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他表面上很清高,似乎不与权贵往来,其实却与他们暗送秋波,有着秘密的联系。
B. 经过老师的开导,存在他心里的疑虑终于涣然冰释。
C. 我们的老师对我们很有耐心,无论我们问他什么问题,他都会不胜其烦地给我们讲解。
D. 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为一些小小的失误所迷惑,而全盘否定我们的成就。
2、 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 得先学好这个民族的语言。( )
A.不但……而且…… B.只有……才……
C.不管……都…… D.如果……就……
3、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驼业种树
B. 欧阳子方夜读书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C.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非有能硕茂之也
D. 礼天下之奇才 而卒以祸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B. 其信然邪?其梦邪? 不克蒙其泽矣
C. 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亦悄然而悲
D. 汝之子始十岁 又如赴敌之兵
5、下列加点成语不正确的一组是( )
①老一辈歌唱家李谷一的经典歌曲《难忘今宵》在每年的春晚都会响起,她的歌声宛如天籁,一字一珠,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
②在“金砖五国”加强合作的背景下,中非两国一衣带水,众多项目协作发展,贸易额快速增长,有力推动了两国经济发展。
③历史上有无数英雄人物,在当时当地的社会下,无论政治多么昏暗,社会多么动荡,他们都保持着可贵的品质,可谓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④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曾祖母虽然不识之无,但丰富的人生阅历,却光让她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⑤汉室西迁长安,河洛地区陷入战火,无数村落变作焦土,中原大片土地寸草不生赤地千里,百姓四父漂泊,艰难度日。
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如果青年时代整天不学无术,等回首往事时也必将痛感生命苍白。
A. ②③⑤ B. ②⑤⑥ C. ①④⑥ D. ①②⑤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到官,以大姓公孙丹为五官掾。丹新造居宅,而卜工以为当有死者,丹乃令其子杀道行人,置尸舍内,以塞其咎。宣知,即收丹父子杀之。丹宗族亲党三十余人,操兵诣府,称冤叫号。宣以丹前附王莽,虑交通海贼,乃悉收系剧狱,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杀之。青州以其多滥,奏宣考岑,宣坐征诣廷尉。在狱,晨夜讽诵,无忧色。及当出刑,官属具馔送之,宣乃厉色曰:“董宣生平未曾食人之食,况死乎!”升车而去。时同刑九人,次应及宣,光武驰使驺骑特原宣刑,且令还狱。遣使者诘宣多杀无辜,宣具以状对,言水丘岑受臣旨意,罪不由之,愿杀臣活岑。使者以闻,有诏左转宣怀令,令青州勿案岑罪。岑官至司隶校尉。
后江夏有剧贼夏喜等寇乱郡境,以宣为江夏太守。到界,移书曰:“朝廷以太守能擒奸贼,故辱斯任。今勒兵界首,檄到,幸思自安之宜。”喜等闻,惧,即时降散。外戚阴氏为郡都尉,宣轻慢之,坐免。
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扣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粟,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拜子并为郎中。后官至齐相。
(《后汉书•董宣传》)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奏宣考岑 考: 拷问
B.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 苍头:奴仆
C.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俯:下跪
D.宣悉以班诸吏 班:分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而以奴骖乘 至丹以荆卿为计
B.乃悉收系剧狱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C.因格杀之 因击沛公于坐
D.幸思自安之宜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董宣不畏豪强,执法如山,在担任北海相时,他杀死公孙丹父子,因为公孙丹为迷信而滥杀无辜并且有勾结海贼的嫌疑。
B.董宣对下属有爱护之心,不仅得了钱悉数分发给部属,水丘岑因杀宗党身陷囹圄,董宣也声言是奉自己的命令,主动担当责任。
C.董宣虽然嫉恶如仇,但并不是一味诛杀。在任江夏太守时,先发文书告诫夏喜一伙,促使他们自动“降散”。然而他对待外戚很轻慢,遭致免官。
D.文章有主有辅,有详有略,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生动地刻画了董宣刚直不阿、公正廉洁的典型形象,从而使董宣的形象十分丰满动人。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
(2)使者以闻,有诏左转宣怀令,令青州勿案岑罪。
7、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白处。
(1)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点明时间、地点和天气的诗句是“_______ ,_______”。
(2)《旅夜书怀》中“________,_______”两句,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诗人的境况和情怀:象江岸细草一样渺小,象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3)辛弃疾的《水龙吟》开篇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水天相接,一派清秋的雄浑之美。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八字,写出了曹操儒雅豪迈的气概。
(2)屈原在《离骚》中以“______,______”两句严厉指责世俗之人投机取巧、违反规矩。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利用动静对比,写出太守及游人归去后山林中的美妙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题)
(1)______,______,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论语》)
(2)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______,对此如何不泪垂?______,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5)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无衣》中表现战士们枕戈待旦,马上奔赴战场杀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一文中感叹人同此心、各念其家后,指斥秦王贪得无厌又挥霍无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3)陆游《书愤》一诗中表明自己追慕先贤、爱国报国,矢志收复中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如全选,则取前3题评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__,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3)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4)大阉亦逡巡畏义,____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苏轼用大胆的想象来描绘箫声超强感染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且挥霍无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虞美人》中,李煜以水喻愁,抒写国破家亡之恨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离骚》中屈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美政的理想。
(5)《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鸟儿的啼鸣与互逐渲染了蜀道悲凉孤寂的氛围。
(6)《琵琶行》中,白居易与友人告别时吟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月抒发别离之情。
(7)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岁暮时节,在远离家乡的偏远的夔州,霜雪彻夜飘飞,寒气逼人。
B.颔联:拂晓时分,听到军中悲壮的鼓角声,看到峡江中星河的倒影随波摇动。
C.颈联:征战的消息引起千家恸哭,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
D.尾联:历史上的风云人物都终归于黄土,我的寂寞苦闷又算得了什么呢?
【2】杜诗用字凝练,请赏析首联中的“催”字。
【3】这首诗非为一时一事所作,而是诗人饱经沧桑之后,把多种悲慨集于笔端。结合诗句,简要概括诗人有哪些悲慨?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胡长孺字汲仲,婺州永康人。外舅徐道隆为荆湖四川宣抚参议官,长孺从之入蜀,铨试第一名,授迪功郎、监重庆府酒务。转台州路宁海县主簿。浙东大侵,戊申,复无麦,民相枕死。宣慰同知脱欢察议行赈荒之令,敛富人钱一百五十万给之,至县,以余钱二十五万属长孺藏去,乃行旁州。长孺察其有乾没意,悉散于民。阅月再至,索其钱,长孺抱成案进曰:“钱在是矣。”脱欢察怒曰:“汝胆如山耶!何所受命,而敢无忌若此!”长孺曰:“民一日不食,当有死者,诚不及以闻,然官书具在,可征也。”脱欢察虽怒,不敢问。县有铜岩,恶少年狙伺其间,恒出钞道,为过客患,官不能禁。长孺伪衣商人服,令苍头负货以从,阴戒驺卒十人蹑其后。长孺至,岩中人突出要之,长孺方逊辞以谢,驺卒俄集,皆成擒,俾尽逮其党置于法,夜行无虞。民荷溺器粪田,偶触军卒衣,卒抶伤民,且碎器而去,竞不知主名。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永嘉民有弟质珠步摇于兄者,赎焉,兄妻爱之,绐以亡于盗,屡讼不获直,往告长孺,长孺曰:“尔非吾民也。”叱之去。未几,治盗,长孺嗾盗诬兄受步摇为赃,逮兄赴官,力辨数弗置,长孺曰:“尔家信有是。何谓诬耶!”兄仓皇曰:“有固有之,乃弟所质者。”趣持至验之,呼其弟示曰:“得非尔家物乎?”弟曰:“然。”遂归焉。以病辞,不复仕。方岳大臣与郡二千石,聘致庠序,敷绎经义,环听者数百人。乡闱取士,屡司文衡,贵实贱华,文风为之一变。正衣冠坐逝。年七十五。
(选自《元史·胡长孺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
B.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
C.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
D.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铨试,即铨选,选官制度。古代举士、授官相一致。隋唐之后,一般是科考取士,量人授官。
B.戊申,戊申年。古代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循环相配,用来表示年、月、日和时的次序。
C.步摇,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质地多为金银玉石,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为“步摇”。
D.庠序,古代的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后来也用以概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长孺刚直不阿。浙东发生灾患,他把救济的余款全部发给百姓,惹怒了企图侵吞救灾款的脱欢察,脱欢察虽然十分恼怒,但也不敢追究。
B.胡长孺为民除恶。有少年聚众作恶,成为祸患,官府不能制止,他伪装成商人,带着随从,引出强盗,并勒令强盗谢罪,最终铲除了强盗。
C.胡长孺机智判案。有人质押珠步摇给哥哥,后被嫂子强占,胡长孺利用打击盗贼的机会,抓了哥哥到官府,巧妙地为弟弟追回珠步摇。
D.胡长孺发挥余热。他因病辞官,被官员聘请讲解经义,很受欢迎;他主持乡试,看重文章的内容,摒弃华丽的文辞,改变了当时的文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一日不食,当有死者,诚不及以闻,然官书具在,可征也。
(2)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15、根据材料,完成作文。
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 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离娄上》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评价或联想,请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