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B.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C.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D.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B.夫子莞尔而笑
C.子路从而后 D.君子之至于斯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而刘夙婴疾病
B. 戍卒叫,函谷举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C. 六王毕,四海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D.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园将芜胡不归 胡:何,为什么
B.知来者之可追 追:追赶
C.引壶觞以自酌 引:举起
D.善万物之得时 善:羡慕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③师不必贤于弟子④可谓智力孤危⑤思厥先祖父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⑦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A.③④ B.①⑦ C.②⑤ D.①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期)
材料二
一场二胡直播吸引21.5万用户,一位古筝主播年收入超千万元——平日里许多传统艺术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关注度,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些进军网络直播平台的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家身上。箜篌、古筝、琵琶……这些普通人在古诗词里读到,却没有什么机会看到的乐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台上真实展现。平日里“冷门”的传统乐器,为什么放到网络直播平台上就“火”了?这首先要归功于互联网传播的助力。比如,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平时如果到国家大剧院演出,观众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000人左右。这还是在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爱好者集中的北京。但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
(摘自人民网2017年4月7日)
材料三
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田青表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田青委员坦言,在传统艺术保护问题上自己是“保守派”,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本质的东西,不能“转基因”。“转基因的结果就是迎合人,这不是艺术家要做的事,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创造。”田青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让自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变非常重要。“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200个剧种,”田青表示,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
(摘自《中国日报》2015年3月3日)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上述三则材料,分别来源于报纸和网络,所谈内容各有侧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同时都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话题。
B.材料一、材料二都谈到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材料二侧重谈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助力,使艺术传播突破时空障碍。
C.从材料二可知,把传统艺术放到直播平台去表演,让观众看到更多平时看不到的乐器,这种形式更优于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
D.材料三中田青委员认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让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以季羡林的故事为例,来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不能像德国的“梵文”那样“阳春白雪”,需要亲近普通民众。
B.材料一提出不能“丢弃了内在的魂魄”,材料三提出“坚守住本质的东西”,都是为了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媚俗,不能自降格调来迎合观众的口味。
C.材料一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才能焕发新一轮的蓬勃的生命力。
D.材料三强调,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底线,如需要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的昆曲古琴,就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去搞网络直播。
【3】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7、名句默写。
(1)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后列举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谏逐客书》中,作者开篇即直入主题表明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谏逐客书》中,作者以事实为依据,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善于接纳外来人才的君主为例,并用假设的语气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谏逐客书》中,李斯立足现实,通过对比论证一针见血地指出,同样是非秦国所出,如果国君对待外来人采取不同的态度的话,会给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不良印象。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两句,以反问语气表达了对秦朝统治者极力搜刮百姓、生活奢靡无度的愤慨之情。
(2)在《逍遥游》中,引用了《齐谐》一书描述大鹏从南冥起飞时回旋上升的壮观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观刈麦》“______,______”用白描的笔法直接刻画炎热的天气对农人的折磨与煎熬。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为说明君子实现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的方法,荀子用“______ , _______” 巧妙设喻类比。
(2)李白的《蜀道难》中以行人的动作描写突出蜀道高险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
(3)《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幸福生活的语句是“______ , 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写世俗的人本来就投机取巧、违背规矩、任意改变、随波逐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3)《劝学》中连用四个比喻,并联系生活实际,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目的在于强调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笨的原因在于:“古之圣人”虽然才能超出一般人很多了,“____________”,“今之众人’’才智远不及圣人,却“_____________。”
(2)杜甫晚年四处漂泊、年迈病苦、久客孤愁。他的晚期诗作《登高》对这种生活状态作了生动而准确概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无题》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诗人对所爱之人坚贞不渝的深情。现在也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登高望远,追怀英雄豪杰,暗寓南宋统治集团没有像孙权那样的英雄豪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杜牧《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受堪江上鼓鼙声。
(注)估客,指商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远见”表达作者远望见汉阳时的喜悦,但“犹是”两字又突显对仍有“一日程”的惆怅,一联之内,情感跌宕。
B. 颔联写商贾白日酣眠,风浪平静;船夫夜晚细语,江潮悄涨。笔墨中透露出诗人情绪渐渐转为平和。
C. 颈联借景抒情,愁鬓恰逢秋色,诗中将憔悴形象、惆怅情绪与凄凉暗淡秋景融为一体,曲尽愁苦滋味。
D. 整首诗,作者截取漂泊生涯中的一个片断,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全诗淡雅含蓄,平易而炽热。
【2】有人说鼓鼙声使作品独辟境界,主题更加深刻,鼓鼙声在这里指的是什么?作品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结合课本内容,完成各题。
冯勤字伟伯,魏郡繁阳人也。长八尺三寸。八岁善计。初为太守铫期功曹,有高能称。期常从光武征伐,政事一以委勤。勤同县冯巡等举兵应光武,谋未成而为豪右焦廉等所反,勤乃率将老母兄弟及宗亲归期,期悉以为腹心,荐于光武。初未被用,后乃除为郎中,给事尚书。以图议军粮,在事精勤,遂见亲识。每引进,帝辄顾谓左右曰:“佳乎吏也!”由是使典诸侯封事。勤差量功次轻重,国土远近,地势丰薄,不相逾越,莫不厌服焉。自是封爵之制,非勤不定。帝益以为能,尚书众事,皆令总录之。司徒侯霸荐前梁令阎杨。杨素有讥议,帝常嫌之,既见霸奏,疑其有奸,大怒,赐霸玺书曰:“崇山、幽都何可偶,黄钺一下无处所。欲以身试法邪?将杀身以成仁邪?”使勤奉策至司徒府。勤还,陈霸本意,申释事理,帝意稍解,拜勤尚书仆射。职事十五年,以勤劳赐爵关内侯。迁尚书令,拜大司农,三岁迁司徒。先是三公多见罪退,帝贤勤,欲令以善自终,乃因宴见从容戒之曰:“朱浮上不忠于君,下陵轹同列,竟以中伤至今,死生吉凶未可知,岂不惜哉!人臣放逐受诛,虽复追加赏赐赙祭,不足以偿不訾之身。忠臣孝子,览照前世,以为镜诫。能尽忠于国,事君无二,则爵赏光乎当世,功名列于不朽,可不勉哉!”勤愈恭约尽忠,号称任职。勤母年八十,每会见,诏敕勿拜,令御者扶上殿,顾谓诸王主曰:“使勤贵宠者,此母也。”其见亲重如此。中元元年,薨,帝悼惜之,使者吊祠,赐东园秘器,賵赠有加。
(节选自《后汉书·冯勤传》)
【1】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①人能弘道 弘:阔大、广大。 ②政事一以委勤 委:托付
③莫不厌服焉 厌:满足
B. ①无適也,无莫也 適:专主。 ②期悉以为腹心 悉:全部、都。
③陈霸本意 陈:陈述。
C. ①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责:责备。 ②举直错诸枉 错:放置。
③帝贤勤 贤:贤德。
D. ①美目盼兮 盼:盼望 ②不贰过 贰:两次。
③帝益以为能 益:越发、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豪右”指封建社会的富豪大族、世家大户,古代曾以右为尊上,故称“豪右”。
B. “宗亲”指同宗的亲属,它与姻亲有同有异,是姻亲中受古人重视的一部分。
C. “玺书”原指以泥封加印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皇帝的诏书也称“制书”。
D. “薨”是古时对“死”的一种讳称,一般称诸侯王公之死,也可称皇帝的嫔妃之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冯勤颇有才能。他八岁就擅长算术,初入仕途时担任太守铫期的功曹,展示过人的才能,被铫期推荐给光武帝。
B. 冯勤聪明能干。他起初没有被光武帝重用,后来他因筹划军粮时处理事情精明勤勉而受到光武帝的亲近和赏识。
C. 冯勤处事稳妥。掌管封赏事宜时,他综合衡量受封者的功劳大小、封地的远近、土地的肥沃贫瘠等因素,受封者都很信服。
D. 冯勤忠心耿耿。因以前重臣多获罪被免,光武帝担心大臣们重蹈覆辙,便加以告诫,他自此便更加恭谨,尽职尽责。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引进,帝辄顾谓左右曰:“佳乎吏也!”由是使典诸侯封事。(《后汉书·冯勤传》)
(2)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孟子·离娄下》)
(3)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孟子·梁惠王上》)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怀疑,似乎是件很简单的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怀疑有如草木之牙,从真理之根萌生”……从小到大,我们读书做学问,常常听到教诲,要学会怀疑。
怀疑,有时给人的感觉又很难。互联网时代,搜索一个知识点,常会冒出好几种截然不同的答案。何止是读书做学问,几乎每隔一段时间,网络上总会爆发一场“口水战”,吸引不少人围观甚至参战。更有甚者,很多人总是在怀疑每个事件背后的动机。
在飞速发展的时代和纷繁复杂的环境中,青年人要正确应对人生新阶段的困惑与挑战。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