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形影相吊 吊:安慰
室仅方丈 方丈:一丈见方
B.逮奉圣朝 逮:及、至
往往而是 往往:到处
C.听臣微志 听:听从
余久卧病无聊 无聊:精神空虚
D.刘病日笃 笃:病重
大类女郎也 大类:很像
2、清代张鹏翮(hé)撰写的三苏祠的门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其中“千古文章四大家”中“四大家”是
A.韩愈、 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B.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C.柳宗元、欧阳修、苏洵、王安石 D.韩愈、 柳宗元、欧阳修、苏轼
3、下列对上面节选的文本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他与唐代文人韩愈、曾巩都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B.腊月,农历十二月。古代在农历十二月举行“腊祭”,所以称十二月为腊月。
C.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类似的尊称在古汉语中还有一些,像“殿下、陛下、阁下、麾下、膝下”等。
D.秀才,唐代对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的称呼。明、清指经本省各级考试入府、州、县学者,通名生员,俗称秀才,亦称诸生。
4、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B.“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书信的一种。
C.戏剧的三要素是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语言。
D.“记”主要是通过记事记物写景抒发感情或见解。
5、从下列选项中,选出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
A. 日臻完善 臻:接近 B. 好高骛远 骛:野鸭
C. 义薄云天 薄:比……薄 D. 不刊之论 刊:改正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风十里扬州路
陈振林
你去过扬州路了吗?
去过了,在上周。
扬州路真的很美吧?
不美。
这次的回答我很干脆,就两个字,“不美”。我不再说什么,子平的话却没有停下来:怎么会不美呢?
我照样沉默,皱起了眉头。扬州路其实只是个小村子,离我们上班的地儿足足有三四百公里。三年前,我和子平成为同事的第一天,他笑着靠近我,问:你知道扬州路吗?
当然知道。我说。那风流才子杜牧不是写下了“春风十里扬州路”的名句么?
对!对!子平来了劲儿。就是春风十里扬州路。
其实在那一天,我也不知道子平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
几个月之后,我们两人都成为公司宣传部门的虎将。我负责公司内部的一份文学刊物的编辑工作,他负责公司的一份宣传报纸,两人的文字工作做得得心应手。可是,好几次公司月末大会时,不见了子平的身影。过两天再回来上班时,他却精神抖擞了。
他回来的第一句话就会说:哎呀,那个扬州路真是美啊。
你又去了扬州路?我反问。
他点头。他像自言自语一样,开始描述扬州路的美好。他会从车上的人路边的景说起,像极了一个说书人。他的语言天赋,在这时得到完全展现。我这才懂得巧舌如簧是个什么意思。
你得去一去扬州路才好。最后,他总是不忘记对我说上这一句话。
我们在公司宿舍上网,他打开网页,第一件事就是百度一下“扬州路”,他想知道扬州路最新的消息,最好的消息。我像受到传染一样,也试着百度了一下,知道扬州路确实是河海市的一个小村子。网上的照片,有山,有老房子,一张接一张,还算有些趣味。
子平说得多了,我就有了去一趟扬州路的想法。就在上周末,我起了大早,坐了汽车,四个多小时到达扬州路。可是,说实话,让我大失所望。小村子离最近的小镇也有十公里,交通不够方便。村子也就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一个中国式小村,60多户人家。村子东头是座小山,小山上的植被也并不茂盛,远远望去,那小山就像只大大的癞蛤蟆样趴着。小村的西边有座石碾房,也许是年代久远的原因,也派不上用场了,破败地立在那儿。村子里的楼房并不多,最东边的一间瓦房,似乎好些年没有人住过了,屋顶的瓦片三三两两地落了下来。
我原指望在扬州路逗留两天的。这下子,我没了兴趣,就在当天下午,我坐了车,连夜赶回来了。
回来了,我有些生气,自个儿坐着。
子平的话儿仍然没有停下来。他知道我是生气了。他买了一只烤鸭,要了一份卤牛肉,叫了一斤散烧。就在我们的员工宿舍,关了门,拉了我,我们一起对喝起来。
他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十年前,一个大男孩,不过二十三四岁的样子,大学刚刚毕业,没有找到工作。他一边写着自己的诗自己的文一边四处流浪。有时,两个馒头就可以打发一天的生活。
我喝着散烧,对这个故事来了兴趣,十多年前,我也是个写着自己的诗自己的文四处流浪的家伙呢。
子平喝了一大口酒,继续讲着故事。
这个大男孩,在六月的一个下午,经过一个村子。村子里有座碾房,一个小姑娘,正在推碾。碾子有些笨重,小姑娘似乎只有十六七岁。小姑娘涨红了脸,碾子慢慢腾腾地向前推移着。大男孩走近碾子,碾子加快了自己的脚步。小姑娘回过头来,与大男孩四目相对。他们的嘴角,流出了轻轻的笑,如脚边的山泉的潺潺声。
大男孩将自己停留在了一个小山村,他找到村里的小学校,请求教孩子们识字。他不要什么工资,他知道村子里本来就没有钱。他住在小学校里,有空闲的时候,他去帮小姑娘碾谷子,他也教小姑娘写自己想写的文字。小姑娘其实已经二十出头,初中没有上完就下学了。有时,大男孩也和姑娘到东头的小山上去约会,那儿安静,是两人说话的好地方。村子里的人们看着这对人儿,都觉得是个美好的故事。
子平在这儿顿了顿,说,但确实只是个美好的故事。
一年后,在一个秋天的早晨,大男孩来到碾房,却不见了人。大男孩像发了疯一样,四处寻找。原来,小姑娘的父亲,她的四十多岁的父亲,连夜带着小姑娘去了南方的一个大都市。大男孩在村子里一等又是一年,仍然没有消息。他只得回到自己的家乡。
故事完了吗?我问。
没有完。
大男孩在每年的秋天,总会回到小山村,去找寻小姑娘的消息。
我其实一听这故事就知道子平是在说他自己。我说,那你就是那个大男孩,那个村子的名字就叫扬州路?
子平点头。
那个小姑娘叫什么名字啊?她为什么会走呢?我又问。
我不知道!我忘记了!这个故事讲出来,我就全部忘记了。子平大声地说。
可是你会记得扬州路的。我自言自语。
我端起酒杯,又放下了。我想了想,不对啊,扬州路,明明我的生活里也有扬州路的啊。
我端起了面前大大的酒杯,咕咚咕咚,将杯中的白酒喝了个精光。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9年第3期)
【1】下面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既照应后文“我”亲自去扬州路参观,又设置了一个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B.文中的“我”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与子平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出一代年轻人在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上的差异。
C.小说中插叙子平十年前的故事,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找工作的艰辛,也表现了子平是一个重感情的人,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D.小说中描写小山村的偏远、贫穷、破败,揭示出在现代生活的冲击下农村衰败的景象,许多美好的东西已经一去不复返,引人深思。
【2】小说标题“春风十里扬州路”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扬州路,明明我的生活里也有扬州路的啊。”这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用比喻的手法来表现阿房宫的壮美,其中用“龙”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用“虹”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能展现曹操能文能武,志得意满的形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境恰好相似,表现杜甫的济世情怀和献身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雁门太守行》中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营造紧张气氛,表现激烈的战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如全选,则取前 3 题评分)
(1)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____,_____。(司马迁《报任安书》)
(2)_____,_____。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王勃《滕王阁序并 诗》)
(3) 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转轴拨弦三两声,_____。(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4)匪我愆期,_____。____,秋以为期。(《诗经·氓》)
(5)凤兮!凤兮!何德之衰?______,______。(《论语》)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的《阿房宫赋》中,“________”一句描写阿房宫走廊的样子,“_________”描写阿房宫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的状态。
(2)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写夜宴与环境都很美好,大家在月光下相互敬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________,子无良媒。(《诗经·卫风·氓》)
(2)闻道有先后,________,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3)水击三千里,________。(庄子《逍遥游》)
(4)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奈何取之尽锱铢,________?(《阿房宫赋》)
(6)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7)________,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范仲淹《岳阳楼记》)
(8)不义而富且贵,________。(《论语》)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
(2)在《逍遥游》中描绘大鹏飞天依然有所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的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而一去不返的句子是“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追忆往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书愤》一诗中“ 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就是对抗金历史的回忆。
(2)_______, ___________。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李煜《虞美人》结尾两句“_______, _______”,语言朴素, 感情真挚直率,设喻巧妙,从古至今为人所赞誉。
13、阅读下面的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 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 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 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尾联两句的对偶给人以一种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2】结合诗歌内容,赏析“万里悲秋常作客”中“悲”包含了哪些情感?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注)法。以亲嫌,遂移戎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节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注)骫:歪曲,枉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
B.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
C.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
D.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服除,指守丧期满脱除丧服。古代父母死后须穿丧服守孝三年,三年后才能脱去丧服。
B.员外郎,职官名。员外指正员以外的官。隋朝于尚书省各司置员外郎一人,位高于郎中。
C.草书,“汉字七体”中的一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汉字七体”分别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D.号,即别号,指人名字以外的自称。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庭坚机警聪明。他幼年时书读几遍就能背诵,舅舅李常拿书架上的书考问他,没有他不知道的,后因苏轼的夸赞名声远扬。
B.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多年,他日夜照看,衣不解带,母亲去世后,在墓旁筑屋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
C.黄庭坚正直豪壮。他奉命修订《神宗实录》,却被章惇、蔡卞及其党羽诬陷,面对有关部门的查问,他都照实回答。
D.黄庭坚学识文章受人称赞。陈师道说他诗类杜甫,蜀地和江西的士人认为他文配苏轼,因此将二人称为“苏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15、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瓜棚上,南瓜、冬瓜、葫芦、丝瓜等,相互纠缠,难解难分,结成生命的共同体。但无论哪种瓜,都结出自己的果实,且都不缠绕自己的也不缠绕对方的果实。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