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云南西双版纳高三(下)期末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天(一说为前两天)。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煮食,只吃冷食。

    C.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D.丁忧指遭逢父母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性焉尔(尽) B.以子之道,移之官,可乎?(治,统治)

    C.空中而多窍(天空中) D.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谨慎)

  •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请允许用剑作舞,趁机在座位上击倒刺杀沛公。

    B.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或者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C.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果不是我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让人取用。

    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 4、与“子食于有丧者之侧”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奚以知其然也 B. 自令放为

    C. 尚德哉若人 D.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 5、下列画线词与例句中画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既以非之,何以之?

    A.贤贤

    B.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之?

    C.小人学道则使也。

    D.夫轻诺必寡信,多必多难。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教是指通过诗教化民众的方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在诸如“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思无邪”等为人熟知的表述的促动下,诗歌的影响遍及从国家社稷、社会风尚到日常礼仪、个人修为的不同层面,使得诗歌在中国古代不仅仅是个人表情达意的方式,而且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与政治、伦理、风俗、文化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体现的正是诗教的目的和功能;一些重要思想乃至制度理念被以诗歌的独特形式进行传布与渗透,用来规训人们的言行举止、引导社会文化的路向。

    依照朱光潜的“诗教就是美育”这一说法,诗教显然是现代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林语堂所说:“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虽然他所讲的“中国的诗”是指古典诗歌,并且中国诗歌经过现代性的洗礼之后,仅有百年历史的现代诗歌被认为失去了古典诗歌的辉煌和魅力,但是诗歌本身仍然具有相当的感召力,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处于现代境遇中的诗教,或者说在现代美育观念影响下的诗教,实际上包含两个问题向度:一是传统诗教的适应性,即传统诗教通过调整、转换,寻求合乎现代人生存状态、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的路径;一是根据现代诗歌的特性,找到诗歌与社会文化的连接点,探索诗教的现代意义和方式。

    现代美育倡导以情感为核心的观念,有助于引导诗教施行过程中凸显诗歌的抒情性本质。不过,不宜忽略诗歌所应具有的智性、理趣和思辩等其他特质;而回归诗歌本体,或许一定程度上能去除传统诗教过分教化之弊,但并非要将诗歌拉回到“内部”,切断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在“故步自封”中慢慢失去活力、直至萎缩。

    至于现代美育主张的“审美无功利”,要考虑到现代美育诞生的时代背景。当蔡元培提出“纯粹之美育”时,他期待的是以“无功利”之审美的“纯粹”性,消除当时“大多数之人皆汲汲于近功近利”的积患。同样,现代诗教也曾表达过强烈的“无功利”的诉求,不过一味追求诗歌“无功利”,会导致写作者狭隘地理解“诗性思维”的含义和价值,皮相地趋附海德格尔大力阐释的“诗意地栖居”。实际上,“诗性”是人类与自然万物建立联系的方式;“诗意地栖居”并不表明某种独善其身、超然于尘世之外的态度,它体现的是美与善的协调。朱光潜说:“善与美·······它们的必有条件同是和谐与秩序。从伦理观点看,美是一种善;从美感观点看,善也是一种美。”这正是看似“无功利”的审美的辩证属性。当然,现代诗救已不可能像古代诗教那样,仅仅视以“仁”为内核、具有德性的君子为“完人”,而是对之倾注更年厚内涵、更富于现时代特征。至少应该在马克思预期的“人的解放”的意义上理解现代社会的“完人”,即一种具有“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人格形象。

    在社会文化日渐多元化的当下,倘若不是孤立、抽象、静态地领悟诞生于上世纪初的现代美育所关涉的美、审美、美感等命题,它的某些观念对诗教的拓展仍然具有启示价值。未来诗教关于诗歌的界说中,诗歌之美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立体的,不只提供赏鉴、实现“净化”,更具有海德格尔所说的超越性的“拯教的力量”,不仅能够弥合“人心”,而且将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

    (摘编自张桃洲《现代美育,诗教何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诗歌因能传布重要思想和制度理念,故其影响遍及社会各层面。

    B.现代诗歌仅仅有百年历史,缺少古典诗歌那样的魅力,难以影响人们生活。

    C.现代诗教应在诗歌与社会文化之间构建良性的互动关系,保持诗歌的活力。

    D.传统诗教非常重视通过诗歌养成完美人格,这与现代诗教的理念完全不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提出诗教这一概念及诗教的目的和功能,为整篇文章的论证奠定基础。

    B.文章第二段借用林语堂的话衔接文意,引出对处于现代境遇中的诗教的论述。

    C.文章第四段引用蔡元培和朱光潜的话,清晰地论证了现代美育与现代诗教的育人目标。

    D.文章末段把论证肯景拉回到当下,概括地回答了“现代美育,诗教何为”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入现代以后,中国诗歌出现了很大变化,诗教在现代美育观念影响下,从传统向现代转变,体现了适应性。

    B.对现代美育所倡导的“审美无功利”的理解,要考虑到现代美育诞生的时代背景,有以此消除当时社会某些弊端的意愿。

    C.错误地理解现代诗教“无功利”诉求,与肤浅地理解海德格尔阐释的“诗意地栖居”一样,没有体现出美与善的协调。

    D.现代美育对诗教仍有启示价值,未来诗教要提供赏鉴,弥合“人心”,并借此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阿房宫赋》中作者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所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劳作吃穿作对比,其中描写“乐声之多与市井言语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侍坐》可以反映曾皙从容不迫的一组动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国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援玉枹兮击鸣鼓”,让我们看到了楚军将帅埋轮系马、挥槌击鼓的特写镜头,将士们背水一战、殊死拼搏的高大形象深入人心。

    ⑤《国殇》中英勇的将士们死后仍保持着拿着武器战斗的雄姿“__________________”,并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__”的虽身首异处仍志不屈的英雄主义精神。

  • 8、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高祖本纪》中,刘邦称帝后,置酒洛阳南宫,总结他统一全国的成功经验,谈到张良时说,“_______________,吾不如子房”。

    (2)《高祖本纪》中,刘邦作《大风歌》,“_______________,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于欢乐豪迈之中透露出一种巨大的隐忧。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以““_______________;;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等古代仁人志士受辱著书的例子自比,来坚定自己的人生理想。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各抱地势,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2)_____________,弃脂水也?(杜牧《阿房宫赋》)

    (3)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智勇多困与所溺。(欧阳修《伶官传序》)

    (4)忧劳可以兴国,_____________。(欧阳修《伶官传序》)

    (5)开琼筵以坐花,___________。(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源序》)

    (6)为国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洵《六国论》)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陆游的七律《临安春雨初霁》中有______________的诗句,体现了作者对茶与书法美的欣赏。

    (3)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神游故国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书写自己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壮怀莫酬,顿觉年华逝去的感叹。

    (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秋空千里冷落凄凉辽阔的南国,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向天边流去的大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阿房宫赋》中,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象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2)李白在《蜀道难》一文中,融夸张与神话为一体,描述上有高山接天,下有河川曲折,写出了蜀道艰险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虞美人》中李煜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物是人非、江山易主之痛,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孔雀东南飞》最后一节,完成各题。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1“彷徨”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六句分别采用了什么写法?

    3“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1下面是《古文关键》中所载宋代吕祖谦对本文的评点,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先说忍与不忍/之规模方说子房/受书之事其意/在不忍此老人/所以深惜/命以仆妾之役/使之忍小耻/就大谋/故其后辅佐高祖/亦使忍之有成/

    B.先说忍与不忍之规模/方说子房受书之事/其意在不忍/此老人所以深惜/命以仆妾之役/使之忍小耻/就大谋/故其后辅佐高祖/亦使忍之有成/

    C.先说忍与不忍之规模/方说子房/受书之事其意/在不忍此老人/所以深惜命/以仆妾之役/使之忍小耻/就大谋/故其后辅佐高祖/亦使忍之有成/

    D.先说忍与不忍之规模/方说子房受书之事/其意在不忍/此老人所以深惜命/以仆妾之役/使之忍小耻/就大谋/故其后辅佐/高祖亦使忍之有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匹夫:一个人,泛指平常人,例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早期白话文中也可指“无学识、无智谋的人”,如“匹夫之辈”。

    B.用张良的字“子房”指称张良是敬称,类似的敬称还有用韩信曾被封淮阴侯的简称“淮阴”指称韩信、指称项羽姓名“项籍”。

    C.“千金之子”指富贵人家的子弟;伊尹是商朝开国功臣;太公,指姜太公,即吕尚,周朝开国功臣。

    D.孺子,指小孩子。“孺子可教”指年轻人有本事,可以把本事传给他。“徐孺下陈蕃之榻”典故中的“徐穉”字“孺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豪杰之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对于张良刺杀秦始皇一事,苏轼认为这是逞匹夫一时之勇。

    B.苏轼认为张良年轻时才智有余而度量不足,后来才变得深谋远虑,真豪杰要“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C.司马迁原猜想张良形貌魁梧奇伟,后知道张良材貌像妇人女子,才明白了张良貌似柔弱而韬晦,终成大业的原因。

    D.苏轼认为,汉高祖之所以能够成功,项羽之所以导致失败,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战期间,美国空军降落伞的合格率为99.%,从概率上说,每一千个跳伞的士兵中会有一个因为降落伞不合格而丧命。军方要求合格率要达到100%,厂家负责人说我们已经尽全力了,99.9%已是极限了。军方就改变了检查制度,每次交货前随机抽几个伞让厂家负责人亲自跳伞检测。从此降落伞的合格率每次都达到了100%。

    德国有个现象,走在前面的人喜欢帮别人扶门。有人说德国民众天生素质就高,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联邦德国成立后,政府制定了一套规则,比如德国有法律规定,关门时不小心把人撞了,你得无条件赔偿,还得帮人医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良好的行为就变成了习惯。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