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吉林吉林高三(下)期末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不如而厚遇之

    B.自怎生得黑   相如虽驽,畏廉将军哉

    C.慕君之高义也   以吾两人在也

    D.京师学者咸怪其无   公车特拜郎中

  • 2、选出下列有关小说知识的说法不当的一项( )

    A.小说中的场景就是指场面描写,它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一篇小说都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场面接续而成的。

    B.小说中的场景一般由人物、事件、环境三部分组成,其中事件是场景的核心。

    C.场景有大小之别,在一篇小说中大小场景连缀而下,可使小说情节曲折有致,异彩纷呈。

    D.场景也有公私之分,两相交替,更能展开故事情节和反映社会的道德风尚,进而全面立体地揭示人物性格。

  • 3、下列作者与课文相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雨中登泰山》 作者 李健吾

    B.《寻找外星球栖息地》 作者 徐治平

    C.《荷花淀》 作者  孙犁

    D.《警察与赞美诗》 作者 欧.亨利

  • 4、下表是“吾”、“尔”、“子”作人称称谓时,在《论语》和《孟子》中使用情形的统计。根据下表,选出推断正确的选项是

    A.从《论语》到《孟子》,“吾”的使用情境变化较“尔”和“子”显著。

    B.在《论语》和孟子中,“尔”的使用情境都是上对下。

    C.根据“吾”的使用情境。下对上以“吾”来称呼自己较有礼貌。

    D.《论语》里通常依据彼此尊卑关系,使用“尔”或者“子”称呼对方。

  • 5、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车驾,指天子出巡时乘坐的马车,后亦用为天子的代称。

    B.国记,按照国家建立的顺序记述多国史实或事件的史书。

    C.郡县,秦朝统一后行郡县制,郡以下置县,官员由中央任免。

    D.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是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史诗当中。有研究表明,书中提到的一部分灾难,从所描述的特征或影响来看,应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由有害细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而导致的疫病。

    根据研究,大约从公元前500年开始,因病原微生物而起的疫病,就开始影响到欧洲文明的发展进程。而1347-1353年间在欧洲流行的黑死病,更是欧洲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疫病,它的爆发竟然使欧洲人口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当时,民众的恐慌情绪急剧增长,以至于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抚平与此相关的痛苦记忆。由于大量人口死亡、劳动力分布严重不均,社会结构开始出现变化,农奴从此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劳动者。应该说,黑死病、麻风病等疫病从多方面影响了欧洲社会和中世纪的西方文明。

    如果说欧亚之间的疫病传播最初还受到距离限制的话,那么当历史进入到欧洲向外扩张的殖民主义时期,病原微生物才真正开始了全球传播的旅程。1519年,西班牙人试图征服位于美洲的阿兹特克帝国。阿兹特克人最初抵挡住了西班牙人的攻势,但战争形势随着感染过天花病毒的西班牙人的到来而发生改变。不久,肆虐的天花就杀死了阿兹特克帝国的大量人口,这也成为阿兹特克文明灭亡的重要原因。

    当然,在与肆虐的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类的医学事业也在不断进步。16世纪解剖学的发展,17世纪生理学的进步,18世纪病理解剖学的创立,加上19世纪细胞学、细菌学等学科的建树,以及20世纪初临床医学的巨大飞跃,共同成就了现代医学。而现代医学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政府职能改善等因素,共同推动了卫生防疫工作在全球的普遍开展。可以说,人类正在以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捍卫着自身的安全与幸福。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疾疫”,“疾”指的是比较普通的一般性疾病,“疫”指的是比较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这种分法与现代医学的主张也比较吻合。世界卫生组织有关报告曾经指出,在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中,属于传染病的占绝大多数。相比较而言,“疫”比“疾”的影响要大得多,“疫”的大规模爆发往往给社会造成严重灾难。

    中国历史上大疫流行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名医辈出的时代。据史料记载,东汉后期屡有瘟疫流行。以治疗伤寒著名的张仲景,在自己的《伤寒杂病论》中论述了多种传染性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面对传染性黄疸病,东汉时的华佗曾用可以入药的幼嫩青蒿来治疗。现代医学研究更是循此路径,从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成功研制出治疗疟疾的新药。

    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隔离传染病患者是行之有效的疫病防控措施。公元2年,民间疫情严重,《汉书·平帝纪》中就有记载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到唐朝时,还有佛教寺院设立的“病坊”用于隔离麻风病人,内有僧人为患者治病。

    在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国人在16世纪时摸索出世界上第一种有效预防天花的方法——接种“人痘”。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通过有限度地主动感染某种病原微生物或接种该病原微生物的疫苗,可以使人体产生针对该疫病的抗体,从而避免感染疫病。而接种“人痘”,就是主动让未感染的人接触处理过的天花病毒从而产生病毒抗体。

    接种“人痘”的办法曾经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在《哲学通讯》中专门称赞过中国人的这种伟大创造:“这被认为是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材料三:

    疫病在很多时候是由病毒而起,这就让病毒听起来有些吓人。一直到20世纪初,科学家们对病毒的认识仍然各执一词,他们甚至在病毒究竟有无生命这一点上都无法达成共识。1935年,美国生化学家运用提纯和结晶技术,首次得到了烟草花叶病毒的晶体。这种病毒晶体看起来就像一块没有生命的冰或钻石,但是只要把病毒晶体溶液放在烟草叶上,病毒侵入烟草叶细胞之后就马上开始增殖。当时曾有媒体评价说,这一发现“动摇了人们对生与死的区分和辨别”。

    近些年来的研究则进一步揭示,人类基因组里也有病毒基因的痕迹。尽管病毒自身的遗传信息量非常之小,但它们仍然可以把自己的基因注入宿主细胞,并把宿主细胞变成帮助自己复制的“代工厂”。一般而言,一粒小小的病毒进入一个细胞,很短时间之内就能够复制出上千个病毒体。所以当病毒性疫病出现时,在没有外在干预的条件下,被病毒袭击的宿主,可能会依靠自身机能得以存活,也可能会走向毁灭。由于病毒试图“劫持”宿主细胞来自我复制并蔓延,自然就会激发宿主使用自身的免疫系统这一“武器库”来予以反击。而在现代医学条件下,一些医疗防疫手段的介入,能够帮助人体更加有效地阻止病毒对人的侵害,从而能够避免出现更多的伤亡。

    在一定意义上,人类的抗病毒过程,既是一个促进人类自身身体机能不断强大起来的过程,也是一个推动人类抗病毒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完善的过程。事实上,人类与病毒之间的斗争由来已久,人类对病毒的认识也在这样的持久斗争中一步步丰富起来,完备的病毒防治体系也正在逐步建立起来。

    客观地说,病毒也并非只有破坏作用。相关研究表明,与地球生态系统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一样,病毒在维持全球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每天有20%——40%的细菌被病毒杀死,这才使海洋环境中细菌过快繁殖得以抑制。以此而言,病毒在海洋生态系统里扮演着“反垄断”的角色——有助于确保任何物种或细菌都不能称王称霸,这对保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具有积极作用。

    1根据材料一,不属于疫病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的一项是

    A.开展全球卫生防疫 B.改变社会结构形式

    C.动摇阿兹特克文明 D.引发民众恐慌情绪

    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世界最早的英雄史诗中也能找到一些疫病的讯息。

    B.黑死病的流行在欧洲历史上产生的影响最具毁灭性。

    C.疫病的全球传播导致西班牙要在美洲推行殖民扩张。

    D.卫生防疫工作的成效得益于社会多方面因素的推动。

    3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防治疫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上,中医药在疫病防治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

    B.采用隔离措施防止疫病传播,最早出现在中国唐代。

    C.“人痘”的发明应用,是天花防治史上的重大突破。

    D.中国古代防疫方法,对现代医学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烟草花叶病毒有时仿佛没有生命,但是在条件合适时又充满活力。

    B.人类与病毒之间不断作战,客观上也使人类的生存能力不断强大。

    C.病毒的遗传信息少,短时间内就能大量复制并共同冲击宿主细胞。

    D.病毒杀死海洋中的一部分细菌,有利于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宋荣子面对世人的称赞或非难能做到宠辱不惊,是因为他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当年刘裕居住之处,表现了对刘裕的凭吊之情。

    (3)《阿房宫赋》中,杜牧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后世统治者如果不能汲取秦覆灭的教训就会重蹈覆辙。

  • 8、名句默写.

    (1)习近平主席在北大与学生交谈时指出,要想获得成功,就要做一个抱负远大,意志坚强的有为青年。这正如《论语》中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鱼我所欲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不食嗟来之食”的乞人故事是类似的。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曹刿论战》中,具体描写曹刿小心谨慎地观察敌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 9、名句默写。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己与神仙相交、与明月永存的理想。

    (2)已故评书演员单田芳凭着顽强的毅力,在传统表演艺术事业上执着追求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正如荀子《劝学》中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中批评有的人为孩子选择老师而自己却不愿从师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想获得成功,就要做一个抱负远大,意志坚强的有为青年,这正如《论语》中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以“__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乐声轻细的特点,以“_______________”一句直接赞美琵琶曲像仙乐般好听。

    (2)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启示我们,“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我们一步一步推进,才能到达梦想的远方。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一句从空间角度极写漂泊异乡之愁,“_______________”一句则从时间角度写进年老体衰之苦。

  • 11、补写出下列橘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他的诗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样意境雄浑、气魄宏大。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一句,写出了阿房宫宫殿楼阁占地极广;用“______”一句,写出了宫殿间的走廊宽而曲折。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徜徉山水、快意人生的愿望。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2)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具有的品格是“富贵不能淫,_________, ______ ”。

    (3)在富贵、财利面前执着于道义是孔子宣扬的一个主要观念。《论语》中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新晴山月(宋)文同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徘徊爱其下,及久不能寐。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谁伴余苦吟,满林啼络纬

    (注释)①络纬:昆虫名,即纺织娘,善鸣。

    1下面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写景用词精当,特别是“漏”这个动词,写月光透过青松的枝叶,洒在林中与松树的影子交织成一幅黑白相间的水墨画,显得生动空灵。

    B. 颔联写诗人因“久不能寐”而独自在月下徘徊,表达了诗人的孤独苦闷之情。

    C. 尾联把纺织娘不停地鸣叫与自己的低吟相映照,写得十分和谐,吟诗声与虫鸣声的增入,打破了夜晚的死寂,突出了夜晚的静谧。

    D. 这首诗两联写景,两联写情,景情相间,融合自然。写景时用笔细腻,内容丰富;写情时疏笔直写,自然逼真。

    2这首诗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虞世基,懋世,会稽余姚人也。世基幼恬静,喜愠不形于色,博学有高才,兼善草隶。陈中书令孔奂见而曰:“南金之贵,属在斯陵闻其名,召之,世基不往。后因公会,陵一见而奇之,顾朝士曰:“当今潘、陆也。”因以弟女妻焉。仕陈,累迁尚书左丞。及陈灭入隋为通直郎直内史省贫无产业每佣书养亲快快不平尝为五言诗以见情文理凄切世以为工作者无不吟咏未几拜内史舍人。炀帝即位,顾遇弥隆。俄迁内史侍郎。以母忧去职,哀毁骨立。有诏起令视事,拜见之日,殆不能起,令左右扶之,哀其羸瘠,诏令进肉,世基食,辄悲哽不能下筋。帝使谓曰:“方相委任,宜为国惜身。”前后敦劝者数矣。帝重其才,亲礼逾厚,专典机密。时天下多事,四方表奏,日有百数。帝方凝重,事不廷决,入阁之后,始召世基口授节度。世基至省,方为敕书,日旦百纸,无所遗谬。

    于时天下大乱,世基知帝不可谏止,又以高颖、张衡等相继诛戮,惧祸及己,虽居近侍,唯诺取容,不敢忤意。盗贼日甚,郡县多没。世基知帝恶数闻之,后有告败者,乃抑损表状,不以实闻。是后外间有变,帝弗之知也。尝遣太仆杨义臣捕盗于河北,降贼数十万,列状上闻。帝叹曰:“我初不闻贼顿如此,义臣降贼何多也?”世基对曰:“鼠窃虽多,未足为虑。义臣克之,拥兵不少,久在间外,此最非宜。”帝曰:“卿言是也。”遽追义臣,放其兵散。

    世基气貌沈审,言多合意,是以特见亲爱,朝臣无与为比。其继室孙氏,性骄淫,世基惑之,恣其奢靡。雕饰器服,无复素士之风。孙复携前夫子夏侯俨入世基舍,而顽鄙无赖,为其聚敛。鬻官卖狱,贿赂公行,其门如市,金宝盈积。朝野成共疾怨。宇文化及杀逆也,世基乃见害。

    (选自《北史·列传第七十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陈灭入隋/为通直郎/直内史省/贫无产业/每佣书养亲快快不平/尝为五言诗以见情/文理凄切/世以为工/作者无不吟咏/

    B.及陈灭入隋/为通直郎直内史省贫/无产业/每佣书养/亲怏快不平/尝为五言诗/以见情文/理凄切世/以为工作者/无不吟咏/

    C.及陈灭/入隋为通直郎/直内史省贫/无产业每佣书养亲/快快不平/尝为五言诗/以见情文/理凄切/世以为工作者/无不吟咏/

    D.及陈灭/入隋为通直郎/直内史省/贫无产业/每佣书养亲/快怏不平/尝为五言诗以见情/文理凄切/世以为工/作者无不吟咏/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及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互为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古代女子是没有字的。

    B.“少傅”,是“三公九卿”中“九卿”之一,由夏朝始设,后只作为皇帝对有功之臣的表彰,是虚职。

    C.“母忧”,指母亲的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任官者必须离职,称“丁忧”。

    D.“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就是此用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世基善迎圣意,混淆视听。他知道炀帝不喜听郡县沦陷的消息就压下报告失败的奏章,致使炀帝惨遭杀身之祸。

    B.虞世基受帝信赖,处事得力。他接受皇帝口授处理表奏旨意,每天草撰将近一百份敕令,没有一点遗漏差错。

    C.虞世基才华出众,深受夸赞。他先是受到孔奂的赞叹;后又受到徐陵的夸赞,并把弟弟的女儿嫁给他为妻。

    D.虞世基骄奢淫逸,终遭杀害。他因妻子孙氏的诱惑而肆意奢侈浪费,受到朝廷内外的憎恶怨恨,终被宇文化及杀害。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基至省,方为敕书,日旦百纸,无所遗谬。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话题“中国象棋已被印度申遗6次”冲上热搜,引发舆论关注。相关报道提到,印度向联合国申遗中国象棋,而且已经申请6次,但次次都被驳回。对此,网友们一时也是心情复杂,情绪激动。或谴责,或遗憾,而这些高涨的复杂情绪,很快就被辟谣浇息了。有媒体向专家了解情况后发现:印度从未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过申报。

    这一话题之所以在舆论场上迅速发酵,是因为公众对别国对本国文化申遗的事件本就敏感,容易被情绪左右,并未及时判断新闻真实与否。处于信息爆炸的今天,公众对真相好奇和渴望的心理,很容易被利用。

    印度申报中国象棋虽是乌龙一场,但很多网友对中国为何不对象棋申遗仍然关注。其实,申遗虽然是保护文化遗产的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更不是独占的一种方式。对这些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不应该只是在有别国申遗的时候才被短暂地想起和讨论,激发出瞬间的归属感,而热度一过,忽视和遗忘又成为常态。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