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语句,表述得体的一项是( )
A.关于求职就业方面的问题,我们公司竭诚欢迎各界朋友前来垂询。
B.当年老师对我关爱有加,给我写的那幅字,至今我还惠存在家里。
C.您是我仰慕已久的学者,今寄上论文一篇,恭请您抽空拜读一下。
D.我热爱文学,爱好写作,有多篇大作发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上。
2、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李将军之谓也
A.何功之有哉
B.冤哉亨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韩愈《祭十二郎文》)
②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B.①给其食而任以事 (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
②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 (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C.①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 (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②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D.①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非子房其谁全之 (苏轼《留侯论》)
4、关于《三国演义》内容的解说,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定黄巾后,刘备任安喜县尉,督邮巡县,索贿不成,欲害刘备。张飞大怒,折下柳条痛打,打折柳条十几枝,刘备把官印挂在督邮项上,刘关张三人投奔代州刘恢去了。
B.袁绍率十万大军进驻官渡,谋士荀攸遭疑投降曹操,献计劫屯粮重地乌巢。曹操连夜奔袭乌巢,袁绍只派少量骑兵救援乌巢,仍留主力进攻官渡,结果乌巢粮草被烧光。
C.诸葛亮在五丈原与司马懿陷入拉锯战,积劳成疾,命在旦夕。他于帐中点灯祈禳北斗以求延寿,不料因有魏军探营,魏延闯帐报告,不慎将主灯扑灭。诸葛亮禳星延寿失败。
D.曹爽派人到司马昭家探听虚实,司马懿装得老态龙钟,危在旦夕。当曹爽丧失了警惕,出洛阳城祭扫曹睿陵墓时,司马懿发动政变,逼迫曹爽交出权力,随即将其杀死。
5、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砉然向然 ,奏刀騞然 B. 子路率尔而对曰
C. 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D.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6、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按照西方的礼仪,双方在做面对面的交流时,应该用眼睛直视着对方的眼睛。因为那是你尊重对方的表示,是你在认真聆听对方话语的证明。而中华民族似乎没有这样的谈话礼仪,我们只是一味讲求洗耳恭听。为了这洗耳恭听,那听者竟然常常是低着头的。于是,自然也就无法直视对方的眼睛了。
后来,渐渐地便开始有人非议国人的这种说话习惯,拿他人的礼仪挑剔起自家的礼仪,弄得我们仿佛压根儿就不懂得谈话的礼节似的。其实,相比于西方,我们这个民族自古就是一个最长于倾听的民族。我们对“宁静致远”的崇尚,对“沉默是金”的信奉,所表达的无不是对倾听的热爱。
听觉的内涵是谦逊的。在拉丁语中,“听”本身就有恭敬、顺从的意思。事实上,若是没有了这样谦逊的情感,听便只能沦为一种外在的形式,即使话语进入了我们的耳朵,它也仍旧难以抵达我们的心灵。总之,真正的倾听永远离不开谦恭的内心。
迎取对方声音的应该是我们的耳朵,而非我们的眼睛。此时此刻,我们的心灵之门正在向对方敞开,我们丝毫没有心不在焉。况且,话语交流过程当中那专注的眼神,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保证不分散我们倾听时的注意力呢?
就视觉来说,距离始终是必要的:太远看不清,太近看不成。就因为这距离的存在,招惹得那惯用眼睛的西方人只好借助亲吻和拥抱来弥合彼此身体之间的隔阂。中国人既不喜欢亲吻,亦不喜欢拥抱,那是因为我们彼此的身体之间本来就没有隔阂。要知道,听觉取消距离,声音从一个人的口中直达另一个人的耳朵,随即触动其心弦,进而引发双方身体的共鸣和默契。不用亲吻,也不用拥抱,彼此便可感受到来自你我身体的友爱和温暖。可见,亲吻和拥抱所象征的不能说不是一种热情的关系,但拒绝亲吻和拥抱却也并非是在刻意传达着某种冷漠。
我们的误解源于我们的无知,倘若我们能深深领会听觉的真谛,还有我们那根深蒂固的倾听习性,我们便不难明白,在听取对方讲话时,我们确实是不愿盯着对方的眼睛或面孔的。毕竟,听觉的谦逊与专注造就了我们高度敏感的心性,而视觉在本质上又是富有好奇与急切的进攻性的,因此,注定我们不好意思将这种目光直对他人的眼睛或面孔。我们与生俱来的腼腆以及含蓄,实际上恰是同我们的这种视听习惯息息相关。所谓的羞感,也只能在这种倾听的过程中得以生成。我们倾听着,我们羞涩着,这羞涩更与我们的心存敬畏紧密相连。说实话,我们这个民族的许多优点,都是来自于它对耳朵的倚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双方在做面对面的交流时,西方以用眼睛直视对方的眼睛为尊重对方的表示,而我们中华民族则讲求洗耳恭听。
B. 国人长于倾听的习惯本无可非议,如果拿他人的礼仪来挑剔我们的礼仪,会弄得我们仿佛压根儿就不懂得谈话的礼节。
C. 在拉丁语中,“听”本身就含有恭敬、顺从的意思,西方的谈话礼仪忽视了“听”的重要性,可见其偏离了对“听”的内涵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D. 虽然亲吻和拥抱能够象征一种热情的关系,但感受彼此身体的友爱和温暖的关键是彼此身体之间的无隔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视觉在本质上富有好奇与急切的进攻性,所以要想深刻领会对方言语的真谛,我们便不能看对方的眼睛或面孔。
B. 腼腆以及含蓄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品质,它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点,与我们的视听习惯息息相关,与我们的心存敬畏紧密相连。
C. 在双方面对面交流时,取消距离的听觉似乎比视觉优势更明显,声音可以触动听者的心弦,进而引发双方身体的共鸣和默契。
D. 在话语交流过程当中,迎取对方声音的应该是我们的耳朵而非眼睛,因为专注的眼神可能会分散我们倾听时的注意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中,林黛玉在听贾宝玉说话时,不会一直目不斜视地盯着他的眼睛,因为低头旁顾的娇羞更能表达出旷世的深情。
B. 徐志摩的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描绘的正是一种倾听离别话语时的缱绻和羞涩。
C. 我们民族的许多优点都来自对耳朵的倚重,倾听是我们根深蒂固的习性,它使我们的羞感得以形成。
D. 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国人崇尚“宁静致远”,信奉“沉默是金”,而在西方人看来,这些都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
7、根据句子的语境,补写出横线处的句子。
(1)《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中,表现同仇敌忾的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日夜操劳,勤奋不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氓》中结尾“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不再存有想法的决绝,对婚姻果断作了结的刚强性格。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来写秦国统治者将剽掠而来的美玉金银珠宝等当成石头沙土,从而表现其奢侈之风。
(2)《虞美人》一词中,作者追问美景何时结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能展现曹操能文能武,志得意满的形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卫风·氓》中用来表现因思念而痛苦,与“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甫在《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描写秋江景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二十四桥仍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姜夔《扬州慢》)
(2)_______________,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
(3)_______________,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4)父母在,不远游,______________《论语·里仁》
(5)《李凭箜篌引》中描写音乐震撼力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通过描写人的动作和神态来衬托蜀道的高险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月光照耀下湖面荡漾的水波和无风时水中美丽的月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写自己因洁身自好反遭殃受累,早晨进谏傍晚被贬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在横线处写出作品的原句。
①母孙二人,更相为命,___________________。 (《陈情表》)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____。 (《阿房宫赋》)
③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 (《滕王阁序》)
④或因寄所托,__________________。 (《兰亭集序》)
⑤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
⑥同学们即将升入高三,老师鼓励大家说:“无限风光在险峰,这正如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我们要志存高远。”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病无能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就有道而正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6)用之则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惟我与尔有是夫。
(7)巧言乱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民为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为轻。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赠蜀府将
唐•温庭筠
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
(注)公元829年(大和三年)南诏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十年前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
B.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
C.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也暗示蜀将被闲置冷落。
D.尾联与首联相呼应,并运用典故、对比手法,直接表达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2】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节选自《五人墓碑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之私人毛一鹭 私人:党羽
B.吴之民方痛心焉 痛心:心疼
C.意气扬扬 意气:神情
D.颜色不少变 颜色:脸色
【2】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B.为之声义
C.然五人之当刑也
D.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用饱含情感的笔触叙述了以五人为代表的民众与阉党斗争的经过。
B.选文叙议结合,“叙”突出五人的英勇,“议”强调五人之死的意义。
C.五人就义时的慷慨从容与毛一鹭躲在厕所逃命的丑态形成鲜明的对比。
D.作者逐一写出了五人名字,紧扣题目,表达了对五人“死于义”的崇敬。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鲁迅
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习近平
③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任正非
④在变革的大湖中,我们每个人做好一件事就够了。——施一公
⑤经历了五千多年的风风雨雨的中华民族,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过程中,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央视国际锐评
⑥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叶嘉莹
读了上面六则材料,身为当代高中生的你有怎样的感触或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联系现实和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