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中国游戏机市场需求巨大,随着竞争企业不断加入,必将打破由微软、索尼和任天堂等公司瓜分市场的局面。
B. 奥巴马曾经调侃过,要是特朗普真能当总统,白宫一定会变成一个有按摩泳池、粉色霓虹灯闪烁的赌场。
C. 8月18日,通州分局接到受骗未遂的群众举报:有4个人在新华北街工商银行附近利用“掉钱”和“捡钱”的形式诈骗。
D. 就近期一些地方因征地拆迁引发恶性事件,国土资源部日前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严格管理,坚决防范征强拆行为。
2、下面各句中加点的“红”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恨西园落红难缀 B.翠减红衰愁杀人
C.当年拚却醉颜红 D.乱红飞过秋千
3、下面的诗句所涉及的古代体育活动依次为
①一声低来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霄。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挈漫徒劳。
②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③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④香散天风兰佩隋,声摇环玉彩绳飞。飘飘似跨双莺去,闲雅宜从月殿归。
A.放风筝 抖空竹 赛龙舟 荡秋千 B.抖空竹 放风筝 赛龙舟 荡秋千
C.抖空竹 荡秋千 赛龙舟 放风筝 D.放风筝 抖空竹 荡秋千 赛龙舟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在内部动力和外部压力的双重驱动下,我们的传统制造企业革新成果已经初显,海尔已转型为“创新平台”,华为、中兴的PCT专利申请量位居世界前列,特高压交流电压已成国际标准,高速铁路总体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我们的新型企业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能力提高较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移动通讯产业链条和通信网络已经建起,全球十大互联网公司有四家为中国企业,生物医药企业的基因测序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都说明, ,因此,我们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转型。
A.中国经济并非转型意志还不够,而是转型能力不足。
B.中国经济并非转型能力不足,而是转型意志还不够。
C.中国经济不但转型能力不足,而且转型意志还不够。
D.中国经济不但转型意志还不够,而且转型能力不足。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就个人的最终结局而言,他没有像某些人那样及时离开,暂时保全生命,而是以飞蛾扑火的方式,在慷慨激昂中绽放自我光芒,留下生命的灿烂。
②想要收获漂亮的语文成绩,就要和语文长相厮守,不离不弃。常学不懈,必定功不唐捐。
③一块20平方公里的方寸之地,成为全市的重大项目建设主战场,38亿元的项目相继在这里落地生根。
④研究者认为,这部著作涉及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情感写法、应对采访等诸多方面,细心教学生如何写作,可谓金针度人。
⑤中国共产党在反腐倡廉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制度建设,强调标本兼治,从源头预防腐败,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
⑥在热烈的掌声中,为期一星期的漫长论证会终于打退堂鼓了。作为主办方,我们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A. ②③④
B. ②④⑤
C. ①③⑥
D. ①⑤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文化被称为礼乐文化,政治被称为礼乐政治,对礼乐的崇尚和实践构成了中国传统文明、文化、政治的基础,诗教、礼教和乐教则构成了国民教育的主干。就中国古人对诗、礼、乐的理解看,我们很难分清它到底是属于美学还是伦理学的问题。礼主要涉及道德伦理问题,乐则指向伦理性的至善理想。也就是说,虽然按照现代学科划分,美与善或者美学与道德之间存在分界,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述中,两者却是混融的,其一体性要远远大于分离性。
但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美与善之间仍然存在差异。比如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评价上古乐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则“尽美矣,又尽善也”。这一方面说明美与善不可相互取代,另一方面则说明善必然是从美出发的善,美对于道德之善而言具有奠基性和先发性。正是因此,自孔子以后,中国儒家向来主张以审美教育涵养道德教育,即以美储善。所谓以美储善,就是通过美对善的渗透和包容,使美成为道德的容器和存在的境域。春秋时代,孔子对西周政治推崇备至,一段时间梦不见周公就心怀惶恐。但他在讲西周政治的特色时并没有讲到善或道德的问题,而是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说明人文性的美并不仅仅是为善的到来铺陈前奏,而是对至善之境具有整体的涵盖和弥漫性。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人们相信,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貌具有一体关系,良善的本性总会以美的形象向外显现。孟子认为涵养内在的“浩然之气”是培育君子之德的要务,被这种道德化的“浩然之气”充盈的状态就是美的状态,由此显现的形象的光辉就是崇高。
在中国古代,美一方面涵养道德,一方面则引领道德;它在个体层面涉及“以美立人”的问题。在国家层面涉及“以美立国”的问题。一种美德共济、美善相乐的雅化国风正是借此形成的。在美与德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者之所以以美和艺术作为国家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原因在于美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者之所以持之以恒对人民进行诗教和乐教,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看到了美和艺术对人性之善的发蒙、滋养和化育作用。从中国历史来看,由儒家确立的社会道德原则和伦理秩序之所以具有纵贯数千年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它借助关和艺术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活化了社会伦理秩序,软化了诸多人伦规则的机械和僵硬,使其更合乎人性和人情。
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更深刻的体认美育之于中国当代学校乃至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助于为国家道德建设开启一条更趋行稳致远的道路。
(选自《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美”与“德”》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人对礼和乐的崇尚与实践是构成中国传统文明、文化、政治的基础。
B. 中国传统儒家也强调善对美的作用,认为良善的本性会以美的形象向外显现。
C. 孔子以周公的美与善作为处世标准,所以“一段时间梦不见周公就心怀惶恐”。
D. 学习诗、礼、乐可以让人民向善,儒家思想者非常重视对人民进行诗教和乐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述中,美与善或美学与道德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清晰,是混融的。
B. 文章用了例证法、引证法来论证美与善之间的差异,肯定了儒家的“以美储善”思想。
C. 文章在论证美与德的关系时,从个人与国家、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来进行对比论证。
D. 文章结尾指出,深刻认识美与善、美与德之间的关系对当前国家道德建设有重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论语·八佾》中,孔子对上古乐舞《武》和《韶》的不同评价,说明了美的未必就是善的。
B. 在现代人看来,古人美与善或美学与道德不分,是因为现代学科划分的标准过于精细。
C. 西周政治没有善或道德的内容,“吾从周”"说明孔子后来对西周政治进行了完善。
D. 儒家的社会道德原则和伦理秩序把美与德审美化和艺术化,以人性化和人情化来规范与治理百姓。
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北宋名臣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中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_______,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成就了“文以楼生,楼以文传”的千古佳话。
②“万顷波平”极写洞庭湖水平如镜、波光粼粼的壮阔景象,而苏轼在《前赤壁赋》中,也写出了大江之上水气弥漫、波光星光交相辉映的美景,并借“______,______”写了与友人泛舟茫茫的江面、任凭小船从流飘荡的自在与畅快之情。
③“啸”作为一种歌吟方式,可以随心所欲地吐露一派风致,一腔心曲。吟啸之俗较古老,历史上的魏晋时期多有名士之啸,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也曾“______,_____”,表达自己归隐田园的愉悦之情与闲适之意。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①__________”一名,写了了琵琶女半夜醒来满脸泪痕的凄苦;“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写出了诗人听闻琵琶女遭遇后,泪满衣襟。
(2)《氓》中“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两句反映了人们用占卜的方式预测婚姻的吉凶的婚俗。
(3)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以对比的方式感叹人生短暂:“④__________,感吾生之行休。”
(4)周邦彦在《苏幕遮》中“⑤__________,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并勾起来词人的思乡之情。
(5)《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环境优美的句子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⑥__________,映带左右。”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不宜异同。(《出师表》)
(2)《离骚》中,屈原用“_______ ,______”两句表示即使被肢解,自己爱美的心志也不会因为受挫而改变。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时的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 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的结局。
10、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女子自诉婚后早起晚睡,日子过得非常辛劳,以此表达其内心不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极写曹操军队在获胜后的军容之盛。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说明反思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4)《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以“木”与“金”为喻,生动形象地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描绘周瑜的儒将装束,以“__________”表明周瑜的赫赫战功。
(3)《望岳》中,杜甫从所感所见的角度,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集贤①崔八叔承恩括图书
钱起
雨露满儒服,天心知子虚②.
还劳五经笥③,更访百家书。
赠别倾文苑,光华比使车。
早云随客散,寒树出关疏。
相见应朝夕,归期在玉除。
[注释]①集贤:集贤殿书院的省称。②子虚:指汉文学家司马相如所著《子虚赋》。③五经笥:藏五经的竹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崔八叔受天子恩宠的原因,以雨露喻恩宠,以子虚喻文学才华。
B.崔八叔文才横溢,学识丰富,才被朝廷派去搜寻遗失的先秦诸子典籍。
C.崔八叔离京,文坛人士纷纷写诗为他送别,荣耀堪比朝廷派出的使臣。
D.诗人想象崔八叔出关赶路的情景,实际是在想象崔八叔努力搜寻图书。
【2】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14、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颜真卿,字清臣,秘书监师古五世从孙。少孤,母殷躬加训导。既长,博学工辞章,事亲孝。
②安禄山逆状牙蘖,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廥廪。日与宾客泛舟饮酒,以纾禄山之疑。果以为书生,不虞也。禄山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使司兵参军李平驰奏。玄宗始闻乱,叹曰:“河北二十四郡,无一忠臣邪?”及平至,帝大喜,谓左右曰:“朕不识真卿何如人,所为乃若此!”
③贼破东都,遣段子光传李憕、卢奕、蒋清首徇河北,真卿畏众惧,绐诸将曰:“吾素识憕等,其首皆非是。”乃斩子光,藏三首。它日,结刍续体,敛而祭,为位哭之。
④李希烈陷汝州,卢杞乃建遣真卿:“四方所信,若往谕之,可不劳师而定。”诏可,公卿皆失色,以希烈反状明,劝不行,答曰:“君命可避乎?”既见希烈,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拔刃争进,诸将皆慢骂,将食之,真卿色不变。希烈以身捍,麾其众退,乃就馆。逼使上疏雪己,真卿不从。希烈遣李元平说之,真卿叱曰:“尔受国委任不能致命顾吾无兵戮汝尚说我邪?”希烈大会其党,召真卿,使倡优斥侮朝廷。真卿怒曰:“公,人臣,奈何如是?”拂衣去。希烈大惭。
⑤希烈拘真卿,守以甲士,掘方丈坎于廷,传将坑之,真卿见希烈曰:“死生分矣,何多为!”希烈僭称帝,使问仪式,对曰:“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诸侯朝觐耳!”
⑥兴元后,王师复振,贼虑变,遂缢杀之,年七十六。帝废朝五日,赠司徒,谥文忠。
⑦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而独曰鲁公。如李正己、田神功、董秦、侯希逸、王玄志等,皆真卿始招起之,后皆有功。善正、草书,笔力遒婉,世宝传之。
(选自《新唐书·颜真卿传》)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母殷躬加训导 (2)绐诸将曰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传李憕、卢奕、蒋清首徇河北( )
A.顺从 B.示众 C.夸耀 D.谋求
(2)死生分矣( )
A.本分 B.命运 C.预料 D.分隔
【3】第④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尔受国委任/不能致命/顾吾无兵/戮汝尚说我邪?
B.尔受国/委任不能致命/顾吾无兵戮/汝尚说我邪?
C.尔受国委任/不能致命顾/吾无兵戮/汝尚说我邪?
D.尔受国委任/不能致命/顾吾无兵戮汝/尚说我邪?
【4】把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日与宾客泛舟饮酒,以纾禄山之疑。果以为书生,不虞也。
【5】下面对文章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玄宗的“朕不识真卿何如人,所为乃若此!”意思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B.颜真卿说“君命可避乎?”也就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意思。
C.李希烈使倡优斥侮朝廷,其情景相当于“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D.“曾掌国礼,所记诸侯朝觐耳!”体现颜真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
【6】《颜真卿传》文末有赞:
“当禄山反,哮噬无前,鲁公独以乌合婴其锋,功虽不成,其志有足称者。晚节偃蹇,为奸臣所挤,见殒贼手。毅然之气,折而不沮,可谓忠矣。”
这段话中的“晚节偃蹇”指的就是上文第④段所记叙的_______一事。(用自己的话概括)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班班会上对“何为匠人?”进行主题讨论:
有同学认为:鞋匠、木匠、铁匠、豆腐匠……“匠人”本是指这些工艺高超的手工艺人。“匠”是一门生活的手艺,而“匠人”则是拥有这门手艺的人,透过双手不断地锤炼、磨砺,为的是对技艺和品质的至高追求,更是对“心”的历练。
另一位同学认为:匠人的领域远远大于熟练手工劳动的范围,是纯粹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好好工作的欲望。
还有的同学认为:匠人就是一位大师级别的造物主,真正的造物者总是从容的,没有愚昧的执着,而是对着生活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和顺应。
对于以上三位同学的理解,你怎么看?请你做出自己的权衡与选择,并说明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