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贵州黔南州高二(下)期末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红楼梦》中大观园里曾两次结诗社,下列人物与其诗社的别号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宝玉——护花使者

    B.林黛玉——潇湘妃子

    C.史湘云——枕霞旧友

    D.贾探春——蕉下客

  • 2、下列加点词活用形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浴乎沂,乎舞雩,咏而归  妪,先大母婢也,二世

    B.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  贫者地而卧,春气动,鲜不疫矣

    C.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轩凡四遭火,得不,殆有神护者

    D.种树  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之也

  •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尽管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都被称为诗人,但他们各自的诗心并不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汤显祖的戏剧既然是用诗体来写的

    ②其着力点却最终落在叙事说理上

    ③中国文学无法摆脱“诗主情,诗言志”的隐形文化逻辑

    ④而莎士比亚的戏剧虽然是用诗体写成的

    ⑤其着力点必然落在情字上

    A.③①⑤④② B.①②④⑤③ C.③④⑤①② D.①⑤③④②

  •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帝高阳之苗裔兮  苗裔:后代

    B.皇览余初度兮   揆:思量

    C.吾既有此内美兮   纷:众,很多,指美盛的样子

    D.又重之以   修:长

  • 5、下列最适合做“文辞真比丰年玉”下联的一项是(  

    A.气味还同幽壑兰

    B.密雨斜侵薛荔墙

    C.人世几回伤往事

    D.菊花须插满头归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节选)

    袁行霈

    ①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②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大” (《周 书君陈》)。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老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 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 臻于“道”,臻于“久”。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 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 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③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越 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 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 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 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 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 重要的贡献。例如: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应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 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 乾盛世。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④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战国时代儒家、墨家、道 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我想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 上。孔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它各家也各有自 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 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以 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 等等。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数民族。而日本的阿倍仲麻 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远离故国在唐朝任职。

    ⑤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唯包容才能 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节选自 2011 年《新华文摘》,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第二、三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尚书》中的“有容,徳乃大”,《老子》中的“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 久”都是告诫统治者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统治天下。

    B. 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我们可以用“海纳百川”四个字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C. 中华文明的整合模式具备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特点。

    D.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融入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后,就逐渐消亡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除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外,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B. 我国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也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山西应县木塔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

    C. 我国社会的包容性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代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等不同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的局面。

    D. 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中华文明的许多文化遗存除了散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外,还散布在全国各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有弟子三千,同时“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且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致使当时社会的包容度很大。

    B. 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唐朝统治者比较注重通过科举考试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建立功业。

    C. 唐朝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唐朝政府的军队中就有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少数民族的人做了将军。

    D. 唐代儒、释、道三家并用,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说明唐朝文明的包容性在思想、艺术等很多领域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在唐代诗歌中就可见一斑。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2)古人善于用典。在《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两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表明自己不追求物质享受,把读书当做最大乐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是很多古代诗人的偶像。《归园田居》(其一)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

    (3)《论语·为政》中为所提倡的一种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的读书学习方法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说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孔子表达“严于己,宽于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泊秦淮》一诗中,诗人借“商女”而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湘夫人》中运用比兴手法写湘君不敢对湘夫人表白心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承载万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幕遮》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小鸟清脆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表现的活灵活现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用“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2)荀子在《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韩愈则在《师说》中将这种认识直接表述为“_____________”的师生关系。

    (3)庄子在《逍遥游》中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鹏鸟在飞行时翅膀的样子:“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表达自己即使粉身碎骨,也不会改变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作者对秦统治者掠夺财富和奢侈靡费发出的愤激的质问。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表明与衣着光鲜的同学相比,自己虽然穿着破旧,却毫不美慕他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在饮食上不要追求饱足,在居住方面也不要追求安乐,还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才可以算得上是好学之人。

    (2)韩愈《师说》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批评有些人只学点句读,而将疑惑弃之不顾的行为并不高明。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喻,表达了诗人对身处广阔天地而感到人生渺微的深沉感伤。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后出塞五首(其二)

    杜甫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注)①东门营:洛阳东面门有“上东门”,军营在东门,故曰“东门营”。由洛阳往蓟门,须出东门。这句点明征兵的地点。②河阳桥:在河南孟津县,是黄河上的浮桥,晋杜预所造,为通河北的要津。③悲笳:静营之号。④嫖姚:指西汉大将霍去病。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描写部伍生活的五言古体诗,从本诗题目可以看出,杜甫的“后出塞”诗共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B.开头两句交待新兵入伍的时间、地点及出征的去向,一“朝”一“暮”,反映出军旅生活特有的紧张多变的气氛。

    C.这首诗以写实的手法,勾勒出军旅生活的多重画面,创设苍凉悲壮的氛围,以悲笳阵阵,表达战士们反战思乡之情。

    D.这首诗的结尾两句借历史典故,表达新兵初入军营的好奇和对统兵将领的称赞,也暗含作者对朝廷黩武开边的讽意。

    2这首诗勾画出哪几幅军旅生活的图景,各突出了军队的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董文炳,字彦明,俊之长子也。父殁时年始十六,率诸幼弟事母李夫人。夫人有贤行,治家严,笃于教子。文炳师侍之,警敏善记诵,自幼俨如成人。岁乙未,以父任为藁城令。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未几,同列束手下之,吏抱案求署字,不敢仰视,里人亦大化服。县贫,重以旱蝗,而征敛日暴,民不聊生。文炳以私谷数千石与县,县得以宽民。前令因军兴乏用,称贷于人,而贷家取息岁倍,县以民蚕麦偿之。文炳曰:“民困矣,吾为令,义不忍视也,吾当为代偿。”乃以田庐若干亩计与贷家,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使耕之。于是流离渐还,数年间,民食以足。朝廷初料民,令敢隐实者诛,其家。文炳使民聚口而居,少为户数。众以为不可,文炳曰:“为民获罪,吾所甘心。”民亦有不乐为者,文炳曰:“后当德我。”由是赋敛大减,民皆富完。旁县民有讼不得直者,皆诣文炳求决。文炳尝上谒大府,旁县人聚观之,曰:“吾亟闻董令,董令顾亦人耳,何其明若神也!”时府索无厌,文炳抑不予。谗之府,府欲中害之,文炳曰:“吾终不能剥民求利也。”即弃官去。

    (选自《元史 • 董文炳传》)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吏亦不之 惮:畏惧

    B.乃以田庐若干亩计与贷家 直:通“值”,价钱

    C.令敢隐实者诛,其家 籍:核实

    D.谗之府,府欲中害之 或:有人

    2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

    B.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

    C.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

    D.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

    3下面的句子编为四组,都能表现董文炳爱民举动的一组是: ( )

    ①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 ②文炳以私谷数千石与县 

    ③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使耕之 ④于是流离渐还,数年间,民食以足

    ⑤文炳使民聚口而居,少为户数 ⑥吾终不能剥民求利也

    A.②③⑤ B.①⑤⑥ C.①②④ D.②③⑥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董文炳十六岁时父亲死去,他带着几个弟弟侍奉母亲李夫人,小的时候就如同成年人一样。

    B.董文炳为政仁爱,曾因征集军需向私人借贷,后又不忍心拿百姓的蚕和麦子去偿还高额利息,于是将自己的家财田亩作价还给了放贷的人。

    C.董文炳冒着死罪,采用并居老百姓的办法减少户数,减轻百姓赋税负担。

    D.董文炳为官有术,恩威兼施,很短的时间就让官府中的人都敬畏他。

    5翻译下列句子

    (1)县贫,重以旱蝗,而征敛日暴,民不聊生。

    (2)由是赋敛大减,民皆富完。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华民族自古便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个人只有完善自身修养,才能把家庭治理有序;家庭秩序井然,国家才能安定和谐。家国情怀是许党许国的爱国心。从岳飞的“尽忠报国”到黄大年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天眼之父”南仁东,一代代知识分子心系国家命运、思索民族未来、至诚报国之心,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家国情怀是对人民的深情大爱。焦裕禄的“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邓小平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充满爱民之情;习近平的“我就是一个农民”,饱含亲民情怀。

    家与国,在中国人心中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国家、社会、家庭和人就这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对家国情怀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与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