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湖南邵阳高二(下)期末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面成语与人物搭配理解正确的是:(   )

    A. 图穷匕见——荆轲     投笔从戎——班固

    B. 韦编三绝——庄子     负荆请罪——廉颇

    C. 焚书坑儒——秦始皇   羽扇纶巾——诸葛亮

    D. 高山流水——俞伯牙   莼鲈之思——张翰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高祖为丞相,尉迥称兵作乱。荥州刺史宇文胄与迥通谋,阴以书讽动景山,景山执其使,封书诣相府。高祖甚嘉之,进位上大将军。司马消难之以郧州入陈也,陈遣将樊毅、马杰等来援。景山率轻骑五百驰赴之。毅等惧,掠居民而遁。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拜安州总管,进位柱国,前后赐帛二千匹。

    (选自《隋书》)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1】

    A.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B.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C.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D.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 3、下面短语的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丑小鸭     可歌可泣     格物致知     勤劳智慧

    B.燕子来     毛骨悚然     伤痕累累     人迹罕至

    C.好极了     流落在外     极端虚弱     完全忘记

    D.说出来     敬畏生命     万里雪飘     恪尽职守

  • 4、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成语的运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②春暖花开,冰雪消融,江河日下,涓涓细流滋润万物,历经严寒考验的北方大地,告别了千里冰封的季节,焕发出勃勃生机。

    ③由巽门进入青云塔内,一眼就看见石壁上刻着“青云直上”四个大字,似乎是在祝愿登塔人步步高升。这巧妙的设计,令人叹为观止

    ④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铤而走险的行为,公安交通部门更应加大处罚力度。

    ⑤这部电视剧虽然遭到了一些人的尖锐批评和指责,但是批评者认为,作者的创作动机是无可厚非的。

    A. ①③   B. ③⑤   C. ②④   D. ②⑤

  •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两项是(  )

    A. 音乐是具有超越的价值的,它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中国古人甚至认为动物也可以欣赏,好的音乐应该追求腾蛟起风的效果。

    B. 低俗广告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杀鸡取卵,即使能够在短时间内有“钱途”,也缺乏“前途”。

    C. 复兴之路上的中国人,不可能不关注既往的大历史。历史剧创作者要沉下心来,结草衔环,努力打造精品,为观众带来丰富的精神滋养。

    D. 钓鱼城山势突兀耸立,相对高度约300米。山下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汇流,南、北、西三面环水,山河表里,自古为“巴渝要冲”。

    E. 中国幅员辽阔,因此不同地区,事物的名称往往南辕北辙,比如有些北方人把吃的面叫“吃饭”,而把米饭叫“吃米”。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追风筝的人

    卡勒德·胡赛尼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规则是放起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线。若有风筝线被割断,那些孩子就拼命地追逐那个随风飘移的风筝。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我的助手——兼仆人与朋友——是哈桑。

    那年冬天的一个夜里,距比赛还有四天,爸爸对我说:“我觉得今年你也许能赢得比赛!”爸爸随口一说,却在我脑袋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好办法!让他看看,他的儿子终究非同凡响。

    街上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哈桑和我走出大门,雪花反射出白晃晃的光芒,照得我睁不开眼。街上,风筝斗士们在做最后的准备。街道传来欢声笑语,各处屋顶挤满了看客。我朝自家的屋顶看去,爸爸挥挥手,我不知道他究竟是跟我还是跟哈桑打招呼。

    “我们得开始了。”哈桑说。

    突然间我想放弃,爸爸在屋顶上看着我,他的眼光像太阳那样热得令人发烫。

    “我有点不想放风筝了。”我说。

    “今天是个好日子。”哈桑说。

    我试图让眼光离开我们家的屋顶。哈桑上前一步,低声说了一句让我有些吃惊的话:“记住,阿米尔少爷,没有鬼怪,只是个好日子。”哈桑一眼看穿了我。

    “没有鬼怪。”我低声说。出乎意料的是我竟然觉得好些了。

    不到一分钟,我的风筝扶摇直上。一个钟头后,空中已经挂着至少四十只风筝,这些风筝如同纸制的鲨鱼,巡游搜猎食物。寒冷的微风吹过我的头发。哈桑在我身旁,他的手掌已被线割得鲜血淋漓。第一批被挫败的风筝断了线,像流星那样划过天空,拖着闪亮的尾巴,散落在附近的街区,给追风筝的人带来奖赏。

    我偷眼看向爸爸,寻思他眼下在想些什么。风筝纷纷坠下,而我的仍在翱翔。我双眼不时瞟向爸爸,紧紧盯着他的羊毛衫。

    下午三点,阴云密布,太阳躲在它们后面,影子开始拉长。只剩下六只风筝了,我的是其中之一。我双腿发痛,脖子僵硬。但看到风筝一只只掉落,心里的希望一点点增大。

    一只蓝风筝在过去那个钟头里大开杀戒。现在,只剩下我的红风筝和那只蓝风筝了。局势紧张得如同我流血的手拉着的线。人们纷纷顿足尖叫:“干掉它!干掉它!”爸爸会不会也在欢呼呢?但我所能听到的是脑袋里血液奔流的声音。

    一阵风拉升了我的风筝,我占据了有利的位置。“干掉它!干掉它!”的欢呼声越来越响,仿佛罗马人对着斗士高喊“杀啊!杀啊!”。

    “快赢了,阿米尔少爷!”哈桑兴奋得直喘气。那一刻来临了,我合上双眼,松开拉线的手。寒风将风筝拉高,线又在我手指上割开一个创口,接着……

    不用听人群欢呼,我也知道我赢了!我看到爸爸站在屋顶边缘,双拳挥舞,高声欢呼。我体验到有生以来最棒的一刻。

    “安拉保佑,我们等会儿再庆祝吧。现在,我要去帮你追那只蓝风筝。”哈桑撒腿就跑。

    “哈桑,”我大喊,“把它带回来!”

    他踢起阵阵雪花,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他突然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

    我收回风筝后,寻找每条通道,都没有哈桑的踪迹。我正在担心时,突然听到前面传来一阵声响,这是一条僻静的死胡同。只见哈桑站在末端,拳头紧握,双腿微微张开。在他身后,摆着那只蓝风筝。那是我打开爸爸心门的钥匙。

    三个邪恶的大男孩挡住了哈桑的去路。我觉得自己无法呼吸。他们逼近哈桑。

    “把风筝给我!”其中一个挥舞着拳头。

    哈桑眼里流露出恐惧,可是他摇摇头。“这是阿米尔少爷的风筝。”

    “你这个白痴!把风筝给我们。”

    哈桑弯腰捡起一块石头。他们一愣,退后一步。

    “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

    哈桑高举那只抓着石头的手。

    我张开嘴,几乎喊出来。但我没有,我浑身麻木。

    他们动手了,哈桑扔出石块,击中了其中一个的额头。他们一拥而上……

    有种温热的东西从我眼角流淌下来。我眨眨眼,看见自己依旧咬着拳头,咬得很紧,从指节间渗出血来。我回到一个空无一人的市场,斜倚在一家小店铺紧闭的门前。

    十五分钟后,哈桑回来了,手里拿着那只蓝风筝。

    “你到哪里去了?我在找你。”我艰难地说,仿佛在吞嚼一块石头。

    (选自《追风筝的人》,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小说真实生动地向读者展现了阿富汗斗风筝比赛的传统风俗,充满异域风情,表现了阿富汗人民的勇敢和鲁莽好斗。

    B. 小说情节波澜起伏,情节的高潮是哈桑保护追回的风筝,高潮部分不仅照应标题,而且突出了“我”与哈桑的不同性格特征。

    C. 小说的环境描写非常典型,比如,第三段“街上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颇具艺术匠心。

    D. 小说对哈桑形象的刻画运用了语言、动作、肖像等描写,比如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有力地揭示了哈桑的忠诚品格。

    2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我”的心理在不断地变化。请结合情节简要概括“我”赢得比赛后的心理变化过程。

    3试从风筝对“我”、对哈桑的意义这一角度探究文本中“风筝”的内涵。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各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问君西游何时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见悲鸟号古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女主人公自诉婚后早起晚睡日日辛劳,与受到氓的“凶暴”形成对比,表达内心的不满。

    (2)《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写自己身着粗袍敝衣处于衣着华丽的同舍生之间却“____________”,是因为有求学这种足以使自己快乐的事。

    (3)《蜀道难》中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写自己坚持特立独行的品格,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变心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己厌倦官场,向往自由世界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 ”两句,借用庄子和杜宇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已逝的美好事物深深的迷恋以及对人生不幸的无奈与伤感。

    (2)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鸟欢鱼跃写出一片晴明之景。

    (3)荀子《劝学》中,体现君子要涉猎广泛并进行反思来使自己得到提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达了对我军的赞美之情,同时运用比喻修辞与上句两相比照,色彩鲜明。“________________”一句,从听觉角度,勾画出战争的的巨大规模。

    (2)韩愈在《师说》开篇明确指出老师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但那些童子之师只是“________________”,而不是韩愈口中能够传授道理的老师。

    (3)具有高远志向的人,能够超越世俗价值,坚持主体精神。《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宋荣子就是这样的人,能够不被外界的毁誉左右,从而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阐明“不积跬步”结果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

    (2)李煜在《虞美人》中表现江山易主、物是人非感慨的两个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紧承“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洞箫的哀音表现得形象真切。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

    张 籍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

    B. “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

    C. “还鼓长鞭三四声”用“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

    D.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结尾借放牛娃之口,点明全诗主旨。

    2这首诗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申屠致远,字大用,其先汴人。金末从其父义徙居东平之寿张。致远肄业府学,与李谦、孟祺等齐名。世祖南征,荐为经略司知事,军中机务,多所谟画。

    师还,至随州,所俘男女,致远悉纵遣之。至元十年,御史台辟为掾,不就。宋平,焦友直、杨居宽宣慰两浙,举为都事,首言:“宋图籍宜上之朝;江南学田,当仍以赡学。”行省从之。临安改为杭州,迁总管府推官。宋驸马杨镇从子玠节,家富于赀,守藏吏姚溶窃其银,惧事觉,诬玠节阴与宋广、益二王通,有司榜笞,诬服,狱具。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

    杭人金渊者,欲冒籍为儒,儒学教授彭宏不从,渊诬宏作诗有异志。揭书于市,逻者以上。致远察其情,执渊穷诘,罪之。属县械反者十七人,讯之,盖因寇作,以兵自卫,实非反者,皆得释。改寿昌府判官。时寇盗窃发,加之造征日本战船,远近骚然,致远设施有方,众赖以安。二十年,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江淮行省宣使郄显、李兼诉平章忙兀台不法,有诏勿问,仍以显等付忙兀台鞫之,系于狱,必抵以死。致远知其冤状将纵之忙兀台胁之以势致远不为动亲脱显等械使从军自赎。桑哥当国,治书侍御史陈天祥使至湖广,劾平章要束木,桑哥摘其疏中语,诬以不道,奏遣使往讯之,天祥就逮。时行台遣御史按部湖广,咸惮之,莫敢往,致远慨然请行。比至,累章极论之。桑哥方促定天祥罪,会致远章上,桑哥气沮。转运使卢世荣榷茶牟利,致远并劾之。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致远清修苦节,耻事权贵,聚书万卷,名曰墨庄。家无余产,教诸子如师友。

    (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七》,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多所画   谟:谋划、谋议

    B. 当仍以学   赡:赡养

    C. 仍以显等付忙兀台之  鞫:审问

    D. 桑哥气   沮:阻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金末从其父义徙居东平寿张   非蛇鳝

    B. 家富赀   虽才高

    C. 致远察情   皆出于此乎

    D. 众赖安   臣具表闻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致远知其冤/状将纵之/忙兀台胁之/以势致远/不为动亲脱显等/械使从军自赎

    B. 致远知其冤状/将纵之/忙兀台胁之/以势致远不为动亲/脱显等械/使从军自赎

    C. 致远知其冤状/将纵之/忙兀台胁之以势/致远不为动/亲脱显等械/使从军自赎

    D. 致远知其冤/状将纵之/忙兀台胁之以势/致远不为动亲/脱显等/械使从军自赎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教授”指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的学官,是讲解经义、掌管学校课试的文职官员。

    B. “榷茶”指政府对茶叶所实施的课税、管制等措施,是我国唐代以后的一种茶叶专卖制度。

    C. 申屠致远备受重用,为政有方。元世祖南征时,他被推荐担任经略司知事;后来他担任寿昌府判官时,布置得法,民众得以安定。

    D. 申屠致远为人勇敢,敢于斗争。陈天祥被捕后,大家都怕桑哥,不敢前往湖广巡视,申屠致远慨然请行,和桑哥进行了面对面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

    (2)属县械反者十七人,讯之,盖因寇作,以兵自卫,实非反者,皆得释。

    (3)致远清修苦节,耻事权贵,聚书万卷,名曰墨庄。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某报联合众多网络平台发起“向祖国表白,中国有我”网络征集活动。参与者可以通过文字、照片、视频等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祝福,展示祖国最让你感到骄傲的变化和成就,记录你正在为祖国发展所付出的点滴努力,表达你对祖国迈向伟大复兴新征程的感想与思索……

    请你据此写一篇文章,参与这一活动。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