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澳门高三(下)期末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句了的横线处,排序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①不屑置辩   ②不予理睬   ③不置可否   ④不可理喻

    (1)吴荪甫地淡淡一笑 ,转身就坐在一张椅子里。

    (2)孔乙已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已,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已看着问他的人,显出 的神气。

    (3)他们简直 ,一定要进去,终于被我们的人赶出来了对于广大消费者提出的产品质量问题,生产厂家却

    A.①③②④

    B.③①④②

    C.①④②③

    D.②③①④

  •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一座静谧宜人、古韵悠长的百年石寨——英谈村,三面环山,东面临河,端庄古朴、别有洞天,素有“江北第一古石寨”之美誉。

    B. 人民网北京4月11日电(孟竹)今天,延庆区大庄科乡天色碧蓝,长城上杏花盛放,引来大量游客赏花、观景并立此存照

    C. 载望舒的《雨巷》哀而不伤,有一种中性美,在新年朗诵会上,他对《雨巷》的朗读,恰到好处地诠释了这首经典的意蕴。

    D. 《人民的名义》中戏骨级演员获得观众认可,无独有偶,老演员惠英红击败周冬雨,获得36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

    E. 一些直播平台,以猎奇低俗内容取悦观众、吸引眼球,从长远看,是一种饮鸩止渴的错误路径,对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无益。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导演黄建新认为,由于过去的主旋律影片创作掌握资料不足,往往将领袖人物的性格模式化,让观众难以接近。

    B.过劳为什么会引起健康透支?有关专家认为,最严重的问题不是加班,而是巨大的压力导致休息时间也无法彻底放松心情所致。

    C.经受住汶川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双重考验的四川,以爬坡实干、化危为机、“两个加快”全面推进的姿态,在西部大开发的新平台上,展翅高飞。

    D.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既要增强紧迫感,又要加大实践探索和工作落实,做到把握规律,开拓创新,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 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类的声音和指纹  ①  是独一无二的吗?  ②  我们都无法肯定地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③  我们要真正测试对比完地球上近74亿人的指纹信息,  ④  那仍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⑤  我们能测试到世界上所有现存的人类指纹,  ⑥  无法去比较那些已经去世的人的指纹。

     

    A

    可能

    其实

    因为

    /

    就算

    B

    难道

    所以

    因为

    但是

    即使

    C

    可能

    其实

    虽然

    /

    就算

    D

    难道

    所以

    虽然

    但是

    即使

     

     

    A. A   B. B   C. C   D. D

     

  • 5、某同学从自己所写的文章里选出一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第一组:《梦游天姥吟留别》《烟花三月下扬州》《沈园钗头凤》《三百里阿房》

    第二组:《苦昼之短》《只缘身在此山中》《知人者智》《我该如何看待你》

    第三组:《在柏拉图的世界里》《对话吕奉先》《佩弦》《雨巷诗人》

    A. 品咂诗词  我与哲学  遇见文人

    B. 品咂诗词  思想原力  遇见文人

    C. 寻踪经典  思想原力  朋古友今

    D. 寻踪经典  我与哲学  朋古友今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的讲话中深刻指出,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

    大量的各类历史文物遗存,启示我们去认识敦煌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佛教在古代敦煌宗教文化中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佛教文化的昌盛,不仅体现在中国大乘佛教的各个主要思想宗派的相互促进和发展,传译、抄写佛经以及开窟造像、举行法会等正统的宗教活动的频繁和规模,也体现在敦煌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岁时节庆和娱乐活动中所反映的几乎无时、无处不在的佛教文化印迹。同时,道教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也以它所特有的根深蒂固的多神崇拜的思想方法存在于古代敦煌。另外,其他外来宗教如祆教、摩尼教、景教和伊斯兰教等,也在特定的民族文化圈内畅行其道。敦煌文化这一现象的价值在于不同文化价值体系的和睦相处。

    敦煌文献中还有大量非汉语文献,许多是已经消失的“死语言”,如回鹘文、于阗文和粟特文等。这些文献对于相关民族的历史文化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自不待言,其与汉文文献以及多种宗教的共处、交流本身,展示了敦煌文化的自信、自由、开放和包容并蓄。在这样文化基础上的文化昌盛和博大精深,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文化昌盛的因果逻辑,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和价值取向,应该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敦煌文学作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传世文人诗文的抄本,属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的正统文学作品;一类是以讲经文、变文、词文、话本、缘起故事、俗赋、曲子词、白话诗等为代表的俗文学作品。特定意义上的“敦煌文学”显然是指敦煌特有的俗文学,它鲜活、明快,具有浓郁的宗教、生活气息。鸿篇巨制《维摩诘经讲经文》,已经孕育了后代章回体白话小说的雏形。

    敦煌的文学艺术体现着兼收并蓄、自信创新的恢弘气度。敦煌壁画题材极为丰富,壁画绘制积极汲取相应时代最先进的绘画技法和理念,于线条和色彩的腾转挪移中紧扣时代脉搏,深涵经义意蕴,致使画作美不胜收。在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代中原画家作品大都失传的今天,敦煌壁画就成为我们认识中古时代中国绘画史的重要依据。在南北朝时期,传自西域的画法逐渐被中国的画家所吸收,画史记载北齐画家曹仲达画人物衣纹稠叠如出水之状,被称为“曹衣出水”。南朝张僧繇曾采用“凹凸法”在南京一乘寺绘制壁画。曹、张的画法正是传自印度和西域的画法,在敦煌早期壁画中十分流行。其中展现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我们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支撑。

    (摘编自樊锦诗《保护传承敦煌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自信》,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在敦煌宗教文化中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敦煌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深受影响。

    B.敦煌文献中的大量非汉语文献,因为属于“死语言”,对于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很大。

    C.“敦煌文学”中的俗文学包括讲经文、变文、词文、话本等多种体裁,极具研究价值。

    D.曹仲达的“曹衣出水”和张僧繇的“凹凸法”,都属于那时代最先进的绘画技法和理念。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述结构,具体分析了敦煌文化中蕴含的精神财富。

    B.文章以习总书记讲话开篇,同时作为全文的中心观点,既高屋建瓴又提纲挈领。

    C.文章第四段举出《维摩诘经讲经文》,旨在论证敦煌文学的兼收并蓄自信创新。

    D.文章基于“古为今用”的逻辑前提,重点论述了敦煌文物遗存、文献等三方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敦煌,各种宗教都大体和睦相处,表现了敦煌文化的自信自由、包容并蓄。

    B.敦煌曲子词属于特定意义上的“敦煌文学”,与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作品没有关系。

    C.因为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代中原画家作品大都失传,敦煌壁画更显珍贵。

    D.我们进行今天的文化建设,应该认真总结发扬古代敦煌的经验,扩大国际文化交流。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曾感叹:“举世不师,故道益离。”韩愈在《师说》一文中也接连感叹:“__________________”质疑这种不愿从师学习想要人没有疑惑太难的社会风气。

    (2)《出师表》中写诸葛亮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从中我们能感受到诸葛亮沉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写到,虽然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他认为一个人要懂得舍生取义。

    (2)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天空颜色的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侧面描写的方法烘托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和容貌的美丽。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陆游《游山西村》中描写农家祭社祈年习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3在《琵琶行》中,白居易描写贬谪之地的音乐“___________________”和琵琶女高妙的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篇》中有“___________”两句,意在告诫我们:见别人的长处要学习,见不足要检查自己。

    (2)《荀子·劝学》中,论述“思与学”关系的重要句子是:“___________。”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___________”描写刘裕挥师北伐的英雄气概。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指出自己不重视学习却重视子女教育的人,选择老师教育孩子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用刘义隆的故事揭示当朝好大喜功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当朝准备不足导致失败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陋室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陋室帘外环境宁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明确指出蚯蚓能以泥土、地下水为食的原因,“_________”指出了蟹心浮气躁的结果。

    (2)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明确表明了当时社会中人们违背道德准绳,把苟合取悦他人奉为法度。

    (3)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青苔和野草描写陋室环境清幽雅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小题。

    和子由四首·送春

    苏轼

    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

    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

    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

    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

    【注】法界观:佛教华严宗主张的证入法界的观法。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     

    A.诗题交代写作缘起。“和”的意思是“唱和”,本诗是诗人为应和弟弟苏辙而写的。

    B.首联呼应题目,表明“青春”虽然已难挽回,但仍能以写诗度过余生的积极心态。

    C.本诗章法绵密,语意前后勾连:颈联上句关联“梦里青春”,下句上承“酒阑病客”。

    D.尾联表达愿望,诗人希望借法界观洗除世间之烦恼,反映出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

    【2】本诗二三联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这两联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爽籁亭记

    袁中道

    玉泉初如溅珠,注为修渠,至此忽有大石横峙,去地丈余。由泉而下,忽落地作大声,闻数里。予来山中,常爱听之。

    泉畔有石,可敷蒲,至则趺坐终日。其初至也,气浮意嚣,耳与泉不深入,风柯谷鸟,犹得而乱之。及暝而息焉,收吾视,返吾听,万缘俱却,嗒焉丧偶,而后泉之变态百出:初如哀松碎玉,已如鹍弦铁拨,已如疾雷震霆,摇荡川岳。故予神愈静,则泉愈喧也。泉之喧者入吾耳而注吾心,萧然泠然,浣濯肺腑,疏瀹尘垢,洒洒乎忘身世而一死生。故泉愈喧,则吾神愈静也。

    夫泉之得予也,予为导其渠之壅滞,除其旁之草莱,汰其底之泥沙。濯足者有禁,牛马之蹂践者有禁。予之功德于泉者止此耳。 自予之得泉也,旧有热恼之疾,根于生前,蔓于生后,师友不能箴,灵文不能洗,而与泠泠之泉遇,则无涯柴棘,若春日之泮薄冰,而秋风之陨败箨。泉之功德于我者,岂其微哉?泉与予又安可须臾离也?故予居此数月,无日不听泉,初曦落照往焉。惟长夏亭午,不胜烁也,则暂去之矣;斜风细雨往焉,惟滂泥淋漓,偃盖之松不能蔽也,则暂去之矣。暂去之,而予心惶惶然,若有失也。乃谋之山僧,结茅为亭于泉上,四置轩窗,可坐可卧。亭成而叹曰:“是骄阳之所不能驱,而猛雨之所不能逐也;与明月而偕来,逐梦寐而不舍,吾今乃得有此泉乎?”且古今之乐,自八音止耳,今而后始知八音外,别有泉音一奇。世之王公大人不能听,亦不暇听,而专以供高人逸士陶写性灵之用,虽帝王之《威》《英》《韶》《武》,犹不能与此泠泠世外之声较也,而况其他乎?予何幸而得有之,岂非天所以赉予者欤?于是置几移襆,穷日夜不舍,而字之日爽籁云。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泉而下   邮:传递

    B.洒洒乎乎忘身世而死生   一:把……看成一样

    C.师友不能   箴:针砭医治

    D.不胜也   烁:闪烁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一见玉泉如溅珠,听它轰鸣数里,就情不自禁地喜欢上它了,由此“常爱听之”一句,便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作者真正感受、领会到泉声之奇妙、之功效、之魅力是在一段时间之后,所以听泉的体验、感受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

    C.作者建亭于泉上,感慨烈日和暴雨都不能驱赶他了,也可以与明月同来,这自然是作者爱泉、想拥有玉泉的体现和结果。

    D.作者认为泉声是八音之外单列的一种音乐,古今音乐难以与之媲美,并直接讽刺了王公大人们“不能听,亦不暇听”。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泉之得予也,予为导其集之塵滞,除其旁之草莱,汰其底之泥沙。

    (2)予何幸而得有之,岂非天所以资予者?于是置几移禳,穷日夜不舍,而字之曰“爽籁”云。

    4请简要概括袁中道听泉渐入佳境的变化过程。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从书信沟通到微信交流,交流方式在改变,不变的是真挚情谊的表达。《诗经》《论语》等国学著作从图书馆走进家庭书橱,阅读场景在变,不变的是对先贤哲思的追求。从“出国热”到“归国潮”,逐梦方向在改变,不变的是人生价值的实现。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改善。透过时代的变化,我们看到其背后有着不变的底色。

    面对这些时代的变与不变,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有何思考和联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要求为议论文,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