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湖南娄底高二(下)期末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历史的魅力就在于相互间的认同和归属。有时会忽然明白,岁月里需要 的奉献,成长中要有 的斗志,更需要从岁月里长出来的热爱。历史并不遥远,“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下的种种,你我都无法真正   。用热爱,用责任,回望过往的美丽,创造当代的辉煌,成为未来的历史。

    A.承前启后  初出茅庐  缺位

    B.承前启后  初生之犊  缺席

    C.承上启下  初生之犊  缺位

    D.承上启下  初出茅庐  缺席

  • 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奋斗的过程,从来不会  、一帆风顺,而是布满荆棘、充满艰辛。我们必须常怀忧患意识和紧迫之心,抓紧每一天,做好每件事。正如春耕,如果仅仅看作是农民的事,疲疲沓沓、拖拖拉拉,就可能耽误全年的粮食收成。切不可滋生等一等、看一看的  心理, 甚至犯春困,打不起精气神。辛勤耕耘自己的责任田,每个人都 。只有拿出务求全胜的决心,才能凝聚所向披靡的合力。

    A.一马平川   观光   不辞劳苦 B.一马当先   观光   义不容辞

    C.一马当先   观望   不辞劳苦 D.一马平川   观望   义不容辞

  • 3、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古人字前常加排行次序,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仲父”,仲父之弟称“叔父”,最小的叔父称“季父”,后来伯仲之弟统称“叔父”。古代称为“伯夷”、“仲尼”、“叔向”、“季路”的四人,正确的排行顺序是:(  )

    A. 老大、老二、老三、老四

    B. 老大、老二、老三、最小

    C. 老二、老三、老四、老大

    D. 老三、老四、老大、老二

  •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两项是(  )

    A. 音乐是具有超越的价值的,它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中国古人甚至认为动物也可以欣赏,好的音乐应该追求腾蛟起风的效果。

    B. 低俗广告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杀鸡取卵,即使能够在短时间内有“钱途”,也缺乏“前途”。

    C. 复兴之路上的中国人,不可能不关注既往的大历史。历史剧创作者要沉下心来,结草衔环,努力打造精品,为观众带来丰富的精神滋养。

    D. 钓鱼城山势突兀耸立,相对高度约300米。山下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汇流,南、北、西三面环水,山河表里,自古为“巴渝要冲”。

    E. 中国幅员辽阔,因此不同地区,事物的名称往往南辕北辙,比如有些北方人把吃的面叫“吃饭”,而把米饭叫“吃米”。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据某地图大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辽宁省游客人数最多的景区为沈阳北陵,45万人次拥进北陵景区,景区内人山人海。

    B. 《记住乡愁》以感人的故事、丰富而平实的情感、浓厚的文化内涵,受到海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被誉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接地气的精品力作”。

    C.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以诗词为主题的大型全民互动益智节目,其赛制、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富有新意,力求打造一席特色鲜明的文化盛宴。

    D. 为迎接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市园林系统集中力量营造整洁有序、大气靓丽、优质宜居的城市形象。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的近代史开启之际,老大帝国愚昧颟顸,执迷于“夷夏之辨”,以“天朝上国”自居,在西方先进的器物、制度和思想文化面前仍然自以为是,造成了“天朝的崩溃”。这种因过度文化自信导致的“华夏中心主义”大大地阻碍了中国向先进的西方学习,造成了落后挨打的屈辱的百年近代史。然而,这种历史叙述没有看到“夷夏之辨”在近代史上一度也为中国向西方学习提供了一定的思想资源。

    夷夏之辨,是传统中国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之一。它将天下划为“华夏”诸邦与“夷”“戎”“蛮”“狄”等部落。它产生之初,便有依文化与血统作区分的两重含义在内。但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不再以血缘的亲疏而以文明程度的差异作为区别华夷的标准,而且逐渐被广为接受。

    在历史上,中国长期以来在东亚处于文化、政治、经济领先的地位。久而久之便使得人们习惯性地将中国与“先进文化”画上等号。然而,当清王朝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而丧权辱国,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时,中国是否仍是文化最为先进的国家,就成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在此问题面前,如果仍然不假思索地将大清即是华夏作为无须怀疑的前提,那么大清便还是文化先进之国,因此就没有必要向西方的“蛮夷”学习。即便要学习,最多也是学习器物上一些优点,即“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换言之,华夷观在此时对中国走向现代化就起到了相当大的阻碍作用。

    但与此同时,也有一批有识之士慢慢注意到西方列强不仅有极为发达的物质文明,在精神文明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而大清是否在文化上也领先于西方列强便值得怀疑。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在深入了解西方社会之后,便感慨道:“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在他看来,中国已经沦为“夷狄”,而西方列强因为文化昌盛,俨然已有“华夏”气象。维新派的代表谭嗣同、梁启超则将民主、共和制度视为辨认夷夏的重要标准,在他们看来,在与西方世界的较量中,中国早已落后而成为夷狄了。

    因此在这些“睁眼看世界”者看来,以地域定夷夏是不符合“夷夏之辨”的本义的;夷夏是可以转换的;西方的政教风俗、伦常礼义并不逊于中国,甚至胜于中国;西方俨然已是“华夏”而中国沦为“夷狄”了。而“夷狄”必须向华夏学习,亦即大清必须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文明成果。郭嵩焘从“夷夏之辨”的义理出发,指出“自西洋通商三十余年,(西方)乃似以其有道攻中国之无道,故可危矣”。从这个意义上说,“夷夏之辨”在近代史上并非完全扮演了阻碍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角色,它同时也给一部分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摘编自章舜粤《“夷夏之辨”之于近代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满清帝国愚昧执着,坚守“华夏中心主义”,自以为是,造成过度文化自信,使得天朝最终崩溃。

    B. “夷夏之辨”将天下划为“夷”“戎”“蛮”“狄”等四邦,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思想观念。

    C. 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得清王朝丧权辱国,统治者开始思考中国是否仍是文化最为先进的国家。

    D. 西方列强的文明成果,促使先觉者清醒地认识到大清帝国在政治和文化上已经落后于西方列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分析“天朝的崩溃”的原因,得出了“天朝上国”的狂妄思想造成了屈辱的百年近代史的结论。

    B. 第四段从与史实相反的角度假设,推导出华夷观在当时对中国走向现代化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C. 引用谭嗣同、梁启超的观点,论证了在有识之士眼中,夷夏的角色已发生转换,中国已成为夷狄。

    D. 结尾引用郭嵩焘的话,证明了“夷夏之辨”为部分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满清帝国不以“天朝上国”自居,不过度文化自信,就不会有中国近代史上一百多年的被动挨打的局面。

    B. 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以文明程度的差异取代血缘的亲疏作为辨别华夷的标准,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

    C. “夷夏之辨”既阻碍了中国向西方学习,也为一部分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有识之士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D. 文章认为要以文明程度来定义“华夏”,这样便于清晰认识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状况,进而取长补短。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横线部分。

    (1)《蜀道难》中描写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行路难》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3)《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儒道两家都用行路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 8、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同心而离居,_____。(《涉江采芙蓉》)

    (2)面图省识春风面 ,_____。(杜甫《咏怀古迹》)

    (3)吾尝终日而思矣 ,_____。(《劝学》)

    (4)______,抚孤松而盘桓。(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______,躬亲抚养。(李密《陈情表》)

    (6)_____,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凭箜篌引》)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拟行路难(其四)》中,鲍照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起兴,兴中有比,形象地说明人生亦有命,人只能听凭命运的安排。

    (2)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地名对举表示空间距离的遥远与阻隔,以此写一方对另一方的深情,或写彼此的牵挂和无奈,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很典型的一例。

    (3)“梦”是古代诗词中的高频词汇,古代诗人借着做梦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从心所欲,任意西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朱自清《松堂游记》: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从前人说“_______________”,真有点儿!(白居易《琵琶行》)

    (2)苏轼《赤壁赋》中概写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两句:“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常常会导致一个国家灭亡的两句是“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先后用“_____”和“_____”两句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历经金人入侵战火的人们淡忘当年的屈辱岁月、而今安于异族统治的痛心与批判。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慨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

  •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2)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_____。(杜甫《咏怀古迹》)

    (3)______________,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4)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5)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遣 兴

    杜甫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

    B. “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因为路途迢遥而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

    C. “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

    D. 末尾两句写诗人仰观天空中飞翔的大雁,透露出让大雁为分散的兄弟捎信的愿望。

    E. 本诗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来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2诗的第一句就说:“我今日夜忧。”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请结合诗句作简要概括。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曾同亨,字于野,吉水人。同亨举嘉靖三十八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改礼部,迁吏部文选主事。故事,丞簿以下官,听胥吏铨注,同亨悉躬亲之。隆庆初,为文选郎中,荐用遗佚几尽。进太常少卿,请急去。万历初,起大理少卿。历顺天府尹,以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御史刘台得罪张居正,同亨,台姊夫也,给事中陈三谟欲并逐之,奏同亨赢不任职。诏调南京,遂移疾归。九年,京察拾遗,给事中秦燿、御史钱岱等复希居正指,列同亨名。勒休致。居正卒,起南京太常卿。召为大理卿,迁工部右侍郎。督治寿宫,节浮费三十余万。由左侍郎进尚书。军器自外输,率不中程,奏请半收其直,又请减织造之半。皆报可。汝安王妃乞桥税,同亨拒之。帝竟如妃请。内府工匠,隆庆初数至万五千八百人,寻汰二千五百人,而中官滥增不已。同亨疏请清厘。已得旨,中官复奏寝之。同亨弟乾亨请裁冗员以裕经费,京卫诸武臣谓减已月也大哗何同变出朝围而之同言形怎休不得遗门成加大子少保力去迢乘传归久之,再起故官,税使所在虐民,同亨极谏。三十三年大计京官,与考动徐必达持正不挠。是年,北察失执政意,中旨留给事中钱梦皋等;南察及同亨自陈疏,亦久不下。同亨适给由入都,遂引疾。诏加太子太保致。同亨初入吏部严嵩其乡人,尚书吴鹏则父同年也,同亨无私谒。尝止宿署舍,弥月不归。尚书杨博痛诋伪儒,同亨曰:“此中多暗修,非可概斥。即使阳假名义,视呈身进取,恬不知耻者,孰愈哉?卒年七十有五。赠少保,谥恭端。

    (节选自《明史·曾同亨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京卫诸武臣谓减己月俸也/大哗/伺同亨出朝/围而噪之/同亨再乞休/不得请/九门工成/加太子少保/力乞去/诏乘传归

    B.京卫诸武臣谓/减己月俸也/大哗/伺同亨出朝/围而噪之/同亨再乞休/不得请/九门工成/加太子少保/力乞去/诏乘传归

    C.京卫诸武臣谓/减已月俸也/大哗/伺同亨出朝/围而噪之/同享再乞休/不得/请九门工成/加太子少保/力乞去/诏乘传归/

    D.京卫诸武臣谓减己月俸也/大哗/伺同享出朝/围而噪之同亨再乞休/不得/请九门工成/加太子少保/力乞去/诏乘传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疾”是指托病辞官,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后文中的“引疾”一词与此同义。

    B.休致,古代指官吏年老去职,也泛指官员辞官,“勒休致”是指勒令官员去职退休。

    C.“大计”是明代官员考核制度,每三年一次,才、守卓异者候升,劣下者依法处置。

    D.“同年”,古代所有同年参加科考者的互称,吴鹏曾与同亨父亲同年参加科考,故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同亨亲躬职事,竭忠尽职。任吏部文选主事期间,他亲力亲为,做好官员铨选登记工作;在文选郎中任上,他慧眼识才才德之士几乎都得到荐用。

    B.同亨公忠体国,为国节用。他负责帝陵修建节省了不必要开支三十多万两;宦官滥增工匠人数,他奏请处理,获得旨意,减省了大量的人工开支。

    C.同亨不惧权恶,心系民生。汝安王妃向朝廷请求收取桥税,他认为是无理要求,予以拒绝;税使四处为害百姓,他为民请命,极力进谏,予以阻止。

    D.同亨为人正直,任事勤勉。他初入吏部,并没有私下拜访同乡的高官严嵩和与父亲相识的尚书吴鹏;他一心为了工作,曾整月住在官衙,没有回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器自外输,率不中程,奏请半收其直,又请减织造之半。

    (2)即使阳假名义,视呈身进取、恬不知耻者,孰愈哉?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请以“行走在消逝与新生中”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