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天津高一(下)期末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道家意境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物我不分的意境。庄子说:“万物与我为一。”在道家那里,真正有一种澄心观物的超越的态度,① 物与我、人与自然也真正地融为一体了。② 儒家凸显主体(我)的地位,③ 在儒家那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单向的;④ 道家则是淡化主体(我)的地位,在道家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双向对话和交流的关系。另一种是无我意境。道家贵无,在他们看来,既无本体,也无主体;既无物,又无我。⑤ 在艺术中,⑥   衍生出无我意境来了。陈来先生说,庄子、陶渊明体现了无我之境。蔡报文先生也说:“‘无我之境’就是‘庄学之意境’。”此类意境属老生常谈,故不举例。总之,陶渊明、李白等人的诗境是道家意境的杰出代表,山水诗、玄言诗、山水画中亦多有道家意境。

     

    A

    因而

      可是

    那么

    因为

    所以

    B

    于是

    由于

    那么

    但是

    所以

    C

    因而

    由于

    所以

    D

    于是

    可是

    所以

    但是

    因为

     

     

    A. A   B. B   C. C   D. D

     

  •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创的一种诗歌体式。他创作的无题诗颇多, 而这种寄寓又往往是模糊隐晦,在有无之间,所谓不便明言的情感隐秘。

    由于表达隐晦曲折,历代的研究者解说各异,更有不少穿凿附会。

    其中不乏直接写爱情相思的,但更多借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抒发身世感喟。

    往往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

    这些诗篇是诗人人生感受与情感的原生态的展现。

    辞藻精丽,意境要眇,情思婉转,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A. ③①②⑤④

    B. ③⑤①④②

    C. ④①②③⑤

    D. ④②⑤③①

  •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平时自命不凡,显出很有能耐的样子,而遇到一点事情就期期艾艾,摆出无奈的表情,这样的人实在令人生厌。

    ②小冯毕业于一所名牌大学,刚到公司便崭露锋芒, 协调能力实在太突出了,难怪总经理对她另眼相看

    ③日前,“牡丹艺术花海节”在洛阳举办,游客花了钱在园内看到的却多是塑料假花,盛名难副,这钱花得憋屈。

    ④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技术的迭代,网络空间良莠不齐的信息内容开始野蛮生长,一些政府网站,饱受网民诟病。

    ⑤对游子来说,故乡是世上最美的地方,故乡在他们的心里占据了挥之不去的地位,故乡的山水总是让他们魂牵梦萦。

    ⑥从某种意义上说,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犹如坂上走丸,有一定的风险,只有精通业务,严于律己,才能“化险为夷”。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④⑥

    D. ①⑤⑥

  •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 以示褒宠。

    B. 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 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 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B.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C.《颜氏家训》在中国广为人知,享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美誉。

    D.喷泉之所以漂亮,是因为有了压力;水滴之所以穿石,是因为有了目标。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歌随涛声起

    诸雄潮

    路仅一条,沿着怒江东西两岸,或左或右向北而去。江水青碧,从北往南,甚为湍急,山岩都被它劈开,一路上听得到它的敲击声,欢唱如歌。青草摇曳,和着怒江的节拍。我们时时停下车来,向江面坠下录音设备,拣拾那水流敲击岸石发出的涛声。

    山陡峭,地青蓝,江远看成线,近听如鼓。一路的美景滑窗而过,一路的美景刻入心盘。云南是花的世界、茶的家乡、歌的海洋。这里是个聚宝盆,物产丰富。难怪有这么多人喜爱云南,仅就它文化的丰富,足以让我们沉醉。车停六库,山间的一个小镇,这里有多个少数民族,语言不同,着装不同,歌的旋律也不同。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建筑,也有不同的歌声。有时,我们感谢上苍厚爱,把歌的种子撤在这里;感谢山深路远,保存了如此多样的文化。怒江流到这里水面宽阔,一座大桥连接两岸,也把心连在一起。

    次日,我们先往北直达贡山,夜抵当地一乡村。据说,这里再往北几十公里就是丙中洛,那里是令人向往的地方,景色绝美。可借天色已晚,我们无法放下手中的工作,只能留下遗憾和想象。我们到了一位怒族老人的家里,屋子建在山坡上,颇多田园风光。几畦菜地,种类不一,藤还绕树,花朵怒放,是个世外隐居的佳处。进得屋去,火在盆中,酒在碗中,歌在胸中。相聊没多久,酒、火合做处,歌便冲出喉咙,破空而出。本地民歌,燃烧如火,在清凉的夜中,幽明而嘹亮,也穿透了我们的胸膛。这位老人是专注收集本民族民歌的赤脚医生,医病也医心,尽力治疗着民歌失散的心病。我以为,只要还有旋律在,文化便流传在人们心中。

    驱车折回,夜色尤美,怒江清唱,没有一丝杂音。技术人员不禁数度为怒江的歌喉折服,从山坡下去,录下美妙的声音。而我独自前行,潜行在群山之中。漫漫的长路,空无一人,只有怒江最忠诚,一路伴随,一路歌唱。八月高原的夜,寂寥宁静,而歌声时起。山越是深,歌越是浓,夜越是深,萤火虫也越是明。有了歌声,整个世界便都沉静了下来,倾听那美妙的声音。人生的悲欢离合,都归入山中,化解江中,无影无踪。

    夜晚,星火点点,一些唱歌的傈僳族老人应邀前来。他们唱得很自然,很优美,很入心。如此众多的民族和谐共处,聚居一起,他们的歌声如同八音盒,各有妙处。

    许多人集中在一起唱,感觉如同专业歌手合唱,但他们却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的歌声嘹亮像是要划破群山的阻隔。我们虽然听不明白意思,但能感受到他们的愉悦之情。歌是他们的语言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他们的文化。老人们也有遗憾,年轻一代,喜欢民歌的不太多,也许这不能给他们带来优裕的生活。但是,据我所知不完全是这样,当地唱歌的年轻人渐渐地多了起来只是他们在唱民歌的同时,也喜欢流行音乐。他们从事各种工作,但唱歌也同样是他们的生命。有些人家住在半山腰,家里的水塘,也连接着屋外的山泉,整天有自然的歌唱。我感叹这里的歌声不绝如怒江水,自然地流淌,禁不住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字:语言静止的地方歌声便会响起。

    走出门去,凝视着身边,高黎贡山、碧罗雪山耸立在怒江两岸,像两块琴板,怒江则像是琴弦,在大自然的拨弄下,发出浑厚沉雄的声音,像是雷声訇訇,响彻山谷。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6月10日,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到“仅就它文化的丰富,足以让我们沉醉”,为下文写民歌的现状作铺垫,也点明了主旨。

    B.作者认为要感谢怒江地区的山深路远,是因为它隔绝了外来文化,使得本地文化保留得更加纯粹。

    C.建房在山坡上的怒族老人是当地民歌保护与传承者的形象,他热爱民歌,专注收集本民族的民歌。

    D.本文语言富有特色,用词上或典雅凝练,或通俗易懂;句式上长短交错,整散结合,语言生动活泼。

    【2】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3】本文以“歌随涛声起”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文中写到“只要还有旋律在,文化便流传在人们心中”,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以“________”表现他不论身处何地都满怀忧国忧民的政治理想抱负。

    (2)苏轼《赤壁赋》结尾处主客对人生的感悟有了共鸣;他们“_____”,忘记了空间;“_____”,忘记了时间。主客皆进入了“物与我皆无尽也”这种豁达超然之“乐境”。

    (3)白居易《琵琶行》中多处写到月,如“_____”一句借江水寒凉、月色惨白清冷之景色,抒发离别之情;“_____”一句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凉心情。

    (4)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5)《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

    (6)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说认识到自己过去的错误已经无法挽回,唯有把握当下和未来的句子是“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作者面对污浊黑暗的社会环境,找不到出路的失意、痛苦与无奈之情。

    (2)韩愈《师说》中将当时一些人为孩子“择师而教之”和自身“则耻师焉”的奇怪行为作对比后,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借南朝宋文帝的典故,指出北伐抗金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若草率出兵,即使有“_________________”的雄心壮志,也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蚓无爪牙之利,_______,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荀子《劝学》)

    (2)酾酒临江,_______,固一世之雄也。(苏轼《赤壁赋》)

    (3)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4)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琵琶行》)

    (5)荡胸生曾云,_______。   (杜甫《望岳》)

    (6)_______,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7)独学而无友,_______。  (《礼记》) 

    (8)见贤思齐焉,_______。(《论语·里仁》)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如果要告诫人们注重细节,防微杜渐,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之患,可以借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

    (2)历史启示我们,要想使国家安定,江山永固,就必须对百姓积聚道德和仁义,正如《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达了对诸葛亮事业未竟的痛惜之情,道出了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信息时代,能力与年龄不再有直接的关系,各行各业涌现了一大批年轻的专家。这可以用《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

    (2)《琵琶行》里琵琶女演奏时,用“___________”的指法弹奏出美妙的《霓裳》和《六幺》,最后,“___________”,使四弦齐响,余味无穷。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提出不吸取教训会令人痛惜的观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辛亦疾《破阵子》中“________”两句,描写往昔“沙场秋点兵”热烈壮阔的场景。

    (2)韩愈《师说》开头明确指出教师职责的两句是“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两句,借景物描写侧面烘托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涧底松

    白居易

    有松百尺大十围,坐在涧底寒且卑。

    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

    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

    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之材不与地。

    金张世禄原宪贤,牛衣寒贱貂蝉贵。

    貂蝉与牛衣,高下虽有殊。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

    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

    注:①金张,指汉宣帝时的高官金日碑和张安世,二人奢华无度。②原宪,字子思,孔子门徒,为人贤能。③貂蝉,古代王公显官冠上之饰物。④白榆,星名,这里指榆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歌前两句点明了松树的形态特征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首句借外在形态来表现其难得,第二句通过自然环境表现其处境艰难。

    B. 诗歌三、四句揭示了松树凄惨的命运,终老而死也没有遇到良工来测量使用,点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涧深山险”没有道路。

    C. “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之材不与地”两句中,“造物”指创造万物的神,诗人将愤怒的感情直指苍天,表现了对人才被埋没的痛惜。

    D. “金张世禄原宪贤”一句中,“金张”指代贵族,“原宪”指代贤者,通过对贵者和贤者的赞美,表现出诗人追求人尽其用的政治理想。

    2诗歌最后两句,在表达方面很有特色,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齐武王演字伯升,光武之长兄也。性刚毅,慷慨有大节。自王莽墓汉,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莽末,盗贼群起,南方尤甚。伯升召李轶等诸豪杰计议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众皆然之。遂自号柱天大将军,进围宛。后三日,破属正梁丘赐,斩首三千余。百姓日有降者,众至十余万。王莽素闻其名,大震惧,购伯升邑五万户,黄金十万斤,位上公。使长安中官署及天下乡亭皆画伯升像于塾,旦起射之。

    诸将会议立刘氏以从人望,豪杰威归于伯升,而新市、平林将帅乐放纵,惮怕升威明而贪圣公懦弱,先共定策立之,然后使骑召伯升,示其议。伯升曰:“春陵去宛三百里耳,未足为功。遽自尊立,为天下淮的、使后人得承吾敝,非计之善者也。”将军张印拔剑击地曰:“疑事无功。今日之议,不得有二。”众皆从之。圣公既即位,拜伯升为大司徒,封汉信。由是豪杰失望,多不服。平林后部攻新野,不能下。新野宰登城言曰:“得司徒刘公一信,愿先下。”及伯升军至,即开城门降。五月,伯升拔宛。六月,光武破王寻、王邑。自是兄弟威名益甚。更始君臣不自安,遂共谋诛伯升。初,李轶谄事更始贵将朱鲔等,光武深疑之,常以戒伯升曰:“此人不可复信。”不受。

    伯升部将宗人刘稷,数陷陈清围,勇冠三军。时将兵击鲁阳,闻更始立,怒曰:“本起兵图大事者,伯升见弟也,今更始何为者邪!”更始君臣闻而心忌之,以稷为抗威将军,稷不肯拜。更始乃与诸将陈兵数千人,先收稷,将诛之,伯升固争,李轶劝更始并执,即日害之。

    建武十五年,追谥伯升为齐武王。

    论曰:大丈夫之鼓动拔起,其志致盖远矣。若夫齐武王之破家厚士,岂游侠下客之为哉!志高虑远,祸发所忽。鸣呼!古人以蜂为戒,盖畏此也。

    (节选自《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有删节)

    (注)①光武:光武帝刘秀。②圣公:更始帝刘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

    B. 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

    C. 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

    D. 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辰,古代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天干名称来记时,辰时即7~9时。

    B. 侯,古时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爵位,依次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C. 三军,起源于春秋时期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个兵种,此处泛指军队。

    D. “建武十五年”是帝王年号纪年法,古代皇帝即位一般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总结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伯升抱负远大。他素有复兴汉室社稷的志向,广散家财结交天下豪杰,壮大力量,为以后推翻王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 刘伯升信义昭著。平林后部攻打不下新野,但新野宰表示只要有伯升信物就可归降,伯升军队到后,马上开城投降了。

    C. 刘伯升远见雄识。他认为刚刚打下宛城,占领区不过三百里,不能算作已经成功,一旦确立皇帝就会受到各势力的攻击。

    D. 刘伯升雄勇轻信。随着他拔宛城、破王旬,威名日盛。刘秀提示他要防备刘玄,但他不听,最终刘玄找借口杀害了他。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遽自尊立,为天下准的,使后人得承吾敝,非计之善者也。

    (2)志高虑远,祸发所忽。呜呼!古人以蜂虿为戒,盖畏此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如今我们头也不回地疾行,而身后的脚印、村庄、影子,早已无踪。”

    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