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意义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洎牧以谗诛
A.樊哙侧其盾以撞
B.以当南日,日影反照
C.不赂者以赂者丧
D.常以身翼蔽沛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以子之不遇时 古之学者必有师
B.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C.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 而以圣人望于人
D.今之君子则不然 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 、 、 。如在某些汉印中,就有“荼”字省作“茶”字的写法。
①民间的书写者出于某种考虑,将“荼”减去一笔,这就成了“茶”字
②随着饮茶习俗的推广,“荼”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③“荼”简写为“茶”,汉代已露端倪
④在中唐之前“茶”字写作“荼”,这恐怕不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
⑤茶作为饮品,我们都很熟悉
⑥“茶”有多个义项,“茶叶”义是其中之一
A.④⑥⑤②①③
B.⑥②①⑤④③
C.⑤④⑥②①③
D.⑥④⑤②③①
4、《红楼梦》中大观园里曾两次结诗社,下列人物与其诗社的别号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宝玉——护花使者
B.林黛玉——潇湘妃子
C.史湘云——枕霞旧友
D.贾探春——蕉下客
5、对意象描绘效果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用“红遍”修饰“万山”,用“尽”描绘“层林”,象征革命烈火越烧越旺。
B.用“碧透”﹑“争流”描绘江水与船只,一动一静,对比鲜明。
C.用“击”来写鹰的矫健有力,用“翔”写鱼的轻快自由,诗人从高到低写出了充满生机活力的意象。
D.用“竞”概写万类霜天,意在劝导人们要像大自然一样具有竞争的意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橘
[日]芥川龙之介
1冬天的一个阴沉沉的黄昏,我坐在横须贺驶发的上行线二等列车的角落里,呆呆等待发车的笛声。稀奇的是,早已亮起电灯的车厢除了我别无乘客。窥看外面,昏暗的月台上今天也少见地连个送行的人也没有。只有关在笼子里的一只小狗不时伤心地叫一声。而这些同我那时的心绪竟那般吻合,吻合得不可思议。我脑海中难以言喻的疲劳和倦怠投下宛如雪云密布的天空那样深深的阴影。我双手插进外套口袋一动不动,甚至掏出口袋里的晚报的精神都提不起来。
2不久,发车笛响了。我心里生出一丝宽慰,头靠后面的窗框,似等非等地等待着眼前的车站缓缓后退。不料,开车前忽一阵刺耳的短齿木屐声从检票口那边传来。稍顷,我乘坐的二等车的门连同列车员的呵斥声,“咣啷”一声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慌张张闯了进来。与此同时,列车沉重地晃了一下,徐徐开动了。我终于舒了口气,点燃一支烟,这才抬起懒洋洋的眼睑,瞥了一眼坐在对面的小姑娘。
3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光泽的头发向后梳成两个圆圈,满是横向皲裂的两颊通红通红的,甚至红得令人不悦,一个典型的乡下女孩儿。而且,垂着污痕斑斑的淡绿色围巾的膝部放一个很大的包袱。搂着包袱的长了冻疮的手不胜珍惜地紧紧攥着一张三等红色车票。我不中意女孩儿俗气的脸型,此外她衣着的不洁同样让人不快。最后,就连二等和三等的区别也分不清的愚钝也令我气恼。所以,也是因为心情上想忘掉这个小姑娘的存在,点燃香烟的我这回把衣袋里的报纸不经意地摊开在膝头上。
4但是,看遍给电灯光照亮的晚报所有版面,也还是排遣不掉我的烦闷,世间发生的清一色是再平凡不过的琐事。媾和问题、新娘新郎、渎职事件、讣告——在列车进入隧道的一瞬间,我一面产生一种列车仿佛往相反方向行驶的错觉,一面几乎机械地一则则浏览这些枯燥无味的报道。这时间里我也对小姑娘以俨然世间鄙俗的化身坐在我面前这点照样耿耿于怀。隧道中的火车、这个乡下的姑娘,以及连篇累牍全是琐事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一切都让我感到心烦。我把刚看的报纸扔开,又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了一样闭起眼睛,迷迷糊糊打起盹来。
5又有几分钟过去了。我蓦然觉得被什么惊了一下,不由四下环视。原来那个小姑娘不知何时坐来我身边,再三再四地开启车窗。但玻璃窗看样子很重,难以如愿。那满是皲裂的脸颊愈发红了,不时抽鼻涕的声音同低微的喘息声一起急切切传入我耳里。不用说,这对我也是能多少唤起恻隐之心的。我不明白她何以如此。在我眼里,只能看成不过是这小姑娘心血来潮罢了。所以,我心底依然积蓄险恶的感情,以冷酷的眼神望着那双长冻疮的手千方百计想抬起玻璃窗的情形,但愿她永不成功。很快,火车发出凄厉的声音闯入隧道,而小姑娘想打开的窗也随之“啪嗒”一声落了下去。旋即,夹杂着煤烟的黑色气浪从这方孔中扑进,刹那间化作令人窒息的烟,滚滚涌满车厢。而小姑娘却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脑袋伸出窗外,任凭黑暗中吹来的风摇颤着两个圆圈发型下面的鬓毛,一动不动地注视火车前进的方向。那身姿在煤烟和电灯光中显现出来的时候,窗外眼看着明亮起来。假如煤烟泥土味儿、枯草味儿和水味儿凉瓦瓦涌进来,好歹止住咳嗽的我肯定把这不相识的小姑娘劈头盖脸骂一顿,让她把车窗按原样关好。
6但火车这时候已轻快地滑出隧道,驶上夹在枯草山坡之间的景象萧条的城郊一个铁道口。铁道口附近一座接一座密密麻麻挤着茅草房和瓦房,无一不显得穷困潦倒。那时——大约是驶出隧道的时候——我发现冷冷清清的道口栅栏的对面紧挨紧靠地站着三个红脸蛋男孩儿。个子都矮矮的,就好像给阴暗的天空挤压的。身上衣服的颜色也同这城郊凄凉的风物一个样。他们一面仰看行驶中的火车,一面一齐举起小手,鼓鼓地翘起楚楚可怜的喉结,拼命发出听不出什么意思的喊声。事情发生在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身的那个小姑娘,一下子伸出长冻疮的手一个劲儿左右挥舞,五六个被太阳染成暖色的令人动心的橘子随即从天空朝给火车送行的孩子们头上“啪啦啪啦”落下。我不由屏住呼吸。刹那间恍然大悟,小姑娘——大概外出做工的小姑娘为了慰劳特意来铁道口送行的弟弟们而把怀里的几个橘子从窗口扔了出去。
7染有暮色的城郊铁道口、像小鸟一样喊叫的三个孩子,以及往他们头上落去的橘子鲜艳的颜色——这一切都一瞬间在车窗外掠过,但这光景在我的心头留下了分外清晰的烙印。我意识到,一种不明所以的豁然开朗的心情涌了上来。我昂然抬起头,就像看另一个人一样看着那个小姑娘。不觉之间小姑娘已返回我对面的坐席,依然把满是皲皱的脸颊伏在淡绿色毛围巾里,搂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一张三等车票……
8这时我才得以暂时忘却难以言喻的疲劳和倦怠,忘却费解的、低等的、无聊的人生。
(选自芥川龙之介《罗生门》,林少华译,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部分“阴沉沉的黄昏”、“昏暗的月台”等场景描写,色调灰暗,恰是“我”的阴郁、压抑的心情的写照。
B.文中三次写到小姑娘皲裂的脸颊,意在显示姑娘的家境贫寒和生活的艰难,并渲染烘托“我”的忧郁和厌烦情绪。
C.小说中的橘子是亲情和爱意的象征,它烛照着灰暗的生活,使“我”在沉重的生活重压下看到希望之光。
D.家境的困窘、世道的凄凉、现世的悲悯都在小姑娘抛洒橘子的一瞬间散发开来,蓄积许久而爆发的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
【2】情感可以是贯穿小说全篇的线索,请依据情节发展,分析“我”的情感变化的脉络。
【3】对比是本篇小说中重要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有哪几组对比。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静女》中“_______________”极写女孩活泼的形象,“_______________”一句则表现了男子焦灼不安以及用情之深的情态。
(2)屈原《离骚(节选)》中表明时不我待,应珍惜时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通过虚写映衬表现蜀道雄奇险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相关提示,在横线处填写句子。
(1)陆游的《书愤》中追述两次抗金胜利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3)李清照的《一剪梅》中运用起兴的手法,与屈原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所表达感情相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李白的《越中览古》中表达与《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相似感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5)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写春江花月之夜景,抒思乡孤独之情,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则渗透了人事变幻,江月永恒的哲理。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愿以古代圣贤的正道作为自己终身奉行的准则。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表现依山而建的楼阁密集、高耸。
(3)庄子《道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交代了宋荣子能对外界的毁誉淡然处之的原因。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雨霖铃》中的“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有干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因为气结声阻,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辛弃疾的《水遇乐•京口北国亭怀古》一词中写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历经战乱的扬州,感慨当地人民苟且偷安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鸿雁长飞光不度,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不忍登高临远,__________,归思难收。(柳永《八声甘州》)
(4)__________,彩笔新题断肠句。(贺铸《横塘路》)
(5)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6)__________,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苏轼《赤壁赋》)
(7)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8)自信人生二百年,__________。(毛泽东诗句)
12、根据提示的情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位为借口,拒绝从师的两句是“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3)李白《蜀道难》中,用“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蜀道的山之高、水之曲。
(4)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些至名言都表达了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5)李煜《虞美人》中的“______,_____”两句,将物是人非的沉痛表达得含蓄蕴藉、形象感人。
1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 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 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 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14、阅读下而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罴,字熊罴,京兆霸城人,汉河南尹王遵之后,世为州郡著姓。魏太和中,除殿中将军。荆州新经寇难,尤藉慰抚。以罴为荆州刺史,进号抚军将军。梁复遣曹义宗众数万围荆州,堰水灌城,不没者数板。时既内外多虞,来遑教援,乃遗罴铁券,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城中粮尽,罴煮粥,与将士均分而食之。每出战,尝不擐甲胄。屡经战阵,亦不被伤。弥历三年,义宗方退。魏孝武西迁,拜骠骑大将军,加侍中、开府。尝修州城未毕梯在外齐神武遣韩轨从河东宵济袭罴罴不之觉比晓轨众已乘梯入城 罴尚卧未起,闻阁外汹汹有声,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挺,大呼而出。敌见之惊,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轨众遂投城遁走。时关中大饥,征税民间谷食,以供军费。或隐匿者,令递相告,多被篣棰,以是人有逃散。唯罴信著于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诸州,而无怨讟。太祖以华州冲要,遣使劳罴,令加守备。时茹茹渡河南寇,候骑已至豳州。朝廷虑其深入,乃征发士马,屯守京城,堑诸街巷,以备侵轶。左仆射周惠达召罴议之。罴不应命,谓其使曰:“若茹茹至渭北者,王罴率乡里自破之,不烦国家兵马。何为天子城中,遂作如此惊动。由周家小儿框怯致此。”罴轻侮权势,守正不回,皆此类也。未几,还镇河东。罴性俭率,不事边幅。尝有台使,罴为其设食。使乃裂其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乃尔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又有客与罴食瓜,客削瓜侵肤稍厚,罴意嫌之。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客甚有愧色。每至享会,亲自秤量酒肉,分给将士。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大统七年,卒于镇,赠太尉。
(节选自《周书·王罴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修州城/未毕梯/在外齐神武遣韩轨从河东/宵济袭罴/罴不之觉比晓/轨众已乘梯入城/
B.尝修州城未毕/梯在外/齐神武遣韩轨从河东宵济袭罴/罴不之觉/比晓/轨众已乘梯入城/
C.尝修州城/未毕梯/在外齐神武遣韩轨从河东宵济袭罴/罴不之觉/比晓/轨众已乘梯入城/
D.尝修州城未毕/梯在外/齐神武遣韩轨从河东/宵济袭罴/罴不之觉比晓/轨众已乘梯入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板,亦作“版”,原指筑土墙用的夹板,这里指防御敌人的土墙。
B.茹茹,古代民族名,即柔然。南北朝时发展壮大,后为突厥所灭。
C.仆射,尚书省副职,分置左、右仆射,右居左上,左仆射为虚职。
D.爨,文中指烧火煮饭。古时也指蒸煮食物的灶具或烧火煮饭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罴屡经战阵,勇武过人。他经常不穿戴盔甲就出战迎敌;曾遇敌军偷袭,他来不及穿衣著帽,光着脚,抄起木棒就追敌而出。
B.王罴治理有方,取信于民。他向来讲信用,征收军粮时,辖境内百姓没有隐藏粮食,且没有怨言,最终顺利征得所需军粮。
C.王罴体恤士卒,处事均平。守城时粮食将尽,他煮粥与将士们平分面食;在犒赏将士的宴会上,他都亲自称量酒肉分配给将士。
D.王罴节俭直率,不修边幅。他爱惜粮食,责令使者掰开薄饼的边缘来吃;客人削瓜皮稍厚,他就不满,并捡食落地的果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敌见之惊,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轨众遂投城遁走。
(2)朝廷虑其深入,乃征发士马,屯守京城,堑诸街巷,以备侵轶。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勒内·托姆是法国著名数学家。有一次,他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问题。谈到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时,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取暖御寒;另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烧出鲜美的肉食。而托姆说,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许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