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江苏常州高二(下)期末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中“易”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 B.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C.彼不能以二人之命易其官 D.行法令,明白易知

  • 2、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事君,能致其身   致:献出

    B.以致天下之士   致:招纳

    C.而致千里   致:到达

    D.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致:思想

  • 3、下列诗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B.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C.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D.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 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 科:元杂剧中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的术语。

    B.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 谥:谥号,褒贬死去的帝王或高官的称号。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左迁:指升职。古人尊左卑右,故称升职为左迁。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 5、下列各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矫厉所得   矫厉:造作勉强   犹望一   稔:庄稼成熟 于是怅然慷慨   慷慨:情绪激昂   悟已往之不   谏:劝止、挽回

    B.征夫以前路   征夫:行人   容膝之易安   审:明白 翳翳以将入   景:日光   曷不委心任去留   委心:委屈心意

    C.乘化以归尽   聊:姑且   家君作   宰:县令 逸兴飞   遄:迅速   云雨霁   销:通“消”

    D.骖騑于上路   俨:同“严”,整齐的样子   彩彻     区:天空 序属三秋   三秋:三年   阮籍猖狂   猖狂:狂妄放肆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水艺术,一直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特殊的值得深入探讨的领域。一方面,在中国经典人文艺术的生长延续中,“山水”从古至今,尤其是魏晋以来,就以一种不可替代的艺术表现形态进入源远流长的中华艺术史视野,进而演进为历代文人画家生命厚度与精神长度的象征。另一方面,“山水”因其矗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独创性,因其坚固地附着并恪守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河床,使得山水艺术之深远、广博及其“超于象外之意旨”,在近现代以来“西风东渐”的中西文化激荡碰撞、交往中,呈现出独特的中华文化蕴含与审美价值。

    事实上,不仅“山水”命题在中国文明史、哲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山水艺术与山水审美,同样在中国美术史中占据着核心位置。有学者曾言,早期的中国山水艺术审美观,大致可分为儒家的象征式山水观、道家的非对象性山水观、魏晋的情感化山水观三类。我们倘若抽离于自然山水本身,可以看到,这三种自然山水“创造”模式,本质上蕴含了古人对自然生命、社会文化的不同维度、层次的体察和感知。在历史中发展的中国山水绘画的高度艺术性与深厚人文性,造就了山水绘画承载人们对中华文化所产生的感知变化的可能性,因此在山水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山水艺术与哲学、宗教、思想乃至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超越于上述关系的艺术“审美性”与精神“超验性”。

    从人文视角看,中国山水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人文精神特点:其一,山水艺术汲取了中华传统哲学思想之精髓,尤其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并融会贯通于民族文化发展的文脉之中,具有特殊的思想文化渊源、人文内涵特征以及传统哲学框架中“画道”的烙印;其二,山水艺术注重艺术形式的整体构建与写意构筑,注重自然万物的密切联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由“哲理”延伸拓展到“艺理”层面,即重视创造性与心性的交融互动,突破技艺与手法的限制,使其艺术表达展现出既多元一体、又丰富纷呈的面貌;其三,山水艺术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营造及文化品格,如自然生命和谐的情景审美、风景即心境的意象审美、形神兼备的气韵审美等等,构成了中国式山水艺术审美不可或缺的重要美学特质,也使其成为日臻完善、深具影响的艺术种类。

    当然,应当看到,中国山水画经历了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当下已进入到信息化、互联网、多媒体乃至人工智能新时代,世界文化交流语境和社会发展背景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作为置身新时代的山水画研究者、传承者、创作者,必须要保持文化上的警醒与自觉,必须要秉持艺术上的自律与创造,必须要葆有精神上的反思与追求。那么,我们必须面向传统山水艺术的发端源头,在时间的流变中守住山水艺术的人文意义与价值底线;我们还要保持和发扬山水艺术长期形成的品质与特征,在空间的格局中拓展山水艺术的正大气象与审美底线。这两个方面的整合与归一,方能实现传统中国山水艺术的当代转化,方能凸显当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个性与顽强生命力,也才能有足够的度量来吸收消化时间河流中的新文化、新艺术基因,凝结成“山水”命题的当代意义与人文艺术精神旨归。

    (摘编自蔡劲松《山水艺术与中华人文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古至今,“山水”以一种不可替代的艺术表现形态进入中华艺术史视野,成为历代文人画家的生命厚度与精神长度的象征。

    B. 山水绘画的艺术“审美性”与精神“超验性”,使得山水绘画能够承载人们对中华文化所产生的不同维度、层次的感知变化。

    C. 山水画研究者与传承者只有保持文化上的警醒与自觉,秉持艺术上的自律与创造,葆有精神上的反思与追求,方能应对变革。

    D. 传统山水艺术的当代转化,其关键在于我们能够守住山水艺术的人文意义与价值底线,拓展山水艺术的正大气象与审美底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重要性和独创性两个方面分析,指出了“山水艺术”值得深入探讨的意义所在。

    B. 文章引用其他学者的观点,论证了山水艺术具有“审美性”和“超验性”文化特征。

    C. 文章阐述山水艺术蕴含中华文化精神,不用形象修辞,条分缕析,理性品格突出。

    D. 文章提及“西风东渐”、文明变革等现象,均为论述“实现山水的当代转化”张本。

    3根据原文内容,以下评价中所持观点与本文观点不符合的一项是

    A.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以青绿山水独树一格,将道教对养生、长生的追求凝聚于色彩之中,这表明宗教对山水绘画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B. 文与可擅画山水,更擅画竹。其画竹时必先把握竹子的整体形象和精神实质,做到胸有成竹,其过程蕴含的美学特质与山水艺术有相通之处。

    C. 《富春山居图》后段,黄公望把秋天的树画出了繁华落尽的感觉,将亡国之痛消解于山水中,此时的山水乃是画家心境的外化,具有独特的文化品格。

    D. 苏轼曾言:“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山水画,画境与诗境同高,诗境与自然相和,其以写意的方式表现了创造性与心性的交融。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________________,良辰美景奈何天,________________!朝飞暮卷,________________;雨丝风片,________________——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 8、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填空。

    (1)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李煜的《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李煜《虞美人》)

    (2)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如果不能够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 9、(1)在《诗经•氓》中用对比的手法写男女主人公,少时多欢聚,_______________”;而当年的海誓山盟,现在却“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追慕先贤,宁死不失正直。

    (3)《赤壁赋》中面对客人将人生看作蜉蝣一样短暂的感叹,苏轼同样用了一个比喻,借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劝慰朋友人生周而复始,并没有真正失去。

    (4)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喜悦,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 10、(1)屈原在《离骚》中吟唱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心独白,几千年来一直感动并激励中国知识分子为国为民殚精竭智。

    (2)苏轼在《赤壁赋》里既用“__________________”的反问,表达了“浪淘尽千古英雄”的慨叹,又从宇宙万物“不变”中领悟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3)辛弃疾长于用典抒情,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化用前人旧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老当益壮之志。

  •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周敦颐《爱连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

    (2)荀子于《劝学》中表明君子的智慧、道德可以通过广泛学习、不断反省而提升的看法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一句用数字描述了阿房宫建筑面积之大,接着用“____________”极言阿房宫楼阁之高。

  • 12、补写下列句了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侧面烘托手法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曲罢,江水映月,四下无声,令人陶醉。

    (2)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由游览褒禅山生发人生感慨,其中与“险以远,则至者少”相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东风”是古诗中的常见意象,但在不同诗歌里却蕴含不同情感:李煜《虞美人》中的“ _______”一句勾起了作者故国思恋,辛弃疾《青玉案》中的“ _______”一句描写出元宵之夜火树银花的灿烂景象。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横塘路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一句中的“但”,是“仅”“只”的意思,透露出词人只能从所见到的一片芳尘中,想像其人的美妙姿态。

    B.“锦瑟华年谁与度?”问她美好的青春与谁共度,亦悬揣其无人共度之意。点出盛年不偶,必致“美人迟暮”,暗暗关合到词人自己的人生遭际。

    C.“月桥花院,琐窗朱户。”想像那人的住处。“月桥花院”写环境之美,“琐窗朱户”写房室之富丽,由外及内,表明其人深居独处,虚度年华。

    D.“飞云冉冉蘅皋暮”是虚写当前景色。既补足首句“凌波不过”之意,也补充了词中没有写出的第一次和其人见面的情节,前后浑然一体。

    2赏析“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一句修辞手法上的特色。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允,字叔佐,兰陵人也。允少知名,风神凝远,通达有识鉴,容止酝藉,动合规矩。起家邵陵王法曹参军,转湘东王主簿,迁梁太子洗马。侯景攻陷台城,百僚奔散,允独整衣冠坐于宫坊,景军人敬而弗之逼也。寻出居京口。时寇贼纵横,百姓波骇,衣冠士族,四出奔散,允独不行。人问其故,允答曰:“夫性命之道自有常分岂可逃而获免乎但患难之生皆生于利苟不求利祸从何生庄周所谓畏影避迹吾弗为也”乃闭门静处,并日而食,卒免于患。侯景平后,高祖镇南徐州,以书召之,允又辞疾。永定中,侯安都为南徐州刺史,躬造其庐,以申长幼之敬。天嘉三年,征为太子庶子。高宗即位,迁黄门侍郎。五年,出为安前晋安王长史。时王尚少,未亲民务,故委允行府州事。允性敦重,未尝以荣利干怀。及晋安出镇湘州,又苦携允,允少与蔡景历善,景历子征修父党之敬,闻允将行,乃诣允曰:“公年德并高,国之元老,从容坐镇,旦夕自为列曹,何为方复辛苦在外!”允答曰:“已许晋安,岂可忘信。”其恬于荣势如此。至德三年,除中卫豫章王长史,累迁通直散骑常侍、光胜将军。镇卫鄱阳王出镇会稽,允又为长史,带会稽郡丞。行经延陵季子庙,设萍藻之荐,托为异代之交,为诗以叙意,辞理清典。后主尝问蔡征曰:“卿世与萧允相知,此公志操何如?”征曰:“其清虚玄远,殆不可测,至于文章,可得而言。”因诵允诗以对,后主嗟赏久之。其年拜光禄大夫。及隋师济江,允迁于关右。是时朝士至长安者,例并授官,唯允与尚书仆射谢伷辞以老疾,隋文帝义之,并厚赐钱帛。寻以疾卒于长安,时年八十四。

    (选自《陈书·列传第十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夫性命之道/自有常分/岂可逃而获免乎/但患难之生/者生于利/苟不求利/祸从何生/庄周所谓畏影避迹/吾弗为也/

    B. 夫性命之道/自有常分/岂可逃而获免乎/但患难之生/皆生于利/苟不求/利祸从何生/庄周所谓畏影避迹/吾弗为也/

    C. 夫性命之道/自有常分/岂可逃/而获免乎/但患难之生/皆生于利/苟不求/利祸从何生/庄周所谓畏影避迹/吾弗为也/

    D. 夫性命之道/有常分/岂可逃/而获免乎/但患难之生/皆生于利/苟不求利/祸从何生/庄周所谓畏影避迹/吾弗为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起家,指封建时代官吏有丧,守丧尚未期满而从家中重新起用。

    B. 士族,东汉以后在地主阶级内部形成的大姓豪族,享受政治经济特权。

    C. 元老,天子的老臣,也指资历声望高深的大臣。现指某一领域年长资深的人。

    D. 关右,地区名。古人以西为右:亦称“关西”。后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萧允身处乱世,镇定从容。侯景攻陷台城后,百官逃散萧允独自整理衣冠坐在宫坊别屋中;萧允居住在京口时寇贼纵横,他却独自留下闭门静处。

    B. 萧允少时知名受人敬重。萧允少年时为人所知,通达有见识行动合乎规矩;侯安都任南徐州刺史时,曾经亲自去造访他以表示对他的尊敬。

    C. 萧允性情敦厚,不计得失。晋安王出京镇守湘州时坚持带萧允同去,当时萧允年事已高,蔡景历父子就劝他不要远行受苦,但萧允依然坚持前往。

    D. 萧允重视礼仪,坚守节操。萧允在赴任会稽郡丞时行经延陵的季子庙备办萍藻前往祭祀;隋朝建立后,按例都授以官职萧允却以年老多病推辞。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王尚少,未亲民务,故委允行府州事。

    (2)后主尝问蔡征曰:“卿世与萧允相知,此公志操何如?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某班班主任在班会上指出,科任老师反映班里学生作业滞交,不交等现象严重,甚至有个别学生在课堂上看闲书,为了让同学们专心致志地学习,在班里发起了“禁绝一切课外读物进教室”的活动。你深感此举有欠妥当,请写一封劝谏信投入班级的班主任信箱,给班主任建言献策。2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