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梁启超说:人之生也,与忧思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你们都知道我是感情最强烈的人,但经过若干时间后,总能拿出理性镇住它, 。这一点你们虽然不容易学到,但不可不努力学学。
A. 所以感情不致牵动我,糟蹋我的身子,妨害我的事业
B. 所以我不致受感情牵动,妨害我的事业,糟蹋我的身子
C. 所以感情不致牵动我,妨害我的事业,糟蹋我的身子
D. 所以我不致受感情牵动,糟蹋我的身子,妨害我的事业
2、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第一节班会课,同学们观看了央视《开学第一课》节目,被深深感染,班主任总结时循循善诱学生要重视提高人文情怀。
②品读经典,体悟人生,看名著就是同名家对话,跟哲人心灵交汇,就让人心里生出暖暖的感觉,如坐春风。
③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这座城市变成泽国,一片汪洋,人们调侃说到城市去看海,其壮观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④现在有部分学生不重视语文知识积累,不用心体悟生活,没时间阅读经典作品,写起文章来东拼西凑,真叫人不忍卒读。
⑤最近一段时间,在欧洲发生的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恐怖事件,再次给全世界敲响了警钟,恐怖分子是世界的公敌。
⑥在中国南海问题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站在正义的立场,为中国发声,他们的危言危行,受到中国人民的一致好评。
A. ②⑤⑥ B. ①②④ C. ①③⑤ D. ③④⑤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过恰当的一组是
鲁迅先生独创了将诗和政论凝结于一起的“杂感”这一尖锐的政论性的文艺形式,① ;这一形式,是鲁迅先生所独创的,是诗人和战士的一致的产物。自然,这种形式,在中国旧文学里是有它类似的存在的,但我们知道,旧文学中的这种形式,② ;有的则在精神上也有可取之点,却只是在那里自生自长的野草似的一点点萌芽。鲁迅先生以其战斗的需要,才独创了这在其本身是非常完整的,而且由鲁迅先生自己达到了那高峰的独特的形式。
A. ①这是独特形式的诗,然而又是匕首,又是投枪②有的只是形式和笔法上有可取之点,精神上是完全不成的
B. ①这是匕首,这是投枪,然而又是独持形式的诗②精神上是完全不成的,有的只是形式和笔法上有可取之点
C. ①这是匕首,这是投枪,然而又是独特形式的诗②有的只是形式和笔法上有可取之点,精神上是完全不成的
D. ①这是独特形式的诗,然而又是匕首,又是投枪 ②精神上是完全不成的,有的只是形式和笔法上有可取之点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B. 相较于欧洲普遍的有桩式共享单车而言,国内的无桩式单车成本更为低廉、租赁和归还更为方便、支付方式多样便捷等优点。
C. 姚明在长达9年的NBA职业生涯中,我们分享过他成功的喜悦,也见证了他失败后面临的种种责难:但逐渐走向成熟的姚明,坦然告诉记者,他已经看淡了成败。
D. 六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6.4%,为了保持食品价格稳定和消费者利益,政府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价格管理的措施。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反映时代呼声、总结优秀成果、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是宪法永葆活力的关键所在,在发展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作出新规范是时代必然、实践必要、法治必需。
B. 不论是制定民法总则强化对公民财产、信息等权益保护,还是以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约束行政权力,亦或是改革司法制度保障人民诉讼权益,中国的有力举措让保障人权从理念变成现实。
C. 皮影戏最早始于秦汉,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华县皮影戏凭借雕刻精美的艺术造型、奇妙精湛的演出技巧和婉转优美的唱腔在众多皮影戏流派中独树一帜,享有“中华一绝”的美誉。
D. 本书不是局限于介绍办公室工作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而是抓住办公室“中枢地位”的特点,把办公室工作放入领导、决策、管理的大框架中,系统、全面地阐述办公室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英
凌叔华
自从三姑姑的婆家送了好日子来,小英每天早上总忘不了拉着她妈问“还有几天三姑姑才做新娘子?”或是说“妈妈,三姑姑怎么还不装新娘子?”
有一晚上小英做梦见三姑姑装新娘子向着她笑,把她倒笑得羞了。
裁缝天天抱着一大包新做好的衣服送到祖母房里,小英常跟着进去,三姑姑站在玻璃柜前面试穿新衣服,有粉红的,有淡绿的,紫的,花的,镶着金边银边同各色花边的,小英看得妈妈叫都听不见了,挨在祖母身边只说,“多好看!多好看!”老太太看她那付羡慕神情,便搂着她笑问,“你也想做新娘子,是吗?”
好了,今天妈妈告诉小英还有三天,三姑姑就做新娘子了。
家内各人更忙起来,早上爸爸去衙门转个圈儿就回来忙着吩咐事了。未来的三姑丈也时常来,笑嘻嘻的冲着人,三姑姑也不出门,整天躲在房内收拾东西。
好容易忙过三天,这天早上家里各人都比往常起得早,母亲同小英换上一身新做的粉红衣服,小英跑出跑进的看大门前的扎彩,门口的板凳坐满了人。吃了午饭不多时,花车军乐队都到了,客厅里,祖母和姑姑的房里也满了客人。一会儿奏起军乐,大家拥着三姑姑出来,她果然也同张阿姨一样,披着长纱,抱着鲜花,上了花马车了。
晚上舅舅和舅妈,大姑妈和姑丈都在家吃饭,人虽多总觉不出热闹,祖母时时望着三姑姑卧房的门帘出神,大家说话常常听不见。
晚饭后祖母吩咐大家早些休息,张妈就领小英去睡。
“你来,张妈!”小英作出撒娇的声音,“我怕得睡不着。”
“三姑姑打扮的多好看!”她把夹被拉了拉,似乎带羞的问:“张妈,你想我还有多少日子才做新娘子?”
到了第三天的早晨,因为夜里母亲告诉小英第二天早上父亲带她去接三姑,她在天没亮就醒了。
马车进了一条胡同,在一家大门前停住。门口站着两三个穿长褂的男人,见车停下,那个胖子立刻上前开车门,迎着父亲面就是请一个安,嘴说着“请进去。”
在一间大厅子里,彼此行完礼,大家坐下吃茶说话,三姑姑却站在一边,后来还替那老太婆装烟袋。小英想“装烟,姑妈的秋杏才做这样事。”
她和三姑姑,父亲坐车回到家里,大家迎上堂屋去了。
一会儿小英走进祖母卧房的后面小屋子找东西,从门缝里望见三姑姑拉着祖母的手坐在床上哭,一边说,“三天都是站着,腰脊骨都酸痛起来,他们晚上打牌到一两点都不睡觉,我也伺候到那时分,……吃饭也不许坐到桌上吃,女婿同他母亲坐着吃,叫我站在一边伺候,这是什么道理?”三姑姑说着,祖母搂着她,叫她躺下歇歇。
母亲由后院过,招手叫小英出来,吩咐她到自己屋里玩去。
吃午饭时,祖母和三姑的眼都红红的。她们吃了半碗饭便放下了,父亲也只吃了一碗。预备的许多好菜都没吃多少。
下午太阳还没下去,三姑丈来了,说是接三姑姑回去。
不知因为什么,小英很不喜欢三姑丈的样子,她想起那个可怕的老太婆,就是他的母亲,那个母亲待她姑姑很不好。
“母亲说没下太阳前就回去。你快收拾走吧。”三姑丈向三姑姑说。
小英望着三姑姑默默走去洗脸,擦粉的时候,眼泪一滴滴流下来。
合家怏怏的送三姑姑上车走了。
母亲出门买东西,祖母躺在床上拿手绢盖着眼睛睡,小英也觉冷静得难过,走到下房看张妈补袜子去。
她翻着张妈的碎布包找好看的零碎布片,也盘腿坐在床上。一会儿她找出一块尺来宽的大红绸子,说:“这块给我好罢?”
张妈看了看红绸说:“啊,这块好,美得很,替你的娃娃做一件做新娘的衣服罢。”听说新娘子三个字忽然触动她今天好久要说没人可说的话。
“张妈,今天奶奶哭了,你看见没有?三姑姑也哭了,她为甚么哭?”
“因她舍不得离开家,舍不得离开奶奶,舍不得离开你。”
“不是。”她想了一想才说,“她是怕那个老太婆,一定那个老太婆欺侮她了。”张妈向她瞪了一眼,她不敢再说了。可是从张妈的脸色,她知道她没有猜错,静默了一会,她一面弄那块红绸子,一面又开了口:“张妈……”
“唉?”
“三姑姑不做新娘子行吗?”
(摘编自《小哥儿俩》,1935年10月,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粉红的,有淡绿的,紫的,花的”一句用精短的句子和词语,从颜色的角度、从小英的视角描写三姑姑衣服的颜色,表现了小英观察关注的重点。
B.故事的转折点是小英到三姑丈家看到三姑姑给她婆婆装烟袋的细节,小英认为这是下人的工作,小说以此表达对封建伦理道德对孩子危害的愤懑之情。
C.张妈对小英既有慈爱和耐心也有严格要求,如称赞小英找到的大红绸子美、解释三姑姑哭的具体原因,还有小英乱说话时,张妈瞪她,让她不再这样说。
D.小说主要讲述三姑姑出嫁前后的故事,对三姑姑的描写主要使用语言、动作等手法体现其情感波澜,表现出作者对时代特有的敏感和独特的审美眼光等。
【2】小说开篇写小英急着让三姑姑当新娘子,到后来不想让三姑姑当新娘子。小说为何这样安排?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文中有两个“世界”——小英的“儿童世界”和姑姑的“成人世界”,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两个“世界”的理解,并指出这样写的作用。
7、名句默写。
(1)《离骚》中写诗人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离骚》中诗人写自己虽遭到贬抑,但仍要一如既往地修身洁行,而不论别人怎么看待自己,这二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有两句,说世俗人善于投机取巧,违反规矩,又任意改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题文)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在阐述了居于下层的人不以从师为耻后,紧接着以“______ ,______ ,______ ”三句阐述士大夫对从师的态度。
(2)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从视觉和听觉着笔,生动形象地描写战斗场面的激烈的两句是“______ ,______ ”。
9、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元嘉年间宋文帝北伐军败后,人们忘却战败历史,在佛狸祠前频繁迎神赛社的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想以此来提醒南宋统治者并表达隐忧。
(2)《论语》告诉我们,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做到: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想象来表现小船在宽广满面上自如漂流的状态。
(2)《琵琶行》中用比喻的手法描写琵琶曲婉转流畅的句子是:“__________”。
(3)陆游的《游山西村》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描摹了南宋初年农村的风俗画卷。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诗人听琵琶女自诉身世后写了他听到几种乐声的不同感受,被贬浔阳之后听到乐声的感受是“________”,而听琵琶女弹出的曲调则感觉“_________”。
(2)《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
(3)《曹刿论战》中写到,当国家面临危难时,曹刿以“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反驳同乡“不在其位则不谋其政”的观点。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氓》)
(4)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5)重湖叠巘清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望海潮》)
13、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各题。
游终南山
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请赏析“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中“驱”“拂”二字的妙处。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韩镛,字伯高,济南人。延佑五年中进士第,授将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寻迁集贤都事。泰定四年,转国子博士,俄拜监察御史。当时由进士入官者仅百之一,由吏致位显要者常十之九。帝乃欲以中书参议傅岩起为吏部尚书,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于法亦不得升制可其奏。
天历元年,除.佥浙西廉访司事,击奸暴,黜贪墨,而特举乌程县尹干文传。治行为诸县最,所至郡县,为之肃然。二年,转江浙财赋副总管。至顺元年,除国子司业,寻迁南行台治书侍御史。顺帝初,历佥宣徽及枢密院事。至正二年,除翰林侍讲学士,既而拜侍御史。以刚介为时所忌。言事者诬劾其赃私,乃罢去。五年,台臣辨其诬,遂复起参议中书省事。
七年,朝廷慎选守令,参知政事魏中立言于帝:“当今必欲得贤守令,无如镛者。”帝乃特署.镛姓名,授饶州路总管。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必卜之。镛至,即撤其祠宇,沉土偶人于江。凡境内淫祠有不合祀典者,皆毁之。人初大骇,已而皆叹服。镛知民可教,俾.俊秀入学宫,求宿儒学行俱尊者,列为《五经》师,旦望必幅巾深衣以谒先圣,月必考订课试,以示劝励。每治政之暇,必延见其师生,与之讲讨经义,由是人人自力于学,而饶之以科第进者,视他郡为多。镛居官廨,自奉淡泊,僚属亦皆化之。先是,朝使至外郡者,官府奉之甚侈,一不厌.其所欲,即衔之,往往腾谤于朝,其出使于饶者,镛延见郡舍中,供以粝饭,退皆无有后言。其后有旨以织币脆薄,遣使笞行省臣及诸郡长吏。独镛无预。镛治政,虽细事,其详密多类此。
十年,拜中书参知政事。十一年,丞相脱脱在位,而龚伯璲辈方用事,朝廷悉议更张,镛有言,不见听。人或以镛优于治郡,而执政非其所长,遂出为甘肃行省参知政事。及脱脱罢,用事者悉诛,而镛又独免祸。乃迁西行台中丞,殁于官。
(选自《元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历元年,除佥浙西廉访司事 除:授官
B. 乃特署镛姓名 署:部署
C. 俾俊秀入学宫 俾:让
D. 一不厌其所欲 厌:满足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于法亦不得升制/可其奏
B. 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于法亦不得升/制可其奏
C. 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于法亦不得升/制可其奏
D. 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于法亦不得升/制可其奏
【3】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皇帝想让中书参议傅岩起做吏部尚书,韩镛上书说:按照制度他不能升为尚书。皇帝下诏同意了韩镛的奏言。
B. 韩镛在担任侍御史时,因为刚正不阿被当时的官员们忌恨,议论政事的人诬告他贪赃肥私,于是他被罢免了官职。
C. 韩镛任浙西廉访司佥事的官职时,打击奸诈、暴虐,罢免贪赃不法的官员,人们起初极为害怕,后来就都赞同信服了。
D. 韩镛在处理政事的空闲,经常邀请接见师生,与他们讲论探究经义,由此人人自觉努力学习,因而饶州通过科第考试进入仕途的人,比其他郡县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
(2)而龚伯璲辈方用事,朝廷悉议更张,镛有言,不见听。
15、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路边的一根稻草如果没人理睬,它永远是一根稻草。如果用它捆绑白菜,它的身价就与白菜相同;用它捆绑螃蟹,它的身价就与螃蟹相同。其实,人的价值有时也像一根稻草,与自身无关,就看你与谁在一起。但也有人认为“稻草定律”并非人生宝典,人的价值不应依附他人存在,而在于自身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思考?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和看法。
要求:自主立意,自拟题目;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得体。
②主持人大赛康辉评价选手说:再微小的光也是光,再平凡的人也有他们人生当中的高光时刻。
请以“微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有细节,有描写。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