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红楼梦》中,迎春和探春姊妹同为庶出,但是性格不同。前者懦弱,人称“二木头”,后者尖利,是带刺的玫瑰。
B.《家》中写除夕的前一天下午,觉慧买了一本小说《茶花女》读给他的两个哥哥听,书里的内容激起了觉民的热情,也唤起了觉新痛苦的回忆。
C.《白光》中的方玄绰和孔乙已一样都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他16次未考中秀才,却执迷不悟地做着托庇祖宗荫护、当官发财的黄粱美梦,最终鬼迷心窍发疯落水。
D.《茶馆》中宋恩子、吴祥子之流由做清王朝的鹰犬到做军阀的打手,朝代虽有更替,但恶人当道、百姓遭殃的本质没有丝毫改变。
E.《哈姆雷特》中主要的戏剧冲突是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王后的冲突,这一冲突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做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事实上,尽管数字阅读势头迅猛,但现实中,喜欢“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的人越来越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朋友圈中也常有人晒自己正在阅读的书
②纸质书一直都在那里,阅读数据可能有波动,但它一直关照人的诉求,而且充满温暖
③这些现象表明,阅读其实是人的一种天性
④至于各地为推动全民阅读而举办的各种活动,更是成为常态景观
⑤“闲读半日”“围炉读书”“雪夜读书”等,均是每一个读书人的温暖愿景
⑥随着物质生活的日渐丰裕,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精神价值的诉求
A. ⑥②①④③⑤ B. ⑥③①④②⑤ C. ①④③⑥②⑤ D. ①④⑥②③⑤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快节奏的当下,浮光掠影式的速读只会令我们捕获的是文学的东鳞西爪,而文学的饕餮盛宴正在逐步离我们远去。
②在海外华文女作家年会上,张教授站在专家立场,对获奖作品做了精彩中肯的点评,不乏溢美之辞。
③我校选手在首届中学生辩论赛上表现出色,特别是在立论环节,气势如虹,先声夺人,下吸引了全场的目光。
④今年年初,我在腾格里旅游时,亲眼见到一位蒙族少年骑着骆驼在沙漠里一骑绝尘,至今记忆犹新。
⑤考古学家们多年来一直在漫无边际的史料中搜寻信息,终于在《大唐西城记》中寻得关于曷劳落迦文明的记录。
⑥该舞者摒弃世俗的干扰,师心自用,将古典舞和现代舞融会贯通,诠释了火的刚烈、水的柔美、灵魂的升腾。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④ D. ②⑤⑥
4、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申之以孝悌之义
B.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D.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单于,古代藏族领袖的称呼,与匈奴君主被称“赞普”不同。
B. 印绶,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
C. 承制,秉承皇帝旨意而便宜行事。古代帝王的命令叫“制”。
D. 太学,古学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首设者是汉武帝。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电影作为视听艺术,诉诸人的感官的首先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这就使其艺术美,具有首先表现为形式美的可能;并且,电影艺术家也应该尽可能地追求内容所允许的“形式美”。电影艺术的形式美,往往首先表现为它的画面构图、色彩、音响等电影语言的有机组合,以及是否能使人产生直接的审美快感的其他手段。生物生命本能层面上的“视听”感官,在与对象接触的刹那就获得的一种心理上、精神上的愉悦,是一种本能性的生命满足与审美感动。电影艺术的形式美能一下子就抓住你的注意你的心。也就是说,人的“视听”感官具有对纯形式美的需要,从这个层面上说,形式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而电影艺术作为视听艺术,如果电影艺术家能赋予电影的艺术形象以外在的形式美,同样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受众的注意,抓住受众的心,不但能实现艺术形象的外在形式美在“视听”感官层面上的审美意义与审美价值,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能促使受众产生更高的审美期待心理,即激起受众在精神的时空中的生命欲望与审美期待。因为人是矛盾的统一体,既感性又理性,在生物生命的本能层面上,人是“感性”的动物, 他的生命中,尤其在对艺术的审美中时刻都期待着“美”,而且,往往首先表现出对形式美的期待,在电影艺术的欣赏中显得尤为突出。
②在中国现存的电影作品中,其中相当的作品,它们的内容都非常深刻;但是,由于缺乏形式上的美感,不能激起人们的审美欲望,人们不愿去看,因为大家不愿走进电影院仅仅是为了去聆听、领悟电影的深刻内涵,他们要的是审美,或者说要的是“寓教于美”。因此,在这个层面上,对电影艺术而言,形式上的审美性显得尤为重要,它是电影艺术实现艺术感染和审美价值的前提保证,也是电影艺术商品价值实现的重要保证。
③但是,就中国的整体水平而言,不但在形式美的创作水平上有待提高,而且还必须要进一步地使艺术家对符合内容的形式美的最大化即完美追求,内化为他们的普遍共识,带到自己电影艺术的创作中去。电影艺术的任何艺术目的、教化作用都必须通过其审美性发挥作用,审美性是电影艺术的中心性质,首要目的。受众最喜爱的作品,是在具有精彩形式的审美性下具有令其生命受感动内容的作品,在二者只能取其一时,他们宁愿选择形式美感强的作品,以满足自己生物本能层面上的“视听”感官对形式美感的需要。它有如人的生命活动,必须在满足了生命本能需要的基础上,他才会去追求精神上的崇高生命需求与审美期待。所以,电影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必须要进行形式美的完美创作与追求。
④当然,内容过于单薄,形式所叙事的“内容含量”不够,在过于简单的情节中不可能产生丰满的人物形象,情节中所有的矛盾冲突也被完全“美化”的视觉画面所消解。《英雄》内容表达上的得失,还应追溯到其形式表达上“内容含量”的不足,在获得形式上巨大成功的同时,也付出了失去深入表达内涵的惨重代价。所以,徒具空壳的形式美,即使再美也只能是无生命力内涵的浅层次的美。因为电影艺术是关于“人”的艺术,追求内容美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以创作出完美的艺术形象,即电影艺术美,是所有创作者的最高艺术追求,也是欣赏者的最高审美期待。
(选自佚名《形式美——电影艺术美的存在方式》,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性是电影艺术的中心性质,电影艺术的任何艺术目的、教化作用都必须通过其审美性发挥作用。
B.从特定层面上说,形式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电影艺术家就应该赋予电影作品美的形式。
C.形式美作品与内容美作品二者不可兼得时,受众宁愿选择舍弃内容以满足生物本能层面上的“视听”感官对形式美感的需要。
D.电影艺术创作的最高艺术追求和欣赏者的最高审美期待是追求内容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的电影艺术形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采用因果论证,分析了我国现存电影作品中那些内容虽非常深刻却不能激起人们的审美欲望的原因,从而得出追求形式美是电影艺术商品价值实现的重要保证的结论。
B.文章第③段采用类比推理,用人的生命活动做类比,论证电影必须先满足“视听”感官对形式美感的需要,才会去追求精神上的崇高需求与审美期待。
C.文章第④段,采用举例论证法,举电影《英雄》为例,因为其形式上“内容含量”的不足,从而论证了只顾形式而忽视内容,同样是失败的作品。
D.文章论证时采用层进式的结构,先从电影艺术形式之美及重要性说起,再谈到中国整体电影艺术水平有待提高,最后指出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实现形式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实现艺术形象的外在形式美在“视听”感官层面上的审美意义与审美价值,就能抓住受众的注意受众的心,一定就是好的电影作品。
B.目前中国电影作品,就整体水平而言,内容都非常深刻,但是形式方面欠缺,也就是说,目前中国电影,内容美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整体做得不好。
C.人是“感性”的动物,在审美时都是首先表现出对形式美的期待,这在电影艺术的欣赏中显得尤为突出。
D.本文虽然前面说“形式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后文又主张“追求内容美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但总体来说,前后并不矛盾。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宋荣子能够做
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原因。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来表现诗人感叹故人不再世事沧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委婉地劝诫唐王朝的统治者要吸取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否则,只能落到“ ___”的地步。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不要被世俗的眼光和态度左右。
(2)欧阳修《醉箱亭记》中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经·氓》中,“____________”说明再浩淼的水都有尽头,以此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眼泪在古人心中有着深刻含义。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离别时“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劝慰,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则用“___________”一句,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对琵笆女身世以及自己遭遇的感慨。
(2)化用是古代诗文的常用手法。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说与客人同饮时吟咏诗文,化用了《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情感,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惆怅的心情。
(2)荀子在《劝学》中以车马为例,论证君子的资质与一般人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获得成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雁陈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是《滕王阁序》中的经典语句,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________,_________”也用了同样的意象。
(2)屈原《离骚》中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用“________,________”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了百姓安于异族统治的现状。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不宜异同。(《出师表》)
(2)《离骚》中,屈原用“_______ ,______”两句表示即使被肢解,自己爱美的心志也不会因为受挫而改变。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时的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 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的结局。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饮九月初九的酒
潘洗尘
千里之外 九月初九的炊烟
是一缕绵绵的乡愁
挥也挥不去 载也载不动
我看见儿时的土炕和半个世纪的谣曲
还挂在母亲干瘪的嘴角
摇也摇不动的摇篮,摇我睡去
摇我醒来
我一千次一万次地凝视
母亲 你的眉头深锁是生我时的喜
你的眉头深锁是生我时的忧
千里之外 九月初九的炊烟
是一群不归的候鸟
栖在满地枯叶的枝头
我看见遍野的金黄和半个世纪的老茧
都凝在父亲的手上
三十年了 总是在长子的生日
饮一杯朴素的期待
九月初九的酒,入九月初九老父的愁肠
愁 愁老父破碎的月光满杯
愁 愁老母零乱的白发满头
饮九月初九的酒
饮一缕绵绵的乡愁
饮一轮明明灭灭的新月
圆也中秋
缺也中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叙写了九月初九的傍晚,作者站在千里之外的他乡,望着村野的炊烟袅袅,引出了内心浓浓的乡愁。
B.诗歌回忆了幼小的“我”在母亲的歌谣中甜美睡去的场景,母亲坐在炕边,轻推摇篮,哼着催眠曲,写出了母亲的慈爱。
C.诗歌回忆了父亲弯曲着脊背在田间劳作的场景,双手布满老茧,总是喜欢在儿子的生日默默饮酒,表达对儿子的思念。
D.诗歌结尾说“圆也中秋/缺也中秋”,意思是中秋节这天,月如圆盘,要和亲人团聚,新月如钩,也要和家人共度。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题目“饮九月初九的酒”用词造意相当讲究,七个字精准、生动地勾勒了诗的内容,并且贯穿始终。
B.诗歌说母亲“眉头深锁”,是“生我时的喜”,又是“生我时的忧”,“喜”是因为“我”的出生,“忧”是忧“我”漂泊在外。
C.诗歌化形象为抽象,酒入愁肠,愁绪化作了父亲眼前破碎的月光,化作母亲零乱的白发,读起来令人动容。
D.诗歌画面感极强,抓住父母的典型细节加以描绘,把辛劳、朴实、慈爱、忧愁的父母形象刻画得真实可感。
【3】这首诗感情真挚,思故乡、念亲恩,引起了游子的共鸣。这种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
B.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
C.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
D.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 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 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 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 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 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
②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全国政协委员、阳光文化基金会主席杨澜设置了阳光文化基金的“阳光下成长”项目,专注于为缺少机会的孩子提供艺术支持服务,而农民工子女正是该项目的对象群体。对于杨澜的做法,很多人给予赞美,他们认为“温饱不是谈艺术的必要条件”、“艺术,成就完美的人格”;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慈善项目的设置,应该针对扶助对象最迫切的需要,给予他们实用技能的培训。也有人认为,做慈善,最重要的是满足人的需要,可以因人而异。
比较以上意见,你有何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