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两项是( )
A. 《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形象可谓首鼠两端,从初到北京时的老实坚忍,到后来的自暴自弃,深刻反映了旧社会对普通劳动者的摧残。
B. 随着萨德在韩部署的进行,中国与美韩的博弈分外令人关注。近来中国赴韩人数锐减,韩国民众闹得沸反盈天。
C. 每年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20多年来,全世界的科学家们探骊得珠,找到了较为妥善的预防与治理办法。
D. 冯友兰教授回忆说,蔡元培校长给他留下的深刻记忆就是他洒脱豁达的胸襟,光风霁月的气象。这种人格魅力最令人惊叹。
E.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但现在许多中学生认为他和苏氏三杰相比不过是忝窃虚名。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斑马线是行人的安全线、生命线,礼让斑马线不仅是文明行为,更是法律规定。新交规出台后,车让行人蔚然成风。
B.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精准实施环境保护政策,才会让祖国大地表里山河,山更青天更蓝,人民生活更幸福。
C.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家书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家书因寄寓着亲情、艺术、历史等丰富内涵而历久弥新,愈加珍贵。
D. 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坚决查处一个,要抓早抓小,有病就马上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能养痈遗患。
3、下列各句中加点同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逆境成才的榜样的确不少,但顺境成才的事例更不胜枝举,只强调一个方面,是一叶障目的偏激。
②陈飞可是我们班的“文曲星”,作文大家都头疼,可他总能文不加点,一挥而就,还回回是范文呢
③竞争中,企业强大的对手有时不一定是敌人,强强联手、与虎谋皮,可以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④这么大规模的一次活动,组织者事先必须做好周密安排,像你这样计划粗疏,胸无城府,肯定出事。
⑤今年雨季开始后虽降雨量不大,但切不可掉以轻心,仍要督促各方面做好防洪抗洪准备,防患未然。
⑥老陈学会使用微信,就加入了几个朋友圈,可过多的无聊信息让他不胜其烦,所以默默地退了出去,
A. ①②⑤ B. ③④⑥ C. ①③④ D. ②⑤⑥
4、下列各组选项中,成语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调查研究除了“身入”之外,更要在“心至”上投入精力,偏离初心的调查研究,往往凌空蹈虚,难以被采信。
②环境治理是一个社会综合治理的政治性课题,唯有用政治生态的光风霁月,才能换来生态环境的天蓝水绿。
③他是国际知名的化材专家李教授的得意门生,也算师出有名,加上履历不凡,早已成为几家大型企业的青睐之人。
④美丽的樟江河悠悠流淌,碧波荡漾;小七孔景区喀斯特地貌诱人——苍翠欲滴的景色,真令人心旷神怡啊!
⑤辽宁男篮虽是客场作战,却出人意料地连胜两场,当球迷们额手称庆时,男篮队员们则表现得异常淡定与冷静。
⑥作家到基层采访,如果只在农家乐优哉游哉一逛,再到田间地头走马观花一看,是不可能写出贴近百姓生活的作品的。
A. ①②⑤ B. ③④⑤ C. ②③⑥ D. ①④⑥
5、根据上下文内容,结合对联的相关知识,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
钱钟书先生,吴宓称赞其“才情学识兼具, ① ”;学界称其“中国博学鸿儒, ② ”;世人惊其“大师风华绝代, ③ ”。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亦或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篇》,先生的作品都一次又一次地让国人惊讶,让世界感叹。
A. ①天才卓尔不群 ②当代文化昆仑 ③新旧中西俱通
B. ①天才卓尔不群 ②新旧中西俱通 ③当代文化昆仑
C. ①新旧中西俱通 ②天才卓尔不群 ③当代文化昆仑
D. ①新旧中西俱通 ②当代文化昆仑 ③天才卓尔不群
6、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清”在魏晋的玄学语境和人物品藻中焕发了活力,具有了明确的审美属性。与秦汉时期偏于事功的文化迥然不同,在以道为本的玄学思潮的影响下,士文人在人生追求上普遍以能否体验“道”的存在,是否臻于“道”的境界作为评价人生境界高低的标准。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描述道之性状的“清”,作为一个审美趣味和风格开始流行于当时著名的审美文化活动——人物品藻中,普遍用之于人物品藻和诗文书画鉴赏。《世说新语·赏誉》赞赏的内容很广泛,举凡品德、节操、本性、心地、才情、识见、容貌、举止、神情、风度、意趣、清谈、为人处世等等,都在赏誉之列。从时人的评价来看,当时均以“清”为上品。
“清”作为在魏晋玄学文化语境中呈现出活力的审美趣味和风格,其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清简通脱、清净澄澈、出尘脱俗、玄远深邃的道玄气质。从趣味上讲即自然素朴、简约玄淡、超然脱俗,不奢、不繁、不浊、不俗、不媚。这一趣味成为衡量士文人品位高下的标准。在不同语境中,“清”往往与其他词语组合成为复义词,形成其衍生、派生意义,如“清远”“清峻”“清雅”“清真”“清婉”“清劭”“清峙”“清通”“清和”“清绮”等等,但核心旨意大体不脱离“清”的简约、清澈、玄远。“清”及其复义词大量在人物品藻和诗文书画鉴赏中出现,共同表征了魏晋玄学语境下以“清”为主导的审美倾向,在中古时期,几乎可以说是无“清”不美的。“清”也凝聚升华成为一个具有魏晋时代气质和风韵的审美范畴。
大凡趣味皆有文野、雅俗、高下之分。晋人尚“清”,“清”作为审美趣味标准,是在对“浊”“俗”的差评中得以更清晰地确立起来的。文人刻意区分“清”与“浊”、“雅”与“俗”的差别,在道玄的文化语境中建立起“清”这一审美趣味,并将之确立为与“俗”相对立的“雅”,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和美的条件。士文人以这种富有文化内涵、高品位“清雅”的艺术化的生活情趣,拉开与达官贵戚、富商巨贾的距离,凭借文化上的优越感,抚慰内心的失落和愤懑。当时盛行一时的竹林、山水、箫声与琴音等因其“清美”的特质,成为魏晋士文人构建其理想生活的主要手段,凸显出他们的生活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孔子删诗、儒家以“雅正”确立了儒家主流文化的审美趣味标准之后,魏晋士文人又将与荣位与权势相关的儒家的功利文化归为“俗”,逐出了审美领域,以“清”为核心范畴,建立起了“清雅”这一精英文化的审美趣味,并将之发展为独立于儒家“雅正”主流文化系统之外的审美文化体系。“相对于政治、哲学、伦理、科学、历史等等,审美无疑是最具底蕴意味的深层结构,或者说,是照见一个民族之集体无意识的一面镜子。更能窥见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精神质地。”(李劼《诗学观念和审美趣味》)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作为元范畴的“清”对中国古典美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审美趣味深刻地渗透到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园林、器物美学中,使中国的古典艺术始终内含着一种深邃澄澈清雅含蓄的东方式精神境界。
(节选自《玄学语境中的美》,作者陈迎辉,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秦汉时期,士文人文化偏于事功,魏晋时期在玄学思潮的影响下,士文人在人生追求上普遍以能否臻于“道”的境界作为评价标准。
B. 在魏晋玄学文化语境下,描述道之性状的“清”成了审美趣味和风格,开始流行于人物品藻中,普遍用之于人物品藻和诗文书画鉴赏。
C. 《世说新语·赏誉》以“清”为上品的赞赏内容非常广泛,因而使“清”在魏晋的玄学语境和人物品藻中,具有了明确的审美属性。
D. “清”在趣味上表现为自然素朴、简约玄淡、超然脱俗,不奢、不繁、不浊、不俗、不媚,该趣味是当时衡量士文人品位高下的标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在魏晋玄学文化的不同语境中,“清”与其他词组成复义词形成其衍生、派生意义,其核心旨意总是不脱离“清”的简约、清澈与玄远。
B. “清”及其复义词语大量在人物品藻以及诗文书画鉴赏中出现,共同表征了魏晋玄学语境下以“清”为主导、无“清”不美的审美倾向。
C. 魏晋人在道玄文化语境中把“清”作为审美趣味的标准,并将其确立为与“浊”“俗”相对立的“雅”,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和美的条件。
D. “清雅”作为魏晋时期精英文化的审美趣味,是审美最具底蕴意味的深层结构,它是镜子,能窥见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精神质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魏晋士文人凭借“清雅”这一富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化的生活情趣,拉开与达官贵戚、富商巨贾的距离,抚慰其内心的失落感和愤懑感。
B. “清”以其清简通脱、清净澄澈、出尘脱俗、玄远深邃的道玄气质,在魏晋文学中呈现出活力的审美趣味和风格,受到士文人的推崇。
C. 魏晋士文人以“清”为核心范畴,建立起了“清雅”这一精英文化的审美趣味,而将与荣位与权势相关的儒家的功利文化归为“俗”。
D. “清”对中国古典美学影响深远,其审美趣味渗透到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园林、器物美学之中,使其始终内含着东方式精神境界。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诗经·卫风·氓》)
(3)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________________;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李密《陈情表》)
(4)嗟乎!大阉之乱,________________,四海之大,__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5)江南忆,________________:山寺月中寻桂子,________________。何日更重游?(白居易《忆江南(其二)》)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想象来表现小船在宽广满面上自如漂流的状态。
(2)《琵琶行》中用比喻的手法描写琵琶曲婉转流畅的句子是:“__________”。
(3)陆游的《游山西村》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描摹了南宋初年农村的风俗画卷。
9、补写下列空缺处的句子。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提示一个国家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绘了诗人在高峻的山峰上,用手抚胸,对天长叹的情状。
10、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做其中4道题)。
①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________________。《归去来兮辞》
②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_______。 《滕王阁序》
③及尔偕老,老使我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氓》
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前赤壁赋》
⑤凌余阵兮躐余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援玉枹兮击鸣鼓。《国 殇》
⑥大弦嘈嘈如急雨,__________________。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____________。《琵琶行》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诗经·卫风·氓》)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3)问君何能尔?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4)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5)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博学而笃志,_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8)________,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12、(1)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 述而》)
(2)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4)__________,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5)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6)落日楼头,_________,江南游子。(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7)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论语·里仁》)
(8)__________________,常在于险远。(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陪段侍御登灵岩①绝顶
[明]王世贞
径折全疑尽,峰回陡自开。
苍然万山色,忽拥岱宗来。
碧涧传僧梵,青天落酒杯。
雄风别有赋,不羡楚兰台②。
[注]①灵岩:又名方山,是泰山十二支脉之一。②楚兰台:宋玉《风赋》中写道: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攀登中的所见,山径曲折疑若无路,却又峰回路转,豁然开朗。此二句在章法上颇似陆游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 “碧涧传僧梵”句,意为溪涧碧水潺潺,仿佛传来寺僧诵经的梵音。色彩美中交织着音乐美,野趣中交织着禅趣,令人流连忘返。
C. “青天落酒杯”句,借鉴了李白的“月光长照金樽里”的构思,却又以“落”字翻出新意,境界奇妙。
D. 尾联以宫苑之风反衬山野之景。“不羡”二字,寄寓着诗人厌倦朝堂纷争、渴望隐逸山林的思想。
【2】颔联“苍然万山色,忽拥岱宗来”综合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具体赏析其妙处。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文公亡时,陶叔狐从。文公反国,行三赏而不及陶叔狐,陶叔狐见咎犯曰:“吾从君而亡,十有三年,颜色黎黑,手足胼胝。今君反国,行三赏而不及我也,意者君忘我与?我有大故与?子试为我言之君。”咎犯言之文公,文公曰:“嘻,我岂忘是子哉!夫高明至贤,德行全诚,耽我以道,说我以仁,暴浣我行,昭明我名,使我为成人者,吾以为上赏;防我以礼,谏我以谊,蕃援我,使我不得为非者,数引我而请于贤人之门,吾以为次赏;夫勇壮强御,难在前则居前,难在后则居后,免我于患难之中者,吾又以为之次。且子独不闻乎?死人者不如存人之身;亡人者不如存人之国。三行赏之后,而劳苦之士次之。夫劳苦之士,是子国为首矣,岂敢忘子战?”周内史叔兴闻之曰:“文公其霸乎!昔圣王先德而后力,文公其当之矣,诗云:‘率礼不越’此之谓也。”
晋文公入国,至于河,令弃笾豆茵席,颜色黎黑、手足胼胝者在后。咎犯闻之中夜而哭文公曰吾亡也十有九年矣今将反国夫子不喜而哭何也其不欲吾反国乎对曰:“笾豆茵席,所以资者也,而弃之;颜色黎黑,手足胼胝,所以执劳苦者也,而皆后之。臣闻国君蔽士,无所取忠臣;大夫蔽游,无所取忠友;今至于国,臣在所蔽之中矣,不胜其哀,故哭也。”文公曰:“祸福利害,不与咎氏同之者,有如白水!”祝之,乃沉壁而盟。
晋文公出亡,周流天下,舟之侨去虞而从焉。文公反国,择可爵而爵之,择可禄而禄之,舟之我独不与焉。文公酌诸大大酒,酒甜,文公曰:“二三子盍为寡人赋乎?”舟之侨曰:“君子为赋,小人请陈其辞,辞曰:“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龙反其渊,安宁其处。一蛇耆干①,独不得其所。”文公瞿然曰:“子欲爵耶?请待旦日之期;子欲禄邪?请今命廪人。”舟之侨曰:“请而得其赏,廉者不受也;言尽而名至,仁者不为也。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草兴起道之能御。今为一人言施一人,犹为一块土下雨也,土亦不生之矣。”遂历阶而去。文公求之不得。终身诵《甫田》之诗。
(节选自《说苑·复恩》)
[注]①耆干:干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咎犯闻之中夜/而哭文公/曰/吾亡也十有九年矣/今将反国/夫子不喜而哭/何也/其不欲吾反国乎
B.咎犯闻之中夜/而哭文公曰/吾亡也十有九年矣/今将反国/夫子不喜/而哭何也/其不欲吾反国乎
C.咎犯闻之/中夜而哭/文公曰/吾亡也十有九年矣/今将反国/夫子不喜而哭/何也/其不欲吾反国乎
D.咎犯闻之/中夜而哭文公/曰/吾亡也十有九年矣/今将反国/夫子不喜/而哭何也/其不欲吾反国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蕃”有“保障”的意思。蕃援,在这里指保障援助,与《爱莲说》中“可爱者甚蕃”的“蕃”字意思不同。
B.“数”,多次。“数引”是多次指引。“数”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数”同义。
C.“当”,意为“当得起”,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当”字意思相同。
D.“笾豆”是古代的食器,竹制为笾,木制为豆,也作为盛祭品的礼器。这里指路上装食物的器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文公流亡归国后,对臣下有三种等级的赏赐,辅助他成就仁德的,颁上赏,为他排忧解难的,授予三等赏赐。
B.陶叔狐曾跟晋文公流亡,晋文公行“三赏”都没有轮到陶叔狐,于是陶叔狐心有不满,到咎犯处请辞。
C.咎犯见晋文公入国后就抛弃旧物,轻视操劳服役的人,就哭着进言,希望文公不要蔽士,文公接受了建议。
D.舟之侨通过诗赋使晋文公醒悟,但晋文公要给他赏赐的时候,舟之侨又选择离去不接受,文公接受了建议。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文公出亡,周流天下,舟之侨去虞而从焉。
(2)请而得其赏,廉者不受也;言尽而名至,仁者不为也。
【5】周内史评价“文公其霸乎”,结合材料,概括晋文公能称霸的理由。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过去我们常说“以天下为己任”。这是一种崇高的情怀,但是如果你明白好社会从何而来,就知道更可靠的说法应该是“以己任为天下”。
(2)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钟升起,但你能决定自己几点钟起床。
上面这两句话都出自时评作家熊培云,他的这些话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