 只是 | 因为 | 其实 | 一旦 | / |
C | 当然 | 但是 | 因为 | 其实 | 一旦 | 而 |
D | / | 因此 | 由于 | / | 如果 | 但 |
A.A B.B C.C D.D
4、下列各句中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非我也,岁也。 D.树之以桑。
5、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 执:拿
B.执其手而与之谋 执:握
C.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执:掌握
D.能执大义,以身救民 执:按照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孔子的文艺观主要通过他对《诗经》的评论提出,因此又被称作“诗教”观。一般认为,孔子“诗教”文艺观重“教”,即侧重于“诗”(文艺)的社会教化作用与伦理实践意义。从文艺的社会作用层面讲,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动荡年代,出于实现社会理想的需要,孔子尤为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力图发挥文艺在蓄养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上的独特功用。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层面讲,要求两者完善和谐,甚至更重内容。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武》《韶》两乐相比,《武》颂攻伐,虽然形式也完美,但不如歌颂仁政的《韶》乐那样“尽善尽美”。从文艺批评标准的层面讲,孔子明确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无邪”即“中正和雅”,要求的是作品在缘情、言志时不要太直露,而应适度。同样,“无邪”仍然是从突出“文治合一”的社会教化论申发的,关涉孔子对文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美理想的追求。
孔子“诗教”文艺观在重“教”的同时并不忽视“诗”。一方面,孔子并非就文艺论文艺,而是将其作为培植理想人格、建立和谐社会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他又并非简单将文艺视为教化的工具,而是充分认识到了其所具有的“文以发蒙”“以美养善”的社会效益。正是以上两点,构成了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并对整个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产生了根本影响。“兴观群怨”的例子最能说明这一特色。“兴”即“引譬连类”“感发志意”,强调通过譬喻喻,使人联想、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群”指“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怨”指“怨刺上政”“怨而不怒”。其中,“兴”是“观”“群”“怨”的基础,四者虽均以实现“诗教”的社会功用为目的,但又必须以尊重文艺独特的审美规律为前提。
我们可以从“教”与“诗”两个层面洞悉其对重塑当代中国文化的智慧启迪。首先,孔子“诗教”文艺观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在地性”或实践品格。基于对现实生活的反省和总结,《论语》言“诗”都十分接地气,目的都在强调文艺树正气、凝人心的社会教化意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重要一脉,孔子儒学在此不仅彰显出开创性、典范性价值,更淬炼岀后世文艺载道安邦、经世致用的实践品格和人文精神。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孔子及儒家的文化自觉。
其次,孔子尤为看重“以诗为教”“以美养善”的“会通性”。“诗教”必须以尊重文艺自身的特殊性、审美规律性为基础,否则就会失去它所特有的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魅力。孔子十分重视文艺“不言之教”的特质,在讲文艺的社会作用时,始终把“兴于诗”作为前提和基础。由此以来,中国文艺逐步确立“诗缘情”“诗言志”的主流传统,汇聚刘勰、王昌龄、王夫之、王国维等人智慧的中国特色的“意境”理论,也正是賡续孔子的文艺思想发扬所得。
今天的文艺家们按照美的规律去激活文论传统的生命力,进而在兼收并蓄古今中外异质文化因子的基础上,再续中华民族自信、自觉和自豪的心魂。
(选自王杰泓《诗与教》,《光明日报》2018年5月7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对《诗经》的评论中包含的文艺观,被后世称为“诗教”观,它是“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认为,孔子“诗教”文艺观侧重于“教”。
B. “兴观群怨”体现了孔子文艺观在重“教”的同时并不忽视“诗”的特点,这是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对整个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产生了根本影响。
C. 孔子儒学提出的“文以载道、经世致用”的实践品格和人文精神和孔子及儒家的文化自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
D. 孔子认为“诗教”必须尊重文艺自身的特殊性,他重视文艺的“不言之教”,在讲文艺的社会作用时,始终把“兴于诗”作为前提和基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通过引用孔子对《韶》《武》的评价,论证了孔子更重文艺内容的观点。
B. 文章通过举例论证,阐述了“教”与“诗”的证关系,强调了二者的有机统一。
C. 文章以孔子“诗教”观对传统文艺有重大影响为前提,论述了孔子文艺观的特色。
D. 文章基于延续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场,论述了“诗教”观对于重塑当代文化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从产生的时代背景方面看,孔子更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是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当时的社会理想息息相关的。
B. 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层面看,“诗教”的文艺观更为强调“诗”的文艺审美,这也是为了更好地“教”。
C. “诗教”文艺观的“在地性”和实践品格体现了“诗”的层面;“以诗为教”“美养善”的“会通性”体现了“教”的层面。
D. 重塑当代中国文化,再续中华民族自信,须从社会教化的“教”,逐渐过渡到尊重文艺自身审美规律的“诗”。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借窦娥之口指责天地,认为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天地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做了深刻颠覆。
(2)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借窦娥之口直指现实善恶错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应有的天道公理形成鲜明对比。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李白以“____,_____”两句写急流瀑布等飞快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让人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
(2)白居易《琵琶行》中用 “_____, ______”两句,写出琵琶女运用丰富多变的技法演奏当时名曲的情形。
(3)《江城子•密州出猎》中“____,_____”两句,描绘了词人带领将士出猎的壮阔场面。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一句,写了蜩与学鸠对大鹏徙于南冥的嘲笑。“________”一句,批评了蜩与学鸠的狭隘。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夸张笔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与下文饯行的欢乐场面相对。
(3)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美了刘裕北伐中原收复河山的雄壮气势。
(4)《离骚》中表明自己即使佩带芳草和玉佩,但是自己光明纯洁的品质没有亏损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唯昭质其犹未亏。”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出洞庭湖在月色笼罩下的美景。
(2)《庄子·逍遥游》中,先写鹏的背脊很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然后“___________”用比喻手法写出鹏翅膀的状态;紧接着再用“____________”点出其飞翔的目的地。
(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为说明君子实现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的方法,荀子用“______ , _______” 巧妙设喻类比。
(2)李白的《蜀道难》中以行人的动作描写突出蜀道高险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
(3)《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幸福生活的语句是“______ , 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锦瑟》一诗的颈联是:_________,_________。它表现的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诗人全部的情感。
(3)《鱼我所欲也》一文,“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众人
【北宋】王安石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①岂贤,四国流言旦②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注】①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并作”,后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②旦:姬旦,即周公。周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法反对者,面对他们的各种议论,作者态度明确,彰显了其博大的胸襟。
B.诗的三、四两句用典,巧妙暗示自己的处境,直接点明“贤”“圣”标准,同时与尾句相呼应。
C.五、六两句说只有品行完备的圣人才能正确评价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D.七、八两句直抒己见,作者认为一个人的“轻重”“美恶”主要看自己的所作所为。
【2】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离骚》中“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表达的态度,有何相近之处?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14、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石钟山记
苏轼
①《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②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微风鼓浪 (_____________)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_____________)
【2】下列两小题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选项是
(1)汝识之乎( )
A.知道 B.认识 C.记住 D.标记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
A.粗劣 B.浅陋 C. 狭小 D.轻视
【3】对画波浪线句进行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C.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D.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4】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5】按照“二疑”“二笑”“一悟”等关键词梳理本文,将括号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15、一家著名影视公司计划重拍以下几部经典作品:《红楼梦》《阿Q正传》《茶馆》和《边城》。假如你是一名演员,导演要求你发表一段即兴演讲,抒发你对上述作品中某一角色的感情,表明你对这一角色的认识,借此来争取这一角色,你会怎么说?要求:角色任选,情感真挚,使用比喻或排比的修辞手法。不超过2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