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高二(下)期末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中横线处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朗读需要什么?朗读,需要理由吗?”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央视正式   了《朗读者》第二季总宣传片,正式宣告《朗读者》第二季即将回归。如今,本季《中国诗词大会》刚刚   ,《朗读者》第二季又将回归,加上《经典咏流传》《信中国》等节目,文化 综艺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观众   。有专家学者认为,电视节目只是起了引导作用,最终目的是让民众能够静下心来阅读和   经典名篇。

    A. 曝光   闭幕   关注   感悟

    B. 曝光   落幕   注目   领悟

    C. 披露   闭幕   注目   领悟

    D. 披露   落幕   关注   感悟

  • 2、填入下列一段文字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你对“共享经济”一知半解,你有必要了解一下现在流行的打车软件。一个软件平台,把私家车、出租车都整合起来了。它给大家的出行带来了便利全新的体验。,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商业的基本事实:无共享,不经济。美国硅谷预测家们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你一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在网站上挑一个工作任务,不用朝九晚五地工作。工作之外,你的吃穿住行,全部可以实现共享。

     

    A

    如果

    那么

    于是

    B

    假如

    /

    /

    除了

    C

    如果

    那么

    以及

    于是

    D

    假如

    /

    以及

    /

    除了

     

     

    A. A   B. B   C. C   D. D

     

  •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同是描写“空山”,唐朝诗人王维的诗篇却诗中有画,意蕴不同。“   ”一句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

    ②这幅画是我在大学读书时恩师   的,多年来,虽四海漂泊,但我一直珍藏着它。

    ③成立于1994年的中国联通拥有世界第二大CDMA用户群和世界第三大移动通信用户群,在国内电信市场上已经与老大哥——中国移动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敬赠   鼎足而立

    B.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惠赠   平分秋色

    C.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敬赠   平分秋色

    D.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惠赠   鼎足而立

  •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个时代可能存在不少问题,但向前行进是主流,是大势,作家应与自己所处时代桴鼓相应,只有这样,我们的写作才有意义。

    ②学术批评少见,前沿探索稀缺,前瞻对策难有,这样的论文有多少学术价值?再加之文风晦涩,真让人不忍卒读

    ③随着中央环保督察的全面铺开,震慑作用进一步加强,各种利益诉求纷繁复杂,一些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不时夸大事实,积非成是

    ④教育行政部门是学生欺凌综合治理的牵头单位,负责对学生欺凌治理进行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这抓住了问题的“牛鼻子”,可谓纲举目张

    ⑤朝韩以冬奥会为契机恢复对话,谋求合作,备受世界关注。不过,体育外交的深度和广度毕竟有限,和平与和解的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曲折坎坷也属正常。

    ⑥书中的五百多幅高品质实拍图片,全方位呈现自然世界,摒弃毛举细故,为我们再现地球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的壮丽时刻。

    A. ①⑤⑥

    B. ②③⑥

    C. ②④⑤

    D. ①③④

  • 5、下面成语与人物搭配理解正确的是:(   )

    A. 图穷匕见——荆轲     投笔从戎——班固

    B. 韦编三绝——庄子     负荆请罪——廉颇

    C. 焚书坑儒——秦始皇   羽扇纶巾——诸葛亮

    D. 高山流水——俞伯牙   莼鲈之思——张翰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摘登

    材料一

    李老师给村民上的第一堂课,是剪枝。他把课堂就设在果园里,亲自动手,一会儿就把一棵果树的枝条,剪掉了三分之一。村民们心疼得不行,还有村民找到我家里。面对这些质疑,李老师就一句话:“明年果树如果挣了钱是大家的,如果损失了,算我的。”

    为了推广“套袋”技术,李老师买来了十六万个苹果袋,免费送给村民用。因为以前村民使用不成熟的套袋技术吃过亏,所以这次很多人死活都不敢用。李老师还是那句话:“损失了都算我的。”

    李老师就这样一次次给村民们立着军令状,推广新技术。第二年初见成效,第三年果园的面貌全变了,苹果长得细皮嫩肉,酸甜适口,一亩多卖了 3000 多元,带来效益 900 多万元。

    他想方设法给村民办夜校、搞培训,建议借邢台农校“送教下乡”,让 100 名果农在家门口读了中专。后来,62 名拿了大专文凭,现在都在考本科,191 人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人民日报》报道说岗底是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

    现在,岗底村富了,村民人均收入三万一千元,村民都住上了楼房,做饭、取暖烧燃气,100多户买了小轿车。今天的岗底,山青了,水绿了,人富了,生态美了,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越来越多。

    (摘自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我见不得老百姓穷》)

    材料二

    像许多夫妻一样,我们也很用心经营自己的家。不一样的是我们有三个家:一个是城市里的家, 在保定河北农大家属院;一个是山里的家,在各个帮扶基地;还有一个是流动的家,就是常年穿梭在山地平原之间的那辆越野车。

    近年来,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后,慕名来找他的人越来越多,保国帮扶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常常开车奔走于各地,帮扶基地的家我们住得少了,在车上的日子越来越多了,一年行程约 4万公里。他开车,我坐在旁边,替他接打电话,安排工作,联系事情。有时看他累了,陪他聊聊天,喝水、吃药、中午休息,都是在车里。一些常用物品,雨鞋、草帽、衣服、工具包等,把后备箱塞得满满的,车成了我们流动的家。

    比较起来,在保定市里的那个家待得最短。2016 年春节前,我俩回到保定的时候是腊月二十九,想准备准备年货,第二天过个年三十儿。可是我俩忙得都不知道,今年没有年三十儿,看着家里冰锅冷灶啥也没有,我心里一阵难受。最后,还是我们亲家打来电话,让我们去他们那里过了个除夕。我想初一总不能还在人家过吧,就张罗着去买点肉馅想包顿饺子,可是附近卖菜卖肉的摊贩早就都回家过年去了。

    三十多年来,我们在三个“家”之间来回奔波,结婚这么多年,保国因为太忙,常常顾不上家里的事。我前后两次做手术,他都不在身边,连手术签字都是同事代签的。去年在“燕赵楷模”发布厅录制现场,他对主持人说,这辈子最愧对的就是老婆和孩子!

    (摘自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郭素萍《我和保国的三个家》)

    材料三

    作为李保国生前所在学校的同事,我目睹了解了李保国从一个学农爱农、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山区综合治理专家,感受到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报国情怀。李保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服务人民中寻找和实现自身价值。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他常说,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教授,就是让咱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事,我是一名党员,理应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李保国是太行山人民的好儿子。35年来,他的足迹踏遍太行山所有山区县,身上沾满了泥土,心中装满了百姓。他把太行山人民当成亲人,农民也把他当成自家人。李老师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乡亲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太行山上,与巍巍太行相融,与山区人民相依。

    (摘自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饶桂生《他是太行山的儿子》)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了帮农民致富,李保国从一位青年教师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三十多年如一日,最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B. 李保国认识到帮助农民致富,不能只靠一个人的力量,而是要让农民都掌握农业技术,于是他和邢台农校一起“送教下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C. 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列举了大量的数字,这些数字非常具有说服力,都具体地表现了李保国为村民带来的经济收益,表达了村民的感激之情。

    D. 郭素萍对丈夫李保国的回忆充满深情,虽然丈夫顾不上家里的事情,忙得连年都没过好,但她几乎没有怨言,更多的是理解,以及对丈夫工作的支持。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则材料讲述李保国长年在山区奔波劳累,积劳成疾,也不能很好地休养,表达了对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和改善知识分子工作、生活条件的呼吁。

    B. 三则材料都表现了李保国教授一心一意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热情,赞颂了他作为共产党人的楷模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精神。

    C. 由于农民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最初李保国推广农业技术,还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可见帮助农民致富任重道远,道路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D. 由于侧重点的不同,三段材料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材料一主要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材料二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材料三的表达方式主要为议论。

    3这三则材料的侧重点各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试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直接表达自己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心情的语句是 “     ”。

    (2)苏轼《赤壁赋》指出“ ”,而从不变的角度来看,我们和万物一样都是永恒的。

    (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     ”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陆游《游山西村》中描写农家祭社祈年习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3在《琵琶行》中,白居易描写贬谪之地的音乐“___________________”和琵琶女高妙的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死得其所”是很多仁人志士的愿望,屈原在《离骚》中表明保持清白,为正道赴死是真正的死得其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2)杜牧的《阿房宫赋》写了秦贪婪地搜刮六国的财物,一旦拥有却“_____________”,随便丢弃,不知珍惜。

    (3)儒家讲究修身养性,居住环境讲究清幽雅致,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其居所环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___________,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用欧阳修的名句作答)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常用芳草美人自喻,其中“______________”两句就用美人自比,怒斥嫉妒和诽谤自己的奸佞小人。

    (2)在《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舍生取义”的精神“__________”,普通人也会有,只是“______ ”。

    (3)《阿房宫赋》中,杜牧说“______”,认为秦国亡于自身,随后又指出这类历史悲剧一再重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古人提及蓬草,大多自叹身世,如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借此意象表达了去国离乡的飘零之感。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通过描写宫女们梳理鬓发的盛况“____________________”,来写阿房宫中宫女之多。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千岩万转路不定”写自己迷失在“仙界”中,《蜀道难》中用与之相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现蜀道山势迂回,让人迷惑的特点。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遣 兴

    杜甫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

    B. “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因为路途迢遥而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

    C. “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

    D. 末尾两句写诗人仰观天空中飞翔的大雁,透露出让大雁为分散的兄弟捎信的愿望。

    E. 本诗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来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2诗的第一句就说:“我今日夜忧。”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请结合诗句作简要概括。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温疫论》原序

    吴又可

    昔仲景立《伤寒论》,盖为伤寒设也。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症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牍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求其所谓伤寒者,百无一二。予即诸书,咸以为春、夏、秋所发,皆属温病,而伤寒必在冬时。则历年较之,温疫四时皆有,而真伤寒,每在严寒。虽有头疼、身痛、恶寒、无汗、发热之症,每用发散之剂,一汗即解。间有不药亦自愈者,并未尝因失汗,以致发黄、谵语、狂乱等症。此皆感冒肤浅之病,非真伤寒也。伤寒、感冒均系风寒,竟感冒居多,伤寒希有,感受有霄壤之隔。今鹿马分,益见伤寒世所绝少。仲景以伤寒为急病,仓卒失治,多致伤生,因立论济天下万世,用心可谓仁矣。然伤寒与温疫皆急病,以病之少者,尚谆谆以告世,况温疫多伤寒百倍,安忍置之勿论?或谓温疫一症,仲景原别有方论,历年既久,兵火湮没,即《伤寒论》称散亡之余,王叔和补方造论,谬称全书。则温疫之论,未必不由散亡也明矣。

    崇祯辛巳,疫气流行,感者甚多,于五六月益甚,或阖门传染。其于始发之时,每见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有不者。或病家误听七日当自愈,不尔,十四日必,因而失治。或遇医家见解不到,以急病用缓药,虽不即受其害,究迁延而致死,比比皆是。感邪之轻者,有获侥幸;感邪之重者,而加以失治,枉死不可胜计。

    嗟乎!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病者日笃。病愈急,投医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古册之遗亡也。千载以来,何生民不幸如此?余虽固陋,静心穷理,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抵之处,与夫传变之体,并平日所用历验方法,详述于下,以高明者正之。

    (节选自吴又可《温疫论》,有删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鹿马分   攸:通“悠”,深,远

    B.未有不者   殆:懈怠

    C.十四日必   瘳:痊愈

    D.高明者正之  俟:等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因立论济天下万世 请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B.然伤寒与温疫皆急病 其闻道亦先乎吾

    C.况温疫多伤寒百倍 青,取之于蓝,而青

    D.何生民不幸如此 夫晋,何厌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症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牍/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

    B.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症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牍/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

    C.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症/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牍/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

    D.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症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牍/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

    4一名考生在居家隔离期间,翻阅古籍,了解中医文化,对文中加点词语做了如下笔记,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医学经典,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B.按,小篆字形,形声字,本义为用手向下压。成语“按图索骥”和《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中的“按”字与文中意思不同。

    C.崇祯辛巳,是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其中,“辛巳”是干支纪年。古人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作为序号。

    D.格,文中为“纠正”之意,古文中可表达相似意思的字词还有“匡、稽”等。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主要是针对伤寒之病,后世从医者却往往将伤寒与其他病症相互混淆,容易导致患者病情的延误。

    B.吴又可从临床症状、病情的急缓、病例的多寡等方面比较了感冒、伤寒、温疫三种疾病的异同,凸显了研究瘟病的紧迫性。

    C.崇祯辛巳年间,瘟疫流行,感染者众多。到了五六月份,疫病越来越严重,有的紧闭门户的人家,依旧被传染上了瘟疫。

    D.吴又可为人谦逊务实。他潜心梳理了数年来的行医经验,研究了疫气从哪里产生,又是如何传染到人的身上,立言救世。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伤寒、感冒均系风寒,竟感冒居多,伤寒希有,感受有霄壤之隔。

    (2)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病者日笃。

    (3)余虽固陋,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抵之处,与夫传变之体。

    7吴又可为什么认为瘟疫患者“乃死于古册之遗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5月4日,北京大学举行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北大校长林建华发表主题为《大学是通向未来的桥》的讲话。在讲话中,林建华将“鸿鹄”的“鹄”念成“hao”,这引起了广泛关注。5月5日,林建华在北大未名BBS上发表致歉信。

    对此,你怎么看?如果要求你以此为背景写一篇文章,你会怎么写?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