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重庆高一(上)期末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面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馀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而布衣之交,即指贫贱之交。

    B. 古人有名有字。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所取,其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

    C. 孝廉,孝,指孝悌者;廉,清廉之士。分别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科目,始于汉代。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人才选拔制度。

    D. 秦汉时,二十五家为一闾,主要由雇农、佃农等构成的贫苦人民居住闾左,富者、贵者居于闾右,因此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而把贫贱者居住之地称“闾左”。

     

  • 2、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微太子言,臣愿得之(拜会,前往)/旦暮(在早晚间)渡易水/坐须臾,沛公起(往)厕

    B.有以报太子(有用来……的办法)/不能之于怀(明白)/既(祭路神,引申为饯别和送行),取道

    C.沛公则(置办)车骑,脱身独骑/怨不任我意,(逆料、想到将来)以煎我怀/乃引其匕首(掷击)秦王

    D.持千金之资(礼品)物/秦王复击轲,(受)八创/若不(侵损,削减)秦,将焉取之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该校学生的课余生活主要有班级野炊、年级文体比赛、校际联欢会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B.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各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

    C.市政府决定配合奥运项目的实施,重点抓好地铁建设、危旧房改造、污水处理等工程工作,加快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进程。

    D.学习方法可能因人而异,但勤奋、努力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合理的时间安排却是每个想取得成功的学生所必须具备的。

  •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因为天天见面,也就司空见惯,对它有点漠然了。

    B.散文《过万重山漫想》内容可谓丰富多彩,读来给人以天马行空的感觉。

    C.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母猿爱子竟到了这种程度:肝肠寸断

    D.我是母亲的“老”儿子,母亲对我的关心无所不至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从一名北京大学的保安,到面向农村孩子的民办中职学校校长,张俊成频上热搜,他靠自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B.会议指出,“文山会海”历来是易回潮、易反复的顽疾。要抓住深入推进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建章立制动真格,狠抓整改求长效。

    C.戏剧艺术的发展,既离不开对经典作品的不断演绎和诠释,更需要有立足时代的新创作。当代艺术家的思考、开掘、深耕和创造,其意义在于回应时代的需求和观众的期待。

    D.热播剧《山海情》的故事发生在宁夏西海固地区。为了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和群众生活,20世纪八十年代,当地政府组织6万余名西海固人陆续从大山深处搬迁扎根到宁夏平原的闽宁镇,让当地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

    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

    “是。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

    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

    “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

    “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

    “我……”

    “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カ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

    “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

    “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

    “哪一篇?”

    “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

    路转了一个大弯一一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

    “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

    “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

    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

    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

    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看不见那条沟。

    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咹?”老人家听不清。

    老赵大声说:“沟一一挖过一条沟啊!”

    “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

    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

    “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

    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

    “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

    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

    老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

    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

    1979年5月

    (有删改)

    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与友人泛舟于月下,陶醉忘我好似到了极乐世界的情态。

    (2)李商隐的《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出来的情感,让人感动。

    (3)“孤城”是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常被用来描绘苍凉的意境,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生在“我”前面的,“我”都把“他”当成自己的老师,其前提是“_______”;文章结尾说自己作《师说》赠李蟠的原因是“______”。

    (2)在《离骚》中,屈原用制作衣服的材料表示自己品行高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鸥鸟生活在水边,翱翔在水天间,仪态闲雅,与人亲善。古典诗词中常用“鸥”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的自由自在、淡泊宁静、闲适归隐等,如“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2)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出了物是人非之感,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有这类似的表述,并由此勾起亡国的感伤。

    (3)《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居室周围宁静、雅致的景色,令人赏心悦目。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广开言路,发布悬赏求谏的政令后,一开始就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好局面。

    (3)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列子虽免于步行,但还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做到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邀游于无穷的境域,才算逍遥游。

  • 11、补写出空缺的部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慨叹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用比喻的手法,表现旋律婉转而流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行健,________

    (5)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6)________,泣孤舟之嫠妇。

  • 12、补出下面的空缺处。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句子“__________”印证了这句话。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京师叛乱寄诸弟(节选)

    韦应物

    弱冠遭世难,二纪犹未平。

    羁离官远郡,虎豹满西京。

    归去在何时,流泪忽沾缨。

    函谷行人绝,淮南春草生。

    鸟鸣野田间,思忆故园行。

    何当四海晏,甘与齐民耕。

    注:①二纪:一纪为十二年,二纪为二十四年。自安史之乱至写此诗(此时诗人在滁州)共十八年,此处是虚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首先感慨自己身遭乱世,年少时遭遇安史之乱,现在又面临京城叛乱。

    B.“虎豹”写出了叛乱者的凶残本性,“满”字凸显了西京混乱难收的局势。

    C.七、八句写因为没有行人,所以路上春草繁生,突出了淮南春天景色之美。

    D.本诗抒怀沉滞郁郁,描写质朴自然,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怅惘伤感的心境。

    【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平民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候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候上已闻淮阴候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

    B.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

    C.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

    D.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在本文中是刘邦的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等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B.御史,官名。战国时,御史是史官;秦代时设置御史大夫,以御史监郡。

    C.社稷,土神与谷神的总称。社,土地神;稷,谷神。社稷,也代指国家。

    D.食邑,是古代君王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又称作采邑、采地、封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善于识人,尽心帮助刘邦。刘邦是平民时,萧何多次利用职务之便保护他;刘邦作亭长时,萧何常常帮助他;刘邦起义当沛公时,萧何常常辅佐其督察日常事务。

    B.萧何处事谨慎,主动请示汇报。他留守关中,制定法律,总是先向汉王上奏,经同意后才实施;如果来不及禀告,就酌情实施,等汉王回来再报告。

    C.萧何尽职尽责,巩固汉军后方。汉王与各路诸侯攻打楚军,萧何守卫关中,管理户籍人口,征集粮草送给前方军队,征发关中士卒,补充军队缺额。

    D.萧何心胸开阔,为国举荐人才。尽管向来与曹参不和,但是在孝惠帝问他谁可以接替他的职位时,他却向皇帝主动推荐曹参,并且感到死而无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

    【5】在论功行封时,刘邦是怎样评定萧何功劳的?用哪些理由说服了功臣?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网络时代,各种信息纷纭复杂,各种观点层出不穷,简直要乱花渐欲迷人眼。如何拨开迷雾,去伪存真,如何披沙拣金?有的人习惯于被动接受,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不是思考,而是有问题,找百度。有的人则喜欢独立思考,遇到问题能够主动探索,习惯于向自己要答案,信自己、得永生

    对于人云亦云和独立思考,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假如你是一个小记者,要就此写一篇评论发表在学校刊物上,你会如何表达呢?请写一篇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体现自己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