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福建南平高一(下)期末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南海四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上,按照历史记载和国际法规定,中国南海主权不容置喙

    ②红旗渠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

    ③我们在学习、工作中,“对于再小的失误都不能掉以轻心,因为集腋成裘,小失误积累的多了,也会造成大的危害。

    ④与北上广相比,深圳的商品房价格要略胜一筹,对于生活在深圳的工薪阶层来说,购买经济适用房是个不错的选择。

    ⑤一段山体滑坡的视频在微信朋友圈疯传,引起不少市民的恐慌,公安机关最终行政拘留了流传该视频的始作俑者

    ⑥他们俩本来就是方圆殊趣、意气相投,如今,又很幸运地分配在同一单位同一科室工作,更增进了他们的深厚友谊。

    A. ①③⑤   B. ①②④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 2、老师准备向学生介绍一些描写祖国山川风物的文学作品,打算按照所写的地域编为两个专题:甲、巴山蜀水岭南;乙、骏马秋风塞上。下列作品与专题名称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⑴《锦江春色来天地——都江堰》 ⑵《李清照的汴京情结》

    ⑶《不教胡马度阴山——呼和浩特》 ⑷《共来百越文身地——柳州》

    ⑸《烟波浩渺岳阳楼》 ⑹《秦时明月汉时关——天水》

    ⑺《锦官城外柏森森》 ⑻《遥梦敦煌》

    A. 甲:⑵⑸⑺  乙:⑶⑷⑻   B. 甲:⑴⑷⑺  乙:⑶⑹⑻

    C. 甲:⑴⑸⑻  乙:⑶⑹⑺   D. 甲:⑴⑵⑸  乙:⑷⑹⑻

  •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个派出所从来没有遇到什么石破天惊的大案,无非是东家丢了秤、西家牛顶人之类的小事,但就是这些小事民警也很用心地去处理。

    ②对防火门各搭接处的缝隙大小国家标准有明确要求,比如对钢质防火门,门扇与门框之间的两侧缝隙不得大于4mm,形象地说就是间不容发

    ③离开整个社会国民财富分配的和谐而空谈工资的“增长”,即使我们不能说它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但至少可以说是意义有限、不足为训的。

    ④某些反腐题材的文学作品抱着消闲和赏玩的态度,采取自然主义创作方法,穷形尽相地描写暴力、畸形生活方式起不到反腐倡廉的作用。

    ⑤革命先烈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能前仆后继,就是因为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从一而终,就是因为他们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实现充满了信心。

    ⑥中国封闭式小区的形成原因,从历史文化到市场运作等方面不一而足,人们的思维模式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方式。

    A. ①③⑥   B. ①②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地名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是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的见证、情感的寄托,切记不可因长官意志或眼前经济利益而“任意”修改。

    B. 清华大学联合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低碳能源大学联盟未来交通研究中心,他们试图寻找解决北京雾霾天出行困难的破解之道。

    C.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永恒主题,而伴随着国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生态化和便捷化。

    D.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2016年12月22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

     

  • 5、下列各句中,没有病语的一句是

    A. 当前,我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呈现增长较快、物价趋稳、效益提高、民生政善,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B. 料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新词新语产生的源泉,新词新语又是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一而镜子。

    C. 《二十二》是反映中国“尉安妇”幸存者生有状态的纪录电影。影片公映之初,竟然发生观影男子笑出声这样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

    D.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非常喜欢路遥的小说,对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曾反复阅读,一直被翻得破烂。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遍地月光

    刘学兵

    月儿望了一眼窗外。

    他依然站在院子里。月光把他魁梧的身影授到地上,很厚实。他的声音也像他月光下的身形一样厚实。

    嫂子……你让我进门说。

    月儿没有答应他,你走吧。

    他没有走。

    他千里迢迢赶到这里,已经三天了。他来自远方,就是客人,按理说月儿该热情地招呼,热情地款待他,至少该让他进门坐一坐。毕竟,他和根子是最好的战友。但是月儿不能让他进来,月儿不想别人说闲话。更不想让爹伤心。爹嘴上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是月儿知道爹的心思。这些天爹很少说话。他只是一锅接一锅地抽烟,好像要把后半生的烟叶都放到这几天里抽究。良子呢,像是吃了火药。他看不惯这个站在院子里的男人。昨天晚上,两个人在月光下对峙了好一阵,那眼神,差点点燃了满院子的月光。

    良子是根子的弟弟。

    每次想到根子,月儿的心里就常常涌起一股暖意。

    根子从部队回来的时候,喜欢带着月儿和欢欢一起出门散步。根子指着东边山顶的月亮问欢欢。那是什么?欢欢说是月亮。根子摇头。不对。欢欢问是什么。根子说是妈妈呀。欢欢歪着头想了一会儿说,对呀,是妈妈。哦月亮是妈妈,哦妈妈是月亮。妈妈是欢欢的月亮,妈妈是爸爸的月亮。根子笑起来。月儿也笑了。一家人的笑容在月色里显得十分灿烂。

    有根子在身边,月儿就觉得心里踏实。月儿还觉得,自己的生命里不能没有根子。

    可是现在呢?根子走了。

    根子的离开,和他有很大的关系。

    他和根子是消防兵。在一次扑救高楼的大火中,他和根子分到了一组。他们在楼道里发现了一个被浓烟熏倒的老人,他把自己的救生装备戴在了老人身上,可是自己瞬间便被浓烟熏得喘不过气来。根子解下自己的装备给他戴上,叫他赶快把老人送到安全的地方。他还没有来得及说一句话,根子就把他和老人一起推出了楼道。后来他返回原来的地方去找根子,却再也没有找到。那次高楼火灾一共牺牲了四名消防战士,根子是其中之一。

    部队首长来看望月儿和欢欢的时候,他也来了。他把根子的遗物放在月儿的面前。月儿几乎不相信这是真的,她木然地站在那里,好一会儿,噙在眼里的泪水才滑落下来。欢欢还小,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拿一双大眼睛怯怯地看着几个陌生人。他哽咽着说,嫂子,我会照顾你,也会照顾欢欢。月儿摇着头。不,不,不需要。

    一年以后,他从部队回到地方,再一次站在这个院子里。

    月儿果断地拒绝了。

    第二天他又来了,一直到晚上,月儿再也没有让他进门。

    今天是第三天。他一大早就来了,不管月儿愿不愿意,自己就干起活儿来,把院子打扫得干干静静,他解开衣服,甩开膀子,用斧头把院子里的柴禾劈成一块一块,堆了一大堆。良子看着他,冲到屋檐下,把那些码着的,还没有劈的柴禾一个脑儿掀下来,嘴里说着,你劈,你劈,我叫你劈。他不说话,依旧劈着柴禾,仿佛良子的话对他是一种鼓励。然后,他把劈开的柴禾重新码到屋檐下。码得一丝不苟。码得整整齐齐。

    月儿让他离开。月儿说,让别人看见了,不好。

    他不。月亮爬上东边山头的时候,他也没有离开。

    良子不知啥时候离开了。他还在院子里坐着,月光在他的周围洒下了一片银白。他的背影在银白的月光里显得异常的坚定。

    月儿又想起了根子,泪光就在灯光下闪烁。欢欢已经开始懂事了,她听到了妈妈呼吸中的不寻常,欢欢伸出小手在月儿的脸上抚摸着,最后把手指落到了月儿的眼眶里。欢欢说,妈妈哭了。月儿说,没有啊。欢欢说,妈妈脸上有泪水。月儿说,那是露水。

    晚饭过后,他还在那里。欢欢说,叔叔还在。

    月儿说,不管他。

    欢欢说,叔叔还没有吃饭。

    爷爷对欢欢说,去,叫叔叔吃饭。

    月儿说,爹。

    去!老人的话很果断。

    她打开门,却发现他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离开了。

    月光洒下来,如雪花般在空中静静地飞舞。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描写“他”站在院子里恳求月儿的情景,用写意的笔调勾勒出了“他”的形象,也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他”退伍后没回家却赶到战友根子家,月儿一家深受感动却拒“他”于门外,这看似不合情理的情节,恰恰是小说构思的精巧之处。

    C. 小说善于借助景物描写来刻画人物,写“他”在院子里独坐着,月光与背影交织,在烘托人物外在形象的同时也表现出其内心世界。

    D. 小说标题“遍地月光”具有象征意味,既烘托小说人物的美好心灵,表达作者的祝福,也蕴含“人间自有真情在”的深刻寓意。

    2小说在刻画月儿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是怎样叙述有关根子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周在《逍遥游》中谈及“小年不及大年”时,用“ ” 举例来论述“小年”。

    (2)《琵琶行》中,诗人用比喻表现音乐曲调由高亢到低沉变化的两句是 “ ”。

    (3)《离骚》中,诗人表示每独爱修养以为常的句子是“ ”。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陆游《游山西村》中描写农家祭社祈年习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3在《琵琶行》中,白居易描写贬谪之地的音乐“___________________”和琵琶女高妙的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应坚持同一标准。

    (2)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展现出潭中鱼儿游动的情态,好像它们要与游玩者嬉戏玩乐。

    (3)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和“思而不学则殆”都强调学习实践的重要性。

  •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2)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_____。(杜甫《咏怀古迹》)

    (3)______________,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4)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5)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蒹葭》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主人公于秋天露水凝霜时,不惧路途艰辛仍执着追寻心上人的情态。

    (2)韩愈在《师说》中,不仅以“___________________”高度赞扬李蟠的学识素养,更以赠序褒奖他“_____________________”,向自己求学的行为。

    (3)《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呼应了开篇苏子与客泛舟夜游赤壁、“举酒属客”的情景。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雨”在诗词中是常见的意象。如杜甫写到的春雨:“好雨知时节,_________。随风潜入夜,________。”范仲淹笔下的连绵阴雨:“________,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还有苏轼在沙湖道中偶遇之雨:“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各种各样的雨,都寄托了作者丰富而细腻的感悟。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①祁连城:在今甘肃张掖南。②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李副使赴磧西经过此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开篇即点明时令,以“火山”“赤亭”起笔,暗含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

    B. 诗人劝说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悲伤的惜别之情感人至深。

    C.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功名只向马上取”语气坚决,这是诗人对李副使的勉励。

    D. 诗歌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并且有别于其他送别诗,令人耳目一新。

    2诗歌从哪些方面写李副使“英雄一丈夫”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

    1孔子认为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学习《诗经》?

    2结合材料分析孔子对《诗经》的态度和原因。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苏洵《名二子说》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苏轼和苏辙两兄弟,性格截然不同,苏轼旷达不羁、锋芒外露,故不为世容,一生坎坷;苏辙中和淡泊、含蓄深沉,故虽才华逊于兄,而仕宦生涯远比苏轼顺利。

    作为即将成人、走向社会的青年人,面对当下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你更希望成为他们两人中的哪一个?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