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于斯三者何先 吾道一以贯之 B.君子哉若人 渺渺兮予怀
C.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 其斯之谓与 D.而未之有也 无乃尔是过与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B.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C.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D.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舟曲泥石流使大量的百姓毁家纾难,陷入悲痛之中。
B.一直被视为夺冠热门的韩磊不孚众望,在《我是歌手》总决赛中,以第一名的成绩挺入最后一轮。
C.在校篮球友谊赛中,各班都组织了啦啦队,为各自的球队呐喊助威,敲边鼓。
D.那个时候的她可真是鸡肠小肚,别人提一点意见,她都记恨在心里,现在长大了,心境开阔多了。
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古代祭祀时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牛、猪各一头叫“少牢”。
B.“薨”在古代指诸侯或大官的死。年幼丧父称为“孤”。
C.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岁的人。
D.“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初一”称“朔”,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晦”。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 , , , 。
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A.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在不断变化,历史也在不断变化
B.作家的追求,作家的爱好,在不断变化,历史也在不断变化
C.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追求,作家的爱好,也在不断变化
D.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长时间的冷战,这些历史事实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尽管如此,多数人愿意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五四新文学不仅改变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形式,而且,相当多的作家动手译介域外文学,使各种西方文化元素逐渐汇入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这开辟了汉语白话文学的新阶段——“现代文学”。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就曾经深刻地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
这同时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是,“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相反,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人们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一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恰恰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儒冠儒服、三叩九拜之类。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工业社会的机器节奏响彻生活的每个角落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例如“意境”“情景交融”乃至“天人合一”——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概念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以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在一个群雄争霸、风起云涌的时代,“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
(摘编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四新文学改变了传统且使西方文化元素汇入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成为了文学史上一个成功的范例。
B.鲁迅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像神话中的盗火者(普罗米修斯),力图借外国之“火”,来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
C.“君子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思想保存了农耕社会“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文化基因,具有独特的中国文化价值。
D.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在于维护传统礼仪,力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改变世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1段以五四新文学运动为例,目的是证明开辟了汉语白话文学的“现代文学”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
B.文章第2段通过对比,指出了“盗火者”与崇洋者对待西方文化的不同态度。
C.文章第3段结尾处所提出的问题及其展开,彰显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
D.文章引用马克思的话是希望人们从改变世界的角度去认识饱学之士清理和阐释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崇洋分子热衷于使民族历史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说明他们不懂得“师夷长技以制夷”之理。
B.汉语白话文学比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更适合表现当时的中国经验,因此它更能担负起“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为人们所接受。
C.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所以,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的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D.儒冠儒服、三叩九拜之类徒具形式的中国文化不能用于“改变世界”,它不能得到人们的维护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诗人醒来,梦中仙境消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先后用“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个包含对比的句子,表达了作者对历经金人入侵战火的人们淡忘当年的屈辱岁月、而今安于异族统治的痛心与批判。
(2)韩愈的《师说》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指出如果不及时纠正错误态度,必将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后果。
(3)《次北固山下》一诗“含不尽之见于言外”,其中饱含生活哲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________________,良辰美景奈何天,________________!朝飞暮卷,________________;雨丝风片,________________——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蜀汉处在危急存亡的时刻,从反面劝诫后主刘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免堵塞臣子们忠言劝谏的道路。
(2)《琵琶行并序》中表现琵琶女演奏琵琶过程中,声虽“暂歇”,却产生更好效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姚鼐在《登泰山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描绘刚登上泰山后所看到的雪景。
11、补写出空缺部分。
(1)及至始皇,______________,振长策而御宇内,_______________,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____,以为固。_________,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___________,而迁徙之徒也;______________,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4)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_______________ ,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____________。
(5)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_________存亡之理,_________或未易量。
(6)呜呼!______________ ,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_________________ 。
(7)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___________,君臣相顾,________。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8)__________,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__________,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9)忧劳可以兴国, ___________,自然之理也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__________,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10)春江潮水连海平,____________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_____________, 汀上白沙看不见。
(11)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____________, 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_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_______________。
(13)人生不相见,__________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_______________。
(14)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__________。十觞亦不醉子故意长。_________ ,世事两茫茫。
(15)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___________ 。欲持一瓢酒 ,__________。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12、补全下列空缺的句子。
(1)卧龙跃马终黄土,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石破天惊逗秋雨。
(3)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
(4)______________,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1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红窗迥
柳永
小园东,花共柳。红紫又一齐开了。引将蜂蝶燕和莺,成阵价①、忙忙走②。
花心偏向蜂儿有。莺共燕、吃他拖逗③。蜂儿却入、花里藏身,胡蝶儿、你且退后!
[注]①成阵价:成群成片。②忙忙走:飞来飞去。③拖逗:惹引,勾引。
这首词在语言上很有特点,请具体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珣,字元琳,琅邪临沂人。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温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①。皆难得之才也。”珣转主簿。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文武数万人,珣悉识其面。从温讨袁真,封东亭侯,转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珣兄弟皆谢氏婿,以猜嫌致隙。太傅谢安既与珣绝婚,由是二族遂成仇衅。时人希安意,乃出珣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除散骑常侍,不拜。安卒后,珣迁侍中,孝武深杖之。转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为士庶所悦。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王国宝自媚于会稽,与珣等不协,帝虑晏驾后怨隙必生,故出恭、恢为方伯,而委珣尚书令。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隆安初,国宝用事,谋黜旧臣。王恭赴谒帝陵,欲杀国宝,珣止之曰:“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然后顺时望除之,亦无忧不济也。”恭乃止。四年,以疾解职。岁余,卒,时年五十二。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曰献穆。珣神情朗悟,经史明彻,风流之美,公私所寄也。时事艰难,其崎岖九折,风霜备经,逼于嫌谤,才用不能尽。初,珣既与谢安有隙,在东闻安薨,便出京师,诣族弟王献之,曰:“吾欲哭谢公。”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于是直前哭之甚恸。法护,珣小字也。
(《晋书·王珣传》,有删节)(节选自«北齐书·樊逊传»)
(注)黑头公:头发还是黑的,便已位列三公的人。指一个人年少时即有作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B. 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C. 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D. 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表示成年,但因为体犹未壮,故有如此称谓。
B. 杖节,指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于四方,给予旄节以为凭信。
C. 太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指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力行政官。
D. 晏驾,晏,迟;驾,皇帝的车驾。晏驾原来指宫车迟出,隐讳说帝王不上早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珣年少得志,为桓温所赏识。王珣年青时与谢玄一起担任桓温的属吏,桓温对二人敬重有加,认为两人是难得的人才,将来会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
B. 王珣富有才学,为文颇有造诣。皇帝特别委任王珣为尚书令,王珣梦见有人把如椽大笔交予他,他以为这是有大手笔之事的预兆,后王珣之梦果应验。
C. 王珣不计前隙,深切表达哀情。虽然王谢二家有前怨,但在谢安去世时,王珣表达了想去为谢安哭灵的意愿,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但王珣坚持己见。
D. 王珣德能兼备,因时不能尽才。王珣精通经史,拥有众人认可的风流之美,可惜他遭逢艰难的时势,经历坎坷,迫于嫌隙诽谤,未能充分发挥才能。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
(2)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15、某班班主任在班会上指出,科任老师反映班里学生作业滞交,不交等现象严重,甚至有个别学生在课堂上看闲书,为了让同学们专心致志地学习,在班里发起了“禁绝一切课外读物进教室”的活动。你深感此举有欠妥当,请写一封劝谏信投入班级的班主任信箱,给班主任建言献策。200字左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