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译文:能顺着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让它由着自己的习性成长罢了。
B.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译文:只要内心被外物触动,就一定会动摇心中的精气。
C.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译文:批驳歪理邪说,拒斥巧言献媚的坏人,不能算是拒绝劝谏。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译文:等到燕太子丹用(派)荆卿(刺秦)作为策略,就开始加速祸患了。
2、选出下列常识判断中不正确的一项( )
A.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诗人。他的诗歌通俗易懂,流畅自然,著名的《新乐府》《秦中吟》等作品,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会黑暗,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长恨歌》《琵琶行》是他著名的叙事诗。
B. “风骚”是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它们分别代表了《诗经》和《楚辞》的最高艺术成就且分别开启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
C. 《楚辞》是我国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由屈原编著而成。《书愤》的意思是抒发愤懑之情,其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是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诗风深沉蕴藉。
D. 杜甫,字子美,人称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他的诗作富于现实主义精神,有“诗史”之誉,他本人被称为“诗圣”,《三吏》《三别》是他的名作。
3、下列文言语句所表达的语气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 彼且恶乎待哉!
C.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D.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下列对课本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庖丁解牛》中的“庖丁”,“庖”指厨师,“丁”是人名,先秦古书往往把职业放在人名前。妃嫔媵嫱:在文中指六国王侯的宫妃,她们各有等级,其中妃的等级比嫔、嫱高,媵是陪嫁的人。
B.幸,指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妃嫔受到皇帝的宠爱叫“得幸”。“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中“幸”是说宫女希望得到黄帝的宠爱。避讳是古代常见的文化现象,在古代,为维护君主、尊长的尊严,臣下及后辈说话不能直呼其名,写诗作文不能明书其字,凡遇到就用缺笔改笔的办法加以回避。“剽掠其人”中“人”指民。唐避李世民的讳,称民为人。
C.“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中的“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农历每月十五日又称“望”,如“在丁卯三月之望”,即丁卯年三月十五。“迨诸父异爨”中的“诸父”是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指去世的母亲。“先妣”指去世的妻子。
D.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5、下列画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不赂者以赂者丧
C.斯用兵之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D.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顺民心”是先秦诸子对于如何治理国家而制定的一条重要的原则。但他们对于“民心”的理解又有所不同,只是将其作为一个理所当然的依据。对“民心”的不同理解,使他们对于如何治理国家产生了不同意见。
在春秋战国时期,“民”的范围应是指“国人”——宗族之人(包括贵族),或者“庶人”——社会上所有的一般民众。《论语•子路》中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可见,孔子对于“民心”的理解,首先是“富”,其次是“礼”。“礼”是社会的秩序,是百姓遵守社会等级与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一种约定。百姓对于统治者与社会秩序的信心决定了他们是否愿意来到这个国家,所以有了“礼”的保障,百姓就会“既来之,则安之”。而同时,“富”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孔子出身贵族,希望生活在一个和谐有礼的文明社会当中。
老子是史官,一向主张“无为”,他的论述时常是建立在君主的立场上;而百姓,在他看来就像“羊”一样是可以驾驭驱使的。百姓的心会被统治者所导向,所以统治者不能够使百姓生起异心。在老子的眼里,百姓的意志是会随着天下形势不断地变化的,而且并不能做出自我判断。百姓最舒服的政治姿态就是符合“道”运行的政治姿态,这是最自然的不被打扰的状态。百姓少税少役,少受指令的限制,君主不矜功好战,自然就会积累财富。同时君主还应对百姓一视同仁,百姓愿意生活在一个平等公正的社会当中。
法家韩非子的思想主要是为君主服务,而非为百姓着想,由此与老子所言称之“以百姓心为心”的平等之思想不同。韩非子认为百姓所希望的理想社会,是君主圣人能够公正审判是非,要公正平等,要治乱饬邪,制止淫荡泛滥。有明法严刑可以让百姓规范自己,杜绝恶的行为,杜绝僭越,使国家富强。韩非子是贵族出身,对于百姓的生活并未体贴过多,他所理解的民意,是从理论逻辑出发去推想的,把行法令、定是非、去奸邪放在第一。
墨子在论述当中经常用人民死亡来说明儒家过于注重礼、排场,以此来证明政教不可行。 在其他诸子的论述当中,并没有一家,有如此多的民众死亡事例。墨子身处人民大众之中,深知他们的难处,所以他提出节用、节葬,都是为了提供更多的物质需求,满足更多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墨子认为顺民心者,能够得到鬼神的祐助,并以此作为应该爱惜民意的依据。
(摘编自江咏《先秦诸子“民心”说内涵之差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道家、墨家都将“顺民心”作为治理国家的依据,但他们对“民心”的理解有所不同。
B. 使百姓富足并不是最终目的,使百姓知礼才是孔子所认为的接近理想的状态。
C. 老子站在统治者的立场,建议统治者像驾驭驱使羊一样役使百姓,不使其生异心。
D. 韩非子所认为的平等是法制上的平等,这与老子认为对百姓一视同仁的平等思想不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的民心思想是达到“富”与“礼”,文中冉有与孔子的对话就直接佐证了这一观点。
B. 第三段侧重论述道家主张的统治者要“无为”而治,顺“道”而为,同时兼顾公正。
C. 法家的民心思想是法令公正,第四段侧重叙述韩非子的法制思想是为君主服务。
D. 末段论述了墨家的“顺民心”的思想,与儒家对民心思想的论述形成对比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认为民心随势而变,但百姓并不能做出自我判断,因而统治者要顺其自然。
B. 儒、道、墨三家因自身的社会地位不同,从而对“民心”的理解也产生了差异。
C. 儒家、道家、法家与墨家都认为君主要坚持顺民心的原则,国家才能治理得好。
D. 孔子的先“富”、老子的“少税少役”、墨子的“节用”都体现了对百姓的关注。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登天姥山到半山腰时的所见所闻,只见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耳畔传来的是天鸡的鸣叫声。
(2)《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这两句正面写音乐声,时而清脆,时而和缓,时而惨淡,再加上通感手法运用,使音乐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真是想象丰富,形神兼备。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表现阿房宫这座庞大的宫殿依山势而设计、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八字,写出了曹操儒雅豪迈的气概。
(2)屈原在《离骚》中以“______,______”两句严厉指责世俗之人投机取巧、违反规矩。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利用动静对比,写出太守及游人归去后山林中的美妙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陆游的七律《临安春雨初霁》中有_______,_______的诗句,体现了作者对茶与书法美的欣赏。
(3)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_____, 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性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蜀相》中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把目光投射到江天一色的远景,描写景物动静结合,凸显“画图难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表明军民收复失地决心坚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城子·记梦》 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青玉案·元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比喻的手法写出元宵之夜焰火乍放后缤纷如落雨的美丽景象。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阐述儒家对人与道的基本看法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强调学习要有谦虚求实的态度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用车比喻诚信的重要性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孔子在谈论学习中举一反三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阿房宫赋》用比喻描写依山而筑的楼阁屈曲回旋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13、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首诗的体裁相同,都是楚辞体,这类作品的基本特征是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句子参差不齐,形式自由,句中多用“兮”字。
B.两首诗的题材相同,都是以楚汉之争为背景,都是抒写重大历史变革时期重要历史人物的人生际遇及其在某个历史瞬间的复杂情怀。
C.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有相同之处,首句都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以个人为切入点,渲染了自己的宏大气魄和英雄形象。
D.两首诗的抒情方式有相同之处,都是缘事生情,因情放歌,无意为诗而成绝唱,发自肺腑的英雄心曲,尽收时代风云于诗中。
【2】这两首诗表达了两位盖世英雄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李贽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圣则吾不能①”,是居谦也。其曰“攻乎异端”,是必为老与佛也。
儒先亿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矇聋(目不明曰蒙,耳不聪曰聋)而听之。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曰“徒诵其言”,而曰“已知其人”;不曰“强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②”。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
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从众耳。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
[注]①圣则吾不能:见《孟子·公孙丑上》:“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②知之为知之:《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里指出道学家们只取孔子原话的上半句,装得一切都“知”,实则是“强不知以为知”。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驳论的主要论题是什么?是用什么来批驳的?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某次读书交流会上,同学们就所喜欢的书中人物畅所欲言。通过同学们的积极发言可以看出,下列人物引起了同学们的强烈共鸣:
伯夷 关羽 贾宝玉 林冲 孙少安 高觉新 钱墨吟 白嘉轩 堂吉诃德 爱斯梅拉达
上述人物能引起你怎样的共鸣?请你选择两到三位人物确定某一主题,结合自身读书体验及社会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读后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