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病偻,隆然伏行 名词作动词,患病
B.明烛天南 名词作动词,照亮
C.微风鼓浪 名词作动词,振动,拍击
D.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名词作动词,鸣响,发出声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骊山北构而西折
B. 其皆出于此乎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C. 及其所之既倦 流俗之所轻也
D. 圣人不凝滞于物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重阳节到来,小李给老师打电话表达登门拜访之意,老师说:“欢迎叨扰。”
B.拜读你的大作后,我斗胆斧正了其中几处不大通畅的文字,请你不要介意。
C.拙著《语文教学艺术初探》刚刚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特赠老友,敬请惠存。
D.评委会的成立得到了国内高水平专家的鼎力支持,吴阶平等专家忝列其间。
4、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B.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C.《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D.岁在癸丑:古人常用地支十个字和天干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指永和九年。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是( )
①建立广泛的临时性问题,从舆论上看,铄石流金,有利于主导国际舆论场;从经济上看,则有利于减少经济投入,摊薄战争成本。
②2017年10月1日晚间美国赌城达斯维加斯发生了一起空前绝后的枪击案,事件造成59死527伤,64岁的枪手史蒂芬在警察进入他酒店房间之前开枪自杀。
③千古文章一大抄,说“抄”固然偏激,但写作仍然要经过一个模仿、借鉴的过程,这确实不易之论。
④虽然父母给他请了一对一的家教,但家中客人众多,吵吵闹闹,一傅众咻,能有什么效果?
⑤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项目工作作为经济工作中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重要抓手,以此扩大有效投资需求。
⑥会场上,与会代表们各抒己见,字字肺腑,句句实在。作为代表之一,他为自己无法发表崇论宏议而焦虑不已。
A.③④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①②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高贵的清贫
徐贵祥
油菜花开时节,我们来到方志敏的故乡——湖塘村。此处是个宜居的山坳,四面环山,一幢阔大而又古色古香的木楼坐落在山根处,旁边是两汪平静的水塘。这就是方志敏故居。
一路上,不时听到当地朋友介绍方志敏家族的历史,有几个年轻女子,还眉飞色舞地说方志敏是她们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据说,方志敏身高1米82,高大俊朗,才华横溢自不必说,在担任闽浙皖赣苏维埃主席的时候,身穿白色西装,骑一匹白色骏马,当真是白马王子的标志性装束。
是的,方志敏有阔绰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事实上,回顾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些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大都有殷实的家境,他们不缺吃穿,不乏体面的生活,可是他们放弃了,因为信仰,因为要革命,因为要建设可爱的中国。从他们的手里经过的财富成千上万,可是他们自己,却往往连一个铜板也没有。
并不是每个人都配得上“清贫”这个字眼的,仅仅身无分文,还不是清贫。清贫是一种境界,只有精神高贵的清贫才是真正的清贫。
方志敏的故事很多,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晚赣的山水草木之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他被俘之后,国民党屡次派出高官劝降,甚至蒋介石亲自出面许以高官厚禄,均被方志敏在谈笑中拒绝。
我们后来从各种渠道看到的方志敏,戴着镣铐,神色泰然自若。在方志敏创立的闽浙皖赣苏维埃根据地首府葛源,我看到一张方志敏身穿军装挥手告别的照片,那是在他率部北上抗日的前夕,在葛源的枫林村,那个高高举过头顶、直直指向天空的手势,让我好像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女孩子说方志敏是她们的梦中情人。那个手势沉稳、自信、决绝,释放出一个男人、一个具有骑士精神的革命者勇敢无畏的力量。那一瞬间,我对身边的朋友说,方志敏不仅是一位革命英雄,也是一个贵族。
这个当年才30多岁的年轻人,在闽浙皖救四省交界的地方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兴办学校,开设医院,还构建了股市,这一切都是超前的。他是按照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经营着他的根据地,让那里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那时候的方志敏,学管着闽浙皖赣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可谓一言九鼎,从他手里经过的真金白银不在少数,可是,在“方志敏式”的苏维埃政府内,节俭却蔚然成风,连铅山县委买了12元黄烟,都受到严厉的批评,被挖苦为“好阔气的铅山县委”。
回想小学时代读过的《清贫》,我突然发现那个时候我并没有真正读懂,不,几十年后仍然没有读懂。放眼望去,如今在心里再默默地诵读那些文字,似乎从字里行间领略到另一种风景。北上部队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在生死考验的关头,方志敏拒绝脱离部队,拒绝逃生,坚持和同志们战斗在一起,后因叛徒出卖,在藏身的柴堆里被俘。在敌人的刺刀下面,这个命悬一絹的囚徒,就像个调皮的孩子,居高临下地打量着因为搜不到铜板而失望的士兵,冷静地看着他们的眼神和表情,甚至还有几分幸灾乐祸:“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齿冷三天?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尽管多少年过去了,我至今仍然记得英国作家伏尼契的小说《牛虻》中的那个情节,作为革命者的牛虻一亚瑟被执行枪决的前后。亚瑟从一开始就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谈笑风生并且评头论足,唇枪舌剑拒绝忏悔。在士兵向他射击时,他一次次地嘲笑和校正士兵的枪法,“来吧,孩子们,不要害怕,朝这儿打!”
而在今天,行走在蒙蒙细雨的湖塘村,我清晰地看到了另一个更加伟大的亚瑟。他领导了更多的亚瑟,而且他的清贫是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今天的清贫是为了明天不再清贫,这样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
(《2017年中国精短美文帯选》,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方志敏故居的木楼“阔大而又古色古香”,虽用语简单,却足以显示主人家境殷实,曾经有过体面的生活。
B.文章两次写到年轻女孩心目中的方志敏,由外及内,一方面表现方志敏的外在形象,另一方面表现他的内在精神。
C.“好阔气的铅山县委”,虽说是挖苦,实则是批评,可见,方志敏不仅严格要求自己,更希望全体革命者厉行节俭。
D.作者说自己“领略到另一种风景”,是指作者在认识到方志敏生活清贫的基础上,更认识到了他被捕时的镇定自若。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皖赣的山水草木之间”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岀了方志敏故事的珍贵以及流传之广。
B.作者联想到《牛虻》中亚瑟临刑前谈笑风生的表现,与方志敏形成类比,意在突岀方志敏坚守清贫的高贵品质。
C.文章夹叙夹议。在叙述中加入对“清贫”的理解,叙述详略得当,议论逐层深入。丰富了文章内涵,突显了文章深度。
D.文章赞美了以方志敏为代表的革命家的高贵品质,取材丰富,层次清晰,主题突出,体现了“形散神聚”的待点。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如全选,则取前3题)
(1)置杯焉则胶,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2)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3)_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蒹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逆流而上追寻伊人的道路艰难而又漫长。
(2)《曹刿论战》中,在曹刿看来,根据实情裁决案件是“_____________”,可凭借这一条件作战。
(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江流曲折,春花繁密,月洒花树的美景。
(3)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一句,用夸张的笔法,写李凭超群的琴技令羸弱的动物振奋起舞。
(4)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六国统治者不体恤百姓,搜刮民财,穷奢极侈。
(5)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虽然赋闲,仍梦见战马飞驰,弓箭震耳离弦的战斗场面。
(6)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自己当年求学时生活清苦,相比于衣着华丽的同学,“_____________”,毫无羡慕之心。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对人生失意和深沉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描写洞庭湖水浩瀚壮阔,无边无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扬州慢》中描写红药自生自灭无人欣赏情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以“______,______”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而已。
(2)《逍遥游》中以“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真正逍遥的三种人及其状况。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具体描写“江山如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国家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往往会走向灭亡。
(2)《诗经·卫风·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议论,“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秦就能从三世传下去,甚至可以传至万世都称君王。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自己虽身处漏雨茅屋,但是仍心系天下寒士,“__________,__________”突出体现诗人心怀天下苍生的精神境界。
(2)李白《蜀道难》中,以行人攀登时仰头屏气、不断叹息的情形极写蜀道艰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作者在文章结尾总结了秦国灭亡的教训,提醒后人应该以此为戒,不要重蹈覆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边界望乡
洛夫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象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
冷,还是
不冷?
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后记:1979年3月中旬应邀访港,十六日上午余光中兄亲自开车陪我参观落马洲之边界,当时轻雾氤氲,望远镜中的故国山河隐约可见,而耳边正响起数十年未闻的鹧鸪啼叫,声声扣人心弦,所谓“近乡情怯”,大概就是我当时的心境吧。
注:洛夫,台湾诗人。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掌开始生汗”传达的是一种紧张的情绪,表达的是渴望看见却又害怕看见的心态。
B.“惊蛰之后是春分”借传统节令,在时空和心理距离上营造出“伸手可及”的家乡氛围。
C.白鹭“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写出了诗人渴望飞到故国而不得的无可奈何的哀痛。
D.“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一步步逼近故国的泥土,表明游子的故乡便是广袤的祖国大地。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着说着”四个字,平平而起淡淡引入,却与后面强烈的情感形成一种情感上的跌宕起伏,体现了抒情节奏的控制。
B.“一掌冷雾”与开头的“雾正升起”相呼应,一首诗,以“雾”起,以“雾”终,既烘托了全诗的氛围,又形成情绪的回环。
C.“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运用通感,化视觉于听觉和触觉,使得原本抽象的思乡之情多维度、立体式地传达出来。
D.同行者“竖起外衣的领子”与诗人“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望乡的情之深,思乡的意之切。
【3】洛夫说“慎选语言,并进而将其锤炼成精粹而鲜活的意象”诗人是如何使其意象精粹而鲜活的?请结合诗中两处画线的诗句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姚鼐《登泰山记》
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有碧霞宫、东岳庙。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所历未速兹山百一,然其景之淑气之灵,各擅胜概,意象迥殊,则状之不可胜状也,余故弗著。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仰晞岩隙,白云孤翱。历阶可升,不知所极。俯视则一线危磴,窃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项,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徂徕杰峙其上高出群岫其巅仿佛可及山半而郡城踞原野殆如方罫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然后知不登泰山之巅,不知众山之非高也。人之自立,何独不然?出埃坷之表,扫拘墟之见,斯万物不能为吾蔽。而物之殊形诡趣,莫遁于吾之所嘱。盖有形之高,不能常居,无形之高,不可斯须去也。
——薛福成《登泰山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汶水东来/蜿蜒似带/徂徕杰峙其上/高出群岫/其巅仿佛可及山半/而郡城踞原野/殆如方罫/遥睇穹碧/渺若无外/
B. 汶水东来蜿蜒/似带徂徕杰峙/其上高出群岫/其巅仿佛可及山半/而郡城踞原野/殆如方罫/遥睇穹碧/渺若无外/
C. 汶水东来/蜿蜒似带/徂徕杰峙/其上高出/群岫其巅/仿佛可及山半/而郡城踞原野/殆如方罫遥睇/穹碧渺若无外/
D. 汶水东来蜿蜒/似带徂徕/杰峙其上/高出群岫/其巅仿佛可及山半/而郡城踞原野/殆如方罫遥睇/穹碧渺若无外/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阳,从阜,与山有关,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与阳相对,山之北水之南谓之阴。
B.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泰岳、中岳,是“五岳”之首,被誉为“中华国山”。
C. 既望,既望多指小月农历十六,大月农历十七,表示满月后一天;既,已经达到。
D. 记,属杂记类散文一种,记人记物,记亭台名胜,记游山玩水等,都属“记”的范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姚鼐登临泰山,另辟蹊径。古人登山大多选择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作者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水道走,选择与古人不一样的登山路线,是为了寻找真正的天门。
B. 姚鼐登山途中,艰险异常。“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一句,运用近乎夸张手法,写出了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的情形。
C. 薛福成先读游记,再登泰山。先从姚鼐先生《登泰山记》的记述了解了山的大致形势,此次登山,都是按照姚鼐先生在“登泰山记”中记录的路线爬山。
D. 薛福成记游抒情,融合巧妙。经过十多处特别有名的名胜古迹,大体游览,徘徊不舍;登临山顶,才明白不登泰山之巅,不知众山渺小:体现出作者心灵与山水的融合。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有形之高,不能常居,无形之高,不可斯须去也。 (薛福成(登泰山记》)
(2)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15、作文。
材料:
杰克是一个嗜酒如命的人,后来因杀人罪而被判终身监禁。他有两个儿子,年龄相差才一岁,其中一个与他老爸一样有很重的酒瘾,靠偷窃和勒索为生,后来因故意杀人而坐牢。另一个儿子靠自己的不断努力,成了一家大公司的老板。
为何同样环境熏陶下的兄弟俩,命运截然不同呢?当人们问起其中的原因时,两人的答案竟然是相同的:“碰上了这样的老子,我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要求:1.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或角度构思一篇作文。2.不要脱离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