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2-3岁的儿童叫孩提,女好十三、四岁叫豆蔻,好十五岁叫及笄,男子十五岁叫束发等。
B.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开始设置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其中户部主要掌管天下土地、户籍、赋税、科举、财政收支等。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C.太学是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始于西周,西晋改为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叫祭酒。
D.古代的敬称又叫“尊称”,表示说话人尊敬客气的态度。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驾、陛下等;对将军的敬称是鹰下;对使节的敏称是节下;对三公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
2、对下列对联所涉及行业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美味招来云外客,清香引出洞中仙——餐馆
B.万里星斗心胸里,十二时辰手腕间——钟表店
C.瓦壶水沸邀清客,茗碗香腾遣睡魔——浴室
D.虽云毫末小技艺,却是顶上真功夫——理发店
3、下列句子中,“会”的用法与“会遭此祸”的“会”相同的一组是
①相如闻,不肯与会 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己失期
③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④会征促织
⑤会不相从许 ⑥俱会大道口
⑦会其怒,不敢献
A.①④⑥ B.②⑤⑥⑦ C.①③⑤ D.②④⑦
4、下列对《《物种起源》绪论》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现在(1859年)我的工作已将近结束了。但是因为要完成它还需要许多年月,又因为我的健康很坏,所以被催促来发表这个“摘要”。特别诱使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华莱斯先生现在正在研究马来群岛的自然史,对于物种起源,他得到了差不多与我完全相同的一般结论。1858年,他寄给我一篇关于这个问题的论文,并且要求我把它送给赖亦尔爵士,赖亦尔爵士把这篇论文交给林那学会,并刊登在第三卷会报上。赖亦尔爵士和虎克博士都是知道我的工作的人,虎克博士曾读过我1844年的“纲要”。和华莱斯的优秀论文同时发表。
A.达尔文发表“摘要”,只是因为完成研究工作尚需时日而自身健康状况不佳。
B.华莱斯与达尔文的研究都涉及物种起源,他们得到的“一般结论”也相当接近。
C.“将近”“差不多”“完全”等用词准确严密,体现达尔文审慎、严谨的科学态度。
D.将“若干提要”和“论文”同时发表,反映赖亦尔等人对研究成果的尊重与保护。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必须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沉静在艺术的美感当中,才不会焚琴煮鹤,暴殄天物。
②取材于古代英国历史传说的《李尔王》,鞭辟入里地刻画了一位刚愎专横的君主的人生转折。
③像他这一类靠着一些繁文缛节撑场面的家伙,正是愚妄的世人所醉心的。
④为了激活课堂,提升课堂效率,一改教室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该班班主任与学科老师达成共识:每堂课都必须与学生三推六问。
⑤我们要坚决反对与会的各国元首一家一计、七爷子八条心,要精诚团结,把大会开成一次成功的大会。
⑥“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一旦被“冲突”“较量”“对抗”等零和思维蒙蔽了双眼,其结局无非是中国一句成语所言:盲人瞎马、夜半临池。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6、完成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魏家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彫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崇尚自然、平淡、朴素、简约,本来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精髓,但在先秦时期,其他派别的许多思想家也加入了对华丽之美的尖锐批判,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墨家从下层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曰:“为乐非也。”法家对华丽之美的批判态度更加尖锐,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同老子、庄子、墨子一样,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而且,儒家美学思想中本来就包含着“节用”的观念和“辞达而已矣”的主张。这样,不但是儒与道,而且又加上了墨与法,这四家的美学思想在朴素、自然、平淡、简约、实用这诸多方面形成了合流,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华丽之美也就成为众矢之的了。
(节选自《华夏文明》,有删节)
【1】下面有关“朴素为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B.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大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
C.朴素为美不仅在中国美学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在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艺术创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B.《尚书·五子之歌》中旗帜鲜明地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的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C.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美学思想,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强调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D.法家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在美与真的关系问题上,他提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主张。
B.庄子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时,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之美,但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的,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C.如果传统美学观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它就将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在先秦时期,儒道墨法等思想家在美学思想上达成的共识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将进酒》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运用夸张手法极写人生短暂,真是妙笔生花。
(2)《阁夜》中形成鲜明对比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显示地方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逝去,未曾给当朝留下教训和反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陆游《书愤》中诗人用典明志并表现了年华老去、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悲怆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3)姜夔《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境况,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
9、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抱负的句子是:“ _________, ________”。
(2)李煜的《虞美人》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 _________, ________”。 这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3)李白《将进酒》中以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自我,显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 _________, 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烽火扬州路”形成对比,写出百姓迎神赛会的场景,说明人们已忘却战败的历史。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从内外两方面揭示一个国家灭亡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1)苏轼《赤壁赋》中写苏子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乘着小舟,在广阔旷远的江面坡荡漾上随波漂荡的两句是:__________ , __________ 。
(2)白居易在《琵琶行》用“_________ ”的诗句写出了谪居浔阳所听山歌的特点及感受,又用“________”的句子表达了对所听琵琶曲的赞赏。
(3)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_________ ,__________句子,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愿望。
12、按要求填空。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_____。(《师说》)
(3)本来是自己思念对方,却描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有人将这种手法命名为叫“从对面写起”;周邦彦《苏幕遮》中运用这种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青溪
王维
言①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②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磐石上,垂钓③将已矣。
注释:①言:发语词,无义。②趣:通“趋”。③垂钓:指严子陵隐居富春江。
【1】下列对诗中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逐”,写出诗人常常循青溪进入黄花川游历,观赏美景。
B.“趣途”,指走过的路途,暗指诗人曲折漫长的人生坎坷路。
C.“喧”“静”二字,动静相生,描摹出青溪的清幽宁静之景。
D.“漾漾”和“澄澄”,两个叠字的运用,使该句音韵更和谐。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交代描写对象,引出下面对青溪景色的具体描绘。
B.三四句写青溪虽不足百里,却随山势千回万转,貌似很长。
C.五至八句,写出青溪既喧闹沉静,又幽深肃静的环境特点。
D.本诗语言清淡素雅,想象奇特,虚实结合,画面生动丰富。
【3】结合最后四句,谈谈作者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永福,字渊亭,广西上思人,本名义。所部皆黑旗,号黑旗军。同治末,法人陷河内,法将安鄴构越匪黄崇英谋占全越,拥众数万,号黄旗。越王谕永福来归,永福遂绕驰河内,与法人抗,设伏以诱斩安鄴,覆其全军。法人大举入寇,永福军频挫。越人授永福为三宣副提督,辖宣光、兴化、山西三省。有黄佐炎者,越驸马,以大学士督师。永福数著战功,匿不闻,永福衔之。
光绪七年,法人藉词前约互市红河,胁越王逐永福。越王佯调解,而阴令勿徙。法大怒,逾岁,入据河内。永福愤,请战,出驻山西,迳谅山。战怀德纸桥,阵斩法将李威利,越王封一等男。既又败之城下,法人决堤掩其军,越人具舟拯之出,退顿丹凤,与法人水陆相持,苦战三日,部将黄守忠攻最力。敌乃浮舰攻越都悬万金购永福越乞降永福欲退保胜黑旗军皆愤懑守忠自请以全师守山西功不居罪自坐永福乃不复言退。
九年,法人要议越事,岑毓英力言土寇可驱,永福断不宜逐,上韪之,命永福相机规河内,并济以饷。十年,毓英次嘉喻关,永福往谒,毓英极优礼之,编其军为十二营。毓英奏言:“永福为越官守越地,分所应为,若畀以职,将来边徼海澨,皆可驱策。”於是擢提督,赏花翎。法人扰宣光,永福窖地雷待之,连日隐卒以诱敌。敌不敢出。复徙营偪城,三战皆利。逾月,法舰入同章,毓英遣将分伏河东西,永福居中策应,两岸轰击,败之,复以全力扼河道。十一年,法军攻左域,停战诏已下未至,犹大捷临洮。论胜宣、临功,赐号巴图鲁。
永福骨瘦柴立,而胆气过人,重信爱士,故所部皆尽死力云。永福战越,名震中外,谈黑旗军,辄为之变色。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五十》,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敌乃浮舰攻越都/ 悬万金购永福/ 越乞降/ 永福欲退保胜/ 黑旗军皆愤懑/ 守忠自请以全师守山西/功不居/ 罪自坐/ 永福乃不复言退
B.敌乃浮舰攻越都/ 悬万金购永福/ 越乞降/ 永福欲退保胜/ 黑旗军皆愤懑守忠/ 自请以全师守山西/功不居/ 罪自坐永福/ 乃不复言退
C.敌乃浮舰攻越都/ 悬万金购永福/ 越乞降永福/ 欲退保胜/ 黑旗军皆愤懑/ 守忠自请以全师守山西/功不居罪/ 自坐永福/ 乃不复言退
D.敌乃浮舰攻越都/ 悬万金购永福/ 越乞降永福/ 欲退保胜/ 黑旗军皆愤懑守忠/ 自请以全师守山西/功不居/ 罪自坐/ 永福乃不复言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治,是清穆宗载淳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此后逐渐形成制度。
B.大学士,即内阁大学士,是皇帝的参政顾问和最高幕僚,负责起草诏令及审议奏章,其职权大致与唐朝的中书舍人相当。
C.一等男,男爵是中国古代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中的一个等级。明清始设爵位,将其作为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D.巴图鲁,满族传统封号,意思是勇士、英雄,用来封给战功显赫的人物。封刘永福为巴图鲁,是对其勇猛和战功的肯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永福机智勇猛,富有谋略,先在河内设伏诱斩法将安鄴,后又用水攻计,挖决河堤,水淹法军,迫使法军退守丹凤。
B.刘永福深受赏识,不负所托,先是得到越南王的信任,后又得到岑毓英的赏识和举荐,而他也用实际行动给予了回报。
C.刘永福重视信义,爱护士兵,深得部下的爱戴和拥护,他所统率的军队将士们都拼死作战,其部将黄守忠就是例子。
D.刘永福战功赫赫,威震中外,他带领黑旗军多次击败法军,斩杀其多名将领,使得法军谋占全越的企图一直未能得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福数著战功,匿不闻,永福衔之。
(2)毓英次嘉喻关,永福往谒,毓英极优礼之,编其军为十二营。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戚继光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詹天佑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习近平
2018年5月,演员范冰冰获“国家精神造就者荣誉”奖之事一经曝光,舆论哗然。原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崔永元对此评论道:“一个真敢发,一个也真敢领。”一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什么是中国精神”的讨论热潮。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