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山西临汾高二(下)期末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连通西安和成都的西成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以来,旅客发送量节节攀升,开通首月共发送旅客达93万人次,致使高铁车票洛阳纸贵

    ②政协委员们将不忘初心,敬终如始,在新时代发展大潮中,以新业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

    ③学者宋恪震的《唐宋词名篇精赏》是近年新成果的结晶,与他的《唐诗名篇精赏》恰巧成为配套,可谓珠联壁合的姊妹篇。

    ④他的笔下有历史,有中国哲学的智慧,他谈论的是历史上的人与事,但常常枝蔓开去,或联想,或抒情,或状物,天马行空

    ⑤邵飘萍先生不畏国民党言论钳制,在报纸上连篇累牍地发表了许多揭露黑幕、针砭时弊的新闻和社评,显示出国人的勇气和操守。

    ⑥这部抗战题材的电影表达了对抗日英雄的敬仰,充满了正能量,以喜剧的形式带领观众回忆抗战年代的蹉跎岁月,提醒观众不忘历史。

    A. ①③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jiá)袄 木(nè)   (zhé)伏 不(zháo)边际

    B. (gù)   洁(pì)   (yòng)金   (xiè)甲归田

    C. (xuàn)  笨(zhuō)  弱(chán)   谆谆教(huì)

    D. (shěn)知  消(mǐ)   泥(níng)   (jǐ)角之势

     

  • 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在学习上也是这样,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要善于动脑筋,师心自用,才能学深学透。

    对于一年两修的武汉长江三桥存在的问题,应当组织多个领域的专家及有关人士召开听证会,使调查结果更加科学客观,最终成为不易之论

    会议开始时气氛有些沉闷,主持人建议李教授先来一段开场白,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他呀,做起事来可麻利了,无论做什么都倚马可待

    尽管沃勒斯深孚众望并且在职,可是任何一个出色的共和党候选人都能有机会在1946年夺去他的席位。

    同学们请务必记住,无论我们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都要脚踏实地,登高自卑,决不能好高骛远,妄想一步登天。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⑥

  •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香港春节既沿袭着世代相传的中国传统习俗,也融入了很多国际化因素,营造出别具一格的“香港年味”。

    ②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的小男孩,有着天籁一般的嗓音,他只要张口发声,就会让听者如沐春风 ,沉醉其中。

    ③任仲平,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自1993年首次出现以来,“任仲平”总会在国内国际重大事件发生时,发出黄钟大吕之声。

    ④经过十余年的沉淀,如今他的沙画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他对艺术的追求仍然没有停滞。

    ⑤注目着雄奇壮美的自然风物,人类很难不慨叹自身的渺小和平凡: 登高自卑本乃人之常情。

    ⑥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很多公司提出更隐蔽的歧视条款,对前来应聘的女性 敬谢不敏 ,女性在求职过程中再次遭遇到了性别歧视。

    A. ①③④   B. ①②⑤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目前汽车市场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各级工商部门将坚持放管并重、宽进严管的原则,通过专项整治行为,进一步解决汽车市场秩序。

    B. 随着4K、超轻薄等技术的发展与成熟,4K超高清电视持续热销,它的普及率也正式攀上高点,成为了当前高端电视市场的标配。

    C. 国家版权局下发通知,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行为,并明确规定于7月31日前,将未经授权传播的音乐作品全部下线。

    D. 今年以来,国内出版界紧紧围绕“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主题,策划出版和重印再版了一批关于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精品力作。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忍的句号 迟子建

    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春光注定是参差不齐的。三月,我离开故乡时,它还是一世界的白雪,可是到了广东,花间已是落英缤纷了。一个似晴非晴的日子,我来到了南海丹灶镇的苏村,拜谒康有为故居。

    一入苏村,看到的是一幅安恬的乡村生活图景:青砖的民居旁蜷着打盹的狗,荷花在水塘里静悄悄地开。挎着菜篮的妇女缓缓地通过石桥,耕牛在树下休憩,这一切,似乎都与我心目中康有为出生地的情景大相径庭,它是那么的和风细雨、欣欣向荣,没有丝毫的荒凉之气、沧桑之气。青少年时代生活在这里的康有为,其心中日益积聚的政治“风暴”,缘何而来?

    我对康有为的了解,基本上限于历史教科书上的“定义”,至于他个人的内心经历,不甚了了。看过康有为故居,我很想走近他,了解他。

    康有为发蒙读书时,萦绕耳际的除了诵读“四书五经”的声音,还有异乡战事中兵戈相击的声音。这一“士”风与另一“仕”风的交汇,影响了康有为的人生,他日后心中积累的政治风暴,与这两股风的吹拂有关。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困,他痛恨朝野的“不作为”和软弱,痛恨洋人蚕食祖国的疆土。这不安和愤懑压迫着他,难以解脱。康有为似乎迷途了,他一度遁入风景秀丽的西樵山。康有为的西樵山静坐,其实是想把自己幻化为一支可以烛照人生的蜡烛,这样他面对沉重的黑暗时,内心会有勇气。康有为走出西樵山时,开始了更广博的读书,他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文学方面,而是扩展到自然科学上。同时,他还对西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西学的科学民主与人道精神的渗透,与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的滋养,使康有为视野开阔起来,他恍然觉得“道”已在心中。

    一八八八年,康有为离开故乡,向着京师北行,开始了他维新变法的旅程。然而,康有为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康有为活了七十岁,但他的生命,在戊戌年他四十一岁时,已然终结。尽管其后他在印度撰写了《大同书》,但他身上的勇气和锐气,在戊戌年后,已不复存在。康有为曾请人在一枚印章上刻下了这样的文字:“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可惜这些“眼界”并没有让他变得开阔和深刻,他在归来后反对的是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支持和参与的是张勋复辟。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年,他还赴天津,为溥仪祝寿。但康有为还是了不起的,“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使他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成为个性解放的先驱。

    读过关于他的一些文字,我在四月份来到青岛。广东的春天过去了,但青岛的春天正在高潮,桃花点点红,樱花簇簇白。我去了康有为在福山路最后的寓所,门厅里摆放着一幅徐悲鸿先生画的康有为的肖像,他白发苍苍,目光温和,但这温和中却掩饰不住茫然。他嘴角微蹙,似在咀嚼着荣辱和苍凉。他坐在那里,坐在四月的微风中,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我想,以他不羁的性情,他并不喜欢坐在画框中。在他心中,那也是一种“牢”吧。

    康有为的墓地,在浮山脚下,朝向大海。拜谒他墓地的那天,是个晴好的日子。本该是万木葱茏的时节,可墓地却衰草凄凄。他的墓是圆形的,青白色。远远看去,像是一个句号。康有为就躺在这个句号中。康有为五十六岁时,曾创办了《不忍》杂志。我想他一生最不忍的,大概就是这个句号。在广东南海的苏村,我看到的是康有为的起点,而在青岛,我看到的却是他的终点。他的起点到终点,曲曲折折,波澜壮阔。

    康有为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八十年了。他墓地面前的大海,已不是一览无余的海了。近年来迅速兴起的海景高层住宅,正逐渐地分割着他视野中的海。大海破碎了。不过康有为见过的海多了,见过的破碎的山河也多了,他不会介意的。更何况,不管大海怎样被遮挡住,那海水在风暴来临时的惊涛拍岸之声,他仍能深切地感受到。康有为最爱的,不正是这样的声音吗?

    (摘编自迟子建《云烟过客》)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作者善用环境描写来推动叙述,开头刻画苏村安恬的乡村生活图景,为下文详写康有为发动政治“风暴”的过程作铺垫。

    B. 西樵山静坐让迷途的康有为获得了内心直面现实的勇气,使他的视野开阔起来,为他日后的“百日维新”作了思想上的沉淀。

    C. 文章行文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情感相对集中,作者的“寻找”康有为之旅,主要表达了对康有为的崇敬之情。

    D. 作者在文章结尾提到近年来兴起的海景高层住宅,不仅表达了康有为被人遗忘的遗憾,更是批判现代工业文明对历史的侵蚀。

    2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不忍的句号”?

    3康有为是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作者却认为康有为在四十一岁时,生命已经终结,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飞鸟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是诗人表达情感、寄托怀抱的载体。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悲鸟啼月烘托愁情;欧阳修《(醉翁卒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禽鸟之乐表达作者复杂感情;《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飞得如此高远的大鹏来寄托作者的人生理想。

  •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_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阿房宫赋》)

    (2)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___________,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也。(《岳阳楼记》)

    (3)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劝学》)

    (4)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_____________,此亦飞之至也。(《逍遥游》)

    (5)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__。(《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朝搴阰之木兰兮,________________。(《离骚》)

    (7)出入相友,___________,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孟子•滕文公上》)

    (8)__________,业广惟勤,惟克果断,乃罔后艰。(《尚书·周书》)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写国家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深于言情者,正在于写景”,《登高》中展现出深远的宇宙,无尽的时间,难以洞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江上水气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句子来谈思与学的关系,《论语·为政》则用“______________”的句子来谈这种关系。

    (2)苏轼在《赤壁赋》中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过零丁洋》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了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精神。

  •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谨库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歌台暖响,______________。舞殿冷袖,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3)曲终收拨当心画,__________________。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5)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石头城》)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发布悬赏广开言路,马上就有了“______”的好局面。

    (2)李白在《蜀道难》中描写蜀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句子是:“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

    杜牧

    七子论诗谁似公,曹刘须在指挥中。

    荐衡昔日知文举,乞火无人作蒯通。

    北极楼台长挂梦,西江波浪远吞空。

    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

    [注]①张祜:晚唐诗人,颇有才干,深受令狐楚器重,亲自起草奏章荐举张祜,因元稹说坏话而未得重用。②曹刘:指曹植、刘桢,二人是当时著名的诗人。③衡:祢衡,三国时代的狂士。④文举:建安七子中的孔融。⑤乞火,典出《汉书·蒯通传》:“然物有相感,事有适可,臣请乞火於曹相国。”后用“乞火”为向人说情推荐的典故。亦指为人排解纠纷。⑥故国三千里:张祜(宫词》中的名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采用对比手法,言七子中没有人比得上张祜,曹刘也在他指挥之下,此乃过誉之词。

    B.颔联以当年孔融推荐祢衡和如今无人像蒯通那样推荐自己作对比,言自己的不遇之悲。

    C.颈联中“北极”一词与(滕王阁序)中“天柱高而北辰远”中的“北辰”一词都喻指朝廷。

    D.尾联中“虚唱”一词表明张枯的《宫词》只被宫女广泛传唱,并不能改变他的身世遭遇。

    【2】请结合全诗概括这首诗蕴含的复杂感情。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诸暨州重修州学记

    (明)刘基

    学校以教民明人伦,见于书传,肇自虞夏,以逮于今,莫不以先代圣人为师。圣人,人伦之至也。自太皞迄于孔子,圣人迭出,莫不以道德被民物,垂于后世。孔子既出,而天下翕然师孔子。自汉以来,释奠先师,皆于孔子。至唐太宗,遂诏州县学,悉立孔子庙,至今因之,无有间议。先孔子者,得志行乎当时,后世不获见闻其言行之详也,而欲学焉,何从而入哉?孔子独无位于时,而以其弟子,故论学至孔子而始备。微孔子师不知所以教弟子不知所以学往古之言行无所折衷而人不知轨范故至孔子而后大中之论定亘古今弥天地,不可易也。是故宰我、子贡、有若,孔子之弟子也,其论孔子,或曰“贤于尧舜”,或曰“自生民以来未有也”,而后世不以之为党。子思,孔子之孙也,其论孔子则曰“譬如天地之无不覆帱,无不持载”,而后世不以之为私。然则学校以孔子为师,谁得而议之哉!国家先代旧制,凡天下郡县莫不有学,学皆有孔子庙,立官设教,以作成贤能。至今百载。承平既久,天下忘危,于是盗贼窃发,而有事于师旅。为郡县者往往以戎事供给,告疲且怠,故学校多不举。

    奏议大夫伯不花侯来监绍兴之诸暨州,即注意治学事。而州学不修久,墁瓦剥落,梁木蠹腐,且堕且压。侯大以为忧,亟谋新之。会同知张君守正,判官许君汝霖、吕君诚,俱以进士受命来佐是州。侯大喜曰:“吾事成矣!”乃与其知州元侯思中、同知张君友仁,及山长包君瑛,咸会于治事之堂,集吏民,劝儒户有田而于财者,俾以力高下供役,众皆愿听命。乃择木伐石,命之曰:“必巩必完。”自殿堂以及廊庑、斋居、灵星之门、先贤之祠,罔不毕葺。于是庙益邃以清,学益隆以严,弦诵蔼然,士气为之一新。经始于至正十五年五月,告完于是年七月。乃以其事请记于刘基。

    昔者冉有问于夫子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国家自混一以来,以仁泽施于民,涵濡养育,蕃衍滋息,可谓庶且富矣。今乃至相率而为盗,庸非典教者失其职耶?夫民之所以敢犯法者,以其不知人伦也。圣人之教行,则人伦明矣。人伦既明,则为民者莫不知爱其亲,而不敢为不义以自累,为士者莫不知敬其君,而不敢自私以债国事,盗贼由而生?亦何由而滋蔓哉?诸君子可谓能知治道之本矣,可无述乎?于是乎为之记。

    (选自《诚意伯文集》卷九《覆瓿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有间议                  间议:非议,指责

    B.而以其弟子              淑:教导

    C.国家先代旧制            仍:沿袭,继承

    D.劝儒户有田而于财者      羡:羡慕,渴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莫不以道德被民物             ②诚恐徒见欺

    B.①自生民以来未有也             ②夫晋,何厌

    C.①至今百载                     ②彼奚适也

    D.①亦由而滋蔓哉                 ②不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奉议大夫伯不花侯为州学年久失修破落不堪的现状忧虑焦急,召集当地官吏商议修葺,勉励士民积极参与,最终成功修建州学。

    B.先代教育尊圣人孔子为师,注重教化士民、培养贤能;而当代世风衰败,盗贼作乱,作者认为这与人伦教化的缺失紧密关联。

    C.作者认为,教育乃“治道之本”,兴办学校不仅要宣扬道德仁义,使士民敬爱君亲,更应当强调经世致用,为国计民生服务。

    D.本文叙议结合,多处运用正反对比手法,突出了伯不花侯勤政崇教的形象,阐明了作者的教育思想,显示了士大夫心忧天下的品性。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微孔子师不知所以教弟子不知所以学往古之言行无所折衷而人不知轨范故至孔子而后大中之论定亘古今弥天地。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庙益邃以清,学益隆以严,弦诵蔼然,士气为之一新。

    (2)今乃至相率而为盗,庸非典教者失其职耶?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体现古人的智慧,应该传承发扬;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和我们的生活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了……对此,谈谈你的看法,说明理由。要求:条理清晰,言之成理。

    ②《红楼梦》《呐喊》《边城》《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等作品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的人物形象,请从贾宝玉、王熙凤、阿Q、翠翠、田晓霞、孙少平、桑迪亚哥中选择一个你喜欢或不喜欢的人物形象,写一段抒情文字。要求:结合书中具体内容,感情真挚。

    ③“高三百日誓师大会”上老师的谆谆教诲,家长的殷殷期盼,同学们的铮铮誓言,曾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震撼,请选择一个你印象深刻的画面进行描绘。要求:画面具体,生动形象。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