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是否能够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关系到我省经济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全省人民的福祉,我们必须防止“精神懈怠”。
B.针对消费者反映较为集中的租房维权难,应完善协同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切实形成监管合力。
C.过期药品除了副作用会增大,还很可能产生一些毒素,人使用后不但不利于治病,却会产生新的疾病,危害身体健康。
D.一项好的政策理应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被念歪。
2、下列所含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A.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 B.但观之,慎弗声
C.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 D.客初至,不冠不袜
3、下列各句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B.柳宗元和韩愈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在古文理论上有着相同的见解,但韩愈在排斥佛老、复兴儒学、提倡师道方面贡献较大,而柳宗元则注重反应社会现实问题,如我们初中学过他的《捕蛇者说》。
C.柳宗元的文学性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劳动人民。如《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等,都写得精湛感人,表现了作者本人的正直品格,寄托了他的政治主张,反映了社会现实,可以说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的一个新发展。
D.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责中唐吏治对农民的残酷无情的剥削,婉约而多讽,体现出柳宗元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一贯风格。
4、下列均包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B.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偭规矩而改错 令将军与臣有郤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共事二三年 鸡豚狗彘之畜
D.诸郎中执兵 尝从人事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5、下列各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块假我以文章 大自然
②其制稍异于前 形式
③岁暮阴阳催短景 景色
④径须沽取对君酌 就
⑤勖尔植,督尔获 勉励
⑥石破天惊逗秋雨 引
⑦异乎三子者之撰 写作
⑧摄乎大国之间 夹、迫近
⑨见长者好烦其令 繁多
A.①④⑦⑧⑨ B.①⑤⑥⑧⑨
C.②④⑤⑦⑧ D.②③⑤⑥⑧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香香的端午
谢冕
①端午是香香的,香飘万家。最初是菖蒲、艾蒿的香味,后来是雄黄酒,是年轻女性胸前、腋下的香囊,那香囊里充填着香香的沉香、木香、丁香碾成的粉末,再后来就是竹叶包裹的粽子,满街满巷飘浮着粽叶的清香。进入五月,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浮动着端午特有的香气,隐隐地、若有若无地散发在逐渐浓郁的节日的气氛中。时序已是初夏,也许茉莉正在悄然开放,也许含笑正在蓓蕾,也许白玉兰正在高处的枝叶间发出诱人的暗香,但此刻充盈着这城市的,是端午特有的香气。这是让人着迷的香香的端午!
②“端取乎正,午得其中”,除了香香的,端午也是端端的。这节日恰在一年的中间,元宵以后,中秋以前,这是这一时段最盛大的节日。古时民间庆典,大抵总与节候有关,端午时节,天气转热,百虫萌动,百毒衍生,蕴含在这个节日仪式背后的,也就是造成端午的香香的气味的,正是适应节候去瘟避邪的动机。端午到了,家家门楣插上红纸围束的艾蒿和菖蒲,说是门上悬剑,妖魔却步,实是借那些植物分泌的香气驱虫。让小孩们饮雄黄酒,给女孩们额前点朱砂痣,那些香囊其中装的也是一些中药材的粉末。这些举措,无不指向这个盛夏到来之前消毒祛魔的动机,所谓的“菖蒲似剑斩千邪”即指此。
③我们的祖先是智慧的,他们能够把实用的动机予以诗化,使人们在充满诗意的仪式中享受节日的愉悦。记得幼时,节日临近,家家都贴起对联--在福州,对联不光是春节张贴,一般节庆也都贴的--记得一副对联是:“海国中天传令节,江城五月落梅花”。那时似懂非懂,倒是记住了,直到如今。福州近海,原是“海国”无疑,闽江贯穿福州城,说是“江城”,更是贴切。然而,农历五月天,挥汗如雨,哪有什么梅花?梅花又怎么会“落”?不懂了。后来读唐诗,方知其句出自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④由此才知道“梅花”是笛曲名,汉乐府的名曲有叫“梅花落”,也叫“梅花引”的。
⑤端午的诗情远不止这些,这个节日是为一位伟大的诗人而设,全中国的百姓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怀念屈原,但龙舟竞渡在有水的地方倒是不分南北的一致。我曾在汉江上游的安康观看过盛大的龙舟节。“扒龙船”(福州话)是为了寻找那位为理想投江的诗人--结果成就了一项惊天动地、万民同乐的竞技;包粽子,据说是给溺水的诗人送食物的,结果成就了一方传统美食。全中国的人们都在这天包粽子纪念诗人,但全中国的人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包。广西的枕头粽,浙江的火腿粽,厦门和泉州的肉粽堪称粽中极致,最为富丽堂皇--它是咸肉粽:火腿、鸡、松花、花生--恨不得把所有的美味囊括其中。
⑥在福州,母亲包的粽子非常结实,她总是把专用的草绳固定在一处,一头用牙咬着绳子的另一端,拼全力把粽子勒得紧紧的--母亲此时有一种惊人的爆发力--因为母亲的缘故,到了北方之后,常常感叹他们包的粽子总松松垮垮的,好像总在敷衍,比母亲的手艺差多了。福州粽子大体用花生或赤豆和着糯米做材料,不咸也不甜,糯米加上很重的碱(这是福州粽子的特色),橙黄色深到发暗,糯米碱面的香气,加上竹叶的香气,非常的迷人。吃时蘸糖,与别处的粽子不同,它靠的是本色的味道。
⑦闽都端午活动的重心是龙舟竞渡。闽江流过城市中心,是极佳的竞赛场所。竞渡之前来自四乡的龙舟分别在闽江各处整装待发,龙潭角、鸭姆洲、仓霞洲各处都有健儿的身影。当然正式的比赛是在江面开阔处,万寿桥下是中心,龙舟从上渡方向顺流而下,到了中洲,正是冲刺的时节,此时锣鼓喧天千舟齐发,气势极为雄伟。当日我家住仓前山程浦头,离江甚远,也还是冒着夏日的苦暑前往观战。这时候热辣辣的太阳直接照射着,毫无遮拦,即使如此,也不能减去我们的热情。清代董平章有一首榕城竹枝词写的就是这个场面:
凉船过处水生风,
鳌鼓声喧万桨同。
若个锦标先夺得,
蒲葵扇系手巾红。
⑧龙舟赛事缘起于悲苦的寻觅,而终于化成了民间的节日喜乐。渐至今日,不仅中国,遍及世界各处,成为一项体育项目。这是中国人伟大的创造。正如我在关于清明的那篇文字说的,我们的祖先能够化解人间的苦难,将悲怆转化为现世的享乐。清明如此,端午也如此。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点题,写出端午特有的香气。这香气来自包括菖蒲、艾蒿、香囊、粽叶、茉莉、含笑和白玉兰等。
B.“菖蒲似剑斩千邪”中的“似剑”,表面指菖蒲形状像剑,实指它分泌的香气有消毒驱虫的功效。
C.文章引用对联“海国中天传令节,江城五月落梅花”,旨在说明“我”严谨的治学态度。
D.文章写各地不同样式的粽子,目的是衬托母亲包的粽子结实,凸显福州的粽子味道最本色。
【2】作者的笔下,端午是诗意非常浓郁的节日。“端午的诗意”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3】文中有两处分别引用了李白和董平章的诗句,请指出这两处引用的作用。
7、(1)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肯定和虽屡遭失败却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
(2)李煜的《虞美人》中“_____,_____”两句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出了愁的多与绵绵不断。
(3)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两句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乐声。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曾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出愿意舍己为人,庇佑天下寒士,并且死而无憾的决心。
(2)习主席强调学习积累的重要性时曾指出,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劝学》一文中,以行路设喻,从反面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在欢乐之余,往往会有人生短暂之叹。曹操曾感慨人生“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苏轼也曾在《赤壁赋》中借飞虫米粒慨叹人生如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将“离愁”写得如此真切、深刻。(李煜《虞美人》)
(3)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如果不能够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是:秦人不暇自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题)
(1)______,______,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论语》)
(2)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______,对此如何不泪垂?______,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5)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扶摇可接;东隅已逝,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2)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_________ ,___________ 。(《论语》)
(3)__________ ,死当结草。 ___________,谢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4)安能以身之察察,______________ ?宁赴湘流, ________________。(《渔父》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________, _____ 。(苏轼《水调歌头》)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为论证的立足点,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2)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中作者引用《书》中古训后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自然之理。
(3)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认为孟子的文章“宽厚宏博”,司马迁的文章“疏荡”“颇有奇气”都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陶潜的《归田园居(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居所“五丁开山的传说。
(5)“__________,《小雅》怨诽而不乱。(《史记·屈原列传》)
(6)“__________,身死人手”。(《过秦论·上》)
(7)爱而不见,__________”(《诗经·静女》)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闻李六景俭自河东令授唐邓行军司马以诗贺之
白居易
谁能淮上静风波,闻道河东应此科。
不独文词供奏记,定将谈笑解兵戈。
泥埋剑戟终难久,水借蛟龙可在多?
四十着绯军司马,男儿官职未磋砣。
(注)着绯:穿红色的官服,唐制: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运用设问手法,通过故意发问引起读者对李景俭卓越才能的关注。
B.颔联称颂李景俭是一个写文章的高手,而且像谈笑却秦军的鲁仲连那样有善于计谋策划、排难解纷的军事才能。
C.尾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虽被贬官,职微位轻,但仍不想蹉跎岁月,渴望在不惑之年能获得着红色官服位居司马之职的成就。
D.白居易的这首七律诗,语意明晰,遣词贴切,充满了对李景俭的称羡之意。
【2】试对诗歌颈联进行赏析(6分)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汉王)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怨。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节)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有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B.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帝、太宗。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变卖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C.张良足智多谋。败蛲下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印绶。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②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读书沙龙”活动中,老师郑重地向同学推荐近期出版的《中国精神读本》。这本书精选了从晚清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一百多年来的华文传世名篇,为读者展现出波澜壮阔的近现代中国精神进化史。其中既有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孙中山的《国事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也有入选中学教材的林觉民《与妻书》、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多数同学纷纷表示要认真阅读,但也有同学质疑,这些诗文年代已久,在当今以经济、科技实力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读之又有何益?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请结合自己阅读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议论文,回应那些同学的质疑。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