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住房条件的改善,两门相对却不相往来、以邻为壑的邻里相处之道早已引发社会学家的关注和思考。
B. 微小说一般不超过140个字,文本短小精悍,语言简洁,结局出人意料,作者随时与读者互动,具有相当的网文交互性。
C. 这个问题只能用供求关系平衡,如果非要用行政手段强行干涉,无异于方枘圆凿,那么,最终结果就是无法解决问题。
D. 他在山村过惯了闲云野鹤的生活,来到城市看到鳞次栉比的高楼、熙熙攘攘的人群,感到十分不习惯,没几天就回去了。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1)春节前后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属于正常的市场波动,并不违规,毕竟人力物力成本都在攀升,反映到价格上情有可原。
(2)三十年同窗聚会,眼见昔日的小姑娘、小伙子,如今都成了老太太和老大爷,同学们个个唏嘘不已,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3)大数据“杀熟”的现象,固然暴露了当今社会商业文明的滞后、商业伦理的落后,但因噎废食而遏制大数据的发展也是不理性的。
(4)他原本以为花大价饯买来的那只陶碗是价值不菲的古董,不料却被鉴宝专家认定为不名一文的赝品,这令他失落不已。
(5)整治过度消费明星隐私的乱象,首当其冲要让娱乐新闻摆脱“流量至上”“利益至上”的桎梏,回归新闻报道的正常轨道。
(6)学校里,你不难发现,有些学生很有教养,他们富有同情心、感恩心,处事礼数周到,这与家中长辈的耳提面命是分不开的。
A. (1)(3)(6) B. (2)(4)(5) C. (2)(3)(6) D. (1)(4)(5)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媒体指出,天津爆炸案发生后,不少企业慷慨解囊,捐款捐物,但同时也有部分企业确实表现冷漠,细大不捐。
②新瑞纳应潮流而变,精致的镀铬装饰,时尚的双腰线设计,超大容量的空间,全新的舒适度,将人性化设计展现得淋漓尽致。
③眼看股市“起高楼”,眼看股市“楼塌了”,一切来得猝不及防,一切也去得叫人措手不及。
④在严格的法律规范面前,执法队伍的形象,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抹不黑。能够抹黑的,只有执法队伍里极少数的害群之马。
⑤王老师在上课时强调,阅读文章要有宏观意识,如果一味拘泥于个别字词,就会导致目无全牛,容易断章取义。
⑥菲律宾前总统阿基诺三世恶毒抹黑中国“像纳粹德国”的言论遭到了亚洲社会的广泛批评,不少社论指出,阿基诺的危言危行过于极端,不符合身份。
A. ①②⑤ B. ②③④ C. ③④⑥ D. ②④⑥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一饭千金而被处以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的某官员,三个月后居然换了个位置“高升一级”。此事被曝光后,顿时舆论哗然。
B. 年轻画家毅然赴藏,深入藏民之中,打下了扎实的生活基础,创作《西藏组画》时不蔓不枝,将西藏题材绘画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C. 喜剧不能被低俗小品取代,其本质也不是低级的插科打诨所能表达的;喜剧应该用高雅品质赢得观众,而不是用媚俗的桥段取悦观众。
D. 年终,各种盘点甚嚣尘上,其中年度汉字的评选备受关注。“刷”字当选年度汉字,“诗与远方”“匠人精神”等入选年度关键词。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从某种意义上说,廉价药体现着社会的良心,在科学合理平抑药品价格、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促进大众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毕竟, , 。 , , , 。一个合理的医药市场结构就是,既有价格较高的新药特效药,也有更多寻常草根能买能用的廉价药品,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①事关人的生命
②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③支持更多人投身新药研发
④让大多数人能够买得起药、看得起病
⑤也要通过多元化杠杆工具挤出暴利的泡沫
⑥我们既要以灵活的定价机制和利润激励
A. ③⑤①②④⑥ B. ⑥③⑤①②④ C. ②①⑥③⑤④ D. ②①⑥⑤③④
6、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庙会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形式,反映民众心理和习惯。它的渊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古老的社祭。
周代,王为群姓立社,称为太社,自为立社,称为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称为国社,自为立社,称为侯社。百姓二十五家为里,里各立社,称为民社或里社。而社神是土地神,为民社的精神支柱,民众向社神祈求风调雨顺,就要进行社祭。
社祭时要有舞乐。《周礼·春官》:“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若乐八变,则地示(同祗,土地神)皆出,可得而礼矣;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可见,自古以来,祭神时总少不了舞蹈、音乐。这对后世庙会上祭神、娱神以至娱人的活动无疑是有深刻影响的,所以社祭是中国庙会产生的主源。
庙会又称“庙市”。传说黄帝时代“日中为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有人推测春秋时期已有“庙市”,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寺庙与市场已经发生联系。虽然这时的寺庙与市场的关系还不密切,其发韧之功殊无争议,有人考证唐玄宗开元年间就已有庙市。
北京最早的庙市出现在辽代,明代已很兴盛。明末刘侗、于正弈的《帝京景物略》一书记载了北京附近庙会情况。他们指出:“城隍庙市,月朔、望、念五日,东弼教坛,西逮庙墀庑,列肆三里。市之日,族行而观者六,贸迁者三,谒乎庙者一。”这是说,到庙会上看热闹、游玩观光的人占60%,买卖东西的人占30%,而真正谒庙烧香磕头的人只占10%,说明这时庙会是在佛寺道观内或其附近形成集宗教、商贸、游艺于一体的民间聚会。
此类庙会又称多内涵型庙会,庙会上有宗教、娱神、游乐等活动。但也有把神像抬出庙外巡行,谓之迎神赛会。这是没有集市的庙会。如妙峰山庙会就是没有集市的庙会,还有的地方并无庙而也称庙会,如清代厂甸和天桥,这些也统称为庙会。
总之,中国庙会是从古代严肃的宗庙祭祀和社祭及民间的信仰中孕育诞生。汉、唐、宋时期,加入佛、道教的宗教信仰和娱乐形式,尤其经过明清的进一步完善发展,突出商贸功能,从而成为人们经济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取材于中国网∙中国庙会)
材料二
北京的庙会相传起源于辽代(公元907--1125),称为“上巳春游”。元、明两代,定都北京,庙会进一步兴起,到了清代更为发达。
民国以后,北京商业有某种程度的畸形发展,许多新式商场应运而生,如东安市场、新罗天劝业场等相继创建。那里有古色古香的东西,又有琳琅满目的进口商品,而古老庙会上则大部分还是那些传统的东西。所以庙会生意逐渐衰微,甚至有些庙会停办。但是庙会长期以来就是城乡物资交流的主要形式;庙会上所售的货物,尤其是土特产,便宜实惠,符合当时一般平民的消费水平。庙会上的一些戏曲、杂技完全出于民间艺人的创作,其地方风土情味及生活气息浓厚,仍为大多数平民喜闻乐见,符合当时一般群众的欣赏水平。同时,庙会也为一些贫民(劳动人民)提供了谋生的场地。故此庙会还不能完全为新式的商场所取代。作为节年时令庙会来讲,还有一个群众长期以来形成的信仰和风俗习惯的问题,远非当时社会条件能改变的,所以一些主要庙会仍沿袭旧制,照常举办,直至解放初期。
北京庙会大体分为三类:
每月定期轮流开放的庙会。这些庙会有的后期香火已绝,逐渐演变成纯商业性、娱乐性的集市。在这种庙会上做生意的(包括戏曲、杂技艺人)有少数是固定的,如隆福寺的书局、花市的绢花局,都是坐商,就开设在庙里或庙门外的街上。在庙会期间,自然生意兴隆,平日可照常营业,不必移动。还有非固定性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赶庙”的,在几大庙会上来回跑,这都是庙里的大货摊。会期,在庙里前后院、旁门、正殿等处搭大布棚摆摊营业,卖绸缎布匹的,卖衣服鞋帽的,卖木器家具的,卖各种风味小吃的......他们都在固定的地点设摊,摆摊的地方都是向庙里租来的,按月交钱。这些货摊、吃食摊以及戏曲、杂技等摊子,都是一年到头按日子赶到各庙会上去做生意。还有一些是肩挑小贩,有的有固定地点,有的没有固定地点,在庙的前后门随意营业。
在传统节年或结合佛道两教祭祀活动循例开放的临时庙会。这种庙会的特点是以宗教活动为主的,在此做生意的摊贩,所售物品均系香烛、贡品以及有关吉祥物。所演戏曲多是“野台子戏”,通常是梨园届“献神”的;各种民间花会也是来朝圣进香的。虽然由于时代的变迁,所售商品,日用百货、儿童玩具逐渐多起来,民间艺人到此演出为了营利的逐渐多起来,但仍然不是纯商业性、娱乐性的庙会。
行业庙会。过去各行各业均有祭祀祖师的定例,每年一次,一般都是结合本行业祖师诞辰之日,举行善会,同行业人员都来拈香致祭,届时,请来香会,表演民间杂戏,谓之献神。例如五月初五安定门外极乐林(瓦木行)和三月二十九日丰台花神庙(花农),都有盛大的善会。
取材于常人春著《老北京的风俗》
材料三
中国的传统岁时节日与商业贸易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庙会就是旧时在寺庙里或附近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里举行的集市。中国的传统岁节促进了社会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而社会的商品生产又促使传统节日的内容更丰富,规模更大,从而促使传统节日的稳定发展。传统年节和商业贸易相辅相成,其相互容纳、相互渗透的作用推动传统节日和商贸的共同繁荣。
古代的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不很发达。但人们之间的商品交换是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中需要商品交换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和生产需要。而在节日期间,商品交换尤为突出。即使平时自给自足的小农家庭,到节日时也往往用自己的一些生产物作为商品来交换自己需要的其他商品,从而在整体上扩大了商品的种类和数量。投放节日市场的商品量较之平时有较大的增加,节日期间需要进行交换的群众又很普遍。因此,节日期间往往是购销两旺,商品成交额远远高于平时。对于中国封建社会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来说,民间的岁节活动无疑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从民间节日期间流行的生产物品来看,时令产品是其主体——为消灾祈福提供了必要的祭祀用品。端午节的艾蒿和菖蒲,这两种具有药用价值的节日物品,是旧时瑞午节不可缺少的东西。茱萸对重阳节也具有重要意义,佩茱萸成为重阳节祈福消灾和亲人间相互祝福的重要手段。同时,一定的时令产品为节日食品提供了原料,而节日食品又往往成为特定节日的重要标志。对于一般人来讲,节日食品是对日常膳食的一种调剂。节日来到时,人们利用时鲜产品精心加工,其制作和进食过程,何尝不是欢度节日不可或缺的内容?但另一方面,或由于不能自给自足,或出于交换其他生活用品的需要,人们在节日期间都要到集市去交换这些时令商品、节日食品,以及节日中的日常用品,从而进一步促进节日兴盛。
从相关的历史记载看,我国历史上的商品交换大都是通过庙会、集市、赶圩等社群集会来进行的。中国的传统岁节,不仅为社群成员提供了聚会的场所和时间,也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由于传统节日都是一年一循环,日期也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节日期间的商品贸易具有稳定性和周期性,有些节日的内容可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变,相关的商贸活动也就保持着特殊的稳定性,尽管商品的花色、品种总是不断变化的。每当节日过去后,那些与节日相关的商贸活动也随之中止。
【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百姓二十五家为里”中“里”是古代居民组织。杜甫《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中的“里正”就是“里”的管理者。
B. 古汉语的数字表达没有现在的符号及读法,而是一种描述性表达。文中“族行而观者六”的数字表示十分之六。
C. “城隍庙市,月朔、望、念五日”中,“朔”指农历每月十五,“望”指农历每月初一,“念”通“廿(niàn)”,意为二十。
D. 社祭时的舞乐,后来演化为民间娱乐活动。鲁迅的小说《社戏》叙述的就是孩子们在当地祭祀土地神时看戏前后的故事。
【2】下列对“庙会”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庙会由古老的社稷演变而来,是在传统节日期间举行的游艺娱乐活动。
B. 庙会是古代中国百姓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和生产需要的商业贸易性活动。
C. 庙会是旧时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里由寺庙作为举办方举行的宗教集会。
D. 庙会是年岁时节在寺庙或附近举行的宗教、商贸、娱乐的民间聚会。
【3】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线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应运而生:“应”和“应届”中的“应”读音一致。
B. 琳琅满目:“琳琅”读音是línláng,指美玉。
C. 便宜实惠:“便宜”读作“piányi”,也读“biànyí”。
D. 拈香致祭:“拈”的读音为niān;“祭”共11画。
【4】下列有关民国后“庙会还不能完全被新式商场取代”的原因,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庙会上所售的货物便宜实惠,利于当时一般平民消费。
B. 新式商场的商品琳琅满目,庙会商品则是传统产品。
C. 庙会上民间艺人的演出,地方特色及生活气息浓厚。
D. 当时社会条件不能改变群众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
【5】下列对“北京庙会分类”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是
A. 定期开放的庙会演变成商业娱乐性集市,这里的商户都是坐商。
B. 行业庙会是结合本行业祖师诞辰之日举行的每年一次的善会。
C. 庙会上的“赶庙”商户,在庙里租固定的地点设摊,按月交钱。
D. 以宗教活动为主的临时庙会,在民间商业贸易方面相对薄弱。
【6】下列表述不属于中国传统节日和商贸活动之间关系的一项是
A. 中国的传统岁节,为商品交换和商品繁荣提供了机遇。
B. 古代中国人们之间的商品交换在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
C. 节日期间的商品交换进一步促进了节日丰富和经济发展。
D. 中国的传统年节和商业贸易是相辅相成、相互容纳的。
【7】根据材料三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中国商品经济不很发达,导致年岁时节人们之间的商品交换可有可无。
B. 节日期间人们到集市去交换食品,节日食品往往成为特定节日的重要标志。
C. 我国历史上的商品交换都是通过庙会、集市、赶圩等社群集会来进行的。
D. 传统节日和商业贸易相互促进,每当节日过后,商贸活动也随之中止。
【8】近几年,春节庙会中商业元素成为主角,庙会味道变淡,请结合三则材料,为恢复庙会的“文化味”提出建议。
7、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同心而离居,_____。(《涉江采芙蓉》)
(2)面图省识春风面 ,_____。(杜甫《咏怀古迹》)
(3)吾尝终日而思矣 ,_____。(《劝学》)
(4)______,抚孤松而盘桓。(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______,躬亲抚养。(李密《陈情表》)
(6)_____,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凭箜篌引》)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逍遥游》中,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大鹏南徙时的壮观场面,认为大鹏虽能飞上万里高空,仍然有所依托。
(2)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了春天山中百花芬芳的景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了夏天山中树木繁茂的景色。
(3)清代学者方玉润评价《诗经·氓》中的语句说:“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己者,女殆痴于情者耳。”其中“忧”表现为“____________”,而“喜”表现为“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说明兵家必争的险要之地,如果不是可靠的人把守就会反受其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欧阳修《醉翁亭记》对太守盛宴描绘得让人眼馋,不仅有“________”捕到的鱼,还有泉水酿的酒和杂陈于前的“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男主人公心愿达成后对女主人公变得粗暴无礼。
(2)《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说明鹏在迁徙过程中的活动范围之大。
(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戍边将士的外貌和神态,表现他们的思乡之情。
11、根据语境,补写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笔下的绿水青山,固然少不了陶渊明的“木欣欣以向荣,①____”的佳木清泉,更寄寓着古今诗人们的万般情思。王羲之与友雅集兰亭,发现“此地有②___,③___”,“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于此间畅叙幽情。杜甫独登高台,望“④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悲情汹涌。白居易江边送客,枫叶荻花,别情满怀,“醉不成欢惨将别,⑤__”。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面对“⑥__,水随天去秋无际”的无边秋景则引发了慷慨情怀。毛泽东立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⑦__,⑧__”,激荡似火豪情。青山绿水,不仅是自然山水的画卷,更是中国文人的精神栖息地。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马说》中用“_________”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诗经·氓》中用“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男女主人公年少时非常融洽的关系。
(3)苏轼在《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汉宫春·立春日
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①,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②?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③?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注]①西园,北宋都城汴京西门外有琼林苑,专供皇帝打猎和游赏。②黄柑荐洒:黄柑酪制的腊酒。立春日用以互献致贺。更传,更谈不上相互传送,青韭堆盘:《四时宝鉴》谓“立春日,唐人作春饼生菜,号春盘”。③解连环,据《战国策·齐策六》:秦昭王尝遣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齐多智,而解此环否?”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锥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虽为婉约之作,风格与豪放之作明显不同,但是其内在的情感也有相通之处。
B.上片写词人看到美人头上春幡,方知“春已归来”,其“袅袅”一词,颇为传神。
C.下片开头先以一“笑”字,故意打散上片中的紧张和烦乱情绪,并领起整个下片。
D.本词用比兴手法,所运用的风雨、燕子、西园、梅柳、塞雁等物,富有象征意味。
【2】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
②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庄子》
(1)第二则材料中的“言”指的是 。
(2)分析孔子和庄子对“言”的观点的异同。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回首5年来,我国的成就与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宏观来看,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加到82.7万亿元,年均增长7.10%,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微观而言,从“慧眼”卫星遨游太空到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从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到海水稻进行试产,全线贯通的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奔驰在祖国广袤大地上的复兴号列车……中国的新形象给世界留下了新印象。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