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下面选项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古代对已婚妇女的称呼因身份不同而有别,“天子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B.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C.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D.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士大夫的封地称为“家”。
2、对下列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当其欣于所遇 ②此余之所得也 ③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④引以为流觞曲水 ⑤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⑥仰观宇宙之大 ⑦客有吹洞箫者
A.①③/②⑤/④⑥/⑦
B.①②③/⑤/④⑥⑦
C.①③/②⑤/④/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3、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京师乘风雪 冒着 B.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住
C.道皆砌石为磴 石级 D.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弥漫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你们对此人不了解,但我们对他的底细一目了然。
B. 下乡前两天,党委又组织我们学习党的有关文件,使大家明确党的农业政策,做到胸有成竹。
C. 辛弃疾的词大多以激昂跌宕、翻云覆雨的气势来抒情言志,风格豪放雄浑,在南宋词坛中占有重要地位。
D. 大多数的院士是孔子曾提倡的“道不行派”,被称为“隐君子”的陶潜,却是一位身体力行的实践家。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或诗句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湘夫人》以六言为主,兼有五言、七言,句式变化灵活。这种“骚体诗”,是继《诗经》之后新出现的自由诗,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次空前绝后的创新。
B.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如果我们不记下同代人的事迹,后人就难免要雾里看花了。
C.“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又是一阵秋风起,又是一场秋雨凉,又是一次木叶落,又是一回思断肠。远方的人啊,你可知道我在苦苦地等,我在苦苦地想。
D.“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时光就这样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地流逝,转眼已是不惑之年了,可事业上还一无所成,细想起来,真让人惆怅。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乡愁之“乡”是一个具有特定指向性的区域地理概念,因此乡愁之“愁”不是无缘之愁,而是有根之愁。乡愁是基于特定的地理位置产生的,其承载着主体浓烈的情感记忆,蕴含着主体对地理故乡的精神皈依。乡愁中的“乡”是对乡愁主体生活过的故乡的地理泛称,是乡愁地点的代名词。
②乡愁的“愁”一方面指主体对故乡的记忆和怀念情感,另一方面指一种对故乡的情感文化,包含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感。乡愁的本质是个体关于情感认同的记忆,是个体在不同成长阶段超越地域、空间等客观现实条件的不断反思和感怀。
③乡愁的物质载体包括自然和田园景观、乡村公共空间、日常生产生活场景、农特产品等。这些承载和唤起主体情感的物质载体富有生动的内容情节和情怀,与主体过去的日常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因此即使主体离开故乡多年依然能对其产生情感驱动,慰藉游子的思乡、精神失重等情绪。
④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愁社会价值,本质上就是从情感的角度引导社会各项资源向乡村倾斜,乡愁价值功能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在社会发展过渡中起着“纽带”和“导航”的重要作用。乡愁价值通过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理性疏导乡愁发生主体与社会发展间的矛盾,推进个体与社会的追求统一,进一步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和高质量发展。
⑤乡村作为乡愁载体是最值得利用和发掘的宝贵资源和财富,这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关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政策不谋而合。乡愁生态价值的本质就是,以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作为核心,坚持“用生态留住乡愁,用乡愁留住生态”的发展原则,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通过引导作用使主体加深对故乡生态文明的认识,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平衡现代化建设和生态环境间的矛盾。
(摘编自马蕾《乡愁价值的激活: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愁理论价值研究》)
材料二:
“乡愁”所表达的更多是一种精神文化层面的缺失。人们过年回乡骤然感觉到年味逐渐消失,富有传统内涵的农村习俗也淡出农民的生活。与之相反的是大面积被搁置的土地的荒凉。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乡村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中,乡村文化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是我国重要的本土文化。尽管受着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乡村文化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乡村文明的价值包括载体性文化价值、主体性需求价值和客体性生产价值,它的载体性文化价值可以团结乡村振兴的多元主体力量。无论是有形的乡村文明还是无形的乡村文明,都是人民创造出来的,而且反映了人民的利益、价值和诉求。比如说,乡村的村容村貌、物质设施等有形文明是乡村人民遵循共识所建立起来的。正因如此,乡村的村规民约、风俗习惯等无形文明也是乡村人民约定俗成的。这些文明都是人民共同建立的,因此,它们是乡村人民共同利益的反映和价值标准的集中体现。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乡愁”情怀如此浓郁了。对“乡愁”,我们应意识到乡村在现代化浪潮中是无法被替代的,尽管城市化在不断地冲击着乡村的发展,但我认为这正是乡村振兴的存在意义。
(摘编自钟晨《“乡愁”下的乡土情怀与乡村价值思考》)
材料三:
①乡愁包括乡“愁”和“乡”愁,前者凸显“愁”的语义,将焦点指向了关乎故乡的现实问题;后者凸显“乡”的语义,落脚于故乡的范畴问题。对于新型城镇化而言,解决了乡“愁”和“乡”愁的问题,也就真正实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②“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包含了现实中“望不见山、看不见水”的乡愁话语语境,“山”“水”成为环境资源元素的隐喻而与乡愁直接关联,这种预设使新型城镇化中的乡愁话语构建首先关联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③从外在形式看,解决乡愁中包含的生态效益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必须要求城镇建设规划中优先考虑对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就内在本质考量,实现与新型城镇化相匹配的人口市民化在根本上还需要基于心理、情感驱动的文化融合推动,承载着心理与情感方式的乡愁话语构建必须要满足文化的构建需求。因此,新型城镇化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深层意蕴在于推进市民社会参与、身份认同,推进友好环境的建设与体验,以融合落实社会福祉,改变城市居民、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三元结构,柔性化解环境污染、住房困难、半城镇化等城市病影响,这是乡之“愁”的内在诉求。
④无论生态文明还是城乡共荣指向的乡之“愁”,都是群体性问题,对于个体而言,乡愁更多的是“乡”之愁。在这个维度下看,故乡首先是一个出生地,“山”“水”常在;这个故乡又由出生地界定了群族,这个意义上“乡”愁因群体性意义与乡“愁”部分重叠。其次,当故乡处于物质世界与人的关系视角之下,它是人的存在之乡,“乡”愁包含了对个体终极存在之乡的向往,这使乡愁成为了一个普适的范畴,它意味着新型城镇化中的乡愁话语构建具有与国家全面开放格局相融的匹配度。
(摘编自谭晖《新型城镇化中的乡愁话语构建》)
【1】下列对材料中“乡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愁之“乡”是一个地理概念,指向某一特定的地理区域,是乡愁主体的精神所皈依的故乡范畴。
B.乡愁之“愁”是一-种情感记忆,指向了故乡的现实问题,包含对故乡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感。
C.乡愁的本质是个体关于情感认同的记忆,是个体在不同成长阶段就固定地理区域的不断反思和感怀。
D.乡愁常附着在与主体曾经的日常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的自然田园景观、乡村公共空间、日常生产生活场景等的上面。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乡愁的生态价值进行积极引导,让人们更多的关注乡村的生态建设,能加快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对解决现代化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有益。
B.乡村的村容村貌、物质设施等有形文明和乡村的村规民约、风俗习惯等无形文明都是人民创造出来的,都反映了人民的利益、价值和诉求。
C.“乡愁”是一种精神文化层面的缺失,所以尽管人们每年都想尽办法回家过年,但作为物质载体的乡村土地却仍然被大面积搁置荒凉。
D.乡愁具有普适的范畴,这意味着新型城镇化中的乡愁话语构建与国家全面开放的格局有了相融的匹配度。
【3】下列诗句能表现出材料一第③段观点的一项是( )
A.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管。
B.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材料三第③段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美丽乡村”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请结合材料,从“乡愁”视角就“美丽乡村”建设向有关部门提出三条建议。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三题)
(1)仰之弥高,__________。瞻之在前,______________。(《论语》)
(2)______,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______。(苏轼《赤壁赋》)
(3)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李白《蜀道难》)
(4)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________ ,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2)在《登高》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寓情于景,不仅描写了落叶飘落,长江汹涌之状,也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自己因被贬而与琵琶女有着相同的命运。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明他出师北伐中原的最终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描绘了曹操“破荆州,下江陵”的壮观景象后,描写了曹操的豪迈动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刘裕当年率军北伐时的威猛气势,与他的儿子“________________”的北伐结局形成鲜明的对比。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三五之夜,明月半墙,项脊轩附近的桂树影子随夜风的吹拂而不断移动一片可爱景象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常用“大雁”这一意象表达思念之情,如“___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___________”(李清照《一剪梅》)等诗句都是如此。
(3)高适《燕歌行》运用对比手法把矛头直指汉将腐败作风,揭露军中苦乐不均的诗句______,________。
(4)《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提到自己的种树经验时谦虚地说,自己的树之所以种得好,原因在于: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苏轼用大胆的想象来描绘箫声超强感染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且挥霍无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虞美人》中,李煜以水喻愁,抒写国破家亡之恨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离骚》中屈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美政的理想。
(5)《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鸟儿的啼鸣与互逐渲染了蜀道悲凉孤寂的氛围。
(6)《琵琶行》中,白居易与友人告别时吟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月抒发别离之情。
(7)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2、补写出下列句子巾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说,虽然一点食物即可关乎生死,但若“________”,饥饿的路人也不会接受;若“________”即便是乞丐也会拒绝。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出了对人生短暂的哀叹和对自然永恒的羡慕。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钜鹿赠李少府
高适
李侯虽薄宦,时誉何籍籍。
骏马常借人,黄金每留客。
投壶①华馆静,纵酒凉风夕。
即此遇神仙,吾欣知损益②。
[注]①投壶:古代宴会时的一种娱乐活动,宾主依次把箭投入壶中,以投中多少决定胜负,负者须饮酒。②损益:《论语》中有“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的说法,这里是说李少府高尚诚挚,堪为楷模,以辨友之损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李少府的“薄宦”与其“时誉何籍籍”形成对比,突出了李少府的声名卓著。
B.尾联中“神仙”指李少府,诗人以此称之,表达了对李少府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C.“吾欣知损益”一句运用典故,意思是通过李少府可以看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
D.全诗于质朴的语言中蕴含着诗人的真挚感情,风格不同于其边塞诗的雄壮浑厚。
【2】请结合诗歌的中间两联,分析李少府的形象特点。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讟(dú)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已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徵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音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
(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略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 品秩:品级身份
B.宫中卑湿 卑:地势低下
C.若遂来请,糜费良多 遂:顺遂,这里指同意
D.每节己以顺人 节:节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 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
B.为徇其私欲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
C.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固请至于再三
D.请营一阁以居之 每节己以顺人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B.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C.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D.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4】以下六句话,全都是唐太宗崇尚俭约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②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
③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④若遂来请,糜费良多。
⑤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 ⑥公所奏对甚善!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③⑤⑥
【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所论俭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勤俭节约,而是针对王公贵族挥霍无度“则危亡之期可立待”展开讨论的,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
B.贞观以来“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是王室和大臣们认真贯彻唐太宗俭约治国主张的必然结果。
C.唐太宗不仅以古为鉴,对俭约治国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身体力行,宁愿忍受疾病困扰也决不造屋避湿,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高尚风范。
D.魏徵认为,隋炀帝亡国与奢侈无关,主要是因为他滥施刑罚,并针对于此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1)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
(2)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
(3)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清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人们慎终追远、祭奠逝者、缅怀先烈的最重要的祭祀节日。
4月4日上午10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前,同全国各地各族人民一起,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默哀3分钟。这一刻,全国各地,人们静立垂首,万分悲痛。汽车、火车、舰船鸣笛声声,久久回荡。互联网上、朋友圈中,人们自发参与哀悼活动,追思之情绵绵不绝。
今年的清明节很特殊,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国家有关部门为避免人员扎堆聚集和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倡导“云祭扫”。各地群众纷纷通过网络祭扫等方式,寄托哀思。
以上材料引起你对今年特殊的清明节怎样的感想?请以清明节的有关内容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标题中务必包含“清明”一词。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